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6353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审重敲重构造句教学的反思与实践【摘要】造句训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再次审视当前学生造句训练中所发生的问题时,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对此项传统语言训练的不足:在认识上的不深刻、目标上的不明确和方法上的简单化。本文从这些不足出发,比较深刻地阐述了新的认识和目标定位,同时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从“理解词义、创设语境、丰富句式、提高立意“入手,提高训练实效,提升人文素养。关键词:重审策略品质一、造句教学的现状反思造句是一项重要而传统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级教师贾志敏也曾说过:一段话、一篇文章乃至一部小说都是由一句话

2、展开而成的。因此遣词造句是写好作文的起点。要使学生写好一段通顺的话,就必须加强写句子的指导与训练。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案例1:今天,老师要我们用憔悴来造句。这是造句吗?有些老师迷惑不解或判断不定,网上甚至有不少老师为此展开了争论:“这样造句行吗?”依笔者观点,这种争论毫无必要。假如可以,这种“造句方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吗?假如可以,造句这种语言训练方式也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案例2:浙教版第九册第3课的课堂作业本上有这样的练习:请用“日新月异”造句。有五年级孩子是这样写的:杭州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师的批改是:一个鲜红的钩。不就是用一个词语写一句话吗?也许对于上面孩子写的句子,

3、老师应该打“J”,因为从语法角度看,这个句子没有任何问题。案例3:中午,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水落石出”造句。于是,我们的孩子有的开始冥思苦想(因为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有的开始交头接耳(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填合运用这个词语的素材),有的开始翻阅新小学生词语手册(因为他们相信从这个“万能手册”中能找到这个造句的范例),有的开始翻书(因为孩子认为只要适度改编书本里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就可以了。曾几何时,我们有些教师对“造句”概念本身,理解发生了偏差;对“造句”的实践意义,认识出现了偏轨;对“造句”的指导,方法上过于简单;对“所造句子”的品质,评判上有些随意。于是,许多学生对造句训练的

4、目的性很不明确,便出现了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老师要求用几个词造句就用几个,绝不增加。而且一词只造一句,绝不超越。二是为了在考试时造起句来既省时又保险,力求简单化,只有主干,没有枝叶。三是造句的内容基本局限于校园生活,很少涉及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个性Q二、造句教学的重新定位从这些案例出发,我们得静心反思当前部分教师对“造句”的理解,重新建构“造句”的教学行为。首先,我们必须重审“造句”定义。造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词组织成句子。看来,造句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基本功。于是有人说“造句为的是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的前

5、提,运用是理解的检验,但教师对“造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样功利的目标中显然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语文学习就是要掌握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假如从这个角度来重审“造句”,我们就会明白,造句练习的主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更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并非仅仅是为了“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为了交际的需要,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检验同学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更多地是从造句是不是符合语法与逻辑规则出发的。出发点不同

6、,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或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可否对“造句”进行如下定义:根据一定的语境需要,充分遣用词汇,用已有的或创造的句子形式进行表述的一种言语方式。而前文案例2所述的那些造句,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在“词不离句”背景下的一种词汇积累的方式罢了。其次,我们必须重敲“造句”标准。造句的标准是:用词准确、句子完整、标点正确。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做到这些,说明我们的孩子把句子造“对”了。可是,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啊一一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当前我们不少老师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大多依然是低效的,我们的孩子遣词造句的能力依然是不强的,我们很多老师都碰到过不少学生造过前文所述的“懒汉句子”,经不起推敲的简单

7、句子。请在安排一定的造句练习并细细批改(请注意,是细细批改,即咬文嚼字般地批改、一字一词地细斟)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孩子所造的句子是如此不堪推敲,我们孩子的造句能力是如此不堪一击。是啊,这样糟糕的情况,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原因就在于平时教学的言语对话时教师没有及时指正提高,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不够细致严谨。造句,作为一项严谨的遣词造句的语言训练,也许我们应对它的标准还要重(ch6ng)敲、重(Zhng)敲。再次,我们可以提升“造句”品位。假如我们孩子的造句不像上文所列举的那样呆板、枯燥、干涩,相反假如我们孩子的造句也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假如我们孩子的造句也能“唤醒沉睡的潜能

8、,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肖川语)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简单的“造句”训练提升更高的品位。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但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引领,一定也能使大部分孩子达到这个目标。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承基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提升方向,他认为:取材上,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引导孩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将天文地理、世界见闻、国家大事、社会信息、所见所闻都进入造句的选材范围。内容上,要给人比较清晰的情境感、形象感:句子言简意赅固然不错,但所描绘的难免形象单薄、轮廓模糊、味同嚼蜡,因此引导孩子抓住“细节”、抓住“情境”重点刻画非常重要。情感上,要倾注比较丰富的真情实感:叙述是

9、造句的基本表达方式,但如果引导孩子在叙述中能倾注情感,表达喜好、憎恶、美丑,则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立意上,要有比较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要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用儿童特有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评价世界。三、造句教学的策略探索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建构造句训练新体系:在夯实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造出那些摄人心魄、让人怦然心动的高品质的句子呢?在反思与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1 .理解词义,广开思路要掌握一个词语,首先要理解该词语的意思,因为理解是灵活运用的前提。(1)我们可以从理解词义的内涵上入手。如理解“坎坷”一词,在造句前就必须弄懂它的意思有两个:形容道路崎岖不平,

