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7454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规模第四章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城市经济规模,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经济规模理论、城市规模等级分布以及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成本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经济规模进行实证。,第一节 城市经济规模理论,一、城市经济规模的内涵 城市经济规模理论是对其内涵、程度、等级分布等所作的理论描述和概括。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注意:这里还强调了城市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三大内容。为什么?(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北京总面积16807.8平方公里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

2、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有这样几种:小城市重点论;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

3、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唯一道路”等观点,认为

4、这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 。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中等城市重点论者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

5、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有人具体建议中国东部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中部应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西部要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讨论:如何认识浙江省城市经济规模?你认为如何发展?,经济强县 中等发展县 欠发达县 县(市)综合得分 人均GDP县(市)综合得分 人均GDP县(市) 综合得分 人均GDP 义乌市 80.02 43797 长兴县 57.66 21960 青田县 43.68 10374 萧山区 79.82 50301 瑞安市 55.56 21408 三门县 34.63 12059 余杭区 78.77 35671 奉化市 55.14 26054 磐安县 34.6 12119 鄞州区 78.74 44519 乐

6、清市 52.44 22315 江山市 34.13 12738 慈溪市 73.58 37065 海盐县 51.22 39523 天台县 33.59 11208 绍兴县 70.05 54946 温岭市 49.79 26543 淳安县 33.56 13740 余姚市 69.35 36101 临安市 49.67 25978 永嘉县 33.15 13373 诸暨市 62.09 30766 玉环县 48.58 37466 龙游县 32.54 12535 平湖市 61.76 35252 嵊泗县 47.51 41652 常山县 31.35 10755 永康市 59.65 28620 宁海县 46.82 222

7、27 苍南县 29.32 11060 嘉善县 59.56 33894 象山县 45.91 25952 遂昌县 29.23 12462 富阳市 58.03 31944 桐庐县 45.89 26170 洞头县 28.64 15720 桐乡市 55.00 29687 武义县 45.34 17796 云和县 26.82 14772 德清县 54.27 27990 浦江县 44.33 17571 平阳县 26.34 12475 上虞市 53.82 29607 建德市 43.11 19470 兰溪市 26.17 13438 海宁市 53.01 33874 东阳市 42.02 20095 缙云县 25.32

8、 10876 临海市 41.42 14776 仙居县 24.04 10881 安吉县 39.74 19917 景宁自治县 19.36 8220 新昌县 39.05 26986 开化县 18.34 9328 嵊州市 38.16 19240 龙泉市 17.46 10544 岱山县 34.36 22975 泰顺县 15.24 5574 庆元县 14.89 7580 文成县 14.51 5465 松阳县 12.59 9479,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P3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

9、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最高时的规模,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摸。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要增加。,四、适度规模、合理规模与最佳规模适度规模:效益成本交汇点相对应的规模点合理规模:城市总体形成的聚集力大于扩散力的规模区间。最佳规模:能使城市创造最高效益的规模。问题1:如何评价这三种理论?问题2:如何衡量城市经济规模?可以建立指标体系(P75),五、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成本1、城市经济规模效益,2、城市经济规模成本,第二节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一、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下

10、的中心地系统 K=3系列,(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1、概念: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一般指城镇有时也可称商业零售中心中心地理论关于中心地的各种理论(又称为中心地方论)2、产生的背景:二战以后(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引起许多城市问题,交通、居住、生活、环境等;经济活动开始大量集聚3、目的:为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化4、代表人物:克里斯泰勒、廖什,(二)中心地等级1、中心地依据提供商品档次、服务范围可分出高级中心地具有高级中心地的职能中级过渡性 低级具有低级中心地的职能、服务范围小2、中心地的等级系统(阶层性)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地分布,一

11、般在一个高级中心地周围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 K=3;K=3n-1(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二、城市首位度首位度(2城市指数): S2=P1/P2 (由杰弗逊提出的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指标)(P1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量, P2一国或地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由于首位度过于简单,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衡量指标:4城市指数: S4=P1/(P2+P3+P4)11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首位城市比: S= P1/Pi (首位城市人口数与城镇人口

12、总数之比),三、位序规模法则(Pank-Size Rule)1949年捷夫(G.K.Zipf)综合杰弗逊和奥尔巴克关于规模分布的模式,提出了著名的“位序规模法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Pr:第r组城市的人口;R:人口为Pr的城市等级序数捷夫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此后,艾奇逊(J.Aitchison)等人提出了修正模式: 其中:q为参数,四、城市金字塔是一种图表形式分析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方法。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中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可以按照城市规模大小划分不同的等级。规模大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多。城市金字塔:将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按从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用条形

13、图表示出来。,第三节 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的实证分析,一、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许学强(1982)、孙盘寿(1984)、周一星(1986)等人对我国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60年代以前,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增加、比重上升,地位加强,而中小城市比重下降。60、70年代,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地位下降,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80年代以来,在小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显著提高的同时,特大城市的比重明显上升。,二、我国省际城镇规模分布的演变的动力分析为了解释推动我国城镇规模分布类型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动力,周一星等人选择了7组17个指标将1980年分类结果进行

14、单要素相关分析。1、我国省际城镇规模分布类型的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 A,与城镇人口,特别是工业职工人口数量关系最为密切 B,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商业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C,与交通网密度有关 D,与人口密度有关 E,与城市化水平无直接关系2、城市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直接因素3、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是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升级的基础动力 GNP、人均工业产值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呈较高的正相关,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等级较高的9个省域中,苏沪、广东、京津冀、山东、浙江的GNP居全国前5位。,三、我国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周一星等人对我国城市规模和工业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以下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逐级提高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不稳定的弱正相关关系城市间工业效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投资强度和工业结构,四、我国城市经济规模优化的途径1、调整城市经济系列,改善城市经济规模结构2、搞好城市布局3、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经济规模效益4、改革投资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防止城市经济规模过度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