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5923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6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 精益生产在设施规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摘 要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电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机的零部件市场也在逐 渐扩大。为了适应 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各大电机零部件厂商都需要采取 相应的应对措施。兰州电机公司作为中国西部比较大的电机零部件供应商,同样面临如何在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压力下,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问题。改善车间布置是制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本文以IE的基础理论为先导,将精益思想合理应用到兰电机加车间,说明该公司如何应用精益生产来对旧的车间进行设施规划与布局,确定最优布局方案,从而建成高效、人性化的生产线车间。 关键词: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布局A

2、BSTRACTIn the past few years, as China motor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motor parts market is driven,gradually expanded. In order to meet the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each big motor parts manufacturers have to take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Lanzhou motor company in western China as a bigge

3、r motor parts suppliers, alsoface how to increasing demand in market pressure and expand their own production scale and mentionRis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Improve workshop layout i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expand the scale of production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Based on the basic

4、theory of IE as the guide, will lean think.Want to reasonable application to Syria and motor workshop, explain this company how to apply lean production to the old workshop.Facilities planning and layout, determined the optimal layout scheme, which built the high efficiency, humanized production lin

5、e workshop.Key words: lean production, facility planning and layout.目录第一章 绪 论1.1课题背景来源及意义1.2工业工程的起源及现状 1.2.1起源 1.2.2发展及现状1.3本文主要工作第二章 I E基本理论2.1工业工程概述2.2设施规划与布局2.3精益生产的概述2.4生产率概述2.5一个流生产生产系统2.6时间分析 2.6.1时间分析 2.6.2标准时间2.7物流分析第三章 企业及车间现状分析3.1兰州电机厂简介3.2车间现状分析3.3改善目标第四章 车间详细分析及改善4.1车间布局现状分析4.2工作抽样4.3生产线

6、不平衡原因分析4.4生产系统分析4.5系统改进4.6改进方法的提出4.7评价第五章 企业车间物流及设施规划5.1现状分析 5.1.1物流分析 5.1.2绘制物流相关图 5.2布局改善 5.2.1改善方案一5.2.2改善方案二5.3车间布局图设计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1 工作总结6.2展望6.2.2工业工程的未来6.2.3本文不足之处参考文献外文文献致 谢第一章 绪论1.1课题背景来源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机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市场对电机产品的需求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电机行业的市场竞争随着产品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激烈,因此竞争中成本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如

7、何将工业工程(IE)方法精益生产成功地应用到生产管理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是许多电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工程(IE)方法及其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是其应用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这是由制造工业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内容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材料加工(或通常说的制造技术)研究工艺与设备,这是制造的硬件部分;二是关于制造系统,即由人、材料和设备等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控制和管理,这是制造业的软件部分。IE 方法及其技术正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原理和技术,因此,制造业中的生产管理的研究及其应用不仅直接促使生产率提高,而且也是其他

8、技术,如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的必须要求基础。目前国内外 IE 方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韩国从美国引进 IE,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 IE,即把 IE 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现场管理优化。在其推行的精益生产过程中,运用基础 IE 方法中大量的作业研究、动作研究、时间分析技术,带来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与用户关系等一连串带根本性的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大变化。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丰田生产方式(JIT)就是 IE 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我国企业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场 IE,从基础

9、IE 普及推广入手,进而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目前基于 IE 方法的精益生产在电机制造企业发展尚处在萌芽状态,而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融入并贯穿整个电机制造系统,产生新的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概念,形成对制造过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构成的制造系统更完整的认识,将势必进一步推动 IE 理论和技术方法在该领域的发展,促进企业完成制造、生产、经营模式的战略性转移.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日益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生产竞争也日益全球化。因此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厂进行设施规划及布局,努力降低成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之一,精益生产在这个时候就先得很有必要运用了。精益生

10、产的意义在于利用杜绝浪费和无间断的作业流程,追求效益最大化。第一,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第二,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本文将主要研究和分析兰州电机公司的机加车间设施规划,并将精益生产思想贯串其中,找出最优方案。希望对我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有所启发。1.2 工业工程(IE)的起源及现状 1.2.1起源 IE起源于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

11、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它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门技术。 90年代里,人们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管理生产。到20世纪初,工业开始在人类从事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进入“科学管理时代”,1908年美国宾州大学首次开设了工业工程课程,后来又成立了工业工程系,1917年美国成立了工业工

