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7765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解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八章 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工作区域地区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选定的地区范围内,运用地质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也就是通过区域地质填图(测量)、查明区域内地层、岩石、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和地貌等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和查明各种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检查或重点评价矿产的赋存情况。圈出远景区或预测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并为资源和环境科学提供基础性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国土整治和科学研究等提供最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为上层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地质调查工

2、作的精度要求,通常分为小比例(:万、:万)、中比例尺(:万、:万)和大比例尺(:万、:万)三种类型。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是:() 准备工作和设计;()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年度中间性室内综合整理;()最终室内综合整理,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审查、验收和出版。一、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质调查前应系统地搜集区域内和邻区前人工作成果资料,以便对调查区内地质矿产情况获得初步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制订出合理正确的工作方案,使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点明确、针对性强,避免盲目性和少走弯路。(一

3、)资料收集的内容、地形底图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尺至少要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如,:万区域地质调查使用1:万或:万地形图;:万区域地质调查使用:.万或:万地形图。此外,还应准备调查区四周邻幅的地形图。、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航空相片、卫星相片所提供的信息对区域地质调查非常有价值的。由于卫星相片拍摄的面积大,视域广阔,因而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调查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格架的轮廓和特点,特别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域性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等反映的异常清楚。卫星照片具较强的透视信息效果,可以较好地反映深部特征或隐伏构造。因此,在区域地质调查工

4、作之前,搜集和研究有关卫星相处等资料,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卫星相片比例尺小,不能反映更多的细节,因而不能代替常规的航空地质摄影资料。因此,有关调查区的所有航空摄影资料,只要对地质矿产调查有用,均应尽可能搜集。野外用航空相片的比例尺,至少要大于地质调查比例尺一倍以上,以便于在相片上定点和圈定地质界线。3、工作成果资料,包括各种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航空及物、化探,水文地质及其它专题科学研究等的报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论文,图件以及有实际资料档案。顺带提出“口头”资料也是新发现的重要线索。此外,前人在调查区内采集的矿物、岩石、古生物等标本和薄片,已有钻孔的岩心以及邻区的有关标本等

5、实物资料,调查区内的自然,经济地理资料,工农业生产有关情况都应搜集。(二)资料的综合研究、地球资源卫星相片和航空相片的地质解释(略)。、地质矿产资料的整理评价和综合研究对搜集来的地质矿产资料,既不能盲目信从、照搬照抄;又不应轻易否定,而应根据实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指导设计和今后工作的依据。其具体内容有:(1)详细了解前人在调查区内所做过的工作,有关资料和图件,工作精度及其效果,可供利用的程度;编制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图。(2)基础地质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着重弄清前人对调查区地质和矿产的认识程度。明确已经解决了的重要地质问题和资源环境评价;提示出前人尚未解决

6、的遗留问题,从而确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初步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编制专门性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构造纲要图和地质草图等。(3)自然资料的整理研究,对调查已知的各种资源(矿产、旅游等),逐一记录,编制登记卡片,对所有的物、化探异常也应进行登记。然后编制自然资源分布图和开发预测图等。二、野外踏勘路线的选择(一)路线踏勘的目的和具体任务通过室内准备阶段,搜集阅读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对测区有了初步了解,但还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野外工作开始阶段,有关人员应对全区作一概略性的实地观察了解即“踏勘”;其目的和具体任务就是,对测区的典型地层剖面,填图单位的划分标志;各类地质休的主

7、要特征、分布范围和接触关系;主要标志特征和资源情况进行现场观察。此外,还应了解测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情况等,以便为设计提供直接依据。(二)巢湖市北郊山区踏勘路线,内容及要求(见“野外地质踏勘路线”部分)三、地质调查设计书的编写在详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和对航空资料进行初步解释及野外现场踏勘后,便着手编写设计书。设计书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结合调查区的具体情况制订的工作方案。批准后的设计书是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和验收评价成果质量的主要依据。第九章 地质测量(填图)方法地质测量是由地质工作者在工作区范围内,选择一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对地质露头进行系统的观测、研究和描述;并通过