10、不容易行走。引申为困难很多,如人生路坎坷。显然,从理解义项到理解义项,学生可以从理解该词的表面直入该词的“灵魂”。有些一词多义的词,更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意思进行造句,如“骄傲”一词,就有三种意思:一种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种是自豪,如“我们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而骄傲。;再一种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如此,才能说是真正“全面深刻”掌握了“骄傲”一词。(2)我们还可以在发现词义的使用外延上入手。如“津津有味”一词,就可以组成“吃得津津有味,看得津津有味,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

11、有味”等词组。然后就可以添枝加叶扩充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看什么看(听、吃、读、讲)得津津有味。词语外延的拓展,为学生的创造打开了开放的取材空间,而句子的“逐步丰满”则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训练梯度。此法是造句训练中常用且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2 .创设语境,化难为易语境,简单理解就是语言学习中语言出现和使用的具体环境。有时学生运用一个词语造句,说来说去也无非是那么几句,假如这时老师能稍作提示,这个词语还可以在哪些语言环境中运用,学生肯定能造出各种形式的句子。水上飞机的练习中有一项要求是:用“渐渐”造句。有位老师随手用白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簇小草,问学生:“春天来了

12、,小草怎么样了?“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了。”“春天来了,小草渐渐绿了。”“还有没有别的说法?”老师问。学生沉思,不久一个学生举手,“秋天来了,小草渐渐枯萎了,渐渐变黄了。”啊!这真是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师一时因为没有找到彩色粉笔,而用白粉笔画的小草,竟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要求造句的词是“究竟”。这个词应该说是个多义词,放在句子中间和结尾,意思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老师十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引导学生读文中含有“究竟”这个词的句子,帮助学生弄懂了“小蜻蜓想问个究竟”的“问个究竟”是“问个明白”“问个结果

13、”的意思。这时,老师问学生:“生活中,你们碰到了哪些问题时,想问个究竟?“学生因为弄懂了意思,明确了方向,纷纷举手。“这道数学题,我做错了,可是始终弄不明白,我决定要到数学老师那儿,问个究竟。”“猿猴为什么会变成人呢?我一定要到科学老师那儿问个究竟。”等等。模仿课文中的句式造句,是我们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老师的精彩就在于他紧紧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扩散。用这两个词造句,表面上学生都会了,但老师突然他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把问个究竟的问换一个字,换成看,看个究竟,我们又可以怎么说一句话呢?”“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想看个究竟?”学生一经点拨,顿时活跃起来。”这个山洞究竟有没有野人,我

14、想去看个究竟。”“爸爸回家的时候搬回了一个大箱子,里面不知道装了些什么,我想去看个究竟。”“如果我们再把问换成探,探个究竟该怎么说一句话呢?”老师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造句似乎已根本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皮球为什么一拍就会跳起来呢?我想查查资料,探个究竟。”“山洞里住的是野人还是狼呢?我想下去探个究竟。”等等。到这时为止,课文内的造句练习应该说训练得已经很实了,但于老师仍没有罢手的意思,他又在文中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教师又出示了一个例句:“春天到扬州来旅游的人究竟有多少呢?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于老师问:“这种表示疑问语气,放在句子中间的究竟,你会不会用它来说句

15、话呢?”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句式,对学生来讲,就更不是问题了。“银河里究竟有多少个星星呢?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的头上究竟有多少根头发,没有人能够数得清。”不一而足。一个复杂的造句就在这样的引领中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掌握。3 .运用句式,发展语言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小学阶段小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而学生造句时,往往只用到陈述句,这样在句式方面就显得呆板、单调。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遣词造句贵在造出富有学生个性、富有学生思想的句子,不能人云亦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句式造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敬佩”一词,陈述句:军

16、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令人敬佩。反问句:难道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不令人敬佩吗?感叹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多么令人敬佩啊!双重否定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不能不让人敬佩。祈使句:请让我们表达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敬佩之情吧!同一层意思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造句时恰当地选用句式,能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说服力。4 .咀嚼推敲,提高品味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林茶居)。这为提高“造句”品质创设可能。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同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造句的立意、选材、构思、赋形等方

17、面作进一步的咀嚼、推敲、斟酌,让学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苦心审视后的造句必然在立意上得到深化,结构上得到调节,材料上得到精选。老师请学生用“宁静”一词造句,大部分学生所造的句子与“环境的宁静”有关,而有学生经过适度修改,创作这样的句子:我生病住院时,母亲温柔的爱抚和亲切的叮咛让我暂时忘却了“打针吃药”的痛苦,那时烦躁不安的心也随之宁静起来;我深知心灵的宁静来自母亲无私的关爱。很显然,由“环境的宁静”到“心灵的宁静”是深度思考的特殊成果;更显然,对于这个造句,教师已不能以“检验运用”为唯一评价指标,因为此时这个“宁静”已经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许多表象,这个宁静已经直抵孩

18、子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前者可以理解为我们心灵是寄寓、栖居在语言中的;后者可以理解为深刻、独到的思想表达出来总是富于诗意的,并能打动人心。造句是作文的重要基础,是作文训练的部分。因此,造句教学必须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合理确定造句教学的目标,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造句,指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品词品句,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童承基最新小学生精彩造句大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2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P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