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7142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救援志愿者地震应急知识普及ppt课件.ppt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应急知识普及培训,说 明 此次地震应急知识普及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学生,所以,普及的内容多属于基本性的常识,其中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小问答)、地震小常识、地震应急避险实例及安全意识养成、自救互救及地震逃生知识、常见地震地质灾害常识等。,一、地震常识(小问答),1、地震是什么?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大地的震动叫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震动,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地震有几种类型? 五种类型: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特别是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3

2、、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 有感地震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地震时为什么人会站立不稳? 地震时,由于地震波作用,使地面很快地来回摇晃,人自然就会感到“眩晕”。如果是在极震区内,还加上纵波引起的上下跳动,使人又摇又蹦,自然就要站立不稳了。,5、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6、地震的直接灾害包括哪

3、些?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如各类房屋、桥梁、道路、电力、水利、通讯、供气等设施的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等水体的振荡,如海啸等;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7、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破坏而引发的二次灾害,或称为衍生灾害,叫做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爆炸、等灾害。8、地震后还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性灾害? 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

4、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一、地震常识(小问答),9、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答: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达,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10、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答: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质

5、量不高,抗震性能较差,抗御地震的能力较低。,一、地震常识(小问答),1、地震预报是如何发布的? 答: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凡未经政府认可的地震预报信息,均属地震谣传,不可轻信。2、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

6、本身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不多。3、什么是地震谣传? 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4、地震谣言的特征是什么? 地震谣言的特征:“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古怪传说。5、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不相信 不传播 及时报告,二、监测预报,二、监测预报,6、最常见的动物震前异常现象有哪些?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

7、,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7、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8、禁止占用、拆除、损坏地震监测设施的有哪些? 答:1、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装置; 2、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 3、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等; 4、地

8、震监测标志; 5、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讯频段、信道和通讯设施; 6、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三、应急避险,1、地震来了怎么办? 答:及时了解正确的信息,地震发生后,要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中有关地震的报道,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来自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息,不要随意听信小道信息,更不要轻信谣言、传播谣言。2、如何做好疏散准备? 答:清理杂物,使门口、庭院通道畅通,震时便于人员逃离。熟悉周围环境,了解避难场所,地震时可沿指定路线及时疏散。3、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答: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一般外伤用等;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

9、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4、在楼房怎样避震? 答:处在三层楼以下的应迅速撤离,来不及撤离的应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千万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5、房间内适于避震的地方 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的墙根、墙角等处。 厨房、卫生间、储存室等面积较小的场所。,四、我国地震带,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 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海地区 青藏高原、云南地区 四川西部、新疆和陕甘宁地区 华北及内蒙河套地区 山东、江苏、安徽东部地区 青海、甘肃、

10、宁夏 东北的东部、南部,五、我市地震带,我市地震带的分布情况,我市位于中国西部与华北、华南三大断块交接的特殊三角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老白公路断裂带、青峰断裂带、两郧断裂带、竹山房县断裂带、竹溪断裂带等5条活动性断裂带分布全市。,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1、近震与远震的判断方法 当感到前后或左右摇晃,或在高层楼房才有震感时,可判断地震发生在较远的地方。 当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紧接着又感到左右摇摆难以自立时,可判断地震发生在不远的地方或者人就处在震中区。2、地震瞬时避震的基本原则 就近躲避。 选择室内结实、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湿毛巾捂

11、住口鼻。,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3、平房避震 若正处在门边,可立即跑到院子中间的空地上。 如来不及跑时,应迅速躲在坚实的炕沿、桌旁或者紧挨墙根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上。 尽量利用身体物品保护头部,如棉被、枕头等。,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4、高层楼房避震 迅速躲进管道多、整体性好、跨度小的厨房、卫生间、储存室等面积较小的小开间内。 立即躲避到结实的桌子或旁边,家具旁或在房屋倒塌后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墙根、墙角等处。,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5、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秩序地采取避震行动。 不要盲目拥向出口。 若被人群拥挤,应双手交叉抱在胸部,保护自己。 用自己的肩、背部承受拥挤压力。 被挤在