8、一定的方法,采用各种符号,色谱和花纹,按一定比例尺将出露在地表的地层,岩体,褶皱、断裂和矿产等概括地投影到地形图上的工作。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情况的最基本的图件,是区测工作要完成的最主要任务之一。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选择一定的路线和观测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测,是地面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了尽可能地作到跑最短的路线,而又能观测和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就必须根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使路线的布置与基地的选择和搬迁作到紧密合。同时,还要考虑到构造性质和构造的复杂程度。观测路线的布置有两种方法:1、穿越法地质人员基本上垂直地层走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按一定的间隔横穿整个调查区,研究地质剖面,标

9、定地质界线。而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则用插法或“”字形法则来填绘。此法优点是,能比较容易查明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的变化以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且工作量较少,而所获资料较多。缺点是两条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不能直接观测到,联络的地质界线难免与实际有出入;对岩相、厚度沿走向的变化不易查清,且有可能漏掉主要的小地质体、矿点,横断层等。填用比例越小,路线间距越大,上述缺点越明显。2、追索法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适用于追索岩浆岩岩体、断层、含矿层、标志层和地层不整合界线等。其优点是:可以细致地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特别是对确定接触关系,断层和含矿层的研究;可以准确地填绘地质界线,有

10、利于研究专门问题。缺点是工作效率低,多用于大比例尺,如矿区的填图。实际工作中,两种路线常配合交替使用。例如在穿越路线上,为了确定接触关系或横向变化等,需经常向路线两侧作短距离的追索;在追索路线上,也必须经常穿越走向以了解地质体纵向上的变化。如在追索岩体界线中,需配合穿越路线,以了解岩体由边缘至中心岩性岩相的变化。穿越法和追索法都是指观测路线相对于地质构造走向线的关系而言的。其布置是以预期要解决的地质任务为根据的。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如逾越情况)、露头情况等因素。总之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用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满足调查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又能发挥最佳效率。每一条观测路线的布置都应有

11、既定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地说,经过航空相片的初步解释和踏勘之后,每条路线的内容都是预先设计的。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和标测方法1、观测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求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上、标志层、化石层,岩性和岩相明显变化的地方;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皱轴部及转折端,断层及节理的岩层产状急剧变化处;河流冲沟切割的剖面和采石场等人工露头处。此外,还有水文、地貌、风景、出土文物地点等位置上,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2、观测点标测方法,在地形图上标定观测点的位置必须要求准确,不能超过填图精度要求的允许误差不得超过mm。常用的定点方法有三:(1)、目测法,是最简便的方法。当地

12、形地物特征显著,如烟囱、桥、涵洞、孤立大树、凉亭、坟包、独立石等,选择其中离点位最近的一个地物、用罗盘定方法,目估点位与物之间的实际距离,按比例在地形图上定出点位。这种方法相对粗糙,但在填图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沟谷或悬崖等不开阔处无法用后方交汇时,就更显出目测法的优越性了。(2)、后方交汇法,当地形特征不明显时,则采用后方交汇法。其方法就是用前方已知地物点的方位来交汇后未知点的位置。首先在点的周围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明显地形或地物(三角控制点、古塔、桥梁、凉亭、孤树、独立石、公路交叉口、河流交汇处、山峰、烟囱、水塔等),用罗盘仪测出待定点位于已知点地形地物)的方位,然后用量角器在地形图上

13、分别从三个已知点按所测方位角向中心交汇,三线交点即待定点位置(图91)。事实上往往交汇出一个三角形。如果三角形不大,则取其重心作为点位。如果三角形太大,则要重新交汇。图91 后方交汇法标定观察点位置(3)、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具体方法参见后面的专门叙述)。在目测法和后方交汇法选用已知地形、地物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的目标不能太大。如选尖山峰,而不能选平坦的山峰否则方位不准、误差较大。(2)选用的已知点与观测点之间距离要大致相等,如果距离悬殊过大,也会出现较大的误差。(3)选用已知点方向线之间夹角应尽可能大于(补角小于)以减少绘图时产生误差

14、。三、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m,点距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m。”“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m,长度大于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导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km和沟谷中宽度小于m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层界

