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5628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标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物联网技术调研报告 物联网描绘了人类未来全新的信息活动场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实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无处不在的连接。人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形成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很多全球主要国家都制订了开发物联网的长期发展计划。中国已经把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发展路线图。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有些什么关键技术?物联网领域标准化方面进展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1 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革命,而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融合现有技术实现全新的通信模式转变,同时,通过融合也

2、必定会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和提升的要求,催生出一些新的技术。在通信业界,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则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应用层类似人们从事的各种复杂的事情,完成各种不同的应用。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从传感器技术到通信网络技术,从嵌入式微处理节点到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等不同领域,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1)感知层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感知层包含两个部分:传感器(或控制器)、短距离传输网络。传感器(或控制器

3、)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及实现控制,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主要为传感器技术和短距离传输网络技术,例如射频标识(RFID)标签与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视频采集的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中的传感与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由短距离传输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在实现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又涉及到芯片研发、通信协议研究、RFID材料研究、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领域。(2)传送层物联网的传送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传送层包括两个部分:接入单元、接入网络。接入单元是连接感知层的网桥,它汇聚从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接入网络。接

4、入网络即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话网、有线宽带网等。通过接入网络,人们将数据最终传入互联网。传送层是基于现有通信网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层。传送层的关键技术既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技术、Wi-Fi通信技术等,也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等。(3)应用层物联网的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结合。应用层包括两部分: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中间件将许多可以公用的能力进行统一封装,提供给丰富多样

5、的物联网应用。统一封装的能力包括通信的管理能力、设备的控制能力、定位能力等。物联网应用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各种应用,种类非常多。物联网应用包括家庭物联网应用,如家电智能控制、家庭安防等,也包括很多企业和行业应用,如石油监控应用、电力抄表、车载应用、远程医疗等。应用层主要基于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应用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基于软件的各种数据处理技术,此外云计算技术作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也将是物联网应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是物联网普及的源动力,将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巨大利润。2 物联网标准进展在标准方面,与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化组织较多。图2所示为全

6、球主要物联网标准组织的徽标。物联网覆盖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总体架构、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物联网标准组织有的从机器对机器通信(M2M)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泛在网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互联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专注传感网的技术研究,有的关注移动网络技术研究,有的关注总体架构研究。目前介入物联网领域主要的国际标准组织有IEEE、ISO、ETSI、ITU-T、3GPP、3GPP2等。针对泛在网总体框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及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M2M技术委员会。ITU-T从泛在网角度研究总体架构,ETSI从M2M的

7、角度研究总体架构。 感知技术(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研究)方面进行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通信网络技术方面进行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主要有3GPP和3GPP2。他们主要从M2M业务对移动网络的需求方面进行研究,只限定在移动网络层面。在应用技术方面,各标准组织都有一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应用制订标准。总的来说,国际上物联网标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标准组织自成体系,标准内容涉及架构、传感、编码、数据处理、应用等,不尽相同。各标准组织都比较重视应用方面的标准制订。在智能测量、E-Health、城市自动化、汽车应用、消费电子应用

8、等领域均有相当数量的标准正在制订中,这与传统的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标准体系有很大不同(传统的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标准体系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应用标准),这也说明了“物联网是由应用主导的”观点在国际上已成为共识。图3所示是物联网在不同领域的主要标准组织分布情况。本文选择一些在物联网领域重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组织进行简要介绍。2.1 ITU-T物联网标准进展提到物联网标准,首先必须先提一下ITU-T。ITU-T早在2005就开始进行泛在网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进行物联网研究的标准组织。ITU-T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泛在网总体框架、标识及应用3方面。ITU-T在泛在网研究方面已经从需求阶段逐渐进入到框架研究阶

9、段,目前研究的框架模型还处在高层层面。图4所示为ITU-T提出的物联网架构,曾经在各种场合被广泛引用。ITU-T在标识研究方面和ISO通力合作,主推基于对象标识(OID)的解析体系;ITU-T在泛在网应用方面已经逐步展开了对健康和车载方面的研究。下面详细介绍ITU-T各个相关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情况。 SG13主要从NGN角度展开泛在网相关研究,标准主导是韩国。目前标准化工作集中在基于NGN的泛在网络/泛在传感器网络需求及架构研究、支持标签应用的需求和架构研究、身份管理(IDM)相关研究、NGN对车载通信的支持等方面。SG16组成立了专门的问题组展开泛在网应用相关的研究,日、韩共同主导,内容集中在

