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6044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2009年夏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个省份农户水稻生产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要素对当地水稻生产的影响。西南地区土地受旱灾影响严重,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耕地贫瘠,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针对由土地要素特征所带来的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培育和推广抗旱的水稻新品种、促进农地流转、扶持种田大户与培育科技示范户、完善粮食补贴与加强粮食保护政策、加强循环农业建设等政策建议。关键字:土地要素;西南地区;水稻生产;干旱胁迫;循环农业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同时,水稻也是我国最重

2、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但到了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一度下滑。由于退耕还林、退耕改牧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且由于农药、化肥等的过量使用,土地资源及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土地大规模沙化,耕地质量严重下降。至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面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和粮食供给的不足,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的粮食政策,稳定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局面。至2004年起,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开始回升。但是,当前由于粮食消费的增加,我国的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西南四省资源贫乏,且受到干旱、陡坡、

3、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贫瘠、耕地短缺,土地要素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中、东部地区有较大的距离,且对于当地粮食作物的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西南地区土地要素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地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二、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2009年7月-9月对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个省份农户水稻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资料。本次调查采取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抽取了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个省的13个县、镇的23个行政村,在这些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农户,由项目组成员对其进行访谈式调查与问卷调查。调查

4、内容涉及农户种稻的基本信息、种稻的投入产出情况、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使用情况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其中,四川省46份,云南省60份,贵州省55份,广西省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0%。本次调查考虑到西南地区的典型地形特征,选取了平原、山区、丘陵、坝区等地区的一些村的农户进行调查与访谈。在所调查的地区中,四川崇州市羊马镇以及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两地属于平原地形;四川简阳东溪镇及大邑县、贵州乌当区头堡村属于丘陵地形;云南昆明嵩明县、贵州螺湾村属于坝区;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及东兰县,贵州布依族自治县、遵义县以及镇林县为山区地形。三、西南四省土地要素对当地

5、水稻生产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高原、山地、丘陵相间,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降水不均衡,造成有些地方缺水严重,农作物的生长时常遭受干旱胁迫。除旱灾以外,部分稻区病虫害也较为严重。总体来说,西南地区的水稻生长条件较中部地区差,水稻生长受土壤贫瘠、干旱、病虫害等的影响较为严重。(一)干旱胁迫对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大面积干旱灾害。到2010年4月,我国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地区的耕地受旱面积已达1.01亿亩,作物受旱面积达7907万亩,人和牲畜的饮水困难不断加剧。旱灾期间,西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此次旱灾对居民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均

6、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省的川南和川中地区是此次干旱的重灾区之一,而这里也恰好是四川省水稻的主产区之一,由此可见,干旱对水稻的生产所产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干旱所引起的水稻减产将导致西南地区粮食供给的不足,从而极有可能导致全国大米价格的上涨。在此次大旱灾之前,本课题组的调查也表明,西南很大一部分地区长期遭受干旱胁迫,在水稻生长所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而旱灾所引起的水稻减产情况也是十分显著的。(二)地形地貌及土地质量对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较高,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土地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中

7、,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85%以上,土地要素在质量上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杨涛等(2003)指出,西南地区由于人地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走了一条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的路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土地退化十分严重,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土地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米质。受土壤贫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水稻单产与中、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本文针对西南地区山区、丘陵、平原、坝区四种地形特征,对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不同地形地区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和平均水稻亩产量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

8、以看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省的地形以山区地形为主,同时,丘陵、平原、坝区地形也有一定面积的分布。由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山区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2.45亩/户,较丘陵、平原、坝区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都小;平原地区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3.43亩/户,相对其他三个地区来讲是最大的。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形地貌对于农户的水稻种植面积是有显著影响的。山区在地理条件方面是最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同时,山区地形较其他三种地形在西南四省的分布比例最大,故此种地形特征对西南地区的水稻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地形地貌、水稻种植面积、土地质量等都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山区地势相对较高,受陡坡、瘠薄

9、等问题的影响严重,其土地质量和土壤的肥沃程度相对低下。土地质量和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水稻的单产。由表1知,在四种地形中,山区农户的平均水稻亩产量是最低的,而平原地区农户的平均水稻亩产量最高。(三)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对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西南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是较低的。由表2的调查数据可知,西南四省农户水稻的平均种植面积仅为2.76亩/户,这样的生产规模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营,使得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农户由于水稻生产规模较小,对水稻的生产相对不重视,因此愿意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极为有限。相对而言,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从收益的角度出发,往往愿意在生产中引进新

