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教材.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弗布克精细化管理全案系列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全案(第2版)配套光盘 姚小风 编著北 京目 录第1章 生产现场诊断与评价61.1.4 生产现场诊断报告71.2 生产现场评价91.2.3 生产现场评价方案9第2章 生产现场环境管理142.1 生产作业环境设计152.1.3 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15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162.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162.3 生产作业环境改善182.3.1 粉尘作业环境改善办法182.3.4 有毒作业环境改善办法192.3.5 非常温作业环境改善办法21第3章 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233.2 标准化作业考核243.2.2 标准化作业考核制度24第4章 现场作业
2、任务管理264.1 现场生产计划管理274.1.6 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制度274.2 现场作业进度控制294.2.2 现场作业进度控制制度294.2.4 作业进度异常处理方案314.3 现场作业交期控制334.3.1 生产交期管理控制制度33第5章 生产现场物料管理365.1 现场物料领用管理375.1.2 现场物料领用制度375.1.4 物料调拨作业细则385.2 现场物料存储管理405.2.1 现场物料存储规定405.3 现场物料搬运与防护管理425.3.1 现场物料搬运作业规定425.3.2 搬运动作改善方案44第6章 生产现场设备管理476.1 设备操作管理486.1.3 设备操作管理办
3、法486.1.4 设备操作安全规定496.2 设备养护管理506.2.5 设备点检管理制度506.2.6 设备保养管理规定526.2.8 设备养护评比方案546.3 设备故障管理556.3.2 设备故障处理办法556.3.3 设备故障分析方案576.4 模具与治具管理596.4.2 模具与治具管理制度596.4.3 模具使用操作管理细则616.5 计量器具管理636.5.2 计量器具使用规程636.5.3 计量器具检定制度67第7章 生产现场质量管理697.1 现场质量检验707.1.4 现场质量管理责任制度707.1.6 制程质量异常处理办法727.2 现场质量改善747.2.3 质量改善教
4、育培训规定747.3 现场不良品管理757.3.3 不良品退回实施方案757.3.4 不良品统计考核细则77第8章 生产现场安全管理798.1 安全纪律与责任808.1.1 生产现场工作纪律808.1.3 生产现场文明纪律818.2 安全防护与检查828.2.3 安全预防管理制度828.2.4 防火安全管理规定848.2.5 生产安全会议制度858.2.6 安全检查管理制度868.3 安全事故处理878.3.3 安全事故预防方案878.3.5 安全事故处理报告898.3.6 安全生产奖惩办法90第9章 生产现场成本控制929.1 材料成本控制939.1.2 材料浪费控制方案939.1.4 辅助
5、材料使用管控方案949.2 质量成本控制969.2.2 质量成本分析方案969.2.3 质量成本控制方案1009.3 制造成本控制1029.3.2 车间电费控制方案1029.3.4 车间维修费用控制方案104第10章 生产现场信息管理10610.2 现场信息传递与应用10710.2.2 现场信息传递应用办法10710.3 生产异常信息的处理10810.3.2 生产异常信息处理办法108第11章 生产现场9 S 管理11111.1 整理11211.1.1 整理活动推行方案11211.1.2 非必需品处理制度11511.2 整顿11711.2.1 整顿活动推行方案11711.3 清扫11911.3
6、.1 清扫活动推行方案11911.4 清洁12111.4.1 清洁活动推行方案12111.5 节约12411.5.1 现场浪费查找指引12511.5.5 节约提案征集活动实施方案12711.6 安全12811.6.1 安全作业管理制度12811.6.2 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13211.7 服务13511.7.1 内部客户服务活动方案13611.7.2 内部客户投诉处理办法13611.8 满意13811.8.4 生产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13811.9 素养14011.9.1 素养活动推进方案14011.9.2 现场员工礼仪守则142第12章 生产现场改善管理14612.3 改善提案管理14712.
