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6591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楞见有教学触下新文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高校文科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高校文科现有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1 .复合型专业设置复合型专业,是指所学专业为多学科专业交叉的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利用校内学科齐全或学科多样化等综合优势,增设学科交叉复合型专业,推行主辅修、双学位、大类分流后二次选择专业等培养模式。目前多数文科类院校也在大力推行“互联网+”“法学+”等复合型课程培养体系;1而在部分工科类院校,校企合作的项目式定向人才培养专业也逐渐增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满足企业的多样化人才

2、需求,节省人力成本,间接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2 .多板块学分体系建设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突破了单纯的专业课程学分体系,为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设立了多板块学分体系。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对于学生在校内应修学分分为课程学分与实践学分,课程学分下又包含有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通修课程,每个课程类别板块下还设有多样化课程组和课程子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灵活思维2。且除第一专业课堂外,该校还设立了“二三课堂”学分体系,通过建设思想引导、学术科研、校园文化、国际培养等六大平台,不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与讲座,丰富学生各类知识,尊重学生多元化兴趣。据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

3、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也都初步建立了多板块学分体系,通过全校通识课程学分选修制度,不将人才培养拘泥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和多元的人才培养方向3o3 .双创融合的初步成效明显当前,高校已初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邀请企业人士进行演讲等方面都已有成效,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二)高校文科现有教学模式的问题1.教学资源方面(1)教材内容落后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全球化步伐加快,许多行业准则也在随着实务操作简易化和国际趋同趋势变更,故而对于注重应用型的专业而言,教材编著更新的速度也应加快。然而受教师团队精力

4、有限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多教材更新速度都仍停滞在10年左右,这极大地降低了教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为企业培养新入职人才带来了不小的成本。(2)文科实验室建设普及度较低目前从规模来看,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发展与理工科实验室尚存一定差距。例如,在2015年的IOo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仅有9个,这种情况在教育部历年进行的评审中并不鲜见。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很多高校由于此前的建设、管理经验相对欠缺,文科实验室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4。(3)复合型师资力量薄弱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具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够有效地应用到教学科研中。这就要求我们在

5、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破除一些旧有的机制,构建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师资建设机制。但目前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下,复合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团队中存在有实务经验较少、部分人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短板。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仍然多是以老师讲台教授,学生低头听课为主,这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而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主力,老师对知识讲授仍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专业教学深入较为缺乏,这导致目前人才培养的结果出现片面化,单一化的特点。3.教学评估方面当前高校以考试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主要标准。而理论化的考试,可

6、能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心理,忽略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且统一的考核标准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二、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特点与要求1 .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特点(1)融通性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文科教学已经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升级基础上在更广范围更多学科内进行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破人文社科专业间的交互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这更加强调培养人才思维素质和多方面能力,以实现多学科间的相互融通。(2)主动性一方面,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相较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代更要求人才本身毛遂自荐去争取机会的主动性5。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时代的

7、到来,信息更新速度剧增,知识要求面广、内容繁杂。此时代背景下,人才积极自主学习多方面知识与提升各方面能力的主动性无疑是在创造社会价值中一张强有力的底牌6。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融通性使得人才需掌握的知识量与社会提供的各类机会都将呈指数倍增长,暗含着对人才主动性的强调与问题驱动式创新的发展。(3)发展性就高校新文科建设而言,问题驱动式创新是其核心本质7。新文科建设是基于对复合型全方位人才的社会需求提出的突破传统文科封闭式教学限制的革新,其更大更广的学科交互与更加强调人才主动思考的培养方式,将有利于未来发挥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更具有未来发展性。2 .新文科发展的要求在新文科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

8、要实现转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小逻辑要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逻辑。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大数据等新兴学科以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实现自身专业的优化8。新文科也提出要注重课程质量的提升,强化课程的价值性和知识性。在教育模式上也要进行创新,通过三跨界、三融合等手段学习吸收其他模式的长处,丰富自身资源,推动人才高质高效培养。三、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1 .加大对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新文科建设的推动深入要以相关教学设施的建设为物质基础。而推动教学设施的建设必然要加大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教学经费的投入以政府财政为主,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规模的同时,高校也要建立多元的教育筹资机制,多

9、方位、多领域地推动教育经费的募集。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企业的合作谋求社会资本的投入,调动整个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积极活跃的社会教学资金市场,为自身建设拓宽资金来源902 .优化教师团队配置新文科建设要求提高现有教师队伍教师教学能力、自身素质。教师在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基础上,要创新教学方式、内容,以推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同时,高校也应鼓励教师以出国培训、国际交流等方式精进自身的理论专业知识,并且倡导教师到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挂名,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除了支持教师进修之外,高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竞赛,鼓励教师参加学生的队伍形式,并设置相关教师科研奖金,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通过评

10、选优秀科研成果,优秀科研导师评选的形式,鼓励导师多开展科研项目,达到科教融合的目的。3 .增强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在现有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以政府、企业、学校为主题的“三螺旋”实践机制,并且增进多区域交流。学校人才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工作,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增进多区域高校的交流,以教学共同体、高校联盟的形式整合多领域、多专业的教学资源,谋求建立协同的学分机制、联合学位等,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开展国际教学资源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美美与共10。4.丰富教学评估方式新文科教学是不同学科的融合教学,相关教学评估方式的选择也要“因地制

11、宜”,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特色,选择不同的考核评估方式。评估的内容不应拘泥力、协作能力等。评估的方式也应多元化,在以笔试考察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小组作业、模拟实践、案例分析、情景面试等新式的考核方式,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于课本等相关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学科素养,实践能【参考文献】1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Bl高校研究,2012,(12).2张绘.“后4%时代”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需多维度改革并举J.教育科学研究,2017(01):27-33+47.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4范晓男,鲍晓娜,戴明华.新文科背景下“跨

12、界融合”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6):88-90.5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02):71-74.6罗冰.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定位、机制和路径J.铜陵学院学报,2019,18(06):111-113+118.7孙宝国.坚持科教融合全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12-15.网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08):14-16.9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27-34+95.10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