12、人群中无法脱身时,要跟随人群向前移动,注意防止摔倒。,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6、乘坐公共汽车时避震 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车,将车停在路边。 乘客应紧紧抓住座椅,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并用衣物护住头部。 地震过后,乘客有秩序地从车门下车。,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7、驾车时避震 把车开到远离道路的地方停下。 不要紧急刹车,以免引起堵塞和追尾事故。 不要再桥上和桥下停留。,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8、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宽阔的地方趴下或蹲下。 避开高耸的危险物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灯等。 远离化工厂、仓库以及狭窄的街道、破旧房屋、砖瓦木料堆等场所。 远离高达建筑物,如楼房、烟囱

13、、水塔,以及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各种桥梁及隧道。,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9、野外避震 远离脚、陡崖。 当遇到山崩、滑坡时,应沿斜坡横向水平向撤离,或躲在结实的障碍物、地沟、地坎下。,六、震时应急避险实例,10、学校避震 听从老师的指挥和安排。 正在教室时迅速躲避到课桌和讲台旁、墙角三角区或者开间小的地方,蹲下、抱头和闭眼。 正在操场时,原地不动,迅速蹲下,双手护住自己的头部。,七、震后自救与互救,自救原则是什么? 答: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

14、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 时采取脱险行动。(5)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1、被困

15、在室内应如何保护自己?答:震后余震不断发生,你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你要尽量保护自己。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搬开身边可移动的杂物,扩大生存空间。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进一步被埋压。,七、震后自救与互救,2、在废墟中如何设法逃生?答: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人,听到人声时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求救信号。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

16、;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儿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3、被塌落重物压住身体的自救方法 查清压在身上的物体为何物。 检查自己是否受伤,若未受伤,根据情况向外缓慢拽拉身体。 若已受伤,应及时用衣服等物包扎好伤口,等待救援。4、被废墟埋压的自救方法 挪开脸和胸前的杂物,清楚口鼻的灰尘。 尽力挣脱手脚,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小心翼翼地移开压在身上的物体。 用砖石、木棍等可移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量及残垣断壁。 捂住口鼻,朝有光亮或宽敞的地方移动。,七、震后自救与互救,5、延长生存时间的方式 无法自救时: 树立

17、坚定的生存信念。 不要大哭大叫,减少体力消耗。 尽量注意休息,保存体力。 寻找一切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6、无法脱险时的求救方式 当听到废墟外面有声音时,要不断地敲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金属管道等,向外界求救。,七、震后自救与互救,7、正确的救人原则 优先救助附近被埋遇险者,避免舍近求远。 优先救助容易被救出的人、青壮年和医疗人员。 救出后迅速包扎受伤人员的伤口。8、寻找废墟下幸存者的方式 使用红外、测声、光学目视和无线电测向定位等高科技探测技术寻找。 通过救生犬、人工喊话、敲击传声等方法寻找。 根据被埋压者家属、亲朋好友、邻居等提供的线索寻找被埋者方位。,七、震后自救与互救,9、正确的

18、救生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不要盲目撤出支撑物,以防塌陷对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 先使被埋者露出头部,清除其口鼻中的灰尘,使其呼吸通畅,若以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当被埋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要硬拉而应扒救,待其身体全部露出后再抬起。 先对受伤者采取现场应急处理,再送医院治疗。 若无法马上救出幸存者,要做好标记,寻求支援。,七、震后自救与互救,10、扒挖被埋压者注意事项 当扒挖接近到被埋压者时,应停止使用工具刨挖,戴上防护手套用手扒挖和清理。 将新鲜空气导入被埋压者所处的封闭空间。 如果灰尘太大,应适用喷水等措施降尘。 尽可能将水、药物、食品等递送给被埋压人员,维持其生命。,七、震后自救与互

19、救,11、救护长时间被埋压者的注意事项 将获救者的眼睛蒙住,避免强烈光线刺激。 不要使其突然呼吸大量的新鲜空气。 不要让其一次进食大量的水和食物。 现场应急处理后,立刻送往医院治疗。,七、震后自救与互救,12、震后发生气体泄漏和火灾的应急逃生方式 闻到有毒或易燃气体泄漏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上风方向转移。 遇到火灾时,用水浸湿衣服或被子等披在身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逃离火场。 三楼以下逃生时,可用窗帘、床单结成绳子,拴在坚固的构件上,顺势滑下;或利用落水管等逃生。,七、震后自救与互救,13、地震引发海啸、洪水时的应急逃生方式 远离海岸,避开山涧、谷底和河流。 选择在河流两侧的斜坡、山区