10、业务和应用、标识解析方面。SG16组研究的具体内容有:Q.25/16泛在感测网络(USN)应用和业务、Q.27/16通信/智能交通系统(ITS)业务/应用的车载网关平台、Q.28/16电子健康(E-Health)应用的多媒体架构、Q.21和Q.22标识研究(主要给出了针对标识应用的需求和高层架构)。SG17组成立有专门的问题组展开泛在网安全、身份管理、解析的研究。SG17组研究的具体内容有:Q.6/17泛在通信业务安全,Q.10/17身份管理架构和机制,Q.12/17抽象语法标记(ASN.1)、OID及相关注册。SG11组成立有专门的问题组“NID和USN测试规范”,主要研究节点标识(NID)

11、和泛在感测网络(USN)的测试架构、H.IRP测试规范以及X.oid-res测试规范。ITU-T还在智能家居、车辆管理等应用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2 ETSI物联网标准进展ETSI采用M2M的概念进行总体架构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的进展非常迅速,是在物联网总体架构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标准组织,也是目前在总体架构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标准组织。ETSI专门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M2M TC)从M2M的角度进行相关标准化研究。ETSI成立M2M TC小组主要是考虑: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M2M的标准存在,涉及各种无线接口、格状网络、路由和标识机制等方面,但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应用场景,彼此相互

12、独立,如何将这些相对分散的技术和标准放到一起并找出不足,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很少。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ETSI M2M TC小组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从端到端的全景角度研究机器对机器通信,并与ETSI内NGN的研究及3GPP已有的研究展开协同工作。M2M TC小组的职责是:从利益相关方收集和制订M2M业务及运营需求,建立一个端到端的M2M高层体系架构(如果需要会制订详细的体系结构),找出现有标准不能满足需求的地方并制订相应的具体标准,将现有的组件或子系统映射到M2M体系结构中,M2M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性(制订测试标准),硬件接口标准化方面的考虑,与其他标准化组织进行交流及合作。2.3 3GPP/3GPP

13、2物联网标准进展3GPP和3GPP2也采用M2M的概念进行研究。作为移动网络技术的主要标准组织,3GPP和3GPP2关注的重点在于物联网网络能力增强方面,是在网络层方面开展研究的主要标准组织。3GPP针对M2M的研究主要从移动网络出发,研究M2M应用对网络的影响,包括网络优化技术等。3GPP研究范围为:只讨论移动网的M2M通信;只定义M2M业务,不具体定义特殊的M2M应用。Verizon、Vodafone等移动运营商在M2M的应用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量M2M终端对网络的冲击,系统控制面容量的不足等。因此,在Verizon、Vodafone、三星、高通等公司推动下,3GPP对M2M的研究在2

14、009年开始加速,目前基本完成了需求分析,转入网络架构和技术框架的研究,但核心的无线接入网络(RAN)研究工作还未展开。相比较而言,3GPP2相关研究的进展要慢一些,目前关于M2M方面的研究多处于研究报告的阶段。2.4 IEEE物联网标准进展在物联网的感知层研究领域,IEEE的重要地位显然是毫无争议的。目前无线传感网领域用得比较多的Zigbee技术就基于IEEE 802.15.4标准。IEEE 802系列标准是IEEE 802 LAN/MAN标准委员会制订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1998年,IEEE 802.15工作组成立,专门从事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标准化工作。在IEEE 802.1

15、5工作组内有5个任务组,分别制订适合不同应用的标准。这些标准在传输速率、功耗和支持的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TG1组制订IEEE 802.15.1标准,即蓝牙无线通信标准。标准适用于手机、PDA等设备的中等速率、短距离通信。TG2组制订IEEE 802.15.2标准,研究IEEE 802.15.1标准与IEEE 802.11标准的共存。TG3组制订IEEE 802.15.3标准,研究超宽带(UWB)标准。标准适用于个域网中多媒体方面高速率、近距离通信的应用。TG4组制订IEEE 802.15.4标准,研究低速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该标准把低能量消耗、低速率传输、低成本作为重点目标,旨在为个人

16、或者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之间的低速互联提供统一标准。TG5组制订IEEE 802.15.5标准,研究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的无线网状网(MESH)组网。该标准旨在研究提供MESH组网的WPAN的物理层与MAC层的必要的机制。传感器网络的特征与低速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传感器网络大多采用IEEE 802.15.4标准作为物理层和媒体存取控制层(MAC),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ZigBee。因此,IEEE的802.15工作组也是目前物联网领域在无线传感网层面的主要标准组织之一。中国也参与了IEEE 802.15.4系列标准的制订工作,其中IEEE 802.15.4c和IEEE

