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8291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第二节 血细胞的概况及生理功能,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第二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功能及理化性质,血液,血 浆(5060%),血细胞(4050%),水:9192,血浆蛋白,溶质:89,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其他有机物,电解质(无机盐),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一、血液的组成,气体,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功能及理化性质血血 浆血细胞水:91,(一)血细胞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 40%50% 成年

2、女性 37%48% 新生儿 55%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 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 胞比容改变。,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清课件,血浆的成分 1.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2.水和电解质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4.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二)血浆,血浆的成分(二)血浆,二、血液的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 红细胞:O2,2; 2.维持内环境稳态 3.免疫和防御功能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 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二)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3、: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三)黏滞性 由液体内部分子和颗粒之间的内摩擦形成 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五) 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正常值: 770 主要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四)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7.45 碱中毒缓冲物质:323, 2424, 蛋白钠盐和血浆蛋白,(五) 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溶液、 5 S溶液,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

4、的溶液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 主要为、葡萄糖 主要为清蛋白压力 大(298.7) 小(1.3) 占99.6% 766.7 占0.4% 3.3作用 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水平衡 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第二节 血细胞概况及生理功能,一、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生成部位:成年人 骨髓 胚胎时期 卵黄囊 肝、脾 骨髓,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概况及生理功能一、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生成部位,正常成年男性: 4.05.51012, 1

5、20160g 正常成年女性: 3.55.01012, 110150g 新生儿: 6.01012 170200 高原地区居民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 白含量均较高。红细胞生理功能:运输O2和2,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性: 4.05.51012,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管中运行时,通常变形穿越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然后又恢复原来形状的现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运行时,通常变形,2.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在静置血沉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度。 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约015, 女性第一小

6、时约020。 意义: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好;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差。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肺结核、风湿病、肿瘤、妊娠期,2.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抵抗力大小与红细胞的脆性呈反变关系,新生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小,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大,3.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新生,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1)红细胞生成 胚胎时期:卵黄囊、肝、脾、骨髓;成人:红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铁 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 雄激素2.血细胞的破坏 120天

7、 肝、脾 脾功能亢进 贫血,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数为(4.0-10.0)109, 生理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受剧烈运动、昼夜周期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7%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28% 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2040%,二、,(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成熟分枝嗜中性粒细胞,(二)白细胞的,3. 嗜碱性粒细胞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 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

8、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并聚集嗜酸粒细胞,减轻过敏反应。,1.中性粒细胞 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 具有吞噬、防御功能,2.嗜酸性粒细胞(较弱的吞噬能力、无杀菌作用) 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3. 嗜碱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 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2,4.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是: 吞噬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等;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清除变性的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其碎片。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5.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 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 执行细胞免疫功

9、能 B 淋巴细胞 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胸腺等 执行体液免疫功能,4.单核,三 血小板,血小板是巨核细胞局部脱落形成的具有代谢能力的细胞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血小板无细胞核,双面凸起的圆盘状,直径23m,内有各种细胞器。,数量:100300109 (1030万3)。 5万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万3:血栓性疾病,三 血小板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局部脱落形成的具有代谢能,(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3.释放 4. 收缩性 5. 吸附(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学止血 释放缩血管物质黏着、聚集形成血栓修复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 2.促进血液凝

10、固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部分。二、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凝血因子主要特征: 除因子(2+)外,其余的全属于蛋白质 除因子外,其他因子存在于血浆中

11、,大多数在肝脏合成,其中、合成时需要 因子、等以酶原形式存在,必须激活才有活性,(一)、凝血因子凝血因,(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瀑布学说) 凝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瀑布学说),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一、血量,血量( ),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储存血量维持正常血压和灌注,失血的危害取决于失血总量与速度。,第四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一、血量血量( ),成年人血量占体重,二、血型,(一)血型系统1. 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四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12、 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二、血型(一)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与 凝集原将血液分为四种血型。 血型 抗原 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无 O 无 抗A、抗B,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与,(2)血型检测,(2)血型检测,2. 血型的遗传,基因型 表现型 O A B,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法医上依据血型来判断亲子关系时,只能作出否定的判断,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2. 血型的遗传 基因型,3. 血型的抗体,天然抗体: 分子量大 不能通过胎盘,免疫抗体: 分子量小 能通过胎盘,新生儿溶血,3. 血型的抗体天然抗体: 分子量大 不,(二)血型系统 1血

13、型的抗原与分型 已知的有40多种抗原,与临床有关的有C、c、D、 E、e等5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有D抗原为阳性(汉族99) :无D抗原为阴性(苗族12.3%、塔塔尔族15.8%),(二)血型系统,2. 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主要是,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阴性者若接受了阳性的血液后可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抗体。 阴性母亲如果怀有阳性的胎儿,母亲体内产生抗的凝集素,再次怀阳性的胎儿的时候就会发生溶血,2. 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三 、输血,(一)输血的基本原则 1在输血时必须首先鉴定血型 为了避免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4、:保证供血者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不发生凝集反应。 2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合,以避免因血型不合所引起的输血反应。,三 、输血(一)输血的基本原则,(二)交叉配血直接配血(主侧) + 血清 - -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 - + - +输血原则 佳 慎少 不 不,供血者 受血者 结 果,结论:供血者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为原则。,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一、名词解释1血浆 2血细胞比容 3血浆晶体渗透压 4等渗溶液 5血清 6生理性止血,1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为 ,下层为 ,中间一薄层灰白

15、色为 。2正常人血浆的值为 ,它取决于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 的比值。3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 和 。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 和 ,成熟因子主要是 和 。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有 和 。6白细胞中,主要通过吞噬病原菌发挥作用的是 和 。7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分别是 、 和 。,课后练习,一、名词解释1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8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9若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 型。10人类的Rh血型系统分为 和 两种类型。11临床上输血要求输 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后,主侧和次侧均 者方可输用。,简答题: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说明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各有何特点?,论述题:1ABO血型系统根据什么来分型?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8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