7、3.2 现场改善提案管理制度147第13章 生产现场员工管理15213.1 生产定员管理15313.1.2 生产定员编制制度15313.2 车间班组岗位职责15513.2.1 车间主任岗位职责15513.2.2 生产班长岗位职责15613.2.3 操作工岗位职责15713.2.4 领料员岗位职责15813.2.5 统计员岗位职责15913.2.6 生产调度员岗位职责16013.2.7 生产技术员岗位职责16113.2.8 生产安全员岗位职责16213.3 车间班组员工日常管理16313.3.4 生产班组员工考核办法16313.3.5 班组长绩效考核方案16313.4 生产现场员工培训管理167
8、13.4.2 生产车间年度培训计划书167第1章 生产现场诊断与评价1.1.4 生产现场诊断报告以下是工厂生产现场诊断报告,供读者参考。生产现场诊断报告一、总则(一)我厂面临的经济形势目前,我厂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内外的市场环境趋于冷清;二是原材料的价格一路上涨,而产品的售价却由于竞争的加剧有下跌的可能。为了应对上述局面,我厂应该在生产现场管理上狠下工夫,提高生产一线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至最低,以此来消除外部环境给工厂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情况,工厂领导特决定对生产现场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诊断行动。(二)加强生产现场管理的必要性说明加
9、强生产现场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实施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提高产品的质量。2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间接降低生产成本。3确保生产现场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减少浪费。4保持生产现场的整洁有序,给来厂参观的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5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二、诊断小组的成员构成诊断小组由主管生产的副总担任组长,具体成员名单如下。1副组长:张。2组员:刘、王、何、马、孙。三、现场诊断的方法与步骤(一)现场诊断的方法此次现场诊断主要采用现场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办法,即通过诊断小组成员的观察以及与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的交谈,来获得生产现场的相关信息。(二)现场诊断
10、的步骤此次现场诊断的步骤及工作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现场诊断步骤及工作内容现场诊断阶段具体内容具体时间准备阶段1组建诊断小组2确定现场管理需要达到的目标3制订调查计划并确定访谈的主要内容实施阶段1调研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2调研生产现场的标准化管理3调研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4调研生产现场的生产成本管理5调研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管理6调研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7调研生产现场的改善管理8调研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9调研生产现场的人员管理收尾阶段1整理收集到的资料2对资料进行分析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并形成报告四、调研结果分析通过这次现场诊断活动,诊断小组发现工厂的现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环境管理方面生
11、产现场的环境卫生状况良好,但现场的噪声过大,导致在现场长时间作业的操作人员容易耳鸣、头晕、恶心,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所以,降低生产现场的噪声将成为现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二)标准化管理方面在生产现场,工厂老员工(入职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员工)都能按照生产的标准文件进行操作,而新员工(进工厂时间未满6个月的员工)都未能按工厂标准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三)物料管理方面在本次诊断中,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状况最糟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料放置过于随意,以至于作业人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的物料。2原料与成品的摆放并没有清晰的界限。3车间走道里堆满了物料,以至于作业人员在车间行走不顺畅。(四)生产成本
12、管理方面生产成本管理也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方面,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作业人员对工艺技术掌握得不全面,生产出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下一道工序必须加大工作量或进行额外的返工返修工作。2质检部门对产品的检验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产品成批报废。(五)质量管理方面由于工厂一直比较重视产品质量,现场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得比较到位。但与其他著名同类生产厂商相比,我们还存在不足,仍然有待提高。(六)设备管理方面在生产现场中,所有设备都按工厂规定设置了设备标牌与点检、维护记录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1有些设备的标牌不易找到。2维护记录并不连续、及时,有些记录只是敷衍了事。(七)改善管理方面工厂在前一
13、段时间推行的9S管理只是在表面上比原来有了较大进步,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同时,本次诊断中发现部分员工对9S的推行有抵触情绪。(八)安全管理方面通过本次现场诊断,我们发现工厂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生产作业人员能随意动用车间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2如操作不当,工厂所用的原材料可能会发生爆炸事故,而新进工厂的生产操作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工厂所强调的安全操作和按规范操作等规定的重要性。(九)人员管理方面在此次现场诊断中,我们还发现生产现场的部分管理人员在指导作业人员的过程中,有时会过于简单、粗暴,而不讲究方法、策略。五、建议改进措施1采取措施降低现场的噪声。由生产部门与工艺