17、 802.15.4e主要由中国起草。IEEE 802.15.4c扩展了适合中国使用的频段,IEEE 802.15.4e扩展了工业级控制部分。 2.5 中国物联网标准进展总的来说,中国物联网标准的制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有涉及物联网总体架构、无线传感网、物联网应用层面的众多标准正在制订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标准项目已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立项。中国研究物联网的标准组织主要有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WGSN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并领导,从事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的全国性技术组

18、织。WGSN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组长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任秘书处单位,成员单位包括中国三大运营商、主要科研院校、主流设备厂商等。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国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际上的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把中国和国际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加速传感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和不断完善传感网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国传感网技术水平。”作为其宗旨。目前WGSN已有一些标准正在制订中,并代表中国积极参加ISO、IEEE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

19、制订工作。由于成立时间尚短,目前WGSN还没有形成可发布的标准文稿。CCSA于2002年12月1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CCSA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通信标准研究工作,把通信运营企业、制造企业、研究单位、大学等关心标准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标准,进行标准的协调、把关,把高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准推荐给政府,把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推向世界,支撑中国的通信产业,为世界通信做出贡献。2009年11月,CCSA新成立了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即TC10),专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研究工作。虽然TC10刚刚成立不久,但在TC10成立以前,CCAS的其他工作委员会对物联网相

20、关的领域也进行过一些研究。目前CCSA有多个与物联网相关的标准正在制订中,但尚没有发布标准文稿。与物联网相关的,还有2009年4月成立的RFID标准工作组。RFID工作组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领导下开展工作,专门致力于中国RFID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制订,目前已有一定的工作成果。上述标准组织各自独立开展工作,各标准组的工作各有侧重。WGSN偏重传感器网络层面,CCSA TC10偏重通信网络和应用层面,RFID标准工作组则关注RFID相关的领域。同时各标准组的工作中也有不少重复的部分,如WGSN也会涉及到传感器网络以上的通信部分和应用部分的内容,而CCSA也涉及到了一些传感网层面的工作内容。对于这些

21、重复的部分,各标准组之间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横向沟通和协调机制,因此,近期国家层面正在筹备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旨在整合中国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加快制订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服务支撑。3 结束语物联网技术内容众多,所涉及到的标准组织也较多,不同的标准组织基本上都按照各自的体系进行研究,采用的概念也各不相同。总体架构层面,目前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3层架构已经得到业界的共识,但是对于3层之间的具体界限、研究内容尚未有统一的共识,总体性的概念和术语,也

22、尚未统一。在感知层,传感器技术已经历数十年的发展,相对成熟,并已形成了专门的学科。目前传感器种类繁多,并已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而无线传感网技术尚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是物联网研究重点之一。网络层的远程通信技术以现有的包括移动网、固网、宽带、窄带等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通信网络如何更好地适应承载物联网应用,是保障物联网应用有序发展的前提。物联网应用种类繁多,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物联网研究的重点。1-3中科院 无锡微纳传感网 工程技术 研发中心 (无锡传感网中心) 是 国内 研究 物联网 的 核心单位 09.8.7 温总理 调研无锡时,对该中心 高度关注,提出 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

23、锡、辐射全国的想法 温家宝指出:在 传感网发展中 早一点 谋划未来 - 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在国家 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 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江苏省委省政府 落实 温总理指示,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 平台建设 和应用示范工作 迅速 形成 “研发 安全感” 与 “产业 突破” 的 “先发优势” 无锡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1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如果软件是物联网的核心和灵魂,中间件(Middleware)就是这个灵魂的核心。中间件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并列作为三足鼎立的“基础软件”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被国

24、内业界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但在国内长期“重硬轻软”的大环境下,中间件产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或更确切地说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抓。 除OS,数据库,和直接面向用户的客户端软件以外,凡是能批量生产,高度可复用的软件都可以算是中间件。中间件有很多种类,如通用中间件,嵌入式中间件,数字电视中间件,RFID中间件,和M2M物联网中间件等等,中间件无处不在。IBM, Oracle, 微软等软件巨头都是引领潮流的中间件生产商。 SAP等大型(ERP)应用软件厂商的产品也是基于中间件架构。国内的用友,金蝶等软件厂商也都有中间件部门或分公司。在OS和数据库市场格局早已确定的情况下,中间件,尤其是面向行业的业务基础中