15、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m。”四、路线地质观测程序、内容和编录方法(一)路线地质观测点的一般观测程序:(1)标定观测点的位置;(2)研究与描述露头地质特征和地貌;(3)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其构造要素;(4)采集标本和各种样品;(5)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6)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观测和描述,并测绘路线地质剖面图(信平剖面图或素描剖面图)。地质现象的观测研究与描述时,应防止片面理解,不要仅仅局限于观测点上及其附近,应当强调,在路线上连续地进行地质观测。即应当详细观测和描述完一个观测点后,沿路线,都应该连续观测和记录到下个观测点,以便了解地质要素在点与点之间的变化情

16、况。如果孤立地进行点上的观察和描述,中间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路线观察资料,将很难对区域地质特征得出完整的认识。(二)地质路线的观测内容和要求由于地质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公式化的要求来表达每条观测路线上。在野外进行地质观测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第一性资料,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不能对现象的取舍带有主观随意性,应该勤追索、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编录。调查过程中,还必须对所观察到的资料和数据,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勤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对发现的问题随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地在现场进行检查和验证;还可

17、以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计,提高路线调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三)路线地质观测编录方法关于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要求对观测点和观测路线上所见到的全部客观地质现象都要进行仔细地,全面地观测记录,不得轻易放过任何一种地质现象,哪能怕最普通的地质现象。文字记录要注意措词准确、充实,避免要领含糊,词不达意,语焉不详等毛病。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对重要的地质现象或首次观察到的现象要详细记录,表达其它要特征;对一般或多次见到的地质现象则可以简略一些,重点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变化情况。此外,也应该记录观察者对客观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但在文字上必须明确区分开来,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是第一

18、性资料,哪些是观察都的推理判断。每条路线结束后,都应该作路线地质小结,以便及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深化认识,为下一步工作方案提供依据。观测和描述应在现场进行,地质工作者最忌讳随便相依靠自己的记忆力,等到离开现场再找合适的场合或回到室内再作补写。1、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1)日期、天气情况;(2)路线与任务;(3)人员分工;(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的所在图幅的名称;(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座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汇等确定的,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更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

19、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是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9)岩性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再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它特征;(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了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了之后要认真作出路线

20、小结。这样可以及时地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地质观测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举例,参见(图92)。2、地质素描在野外地质编录中,除文字描述外,还必须要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和各种地质素描图,使图文并茂,相互印证。(1)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是在野外路线观测过程中连续勾绘的地质剖面图。它的精度不高,其距离和高差是目估或步测的,可反映测路线上褶皱、断裂、岩体等图92 地质观测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地质体在空间上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路线地质图,实际上是一条观测路线的平面图,将一系列连续的路线地质图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地质图。当逾越

21、程度不良、观测路线为折线时,路线地质图就比信手剖面优越些。(3)地质素描图,有两种:一种是用花纹图例表示地质内容的平面图象素描图,其主体感稍差,但地质内容比较鲜明突出,如平面素描图,剖面素描图、露头素描图等;另一种是主体图象素描图,用于反映区域构造或地貌;近景素描图,用于小型构造,各种接触关系,标本或露头的特写素描(相当于静物写生)等。3、地质摄影地质摄影、照相比素描来,更真实准确,简单方便,所以也是地质编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干扰,照片往往出现地质主题不突出的缺陷,所以地质摄影不能代替地质素描,倒是经常以素描作补充。如果素描以相片为依据,则素描更准确,效果更佳。五、标本及样品

22、的采集在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及样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石标本、构造标本、岩组分析定向标本和硅酸盐分析(全岩分分析)样品,粉鉴定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人工重砂样品及古地磁样品等。采样工作量应列入设计出项目,有目地针对某项样品或标本的用途和要求进行有效的采样,加工处理和实验工作。标本采样时应注意代表性和真实性,根据设计书的任务和要求,选择有利合适的地点采样,不可信手拈来,甚至捡取来历不明的岩块。一般供鉴定原始成份的样品,采样岩石应十分新鲜,没有次生破坏或混入物。手标本即观察标本或陈列标本,也要尽可能采集新鲜岩石,有时根据特殊要求,最好能适当保留一点风化面

