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8303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6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管理体系培训教材.docx(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商业联合部行业发展部二00五年四月SB/T10382-2004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及实施指南培训教材主 编: 张丽君副主编:朱立恩 王海东服务管理体系概论主编:张丽君副主编:朱立恩王海东目 次前言IV引言V第一讲服务管理体系核心思想1第一节 接触1第二节 接触点4第三节接触过程5第四节 服务7第五节 服务资源11第六节 服务提供11第七节 服务特性13第八节 服务质量15第九节 超值服务16第十节 顾客要求19第十一节 顾客满意22第十二节 服务管理25第十三节 服务管理体系27第十四节 术语之间的关系27第二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29第一节 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29第二节 服务管理体系的

2、结构32第三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34第三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36第一节 服务管理承诺36第二节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38第三节 服务方针和服务目标39第四节 服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41第五节 服务管理评审43第六节 服务管理体系策划44第七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44第四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资源管理46第一节以人为本46第二节 人力资源47第三节 物质资源48第四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48第五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实现过程49第一节 服务策划49第二节 顾客要求的识别和确定51第三节 服务设计53第四节 顾客沟通54第五节 服务承诺57第六节 服务特性控制58第七节 顾客接触控制58第八节 服务质量的维护和回访

3、62第九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63第六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改进过程64第一节 监视和测量64第二节 不合格控制66第三节 数据分析67第四节 服务改进67第五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69第七讲 服务管理体系的文件要求70第一节 总则70第二节 服务管理体系文件71第三节 服务手册72第四节 文件控制73第五节 记录控制73第六节 要求之间的关系73前 言服务管理体系是指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的SB/T10382-2004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及实施指南所规定的管理体系标准。这一标准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北京索尔维斯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中国新时代质量认证中心、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等单位

4、共同编制和起草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6月17日批准发布同年11月1日批准实施。国家商务部2004年6月17日批准发布2005年2月1日批准实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4年12月28日批准备案。备案号13991-2004。服务管理体系的编制和起草工作起源于2002年10月。当时,一批有志于研究开发服务管理体系标准的中国标准化工作者自筹资金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了国际服务管理体系标准化组织。2003年8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该组织北京办事处提交的Q/CYGJF322-2003国际服务管理体系应用推广标准批准备案。备案号CYA4589-2003。2003年9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

5、委员会批准编制和起草服务管理体系的立项计划。2003年10月9日,中国商业联合会批准执行该计划。此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的起草任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标准经历了上百次的修改,字里行间凝聚着数不清的争论与思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这个标准直到现在还有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余地。只是迫于计划的要求,我们才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自己的起草工作。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标准的应用推广将有更多更好的修改意见反映上来。我们也期待着有一天把这个标准修改的更加完善,使之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标准。服务管理体系发布和实施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6、。青岛海尔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元鼎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港渝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率先开展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北京、天津、山东、湖北、重庆、新疆已经先后举办服务管理体系培训班,培训了两百多名服务管理体系咨询师及审核员。为了适应服务管理体系培训及咨询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若干标准起草人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共分七讲。重点介绍了标准的术语和定义、服务管理体系概要、服务管理职责、服务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服务的测量、分析和改进、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等七个章节。我们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有助于标准的学习和

7、理解。同时敬请有关同行及各界朋友对不妥之处提出批评指正。注:北京工商干部管理学院朱立恩教授顾客满意服务企业理解9000标准新视角(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为本讲义参考文献。引言产品同质化是一个引起普通关注的问题。什么是产品同质化呢?顾名思义,产品同质化包括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日益趋向,从而导致有形产品特性的差距日益缩小。另一种现象是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日益趋同,从而导致服务特性的差距日益缩小。前者意味着有形产品质量的同质化。后者意味着服务质量的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毫无疑问,产品同质化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方面迫使生产组织不断改

8、进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有形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迫使服务组织不断改进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推动了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但是,仅仅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还不足以形成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因为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改进归根结底取决技术创新。如果任何一个组织都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如果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织不需要长期投入人力和物力就能实现技术创新,那么即使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还是不会形成。不幸的是:并非任何一个组织都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那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织只有长期投入人力和物力才能实现技术创新。这样一来,技术创新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周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某