25、间件,也许是各国软件产业发展唯一的机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做大做强中间件,是整个中国IT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物联网中间件处于物联网的集成服务器端和感知层、传输层的嵌入式设备中。 服务器端中间件称为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一般都是基于传统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ESB/MQ等)构建,加入设备连接和图形化组态展示等模块(如同方的ezM2M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嵌入式中间件是一些支持不同通讯协议的模块和运行环境。中间件的特点是它固化了很多通用功能,但在具体应用中多半需要“二次开发”来实现个性化的行业业务需求,因此所有物联网中间件都要提供快速开发(RAD)工具。 在物联网概念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以后,

26、大家早已发现,物联网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上万亿的末端“智能物件”和各种应用子系统早已经存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现有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链接起来,实现应用的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和“管控营一体化”,为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将作为核心和灵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发展传感器等末端不重要,在大集成工程中,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反过来会对末端设备和传感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环螺旋上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因此,要占领物联网制高点,软件和中间件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得到国家层面

27、决策和扶持政策的高度重视。 在包括物联网软件在内的软件领域,美国长期引领潮流,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市场,欧盟(世界级的软件厂商只有SAP一家在欧洲)早已看到了软件和中间件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资助了HYDRA项目,这是一个研发物联网中间件和“网络化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组织,已取得不少成果。目前在中国有很多传感器,传感网,RFID研究中心及产业(生产)基地,也有很多人呼吁建立物联网标准,唯独没有物联网软件和中间件研发基地和组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很让人担心。 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够强,制定物联网标准也一定是纸上谈兵,物联网产业基地一定是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过剩,我们在物联网产业永远不

28、会有话语权,更谈不上占领什么制高点。“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现阶段广泛认为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

29、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2、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

30、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3、 物联网工作步骤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是首先通过标签等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利用感应器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二、 物联

31、网产业发展现状 1、 物联网发展历程及应用 根据物联网技术水平、用户需求和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演进路线可分为信息汇聚、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将会渐进式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 从应用发展角度来看,与技术演进一致物联网也将经历三个阶段方能成熟:当前是典型应用的示范期,然后是规模增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在目前阶段,普遍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是物联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监测、人员

32、出入管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已在国内外小范围内推广应用,物联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推广的过程,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2、 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增加了部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在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可以

33、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推出物联网业务;其次,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再者,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因此产业的聚合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当属电信运营商,各大电信运营商不仅把物联网看作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更把物联网看作是下一个“净利润增长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并已在有些领域涉足物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率先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紧接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

34、相继在无锡成立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起步较早走在前列,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09年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物联网的前提下,目前均处于概念宣传和部署应用试点阶段。但中国电信对IPv6技术早有部署,目前已处在试商用阶段。另外,中国电信拥有众多的行业客户资源,后期对发展物联网将形成有利条件。而中国联通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而言,拥有最成熟的3G网络这将给物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三、 物联网产业机会分析 1、 应用前景 随着IC制造、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在各国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中科院泛在与

35、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表示“中国的物联网到2015至2020年会出现产业萌芽。”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近期来看,值得期待就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

36、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 产业机会 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37、,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

38、没有成熟,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将给信息产业及通信产业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使运营商对网络扩容升级。网络的扩容升级将带动光纤光缆技术、接入以及骨干传输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3G、4G以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设备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物联网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对此,烽火也在积极的进行部署。2009年年底,烽火完成了对武汉理工光科的收购,武汉理工光科是我国最早从事光传感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对理工光科的收购,标志着烽火已经从传统的传输网领域向传感

39、领域延伸和发展,相信未来烽火在物联网领域将会有更好的突破。物联网中的M2M技术国内外标准进展研究 2010年12月18日16:57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1 引言: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将给IT和通信带来广阔的新市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总的来说,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络”。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信

40、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从人逐步扩展到物理实体,物体之间通过物联网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其次,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物理实体间的互联互通,通信和传输过程不需要或仅需要有限的人工干预。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M2M是“机器对机器通信(Machine to Machine)”或者“人对机器通信(Man to

41、Machine)”的简称。主要是指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信息从而实现机器对机器或人对机器的数据交换,也就是通过通信网络实现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其网络的特殊性,终端侧不需要人工布线、可以提供移动性支撑,有利于节约成本,并可以满足在危险环境下的通信需求,使得以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承载的M2M服务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M2M作为物联网在现阶段的最普遍的应用形式,在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主要应用在安全监测、机械服务和维修业务、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自动化、城市信息化等领域。提供M2M业务的主流运营商包括英国的BT和Vodafone,德国的T-Mobile,日本