23、,以便能全面地再现岩石的野外直观特征。标本的规格,陈列标本一般不小于cm3;供鉴定用的标本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切制片,薄片以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一般不小于cm3;对于矿物晶体,化石和构造标本规格不限。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表91)并在标本上编号,以防混乱。在记录本上应记明采关位置和编号。送实验室的岩矿样品,应附剖面或柱状图。送出的样品应留副样,以便核对鉴定成果,帮助提高对标本的肉眼鉴定能力。表91 观察点及标本、样品登记表-幅 第 页路线编号观察点号点的性质坐 标产状标本、样品、照片编号备注XY标本化石薄片光谱年龄照片其它单位 填表人 年 月 日第十章 岩石学研究方法一

24、、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研究(一)、沉积岩野外观察和研究的内容1、主要观察内容(1)、颜色:原生色、次生色。(2)、矿物成分;主要成分、次要成分。(3)、结构: 粒度(单位:mm): 0.03 0.06 0.25 0.5 2 4 16 64 126 256 泥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细砾 中砾 粗砾 细卵 粗卵 漂砾圆度:高棱角状棱角状次棱角状次滚圆状滚圆状高滚圆状分选度:分选差分选中等分选好分选很好成熟度:成熟度低成熟度中等成熟度高胶接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式、镶嵌式(4)、沉积构造(表101):(5)、次生变化:铁质氧化造成的次生颜色;长石风化粘土矿;海绿石风化成褐铁矿。2、主要岩石类型

25、(1)、陆源碎屑岩: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和角砾岩。(2)、生物化学生物有机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磷块岩、煤。(3)、化学沉积岩:铁质岩、蒸发岩、锰质岩、铝土质岩。(4)、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块岩、角砾岩。(二)、正常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及描述1、砾岩(1)、砾岩野外观察和描述的内容表101 沉积构造分类表机械成因构造流动成因层理构造水平层理;韵律层理或互层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包括流水、波浪、潮汐、风力成因类型);块状层理;粒序层理上层面构造波痕;剥离线理构造;流痕构造下层面构造槽痕;构模;跳模;刷模、锥模、锯齿痕流动成因的其他构造冲刷面构造;侵蚀槽构造;叠瓦构造同生形变与重力作用

26、有关的构造重荷模;砂球和砂枕构造;包卷层理;滑塌构造液化作用形成的各种泄水构造包卷层理;盘状和泄水沟构造;碎屑岩脉构造;其他泄水构造沉积介质的拖曳和牵引作用形成的构造变形翻卷层理;包卷层理暴露干缩作用形成的构造干裂;帐篷状构造撞击作用形成的构造雨痕;冰雹痕;泡沫痕化学成因构造结核;晶体石膏、盐等印痕;冰晶痕;瘤状构造;叠椎构造;缝合线构造;色带构造;鸡笼网状构造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构造;生物骨架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弱、中、强)复合成因构造层状晶洞构造;席状裂隙构造和斑马构造;鸟眼构造;窗孔构造;示底构造;硬底构造表生风化成因构造蜂窝状构造;针孔状构造;疏松状构造等颜色:白、灰白、绿、黄褐、红、杂

27、色等。岩层厚度: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砾石成分:岩屑、石英、燧石、石灰石及其含量等。杂基或胶结物:杂基成分、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及类型。砾岩结构:粒度、圆度、分选度、成熟度。沉积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叠瓦构造等。(2)、砾岩野外肉眼观察和描述举例颜色:为淡黄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砾石含量占85%,充填物占一五%。砾石成分:石英岩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约占砾石的50%;板岩黑色、暗绿色,致密光滑,约占10%;脉石英灰白色,透明,浑圆状,约占一五%;石英砂岩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约占10%;粉砂岩黄绿色,磨圆度较高,表面较光滑,占10%;燧石黑色,纹层理,砾石一砾石一般较小

28、,有较明显的棱角,占5%。胶结物:为钙质,孔隙式胶结。杂基部分为粘土。部分充填物为0.10.5mm石英、岩屑和白云母砂粒。风化面上部分钙质被淋滤,并被铁质充填,使岩石呈黄褐色。结构:砾石粒度最大者6545mm,占5.5%,一般为20一五mm,占50%,最小者为46mm,占44.5%。次圆状,球度较高,表面光滑,无刻划痕迹。构造:岩石呈块状构造,砾石排列杂乱,大小分布不均匀。定名:淡黄绿色块层状钙质石英质砾岩。2、砂岩(1)、砂岩野外观察描述的内容颜色:白、灰白、灰、绿、黄褐、红、杂色等。岩层厚度: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颗粒:成分(岩屑、石英、长石等)与含量、粒度、圆度、分选度、成