14、技术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设法降低生产现场的噪声,给生产员工营造一个舒适的作业环境。2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必须加强对新员工标准化操作的培训并定期检查,经考核合格或达到要求后方允许上岗。(2)加强对所有生产人员在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减少生产中的浪费现象。(3)加强对所有生产人员在安全作业方面的培训,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必须指定经验丰富的人员操作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设备,除指定人员外,其他生产人员一律不得擅自动用这些设备。3质检部门完善检验程序,特别是成品与半成品的首件检验程序,以免造成产品的成批报废。4所有设备的标牌必须贴在显眼的地方;设备
15、的点检标识必须清晰、明了;设备维护记录必须连续、及时,并有维护保养人员和现场主管的签字确认。5把生产现场的作业区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并挂上醒目的看板(如原料区、半成品区、零配件区、成品区等),实现材料、产品的定置管理。6加强对9S管理的推广力度,建议在几个车间或班组中举办竞赛,奖励那些达到9S规定标准的车间或班组,并对没有达到标准的车间或班组实施惩处。7加强对生产现场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管理水平,逐步改善其工作方法。六、现场诊断的数据资料(略)撰稿人: 日期: 年 月 日1.2 生产现场评价1.2.3 生产现场评价方案以下是工厂生产现场评价方案,供读者参考。生产现场评
16、价方案一、总则生产现场既承担着工厂所有产品的制造加工,也承担着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的改善改进工作;既是工厂所有生产信息(如产品信息、质量信息、技术信息等)的衔接地,也是隐藏工厂利润潜力的聚集地。所以,生产现场管理是工厂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厂产品质量水平和工厂的经济利益。为考察、掌握工厂生产现场管理的实际状况,发现生产现场管理的优势与不足,挖掘生产现场管理存在的潜力,为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生产成本的控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特组织此次现场评价活动。二、现场评价小组的成员构成此次现场评价行动由主管生产的副总担任组长,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17、。副组长:。组员:,。三、现场评价活动计划1此次现场评价活动的起止时间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2现场评价活动的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如下表所示。现场评价活动时间安排表现场评价阶段具体工作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准备阶段1组建现场评价小组2确定现场评价的要素3制订调研计划实施阶段1调研生产现场的工位器具管理状况2调研生产现场的工艺管理状况3调研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状况4调研生产现场的成本控制管理状况5调研生产现场的设备管理状况6调研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状况实施阶段7调研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状况8调研生产现场的人员管理状况9调研生产现场的5S管理状况收尾阶段1整理收集到的资料2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3根据以往
18、经验调整现场评价结果4出具现场评价报告四、现场评价的执行此次现场评价活动采用直接评价法与间接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运用直接评价法进行评价生产现场的工艺管理、工位器具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5S管理九个方面,可以采用直接评价法进行考评。这九个方面可以作为生产现场的专项管理,每个专项管理包括若干项评价的内容与要求。采用直接评价法时,将每个专项管理的分值设为100分,再将分值一一分配到各项评价的内容中,具体请参考下文的生产现场评价要素列表(直接评价法)。直接评价法不仅能直接评价出各个专项管理的优劣,还可以将这九个专项管理的分值综合取平均分,从而可
19、衡量出工厂在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的优劣情况。(二)运用间接评价法进行评价间接评价法是指采用与生产现场管理有密切关系的经济技术指标对生产现场管理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包括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指标及配套指标四个方面。间接评价方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根据相关历史生产资料,计算每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得分即为百分数的分子值(例如:经过计算,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8%时,则这一指标的评价得分为98分)。2将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总,并计算其算术平均值,所得分数即为某一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参考分数。3将四个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平均分数进行综合求和,得出生产现场的间接评价分数,作为评价生
20、产现场管理的一个参考因素。(三)划分现场评价得分的等级生产现场的得分等级划分如下表所示。生产现场评价得分等级列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90(含)100分80(含)90分70(含)80分70分以下五、生产现场评价要素(一)直接评价法的生产现场评价要素直接评价法的生产现场评价要素如下表所示。生产现场评价要素列表(直接评价法)专项管理项目具体内容单项总分实际得分工艺管理1严格按照技术文件中的规定参数执行,并做好了生产记录252严格执行更改了的工艺、技术流程,手续齐全203各生产岗位都备有通用的生产工艺流程并能够认真执行204现场所使用的工艺文件或参数均经过鉴定与审批,并且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的255技
21、术文件整齐有序、没有短缺10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工位器具管理1生产现场的工位器具齐备、没有短缺402生产现场的工位器具干净、整齐303工位器具的现场台账账目清晰明了204生产现场没有闲置的工位器具10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质量管理1生产现场有完备的质量保证系统352每个操作点都有完备的作业标准书253用于控制质量的计量器具摆放整齐、合理且精度准确254生产人员了解每种产品的不良率要求15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成本控制管理1生产现场有明确的材料消耗定额和限额领用制度352现场可目视的边角料的利用程度达到最大20成本控