42、的NTT-DoCoMo,韩国SK等。中国的M2M应用起步较早,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大运营商都在积极研究M2M技术,尽力拓展M2M的应用市场。国际上各大标准化组织中M2M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几大主要标准化组织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范围,从不同角度开展了针对性研究。ETSI从典型物联网业务用例,例如智能医疗、电子商务、自动化城市、智能抄表和智能电网的相关研究入手,完成对物联网业务需求的分析、支持物联网业务的概要层体系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数据模型、接口和过程的定义。3GPP/3GPP2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工作核心,重点研究3G,LTE/CDMA网络针对物联网业务提供而需要实施的网络优化相关

43、技术,研究涉及业务需求、核心网和无线网优化、安全等领域。CCSA早在2009年完成了M2M的业务研究报告,与M2M相关的其他研究工作已经展开。本文主要介绍M2M在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组织中的工作进展状况。2 M2M在ETSI的进展概况ETSI是国际上较早系统展开M2M相关研究的标准化组织,2009年初成立了专门的TC来负责统筹M2M的研究,旨在制定一个水平化的、不针对特定M2M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标准。其研究范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M2M应用用例的收集和分析;第二个层面是在用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应用无关的统一M2M解决方案的业务需求分析,网络体系架构定义和数据模型、接口和过程设计等

44、工作。按照TC的计划,研究工作分为3个阶段进行,具体参见表1。表1 ETSI TC M2M研究阶段表ETSI 研究的M2M相关标准有十多个,具体内容包括:(1)M2M 业务需求,该研究课题描述了支持M2M通信服务的、端到端系统能力的需求。报告已于2010年8月发布。(2)M2M 功能体系架构,重点研究为M2M应用提供M2M服务的网络功能体系结构,包括定义新的功能实体,与ETSI其他TB或其他标准化组织标准间的标准访问点和概要级的呼叫流程。本研究课题输出将是第三阶段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与其他标准组织物联网相关研究之间进行协调的参照点。图1是该报告中提出了M2M的体系架构,从图中可以看出,M2M技术

45、涉及到了通信网络中从终端到网络再到应用的各个层面,M2M的承载网络包括了3GPP,TISPAN以及IETF定义的多种类型的通信网络。 图1 ETSI M2M通信功能体系架构(3)M2M 术语和定义,对M2M的术语进行定义,从而保证各个工作组术语的一致性。目前正在进行初稿的讨论,预计2011年第1季度末发布正式版本。(4)Smart Metering的M2M应用实例研究,该课题对Smart Metering的用例进行描述。包括角色和信息流的定义,将作为智能抄表业务需求定义的基础。(5)eHealth的M2M应用实例研究,该课题通过对智能医疗这一重点物联网应用用例的研究,来展示通信网络为支持M2M

46、服务在功能和能力方面的增强。该课题与ETSI TC eHEALTH中的相关研究保持协调,预计2011年7月发布正式版本。(6)用户互联的M2M应用实例研究,该研究报告定义了用户互联这一M2M应用的用例,预计2011年7月发布正式版本。(7)城市自动化的M2M应用实例研究,本课题通过收集自动化城市用例和相关特点,来描述未来具备M2M能力网络支持该应用的需求和网络功能与能力方面的增强。目前正在进行初稿的讨论,预计于2011年7月发布正式版本。(8)基于汽车应用的M2M应用实例研究,课题通过收集自动化应用用例和相关特点,来描述未来具备M2M能力网络支持该应用的需求和网络功能与能力方面的增强。目前正在

47、进行初稿的讨论,预计2011年7月发布正式版本。(9)ETSI关于 M/441的工作计划和输出总结,这一研究属于欧盟Smart Meter项目(EU Mandate M/441)的组成部分,本课题将向EU Mandate M/441提交研究报告,报告包括支撑Smart Meter应用的规划和其他技术委员会输出成果。目前正在进行初稿的讨论,预计于2011年7月发布正式版本。(10)智能电网对M2M平台的影响,该课题基于ETSI定义的M2M概要级的体系结构框架,研究M2M平台针对智能电网的适用性并分析现有标准与实际应用间的差异。目前正在启动前准备阶段,预计2011年5月发布正式版本。(11)M2M 接口,该课题在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完成协议/API、数据模型和编码等工作。目前上述内容合在一个标准中,未来等标准进入稳定阶段,可能会按不同的接口拆分成多个标准文稿发布。目前正在处于初稿起草阶段,预计2011年2月发布正式版版本。3 M2M在3GPP标准进展概况3GPP早在2005年9月就开展了移动通信系统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正式研究于R10阶段启动。M2M在3GPP内对应的名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3GPP并行设立了多个工作项目(Work Item)或研究项目(Study Ite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