9、一阶段,技术创新必然会呈现出某种间歇状态。正是这种间歇状态,使那些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织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来不断改进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或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在有形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迅速赶上那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组织。因此,除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之外,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形成还必须具有另一个重要条件。这个重要条件就是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如果说,市场竞争的压力是产品同质化的必要条件,那么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则是产品同质化的先决条件。这两个条件加在一起,产品同质化的形成就是必然现象而不是偶然现象了。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从顾客的角度来看,产品同质化是购买力的福音。因为顾客的购买力是

10、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产品同质化在提高有形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市场价格。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产品同质化则是竞争力的危机。因为组织的竞争力是由有形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差异所决定的。产品同质化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甚至趋向于消失。由此可见,在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条件下,组织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如何继续保持或重新发掘自己的竞争力。显然,增强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结论。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打破产品同质化所造成的竞争格局。但是技术创新只能是一项长期对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所以除了长期对策之外,组织显然还需要制定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短期

11、对策。那么这项短期对策又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产品同质化的两种不同现象。产品同质化有两种不同现象。一种是有形产品质量的同质化,另一种是服务质量的同质化。有形产品质量的同质化来源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日益趋同。由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技术涉及到有形产品特性的各个方面,所以有形产品的同质化是一种全面的同质化现象。服务质量的同质化来源于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日益趋同。由于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仅仅涉及到服务特性的某些方面,所以服务质量的同质化是一种局部的同质化现象。这两种不同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告诉我们:在有形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条件下,提高有形产品质量的空间必然会变得十分狭小。在服务质量同质化的竞争条

12、件下,提高服务质量仍然会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应当成为组织的短期对策。这项短期对策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同质化,而且适用于服务质量的同质化。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已经自发地意识到了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消除产品同质化的不利影响。因为提高服务质量已经变成了所有组织的共识。不管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服务竞争都已经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但是,意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已经懂得了怎样提高服务质量。这里涉及到一个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系的问题。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提高服务质量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用于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具有着普遍性质的管理体系。从这一方面来

13、看,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包括服务业。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解决的仅仅是一些具有普遍性质的质量问题,对那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质量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从这一方面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似乎更加适用于制造业而不太适用于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服务业的不适用性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管理职责来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强调按照与顾客接触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来规定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限。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把直接接触顾客的部门及人员视为管理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管理。所以质量管理体系无法解决服务管理所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第二,从资源管理来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把服

14、务资源和生产资源区分开来。但服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服务资源而不是生产资源。第三,从实现过程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仅仅强调了对内部管理过程的控制而没有强调对接触过程的控制。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解决控制顾客的问题。而控制顾客是服务管理在过程控制方面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第四,从改进过程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仅仅强调了针对不合格服务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的重要性而没有强调针对不合格服务的后果采取补救措施的重要性。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解决如何使不满意的顾客感到满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则是服务管理过程经常面对的问题。综上所述,产品同质化使不同行业的组织共同产生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客观需要。但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可能满足这一需

15、要,只有服务管理体系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因为服务管理体系比质量管理体系更加适用于服务业。要想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建立服务管理体系。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将会在学习和理解服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学习和理解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服务管理体系是中国标准化工作者自行研究开发的第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管理体系标准。其中国特色在于:在标准编制和起草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企业的服务管理经验。与国际标准接轨在于:这一标准以ISO9000标准做为理论框架。几乎所有条款都可以从ISO9000标准中找到理论依据。从中国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服务管理体系的发布和实施具有某种

16、里程碑的性质。因为已经发布和实施的三种管理体系即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管理标准而不是我们自行研究开发的标准。因此,服务管理体系的发布和实施似乎意味着:中国人正在逐步结束完全依靠其他国家为我们编制管理体系标准的历史。也许有一天,中国人编制的管理体系标准会像中国人制造的产品一样走出国外,走向世界!在此,我们向所有参与标准编制和起草工作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深深的敬意,也向对标准编制和起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工作者积极参加服务管理体系的应用推广工作,也希望服务管理体系在应用推广过程中产生良