29、熟度杂基:成分(粘土、细粉砂等)、杂基含量。胶接物:结构(非晶质、隐晶质、晶质);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式、镶嵌式特殊矿物质:如含海绿石、菱铁矿等。沉积构造:层顶面构造(波痕、干裂、剥离线理、雨痕、虫迹及足迹等);层底面构造(槽模、构模、压刻模等);层内构造(各种层理、结核、潜穴、钻孔等)。化石:腕足类、双壳类、植物及其埋藏、保存状况等。(2)、砂岩野外肉眼观察描述举例岩石为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约占80%,磨圆度、分选度较好。其次有少量燧石碎屑,黑色,细粒结构约占5%。胶结物为白云质,硬度不大,有解理,玻璃光泽,约占一五%。岩石具厚层状,具大型交错层理,局部有波痕,因风化而

30、不甚清晰。该岩石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3)、砂岩成分分类表(表102)3、泥岩(1)、泥岩野外观察和描述的内容颜色:灰、红、绿、杂色斑点等。岩层厚度:极薄层状、薄层状、中层状等。裂开情况:易成页片(页岩);不易成页片(泥岩);块状、土状;易成板状、易裂开(板岩)。沉积构造:层状或纹层状、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或块状。.非粘土矿物:含石英、云母、钙质、石膏、黄铁矿、菱铁矿等及其含量。有机质:富有机质、沥青质、炭质、不含有机质等。化石:含化石:如笔石、介形类、植物及其埋藏、保存状况等。表102 砂岩成分分类表类型岩 石 名 称碎 屑 组 分说 明石英(%)长石(%)岩屑(%)石英砂岩

31、石英砂岩90010长石石英砂岩609052510长石岩屑岩屑石英砂岩609010525岩屑长石多矿物石英砂岩508010251025长石岩屑者,叫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岩屑长石者,叫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岩。长石砂岩长石砂岩752510富长石砂岩257510岩屑长石砂岩65251025富岩屑长石砂岩502525岩屑砂岩岩屑砂岩751025富岩屑砂岩251075长石岩屑砂岩65102525富长石岩屑砂岩502525(2)、泥岩野外肉眼观察和描述举例灰白色,泥质结构,主要有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细砂岩非粘土矿物,质地软,有滑感,块状构造。一般:未固结者为粘土岩;已固结,具叶理者为页岩;已固结,不具叶理者为泥

32、岩。4、碳酸盐岩(1)、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和描述内容颜色:灰白、浅灰、灰、深灰、灰黑、黄绿、红色等成分:石灰岩(方解石10095,白云石05);含白云质灰岩(方解石9575,白云石525);白云质灰岩(方解石7550,白云石2550);含泥质灰岩(灰质9575,粘土质525);泥灰岩(灰质7550,粘土质5025);砂(粉砂)质灰岩(灰质7550,陆屑2550);含砂(粉砂)质灰岩(灰质9575,陆屑525)。结构:按颗粒、亮晶胶接物或泥晶基质类型及含量可划分为石灰岩类型:如鲕状亮晶灰岩、团粒泥晶灰岩、内碎屑亮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等26种;按颗粒及灰泥含量变化、支撑类型,可划分为石灰岩类型:

33、颗粒灰岩、泥粒状灰岩、粒泥状灰岩、泥状灰岩;礁灰岩可划分如下类型:礁屑粒泥灰岩、礁屑泥粒灰岩、礁碎块灰岩、粘结灰岩、骨架灰岩。岩层厚度: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沉积构造:前沉积构造:沟道、冲刷痕、小槽、爬迹、大槽等;同沉积构造:扁平层、交错层、纹层、波痕、藻席纹层等;沉积后构造:滑塌构造、干缩、鸟眼、层状晶洞、钙结层、帐篷构造、晶体印模、示底、缝合线等。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菱铁矿等。生物化石:蜓、有孔虫、海绵动物、珊瑚动物、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三叶虫、棘皮类、苔藓动物、钙藻类等及其埋藏、保存状况。(2)、碳酸盐岩野外肉眼观察描述的方法一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新鲜面。观察时