12、程师协会。此后有人主张把当时从事动作研究、时间研究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研究工作,从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由懂得工程技术的人员去进行,逐步形成了一批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业工程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业部门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逐步推广,199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80年代。日本能率协会专家三上展喜受日本政府委托,在中国北京、大连等地推广应用工业工程技术,他认为,中国许多企业不需要在硬件方面增加许多投资,只要在管理方式、人员素质和工业工程等方面着力改进,生产效率就可提高23倍,甚至510倍。国内应用工业工程技

13、术比较典型的企业有:北京机床电器厂、一汽集团、鞍山钢铁公司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发展工业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是人才培养,中国最早于1993年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已有70余所院校设有工业工程系或专业。工业工程在国外与国内发展及应用的实践表明,这门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生产系统综合效率及效益,提高系统综合素质,对增强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知识经济环境中的综合创新能力,对赢得各类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以企业为基础和主体的工业及产业经济系统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质量和效益不高

14、、产品等综合结构不合理、环境适应性较差、国际竞争力及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以及战略管理和内部管理弱化、脱节、特色化缺技术与管理乏、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企业与市场和政府及其他企业间关系欠规范、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和困境。现代工业工程是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摆脱困境、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武器。1.2.2发展及现状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斯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概念,作为推动当时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IE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革命后,生产力有很大发展,1799年美国的惠特尼提出了“互换性”概念奠定了合理化、专业化、机械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因而能向

15、大量生产发展。1832年英国的巴比奇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论述了专业分工、工作方法、机器与工具的使用、制造的经济原则等。人们开始用新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提高效率,这就孕育了IE的思想,为IE的诞生和发展打下基础。当今IE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IE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应用领域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也适用于服务业。80年代以来,IE工程师不断为各类服务企业、各级部门以至服务机构设计出高效的最优运作系统,通过对系统中人员、设备、材料、能量、信息和资金经济合理有效的集成,提高了服务系统运作与管理的效率。 从IE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lE吸收并运用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充

16、分利用了计算机系统在采集、处理和集成信息方面的强大功能,实现了制造系统的集成化运行,这使得现代IE的应用更广泛,对制造系统的改善也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作用从辅助走向了主导,方法从单一走向了全面,手段更先进,效果更显著。正是由于现代IE的强大作用,使它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主宰企业兴衰成败的最重要的工业技术之一。 在我国,IE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属于其范畴的许多知识和技术已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广应用。我国工业工程技术的引进最早可追溯到民国三十五年,当时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开始建立零件制造及装配之标准工时制度,利用马表测时。民国三十九年兵工署在其所属兵工厂推行工时制度,颇具成效。民国四十二年,

17、军方把工作研究理论引入,后由于中国生产力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并公开介绍推广,国内渐渐应用工业工程于各工厂先后推行,当时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工作简化及传统的工时学范耐。五十年代初期,当时新中国正处于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工业布局和企业管理全面学习与采用前苏联的模式,推行其生产组织与计划方法,实际上包含了某些传统的IE的内容,如进行时问研究、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等。“文革”期间(19661976),很多企业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被取消,劳动无定额,岗位无定员,生产秩序混乱,产品质量下降。IE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应用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入了

18、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IE应用的范围主要在制造企业,而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非制造业的运用则相对较少。在工业企业中,IE也主要侧重于基础IE的运用,仅限于工作研究,如方法研究,作业测定。质量控制与监督,设施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面的功能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国外,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作业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已经成为工业工程的延伸。利用它们来解决那些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个趋势无疑也将是我国的工业工程研究和应用发展方向。我国非制造业 IE 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也相当活跃。在航空企业、物流公司、养殖业、服务业、建

19、筑企业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我国一些非制造产业也尝试性地应用了一些 IE 技术,例如农田路网和渠网的规划设计、养殖场的圈舍设施规划设计、大型超级市场的商品分类区域规划和货架商品陈列等借鉴了 IE 的设施规划与物流设计技术;服务业服务窗口的设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借鉴了 IE 的工作设计(工作研究与人机工程)技术;航空公司对飞机的保养和维护借鉴了 IE 中的设备工程和可靠性工程技术;建筑业的工程造价和预算控制借鉴了 IE 中的成本工程技术。上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产业效率,降低了成本。IE 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共识。目前国内工业工程领域的两种权威杂志工业工程与管理

20、、工业工程,从刊稿内容上看,对于现代 IE 的先进理论及理念跟得较紧,以近两年为例,关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其它领域;另一方面,关于 IE 方法的应用实践方面的论文仍是主流。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可以将基础 IE 的实用方法从大类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效类:工作地设计尺寸向导、信息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环境曲线/价值工程;基础工业工程包括方法研究、作业测定和现场管理优化等,通设计(噪音、光照、微气候等)等;2.量化类:柏拉特图(ABC 分类)、甘特图、流程图、人机关系图、生产线平衡( LineBalancing);3.现场优化类: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工作测量、时间研究、