17、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讲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与顾客接触是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首先体现在服务管理体系的术语之中,随后体现在服务管理体系的条款之中。理解术语是理解条款的关键。而理解术语的关键则是理解与接触有关的术语。并且理解这些术语和其他术语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接触一. 定义3.1接触contact组织根据顾客的需要与其建立和保持联系的活动。注:在接触活动中,组织和顾客可能由双方的人员或物品来代表。二. 理解与顾客接触是服务的基本特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没有任何一种服务可以不接触顾客。所以理解服务必须从理解接触开始。什么是接触?定义指出:接触是组织根据顾客的需要与其建立和保

18、持联系的活动。这个定义可以用三句话来理解:第一,接触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第二,这种活动来自于顾客的需要;第三,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第一句话指出了接触的性质。接触不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往往只是组织的部分人员而不是全部人员,但是这些人员是以组织的名义与顾客进行接触的。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组织。第二句话指出了接触的需要。接触的需要不是来自于组织,而是来自于顾客。顾客需要接触。因为没有接触就无法识别和满足顾客要求,也无法向顾客提供服务。所以,接触是顾客的隐含要求。这种要求隐含在顾客的服务要求之中。换句话说,只要顾客

19、向组织提出了服务要求,其中就必然会包含着接触要求。第三句话指出了接触的目的。接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接近或触及顾客,而是为了在接近或触及顾客的过程中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因为只有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才能更好地识别和满足顾客要求,才能更好地向顾客提供服务。总之,接触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来自于顾客的需要。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这就是定义的理解要点。见图1。来自于顾客的需要组织顾客接触活动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图1: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示意图不能把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仅仅理解为人与人的接触。因为组织在服务提供中不仅可能接触到顾客,而且可能接触到顾客财产。顾客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不仅可

20、能接触到服务人员,而且可能接触到服务设施、服务用品和服务环境。所以接触活动具有四种表现形式。上述定义的注解指出了这四种表现形式:在接触活动中,组织和顾客可能由双方的人员或物品来代表。这就是说,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可能是人与人的接触,也可能是物与物的接触,还可能是人与物或物与人的接触。见表1。类别服务人员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用品顾客服务人员与顾客(人与人)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用品与顾客(物与人)顾客财产服务人员与顾客财产(人与物)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用品与顾客财产(物与物)表1接触活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三. 回顾与顾客接触并不是服务管理体系的创新。这一思想实际上来源于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

21、理体系曾对与顾客接触的思想做过如下表述:第一,“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要求”(GB/T19001-2000-3.4.2)。第二,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GB/T19004.2-1994-3.5)。第三,“在接触面上,供方或顾客可能由人员或设备来代表”(GB/T19004.2-1994-注8)。第四,“对于服务提供,在与供方接触面上顾客的活动可能是实质所在” (GB/T19004.2-1994-注9)。第五,“服务的要求必须依据可以观察到的和需经顾客评价的特性加以明确规定” (GB/T19004.2-

22、1994-4.1)。第六,“运用最终验检的方法来影响与顾客接触中的服务质量通常是不可能的,顾客评定任何不合格通常是直接的,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在服务提供时采取补救措施是可能的”(GB/T19004.2-1994-4.2)。第七,“同顾客直接接触的人员是获得质量改进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 (GB/T19004.2-1994-5.5)。第八,“与顾客的接触面”是“质量体系三个关键方面的焦点”(GB/T19004.2-1994-5.1)。见图2。(转下页)管理职责与顾客的接触面质量体系结构人员与物质资源图2质量体系的关键方面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指出了与顾客接触的重要性。但是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把与

23、顾客接触做为核心思想。首先,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把接触做为术语来加以定义。其次,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把与顾客接触的要求全面贯彻到所有条款之中。这是质量管理体系与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区别。尽管如此,质量管理体系已经为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指出了一个正确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对接触活动进行控制。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正是在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有关条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见表2。表2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接触的有关条款条款内容GB/T19001-2000-3.4.2“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GB/T19004.2-1994-3.5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要求,供方与顾