34、可先用水浸湿,看有无颗粒:若无颗粒可能是泥晶灰岩或结晶灰岩;若具贝壳状断口多可能是泥晶灰岩;若看到闪闪发亮的方解石晶体,则为晶粒较粗的结晶灰岩;如果有颗粒,则尽可能辨别出颗粒类型,含量、大小、排列方式等,一般可定为颗粒灰岩;若颗粒可分出砾和砂级,则可定为砾屑灰岩或砂屑灰岩;若能分出颗粒的种类,则可进一步分鲕状灰岩、砾屑或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3)、碳酸盐岩野外肉眼观察和描述举例岩石呈黑色,含较多的有机质,未见生物化石。岩石呈微晶细晶结构,厚层状,块状构造,加稀盐酸剧烈起泡。硬度中等,贝壳状断口,局部呈砂状。地貌上形成喀斯特地形,溶洞较发育。野外定名为:黑色细晶灰岩。(4)、岩层厚度分类0

35、.01m,极薄层状;0.010.1m,薄层状;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2m,巨厚层状。(四)、化石野外工作1、化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1)、埋藏特征:分原地生长和异地埋藏,化石有无优选方位。(2)、化石组分及多样性:采用拉线法或样方法统计各类化石占总化石数量百分比,各类化石属、种数量、化石密度等。(3)、化石的各种生态类型:统计底栖爬行、底栖固着、潜穴、钻孔、浮游各占多少比例。广盐性、狭盐性、暖水型、冷水型各占比例多少。(4)、生物间相互关系:如共栖、互惠、侵占等。(5)、化石保存类型:实体、模铸、遗迹。(6)、化石成岩作用或造岩作用:如白云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等;介壳滩、生

36、物丘、生物礁等。2、化石野外观察与采集要求(1)、选择好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主剖面和辅助剖面。(2)、逐层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剖面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及横向变化、厚度变化、化石群面貌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除有文字描述外,必要时辅以素描图或照相。(3)、重要的地层界线附近(如界与界、系与系、统与统之间的界线)分层要精细,一般按厘米计。,化石和各种样品按层采集。界线处应附素描图和照相。(4)、对露头岩性岩相全面充分研究之后,特别要对露头上各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古生观采集,但也可边观察边采集。(5)、逐层系统全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采集时应从数量上保证足以达到鉴定种的目的,对一些新类型和具特殊意义的化石(如能反映

37、系统演化等)应尽量多采。采集时要特别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选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类生物化石采集,所有类别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统采集。化石采集中须及时编录,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标本都不能相混。(6)、在砾岩、角砾岩中采集化石时,必须对砾石和胶接物中的化石分别采集。因为两者所含化石的年代很可能不相同。(7)、在混杂岩地层剖面或调查路线上要按照基质和岩块(片)对内部物质组成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分别采集古生物化石,因为混杂岩基质和岩块(片)、岩块(片)与岩块(片)之间所含的化石年代很可能不相同。(8)、如岩层内保存有大量个体大小不同的化石时,应当收集自幼年期至成年期一系列反映个体发育的标本。(9)、野

38、外对所采集的化石标本整理包装,防止损伤或遗失。有条件的应进行初步鉴定,以指导野外生物地层工作的深入进行。2、古生态野外观察要点古生态(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此古生态的观察和记录要着眼于有机界(化石)和无机界(围岩)有关的全部现象和标本。为此,除进行认真观察外,野外工作中还应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和描述:(1)、化石的围岩发育哪些沉积构造?所反应的沉积环境是什么?(2)、化石在围岩中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在岩层的某些部位?生物群面貌和岩相是否协调?有无违反常态的现象?(3)、有无保存于特殊围岩的化石(如各种结核中是否含化石)?(4)、围岩的成分、粒度与化石的类

39、别和保存类型有无关系?同一岩层不同露头上的化石有无异同?(5)、围岩中化石是定向排列?杂乱排列?还是按某种规律排列?个体大小是否一致?化石完整程度如何?(6)、围岩中化石类型多寡(分异度)与各类化石丰度如何?不同类型化石间相互关系如何?(7)、如含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保存方式如何(平行层面、斜交层面、垂直层面)?形态如何?(8)、化石属种的各种生活方式(如底栖固着、底栖爬行、潜穴、钻孔、漂浮、游泳等)各占多少比例?(五)、基本层序的野外观察1、基本层序野外观察和描述的内容(1)、基本层序类型旋回性基本层序:正向变化的,如曲流河沉积基本层序;反向变化的,如沉积型砾石质海岸沉积基本层序;双向变化的,