22、制管理3生产现场的生产作业达到平衡状态,无窝工、停工待料现象304生产现场设置有节约能源的管理看板或标语15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设备管理1每个设备前有设备资料卡与保养维修卡,且内容清晰、明了202设备上的危险区域标有明显的警告标志153设备的保养点检记录良好,无中断现象发生204所有设备的操作人员都持有由工厂工艺技术部颁发的设备操作证,并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规则305在近一年中没有因设备操作错误而引起的重大事故发生15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材料管理1材料、物品的放置整齐,放置场所有明显的标志202生产现场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材料的存量情况
23、253生产现场的材料能够按工厂规定的数量进行存储204生产现场的材料无老化、残次品现象155废料堆里没有可以再次利用的材料20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安全管理1生产现场的危险区域有明确的警告标志或做了相应的处理302生产通道、安全通道及安全出口处无物品堆积153所有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204危险系数较高的设施、设备的操作人员均持有上岗证205生产人员了解并熟记安全操作规范15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人员管理1生产现场人员的出勤状况良好,出勤记录完整152生产现场人员的工作态度端正,没有闲聊、串岗、吃零食、打瞌睡的现象发生25人员管理
24、3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技术不熟练的员工进行现场指导并做好记录204生产现场人员的现场培训记录完整、清晰且针对性强205生产现场人员待人接物有理、有节,能够保守工厂的机密20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5S管理1现场划分了物品放置区域,且标志使用恰当,能让人一目了然202现场物品都在指定的区域内整齐摆放253生产现场的通路畅通,无其他物品堆积154生产现场的所有物品都标识清晰255生产现场的地面干净,无废水、废油、废弃物15单项得分(上述各项内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100(二)间接评价法的生产现场评价要素间接评价法的生产现场评价要素如下表所示。生产现场评价要素列表(间接评价法)
25、经济技术指标评价指标实际得分质量指标1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2优等品及一等品的质量合格率3产品首件检验合格率4半成品的质量合格率单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分(上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效率指标1生产现场的劳动生产率2生产人员的劳动生产率3定额工时的平均完成率4工时的利用率单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分(上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成本指标1原材料利用率2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定额达成率3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目标达成率4可比产品的工时定额达成率单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分(上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配套指标1每日生产的产品均衡率2生产现场的零部件生产配套率3产品的按期交货率单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分(上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六
26、、以往现场评价易出现差错的项目分析及对策(略)撰稿人: 日期: 年 月 日第2章 生产现场环境管理2.1 生产作业环境设计2.1.3 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车间生产现场的地面状态管理、工位器具与材料的摆放管理、设备布局管理以及防尘、防毒和防噪声等事项。以下是企业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供读者参考。生产作业环境管理制度第1章 总则第1条 为了给生产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对生产作业环境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第2条 工厂中所有涉及生产作业环境方面的相关工作均按本制度的规定执行。第3条 本制度中的生产作业环境不仅包括生产的主要现场,也
27、包括进行检验的辅助生产现场。第2章 设备布局要求第4条 生产设备的布置首先要满足工艺流程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安全与卫生的要求。第5条 在布置各种大、中、小型生产设备时要综合考虑便于操作、安全、作业流动等因素,同时确保各设备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具体要求如下。1生产设备的间距以活动机件达到最大范围计算,其中小型设备与中型设备的间距不小于一米,大型设备的间距不小于两米。2生产设备与生产现场的墙、柱之间的距离同样按活动机件达到最大范围计算,小型或中型生产设备与墙柱的间距不小于0.8米,大型生产设备与墙柱的间距不小于0.9米。3小型生产设备的操作空间不小于0.6米,中型生产设备的操作空间不小于0.8米,大
28、型生产设备的操作空间不小于1.1米。第6条 在布置大型机械设备时,应考虑操作设备时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废料如何摆放,同时确保操作者的动作不干扰别人,所以,必须留有宽敞的通道和充足的出料空间。第7条 对于产生强烈噪声的设备,如不能采取减噪措施降低其噪音,则应将其布置在离生产现场较远的地方,同时需要注意不得影响其他部门的办公环境。第8条 对生产现场中高于两米的运输线,必须设置防护网或防护罩进行保护。若使用防护网,则其网格的大小应以能阻止所运输的物件坠落于地面为标准,运输线的两端应设置防护栏,其高度不得低于一米。第3章 工位器具、工件、材料的摆放管理第9条 生产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必须按照操
29、作顺序,整齐地放入指定的区域,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加以固定,禁止乱摆、乱放。第10条 生产所用的工位器具、模具、夹具、量具等必须放到指定的地方,以防止混乱或坠落伤人。第11条 生产用原材料必须限量放入生产现场,以免造成生产现场的拥挤或导致发生其他事故。存放量的具体标准如下。1白班不超过加工额的1.5倍,夜班不超过加工额的两倍。2大件原材料必须按照额度领取,禁止超过当班的生产额度。第12条 在生产现场码放各种物料时不得超高,一般码放高度不允许超过2.5米(物品单位超高除外),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不超过21;易滚动的物品要有垫块进行固定;堆垛的底部要牢靠,垛与垛之间的间距要合理,以便于吊装和搬运。第4