24、客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GB/T19004.2-1994-注8“在接触面上,供方或顾客可能由人员或设备来代表”。GB/T19004.2-1994-注9“对于服务提供,在与供方接触面上顾客的活动可能是实质所在”。GB/T19004.2-1994-4.1“服务的要求必须依据可以观察到的和需经顾客评价的特性加以明确规定”。GB/T19004.2-1994-4.2“运用最终检验的方法来影响与顾客接触中的服务质量通常是不可能的,采取补救措施是可能的”。GB/T19004.2-1994-5.5“同顾客直接接触的人员是获得质量改进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GB/T19004.2-1994-5.

25、1“与顾客的接触面”是“质量体系三个关键方面的焦点”。四. 总结接触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这种活动来自于顾客的需要。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和保持联系。这是定义的理解要点。接触活动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等四种表现形式。这是注解的理解要点。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接触的有关条款。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与顾客接触是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五. 案例(1)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分行营业部的营业员李向党,在长期的柜台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接一待二招呼三”的工作方法。这个工作方法的要点是:在接待每一个顾客的时候,都要同时照顾到排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位置的顾客。提前了解第二个顾客想要办理的业

26、务,为接待第二个顾客做好准备。提前向第三个顾客打招呼,让第三个顾客做好接受服务的心理准备。这种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与缓和排队等候给顾客带来的焦急情绪是很有益处的。它非常适用于需要排队等候并且需要面对面处理业务的服务窗口。请问:这种工作方法与接触活动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接触的术语来解释?(2)我国的售后服务长期延续“随叫随到”的服务模式。请问“叫”与“不叫”是售后服务的界限吗?怎样根据与顾客接触的核心思想来改造这种服务模式。(3)目前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提出了“全程服务”、“延伸服务”等服务模式。请问:这些服务模式与接触活动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接触的术语来解释?(4)用一架民航公司的班机来描述接触

27、活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哪些接触活动是人与人的接触?哪些接触活动是人与物的接触?哪些接触活动是物与人的接触?哪些接触活动是物与物的接触?如果你在服务业或制造业的服务部门工作,请随后描述一下本单位接触活动的四种表现形式。第二节接触点一. 定义3.2 接触点contact point组织与顾客接触时的位置。注: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的位置,称有人接触点。服务设施与顾客接触的位置,称无人接触点。二.理解识别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必须首先识别接触占。什么是接触点?定义指出:接触点是组织与顾客接触时的位置。这就是说,接触点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接触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接触活动在空间上是通过某个接触点表现出来的。接触

28、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人接触点,另一类是无人接触点。上述定义的注解指出了这两类接触点: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位置,称有人接触点。服务设施与顾客接触的位置,称无人接触点。识别接触点,不仅需要识别有人接触点,而且需要识别无人接触点。三.回顾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提出了接触面的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接触面?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可以把接触面理解为接触点总和。组织的所有接触点就是接触面。所以,接触点的概念比接触面的概念来得更具体、更直观。只有识别了接触点,才能识别接触面。如果不能识别接触点,接触面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服务管理体系仅仅定义了接触点,而没有进一步定义接触面。四.总结

29、接触点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接触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这是定义的理解要点。接触点分为有人接触点和无人接触点。前者是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的位置。后者是服务设施与顾客接触的位置。这是注解的理解要点。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质量管理体系对接触面的表述。需要思考的问题:接触点与接触活动是什么关系?五. 案例(1)接触点是组织与顾客接触时的位置。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组织与顾客接触的位置也许是不同的。例如,某公司有许多销售网点,每个销售网点又有许多服务人员和服务设施。应该如何识别该公司的接触点呢?该公司的接触点到底是销售网点呢?还是每一个销售网点的服务人员和服务设施呢?如果两者都是接触点,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30、?(2)某宾馆在大堂的显著位置摆放了一张大堂副理的办公台。但是那里并没有坐着大堂副理,附近也看不到大堂副理。请问:这种现象符合接触点的要求吗?为什么?(3)某商场在每个楼层都设有卫生间。但是只有一楼的卫生间允许顾客使用,其他楼层的卫生间全部贴着“停止使用”的字条并且锁着门。请问:这种现象符合接触点的要求吗?为什么?第三节 接触过程一. 定义3.5 接触过程contact process 一组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具有连续性的接触活动。注1:接触过程通常包含着服务提供之前、服务提供之中、服务提供之后三个阶段。二.理解识别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不仅需要识别接触点,而且需要识别接触过程。什么是接触过程?定