21、工作抽样、PTS;4. 决策分析、标准时间应用类:方案取舍分析、激励机制、学习过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技术,找出经济合理的工作方式和最适宜的作业时间,帮助企业挖掘潜力,消除人力、物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在需要很少投资或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使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5. 目前电机企业比较重视较高层次上的应用软件的引用,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企业信息集成方面的 MRP II 或 ERP 的引入,但对于基础IE 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尚重视不够。 总体来看,工业工程(IE)在电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仍处在快速的上升阶段。国内企业,尤其是在电机制造企业设立

22、 IE 部门或者执行 IE 方法的寥寥无几,许多 IE 技术、方法的应用还未成体系。因此系统化的面向电机生产提高运作效率和效益的制造业 IE 理论、方法、技术仍亟待研究1.3 本文主要工作本文提出并进行“基于 IE 方法在兰电生产车间的设施规划分析与优化”,旨在通过对电机制造业中的精益生产分析及应用,以精益生产的思想,并从生产效率分析、优化的角度出发,提高车间系统的生产率。同时对于其他企业开展 IE 方法的管理亦具有参考价值。针对这一研究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等角度出发,对提高系统生产效率的一些必要知识,如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人因工程等进行说明,分

23、析。2.基于精益生产思想方法在兰电公司的生产规模和发展,对它的设施规划与布局进行研究,采用了合适的设施规划方法,得到最佳规划方案。 具体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和讨论分析论文研究的背景来源以及意义,对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进行动态分析,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二章:IE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本部分的研究内容的展开主要针对论文的立项依据进行,主要完成对工业工程的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以及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应用的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 IE 理论在兰电生产管理中使用的主要工具:程物流分析、程序分析等。第三章:企业及车间现状分析。主要对兰州电机机加车间作业现状进行描述,重点对

24、车间设施规划与布局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车间详细分析及改善。阐述生产效率、一个流。并重点从生产效率角度分析、优化改善车间布局。第五章:车间物流设施规划设计。介绍车间布置规划,分析车间物流现状,并指出不足点,提出改善方案,画出规划布置图。第六章:论文总结及展望。对论文作整体分析与总结,最后对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设想。第二章 I E 基本理论2.1工业工程概述 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是工程技术,

25、经济管理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在人无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更高效运行的系统,从而提高生产率的一门学科。 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定义是: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及设备等,从事整个系统之设计改进及运用的科学。它利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及技巧,并利用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规划、预测,并评估由此及其有关系统中所获得的效果。从上述的定义,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原则,以及工业工程的一套系统化的技术,经由晟佳途径达到目的。

26、譬如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有连贯性,因此把各动作经仔细分析,分成一个个微细单元,删掉不必要动作,合并可连接的动作,以达到工作简化、动作经济、省时省工之目。 因此,可以认为IE是对人员,材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传统的IE(IE)即经典IE,包括工作研究(方法研究、作业测定),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技术,主要应用于研究作业改善,现场管理和生产系统优化。围绕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进行了生产管理组织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有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成组技术(GT

27、)和全面质量(TQC)等。总之,工业工程(IE)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2.2 设施规划与布局 设施规划与布局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设施规划发源于早期的制造业,是伴随着工业生产产生的,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分支。只有联系工业工程的发展史,才能明晰地把握工业设施规划的发展之路。设施规划理论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1.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是学科的萌动初创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法为标志。人们开始认识到工厂设计和物流管理在生产中的意义,但对工厂设计的研究还局限于“工作研究”。该时期的设施规划还主要凭经验和感觉。自泰勒时代开始,工厂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管理工程师就关心制造

28、厂的设施规划问题,开始把“机”和“物”的管理提到一定的地位上来。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有三项,即:操作法工程(Methods Engineering),研究的重点是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动;工厂布置(Plan Layout),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 (Material Handling),就是对从原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料的控制5。 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设施规划学科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工厂设计的研究由“工作研究”拓展至物料搬运方法(Material Handing)与工厂布置 (Plant Layout)研究6。设施规划成为具有独立的学科方向和技术体系