30、章 地面状态管理第13条 合理地规划生产现场的地面,用不同的颜色将生产现场的地面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安全通道必须以绿色、醒目的标志标示出来。第14条 生产现场所划定的各区域间距要合理,其中人行通道不得小于一米,车行道(主要指叉车、推车等)不得小于两米,成品车间货车行道不得小于三米。第15条 必须保证生产现场各通道的畅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通道,违者将按相关规定进行教育和惩处。第16条 生产现场中因生产需要所设置的坑、沟、壕等必须有足够支撑力的物品覆盖或有防护栏,夜间必须有照明,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第17条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垃圾、废料、废水、废油等必须及时处理,不得将此类废品带入
31、下一道工序。第18条 生产现场的人行道或空地应保持平坦,不得有障碍物。若有,则应该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或安放防护栏。第5章 防尘、防毒与防噪声管理第19条 生产现场要注意防尘、防毒。加强防尘、防毒设备的检查、检修与保养工作,确保设备在作业时间内的正常运转。第20条 用于防尘、防毒设备的滤料或组件应根据其使用说明书定期更换,保证其完好有效。第21条 生产现场所产生的噪声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超过标准的要限期整改。第22条 生产部门应会同工艺技术部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新材料等手段使得生产现场的噪声符合标准。第23条 新建、改建、扩建或引进工程项目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
32、的项目,必须严格按鉴定审查流程对其噪音水平进行审查。未进行审查或审查结果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入生产。第6章 附则第24条 本制度由生产部制定,其解释权、修改权归生产部所有。第25条 本制度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2.2.2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企业需建立健全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并严格落实。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1掌握现场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或浓度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情况。2检查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3监督有关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评价劳动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4为控制危害因素及制订、修订
33、卫生标准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5为从事生产作业的员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6为研究接触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以下是工厂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供读者参考。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制度第1章 总则第1条 为加强对工厂生产作业环境的管理,规范对生产作业环境的检测行为,为从事生产作业的员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制度。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工厂生产作业环境检测的相关事宜。第3条 生产作业环境检测工作的职责分工如下。1工厂EHS小组(环境健康安全小组)负责生产作业环境检测相关事宜,并配合外部环境检测部门做好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2生产现场所有人员需积极配合EHS小组和外部环境检测部门
34、的检查工作。第4条 作业环境监测类型主要有三种,具体如下。1长周期测试,主要评估个人在给定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暴露情况。2连续测量,能够探测可以造成急性暴露的高浓度有害物质的短期暴露情况。3快速测量,针对已知确切的暴露时间点马上进行测量,这种检测方式适用于急性危害。第5条 作业环境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空气质量测试,包括定时采样法和长时间连续采样法。2粉尘采样,如粉尘过滤。3使用仪器直接监测。4仪表测量,如温湿度计、盖革计数器、声级计测器等。第2章 采集有害因素的样品第6条 在进行有害因素样品采集时,采集人员应在明确工作场所操作人员的工种和人数、每个工种的实际工作情况之后,确定样品采集的对象、
35、采集点、采集的时间段、采集方法等。第7条 对于流动性比较强的工作,在采集样品前应该对各个工种的操作人员的具体流动地点、所进行的操作、所接触有害因素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第8条 环境检测人员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必须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操作人员使用防护用品的情况,以此来保证样品采集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客观性。第9条 检测人员要按照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进行采样,具体要求有以下两点。1环境检测人员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标准,不得擅自降低标准。2环境检测人员应该根据作业现场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检测。(1)如果作业现场有害因素浓度的变化不大,可以不检测。(2)如果作业现场有害因
36、素浓度变化较大,必须在浓度变化大的地点、浓度最高的时间段进行采集。第10条 要选择合适的样品采集方法。环境检测人员进行样品采集时,要通过现场调查确定操作人员可能接触有害因素浓度最高的时间段,分别进行多次样品采集,以此来保证样品采集的科学性。第11条 要选择合适的采样仪器。环境检测人员采集样品时,应根据实际样品采集所需要的流量选择样品采集仪器。第12条 在长时间的样品采集中,环境检测人员应在采样前和采样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并记录流量,防止出现偏差。第13条 在样品采集时,空白对照样品应与样品同时进行操作、同时储存与运输。第14条 详细记录采样时间。1检测人员应在采集样品的同时记录具体的采集时间(具