40、如潮汐作用序列基本层序。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岩性均一的沉积;具某种随机出现的夹层沉积。(2)、基本层序内的岩性相岩性相是组成基本层序最小的岩石单位。在野外工作中,通常根据岩性和沉积及生物结构构造类型进行命名。如一个曲流河沉积的基本层序一般由四种岩性相组合而成的,自下向上依次是:块状含砾砂岩(Sms)槽桩交错层理砂岩(St)爬升层理粉砂岩(Fe)水平层理泥岩(Fl)。(3)、基本层序的顶底界面多以冲刷面、暴露面为界,在无海泛面或海泛面难以识别的层序中,常以特殊沉积层,如重力流沉积、生物富集层、火山灰层或特殊岩性夹层的重复出现分出基本层序。在滨浅海层序中,以海泛面为界。(4)、叠覆特征:基本层理内各

41、岩性相有无优选的叠覆方向,基本层序之间的叠覆特点,可否构成进积、退积和加积型序列。(5)、基本层序古生物内容:利用化石确定基本层序时代,解释古沉积环境,可利用生境型的叠覆特点,阐明基本层序的叠覆关系。(6)、基本层序的纵横向变化:利用详测剖面、草测剖面及填图路线查明基本层序的空间变化,可否构成进积、退积和加积型序列,包括其组成、结构、类型、厚度及特殊夹层与某些重要界面的变化情况。(7)、与理想的相模式比较:对比异同点,帮助认识形成基本层序的沉积和环境特点,并起预测作用作用。(六)、事件地层单位与观察内容1、物理事件火山灰层、区域性河道化和冲蚀事件、风暴层、块状流沉积物层、区域性跌积沉积断源面、

42、快速形成的海进假整合面。2、化学事件化学分析数据出现异常幅度的、可进行区域对比的短期漂移事件层、比较长期的、化学成分有异常的间隔分界面、化学沉淀层或成岩作用沿早期等时或近等时层位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结核和团块、轻稳定同位素化学事件层、有机炭化学事件层。、生物事件不连续进化事件、群集死亡事件、群集灭绝事件、迅速迁入和迁出事件、巨量繁殖事件、种群“爆炸”(极盛带)事件、快速区域性底栖集群事件、快速生物复苏事件。、复合事件米兰科维奇气候旋回事件、缺氧事件、撞击事件。二、岩浆岩研究方法(一)侵入岩的野外观察和研究1、野外观察的内容和方法(1)野外观察应注意岩体的产状:区分小侵入体和较大侵入体,注意岩石标本

43、所处的侵入体的部位,在其内部还是在其边缘。岩体产状只能在野外直接观察,具有相似结构的岩石,它们的产状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具有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的岩石可以产在小侵入体中,也可以产在较大侵入体的边缘部位。(2)岩石颜色的观察:一般说来决定岩石颜色的主要因素是其中所含暗色矿物的含量,同时也与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有关,一般隐晶质结构的岩石要比具有相同成分的结晶程度较粗的岩石颜色要深些。在侵入岩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之比对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是一个有用的标志,这种标志通常用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此数字称为颜色指数(色率)。一般超基性岩的颜色指数最高可达90以上;对基性岩来说,颜色指数在3565之间,闪长岩为2035,花岗岩小于10,而正长岩在一五左右。在观察颜色时,要注意总的颜色,还应注意新鲜岩石的颜色。但是,在野外工作时经常见到的是风化岩,有些岩石当遭到风化时新呈现的特点有助于岩石的鉴定。例如,有些辉绿岩在风化表面可使辉绿结构显得更加明显。(3)矿物成分的鉴定首先看岩石中是否有石英、橄榄石,因为这两种矿物肉眼容易识别而且具有较强的未属性。如果岩石中含有橄榄石,一般应是超基性岩或基性岩,如岩石中含有较多的石英,一般应属酸性岩类。区别长石的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