20、上避难。 避开狭窄的巷子及建筑物密集地带,躲避到高地上。 若来不及,可到坚固的高大建筑物上躲避。,七、震后自救与互救,14、震后恢复注意事项 当发现有毒、易燃气体泄漏或房屋倒塌时,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不要随意使用明火,确认安全后,才能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用电、生火。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及时收听广播,收看政府公告。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八、地震后心理变化与调适,1、地震后可能发生的心理变化有哪些?答: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对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脆弱,感到人生无常

21、;再来地震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等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的失望;没有能力救出家人而懊悔;希望死的是自己,不是家人;对家人感到内疚;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这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他们的处理方式让我很生气;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再想其他的事;期待重建家园。2、地震后自我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1)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降低紧张度: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物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2)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

22、线等,多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3)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4)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5)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注意这段时间免疫力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九、常见地震地质灾害知识,1、滑坡和泥石流概念 滑坡概念 滑坡是指山体在地表水、地下水、地震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或者在切坡加载等为活动影响下,整体地或分散地沿着地质结构的软弱面(层理或裂隙),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概念

23、泥石流是指在大暴雨、溃坝或大量冰雪融化水的作用下,沿着沟谷或山坡形成一种突发性的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特点 滑坡往往突然发生,山体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速度下滑,有巨大的势能和动能,具有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的特点。 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堆积物可达几十万立方米,波及面广,破坏力极大。 易发生滑坡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常常是滑坡的次生灾害。,九、常见地震地质灾害知识,3、滑坡识别方法 地形地貌特征 可能曾经发生过滑坡:斜坡后缘发育有圈椅状、圆弧状陡壁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斜坡上部存在延伸较长的沟槽,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两条沟谷源

24、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形成“双沟同源”。 可能正在形成滑坡:斜坡上有明显裂缝;坡体上的房屋出现开裂、倾斜;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 植被特征 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俗称“醉汉林”),一般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表现 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俗称“马刀树”),一般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结果。,常见地震地质灾害图片,常见地震地质灾害图片,十、常见地震地质灾害应对,1、临时避灾场地选择 尽可能选择政府安排的避灾场所。 避灾场所应选择在滑坡和泥石流区域两侧边界外的山坡或空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所应选在离原居民区较近,地势开阔、交通、通讯、用水、用电方便的地方。

25、 当被困时要坚定求生意志,克服恐惧心理,尽量保持体力,想办法脱离险境。,十、常见地震地质灾害应对,2、被困时的应对措施 尽量使头部露出,设法先将手挣脱出来,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淤泥等杂物,保持呼吸顺畅,避免窒息。 设法寻找食物,水或代用品,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营救。 设法包扎伤口,避免恶化和感染。 尽一切可能向外界发出烟火、旗语、声音等求救信号。,十一、震区传染病及应对,1、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2.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易暴发、流行,可造成人或动物的不适或死亡。相互传染的疾病。3、传染病的种类 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

26、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等);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等);,十一、震区传染病及应对,4、传染病的发展过程 传染病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5、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水与食物传播、病媒昆虫传播。如跳蚤、蚊子等。直接接触(经皮肤、粘膜)传播。如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6、传染病的预防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 预防接种。 改善饮用水条件。 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

27、 及时隔离传染病患者并给予治疗。,十二、地震应急包,1、什么是地震应急包? 答:地震应急包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提供用于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的应急包。一般内含:急救干粮、超薄保温雨衣、发热袋、反光安全帽(水盆)、高强度便携袋、手摇发光灯、高音求救哨、防滑手套、蜡烛、火柴、收音机、铅笔、便签纸、重要文件和现金、药品等生活及自救必需品。2、如何使用地震应急包? 答:(1)使用前请拆包装袋,做好万全准备。因为地震发生后十几秒为最佳逃离时间,地震一旦发生,以最快速度逃离危险地方显得龙其关键。(2)把除安全帽以外的所有物品装进高强度便携袋内,并放置在门后或安全出口处,安全帽可挂在墙上或放置在高强度便携袋旁。(3)可据根需要自行配备其他物品, 并装于高强度便携袋中。 (4)定期检查并更换配件。3、家庭用地震急救包内应该准备什么物品? 答:三角巾、医用绷带、安全别针、创可贴、剪子、镊子、乳胶手套、酒精面片、医用胶带、止血带、急救说明书、镇痛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