29、的学科。1961 年美国的缪瑟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系统布置设计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 MJ 摩尔等为代表的一批设施规划与设计学者,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平面布置及其优化的问题,并产生了许多用高级语言写成的平面布置程序,如用于新建设施的 CORELAP、ALDEP 程序和用于改建布置的 COFAD、CRAFT 程序,形成了计算机辅助设施布置方法,为生产系统的设施新建和重新布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国内在80 年代以后引进缪瑟理论,收效显著。 3.七十年代后,计算机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标志着设施规划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柔性制造系统在工厂大量出现,无人工厂开始出现,成组技术解

30、决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带来的问题。随后又提出了敏捷制造及清洁生产的概念。业务管理从理论上取得了长足进展。标准化服务比比皆是。设施规划的研究已开拓拓展至交通运物、港口、 民航甚至文教、卫生等系统中。如何在设施规划中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成为当前突出的问题设施规划理论及方法已渗透于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建筑学、市政工程等领域。 设施的布局设计己不是新问题,即使在原始的小作坊里,工匠们也要根据工序流程和物件移动的需要来合理布置他们的工作间。随着生产复杂性和生产规模的日益增强和扩大,各种布局方案应运而生,如工程布局,功能布局,作业线布局等方案7-8。Muther 8提出了系统布置方案 SLP(Systema

31、tic Layout Planning)。由于设备布局设计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实用性,从六十年代开始,有学者着手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随后产生了一系列计算机辅助布局设计和分析的商用软件包,如 CORELAP, PLANET, SHAPE, CRAFT 等,它们在布局设计建模、布局求解算法及系统交互式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Kusiak 和 Meller 等人对制造设备布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着重研究了柔性制造系统 (FMS)环境下的布局设计9-10。Badiru 和 Arif11开发了一个设备专家布局系统,并在其中采用模糊逻辑方法来实现关系代码,以反映未来生产设备需求的不精确性。Mont

32、reuil 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优化、仿真和CAD 于一体的集成的布局 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物流的布局问题提出了并行布置和网络布置的设计方法。 Kouvelis et.al.12曾指出,生产设备的位置是制造系统设计早期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己经提出了数个解决制造系统布局问题的公式和规则,涌现了大量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为两个类别:最优化方法和近似优化方法。 Kusiak 和 Heragu 13则对已有的设备布局问题进行了归纳,它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二次分配问题模型 QAP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二次布置占

33、有模型QSP(quadratic set covering problem),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和图论模型14。 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设施布局问题的求解大多是利用二次分配问题方法,QAP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计算机控制面板布局以及配线布局等。QAP 解决的是一个布局问题的特例,因为它假定所有的布局实体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等面积的实体,并且所有可能的放置点都是事先指定的。QAP 将布局实体与可能的放置点一一对应。将一个布局实体放置于某个特定位置的费用取决于其实体的 位置。这就是二次分配问题命名的由来。它最早是由 Koopmans 和 Beckman 15提

34、出设施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实体建筑、机器设备、 物品物料、工作人员。作为工业生产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物质或实体要素,工业设施有单体设施与复合设施之分。在工厂设计与规划中,单体设施是指符合产品加工与制造要求的一台 (套)或一组设备(设备群、生产线、制造单元等)以及单一的其它物质条件。 复合设施是适应产品生产与经营的技术、经济和组织要求而组合成。 规划是指如何将一个系统中的资产做最有效的分配、安排,使系统达到最佳的绩效表现。 设施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工作,是一种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知识。设施规划是在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个体中的生产或服务系统的生产

35、或转换活动,从投入到产出的全部过程中,将人员物料及所需的相关设备设施等,做最有效的组合与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设施协调,以期获得安全、效率与经济的操作,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同时更进一步针对企业长期的组织功能和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和效益。各种文献对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都把它定性为对一个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最近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业工程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上述特征,把设施规划与设计定义为: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论证、设计,作出全面安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36、,以达到预期目标。 设施规划相对于制造行业来说就是如何使制造设施最有效地支援生产活动。如图 设施位置选址设施系统设计设施规划布置设计 设施设计搬运系统设计 从图 1-2 中可以看出设施规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下面几点: 1. 设施位置选择对设施进行地区、地点的选择; 2. 布置设计对建筑物、设备、运输通道、场地进行合理配置; 3. 搬运系统设计对物料搬运路线、方法、器具及储存场地做合理安排; 4. 设施系统设计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以满足功能、空间、经济等需要;对电力、照明、排水、通风等进行协调设计;对信息通信的传输系统进行全面设计2.3精益生产的概述1.1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37、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专家对日本“丰田(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之称。精:少而精 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是有效的,具有经济性的。1.2.精益生产主要目标:a.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b.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c.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地追求零的终极目标1.3.精益生产的关键:管理过程a.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精简中间管理层,组织扁平化,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力。b.推进生产均衡化,同你好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c.推行全生产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