10、技术、新品种、新的田间管理方法,其水稻的生产将会更高效,且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说明水稻生产规模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本文对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与未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的种稻面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区域内,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均大于未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的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从总体情况来看,西南四省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较未采纳水稻新品种的农户的平均种稻面积大。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前文的分析,即水稻生产规模越大,农户对生产活动越重视,从而愿意在生产上进行更多的投入,对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的稻田器械采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造成西南

11、地区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村的空心化,即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与劳动力的老龄化。目前,农业在所有行业中,其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规模的减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年轻且有能力的劳动力多流向城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这不仅使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要素质量。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曾于2003年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农户的家庭务农人口比例在数量上反映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情况。由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西南四省的215户种植水稻的农户中

12、,家庭务农人口比例在50%以上的农户在所有农户中仅占39.1%,而家庭务农人口比例在50%及50%以下的农户占到了一大半。由此可见,西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要素在数量上是较为不足的。本次调查还发现,农村人口外出工作的情况普遍存在,且外出工作的多为农村人口中受过一定教育的、较为年轻的人。由于这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体力相对充沛的劳动力的流失,所剩下的是那些年老力衰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的这种兼业化和老龄化的趋势是形成农村空心化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家庭务农人口比例呈下降的趋势,农户则对农业生产逐渐采取不重视的态度。由于对农业生产不

13、重视,农户难以花很多精力在水稻的生产上,他们种植水稻是为了满足家庭的口粮需要。他们种植水稻既不追求收入也不追求效益,因而很少有愿望扩大生产规模和进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四、相关结论及建议(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抗旱的水稻品种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大面积干旱使得对于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工作刻不容缓。由于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貌以及山高水低、田高水低的特点,该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难度十分大,且开发成本高。针对西南地区的旱灾和水利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现状,本文认为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布局规划、保证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益;增

14、大水利工程的覆盖范围、加强对雨水的储蓄与对地下水的利用;加强水源建设;确保水利设施的质量、维修已损坏的和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水利工程。此外,西南地区的水利建设还必须在技术力量的供给和设备的供给、项目审批程序、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落实到位。在选育适合在西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时,需要考虑品种的抗逆性,尤其是针对西南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水稻品种的节水抗旱特性一直是科研部门努力的方向。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构想,即“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水稻品种。张启发(2005)指出,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应用将可有效地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和与环境

15、可持续发展的尖锐矛盾,对于农业、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势在必行。(二)促进农地流转,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率的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政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促进农地流转的同时,扶持种粮大户与科技示范户是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种粮大户以及科技示范户的培育,不仅水稻的种植规模扩大了,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资源也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故对于水稻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技术及新品种通过种粮大户及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将会更容

16、易得到广大稻农的接受和采纳。有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以及资金方面对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支持,例如,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信贷条件,帮组他们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三)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和加强粮食保护政策粮食补贴政策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的低下,许多农民种稻仅为解决自己的家庭口粮问题,并未想到要从生产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南地区水稻生产规模的缩减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从而促成了粮食供给的紧张局面。因此,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的总产量稳定,必须从国家粮食政策入手,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此外,粮食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不稳定会造成农

17、民“增产不增收”,种粮基本收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稳定粮食价格可以增强农民对种粮的信心,且使其种粮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制定合理且具有激励性的粮食补贴政策、加大粮食补贴力度、稳定粮食价格是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必要手段。(四)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要体现在工业经济中,也要体现在农业经济中,还要体现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由于农药、化肥等的过量使用,环境及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居民健康受到威胁。资源环境的变化已经无法承受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粮食生产模式了。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牧一体化、开发农业生物质能源、加

18、强农业与工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耦合,使农业的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模式,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投入,也有利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循环经济体系。西部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应从开发农业生物质能源、沼气工程、养殖业污染治理等方面入手。农作物秸秆是当前生产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料之一。水稻等农作物的秸秆均可经过发酵处理以分解产生乙醇。这一过程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过程。在西南资源贫乏地区,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源建设,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地区的能源短缺等问题。此外,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循环型农业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

19、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马九杰.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2 姜明房,吴炜炜,董明辉.农户采用水稻新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兴化、高邮两市的调查为案例J.中国稻米,20093 张启发.绿色超级稻培育的设想J.分子植物育种,2005.34 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5 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36 时宽玉,崔永伟,胡瑞法.我国水稻优良品种扩散的决定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67 谢西玲.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8 覃守贵.贫困山区农户采用旱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9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 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1 杨涛,朱博文,王雅鹏.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