37、体到几时几分),不能只笼统注明样品的采集日期。2样品采集的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法,必须精确到具体的分钟。第3章 作业环境检测管理第15条 工厂环境检测人员应不间断地收集本工厂生产作业环境的资料,分析整理后编制定期的检测计划,并报主管副总与总经理审批。第16条 工厂环境检测人员在检测生产作业环境时,必须采用标准的检测方法与规范的检测设备,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凭经验进行判断,必须有科学的依据。第17条 工厂环境检测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证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检测工作,主管领导与值班领导的手机保证24小时开机,以应对突发的环境状况。第18条 作业环境检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已经被控制的危害因素
38、,工厂应该定期派专人进行复查,防止意外事件的再次发生。第19条 作业环境检测的资料由专人进行保管,作为制订工作计划与改善方案的依据,不得随意销毁,销毁时必须得到有关责任人的批准。第20条 环境检测人员根据历史数据与现实状况,定期提出作业环境改善方案,供相关领导参考。第4章 附则第21条 本制度由生产部制定,其解释权、修改权归生产部所有。第22条 本制度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3 生产作业环境改善2.3.1 粉尘作业环境改善办法粉尘是指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煤粉尘、水泥粉尘、铝粉尘等。此类物质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尘肺病等,企业需
39、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下是工厂粉尘作业环境改善办法,供读者参考。粉尘作业环境改善办法第1章 总则第1条 为加强对粉尘作业环境的管理,减少粉尘给生产人员带来的危害,确保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为生产人员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坏境,特制定本办法。第2条 在生产过程中凡是会产生粉尘的生产车间必须严格按本办法的规定开展生产。第2章 粉尘作业的预防措施第3条 改善、管理粉尘预防的管理机构及职责具体如下。主管生产的副总组织成立防尘工作小组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其他组员包括生产部、工艺技术部、质量部的相关人员。防尘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防尘规划和防治粉尘的各项规章制度,监督
40、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为改善生产现场粉尘环境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方案。第4条 粉尘作业预防中对员工的管理规定具体如下。1工厂的人事部门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防尘方面的培训,增加员工的防尘基础知识。各生产车间主任、班组长负责配合人事部门开展培训工作。2人事部门在员工上岗前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不得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和未成年员工、女员工从事禁忌范围内的工作。3人事部门应定期组织从事粉尘作业的在职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发现不适宜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必须及时调离岗位。4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员工,应及时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为其安排合理的治疗或疗养,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患者提供有关社会保险待遇。第5条
41、 质量部门应指派专人定期检测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确保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文件规定的范围。否则,应停产整顿并采取改善措施,直至粉尘浓度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生产。第6条 各生产车间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本车间所用除尘设备,保证除尘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行。第3章 粉尘作业的改善措施第7条 在生产工艺允许的前提下,在其装卸、搬运、研磨、筛选、混合等作业过程中,将生产中用到的易产生粉尘的物料进行加水湿化处理。第8条 对于不能进行湿化处理的物料,工艺技术部应配合生产部做好物料的密封化、管道化、机械化作业,以改善粉尘作业环境。第9条 对粉尘浓度较大的生产现场,要定时用水冲洗地面、墙壁、建筑构件及允许水洗的
42、设备外罩等地方,保持其处于湿润的状态,防止二次扬尘。第10条 工艺技术部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最新技术,不断吸收、研发新技术,改革生产设备,不断改善粉尘作业环境。第11条 工艺技术部与产品研发部在设置新的项目时,应尽量避免采用危害较大的原材料或生产工艺。第12条 生产人员的工作地点或休息地点必须位于生产现场中通风良好和空气较清洁的地方,易产生严重粉尘污染的工段应位于整条生产线的下风口。第13条 粉尘浓度比较高的生产现场必须不间断地进行通风除尘,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除尘工作。第14条 生产部应对各生产现场的防尘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定期的评比,并按照工厂人事部的相关规定进行奖励与惩处。第4章 附则第15条 本办法由防尘工作小组制定,其解释权、修改权归防尘工作小组所有。第16条 本办法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自颁布之日起执行。2.3.4 有毒作业环境改善办法在有毒作业环境进行工作时需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具体如下。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2改革生产工艺、升级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3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4对生产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通过安装合理通风、排毒设备,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5根据毒物的特性,选择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