38、不良。d.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1.4.精益生产的特点: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畏和不断改善。 :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第个人及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2.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及其意义2.1.人力资源减至1/22.2.新产品开发周期可减至1/2或2/32.3.生产在制品库存可减至1/102.4.工厂占用空间可减至1/22.5.成品库存可减至1/42.6.产品质量可提高3倍3.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特点: 3.1.拉动式(Pull)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a.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b. 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进入下一工序。c. 组

39、织生产线依广告牌的形式,由广告牌传递工序间需求信息。d. 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e. 生产中的计划与高度实质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已完成,在形式上只作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过程中各个生产单元自主协调极为必要。 3.2.全面品管: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过程质量管理保证最终质量。 3.3.团队工作法:(Teamwork)a.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辅助决策的作用。b.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划分。c.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比较熟悉团队内其它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顺利

40、进行。d. 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e.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你好工作的检查,提高工作效率。f. 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属于不同的团队。 3.4.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 4.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4.1.优化范围不同 4.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4.3.业务控制观不同 4.4.质量观不同 4.5.对人的态度不同 5.精益生产的结构体系及主要项目: 5.1.结构体系

41、 5.2.实施精益生产的六个主要方面和要求a. 实施精益生产的基础-“5S”提升现场管理水平。b. 准时化生产-JIT生产系统在顾客需要时,按顾客需要的量,提供需要的产品,由一系列工具来使企业实现准时化生产,主要工具有:1).平衡生产周期-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Cycle Time2).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3).一个流生产-One Piece Flow4).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U型布置5).价值流分析VA/VE6).方法研究(IE)7).拉动生产&广告牌8).可视化管理9).减少生产周期-Lead Time减少10).全面生产

42、维护(TPM)11).快速换模(SMED)c. 在产品开发和生产全过程要始终贯彻6-质量管理原则1).操作者的质量责任2).操作者主动停线的工作概念3).防错系统技术4).S O P5).先进先出控制(FIFO)6).5W1Hd. 发挥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e. 可视化管理f. 不断追求完善 6.精益生产体系的目标: 6.1.精益生产的基本目标: 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6.2.精益生产子目标: 1).零库存 2).高柔性(弹性化) 组织柔性 劳动力柔性 设备柔性 3).零缺陷 7.精益生产支柱与终极目标: “零浪费”为精益生产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PICQMDS七个方面 7.1.“零”转产工时浪费(P

43、roducts多品种混流生产) 7.2.“零”库存(Inventory消除库存) 7.3. “零”浪费(Cost全面成本控制) 7.4. “零”不良(Quality高质量) 7.5. “零”故障(Maintenance提高稼动率) 7.6. “零”停滞(Delivery快速反应,短交期) 7.7. “零”灾害(Safety安全第一)2.4生产率概述生产率在经济学上是一个用来衡量生产系统转换效率的指标,一般定义为“产出与投入之比”,即 生产率 (P) =产出/投入;其概念可用图 2-3来简要表示。 转换过程 投入(I) 产出(O) 劳力、设备 系统 产品、服务 设施、材料等 O/I 生产率 图

44、2-3 生产率一般概念 I-投入;O-产出德鲁克指出:“生产率是一切经济价值的源泉。”所以,它成为一切生产组织、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为关心和追求的指标。提高生产率又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提高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2. 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3. 提高生产率可以缓和通货膨胀。4. 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国际贸易平衡。5. 生产率提高对就业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6. 生产率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关系。生产率计算公式(1) 静态生产率:生产率=测定期内总产出率/测定期内要素投入量 (2)动态生产率指数:生产率指数=(测定期产出量/

45、测定期量投入量)/(基准期产出量/基准期投入量2.5 一个流生产生产系统一个流生产,即各工序只有一个工件在流动,使工序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过程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的流动状态,是一种工序间在制品向零挑战的生产管理方式,其思想是改善型的。通过追求“一个流”,使各种问题、浪费和矛盾明显化,迫使人们主动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一个流的实质是以不断减少资源浪费为目的,将生产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少的人、物耗、资金、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采用 “一个流”生产技术,关键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由维持转向改善)、管理职能的转变(专业管理向以现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和用人制度的转变(由被动考核向主动培训转变)。一个流生产的特点:(1) 按产品类别布置的生产线(2) 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