31、义指出:接触过程是一组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具有连续性的接触活动。这就是说中,接触过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接触活动的时间表现形式。接触过程在时间上是通过某个接触过程表现出来的。接触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不仅存在于服务提供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上述定义的注解指出了这种连续性:接触过程通常包含着服务提供之前、服务提供之中、服务提供之后三个阶段。为了理解这种连续性,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生产过程是否需要与顾客接触?第二,如果需要,与服务提供过程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生产的目的是销售。要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就必须使产品符合顾客要求。而要使产品符

32、合顾客要求,就必须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识别和确定顾客要求,按照顾客要求来设计产品。因此,组织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必须与顾客进行接触。另一方面,组织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必须把产品交付给顾客。这种交付产品的活动就是一种与顾客接触的活动。而且组织在交付产品之后,有时还必须提供产品保修等活动。这种交付后的活动也是一种与顾客接触的活动。总之,生产过程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都必须接触顾客,唯独在生产过程之中不需要接触的顾客。因为一旦顾客要求确定下来,如何进行生产?怎样制造产品?就是组织自己的事情了。顾客通常不会直接介入或全程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当然,在某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顾客直接介入或全程跟踪产品

33、过程的可能性。但这些情况只能做为个别现象而不能做为普遍现象来看待。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生产过程也像服务提供过程一样需要与顾客进行接触,但是这种与顾客接触的必要性存在于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而不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这就是说,接触过程在这里是不连续的。它仅仅存在于生产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并没有贯穿其全过程。与此相反,接触过程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则是连续的。因为从服务提供过程来看,接触过程通常包含着服务提供之前、服务提供之后、服务提供之中三个阶段。组织不仅在服务提供过程之前和之后需要与顾客进行接触,在服务提供过程之中也需要与顾客接触。接触过程不仅存在于服务提供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其全过

34、程。由此可见,接触过程连续还是不连续,是服务提供过程与生产过程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见表3。与顾客接触服务提供过程生产过程过程之前是是过程之中是否过程之后是是合计连续不连续表3服务提供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区别服务提供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区别实际上就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服务业是与顾客接触的行业。与顾客接触是这一行业的基本特征。因为接触过程在这一行业中是连续的。制造业则不是与顾客接触的行业。尽管这一行业也存在着接触过程,但是与顾客接触并非这一行业的基本特征。因为接触过程在这一行业中是不连续的。认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对于理解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绝不意味着服务管理体系仅仅适用于

35、服务业而不适用于制造业。因为不管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存在着与顾客接触的客观需要。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正是从这一客观需要中产生出来的。虽然从整个制造业来看接触过程是不连续的,但是从制造业的服务部门来看接触过程又是连续的,所以服务管理体系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是同样适用的。三.回顾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指出了生产过程与顾客接触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这这种必要性仅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不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质量管理体系把生产过程之前的接触过程概括为组织应确定“顾客规定的要求”(GB/T19001-2000-7.2.1)、“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 (GB/T19001-2000-7.2.2)、“确定并实

36、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GB/T19001-2000-7.2.3)“产品设计的输入” (GB/T19001-2000-7.3.2)等四项活动,把生产过程之后的接触过程概括为“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GB/T19001-2000-7.2.1)等两项活动。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仅仅描述了六种与顾客接触的活动。这六种接触活动可以简称为确定要求、作出承诺、沟通联络、产品设计、交付活动、交付后活动、它们分别存在于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并非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见图3。(转下页)顾客组织管理职责确定要求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沟通联络作出承诺资源管理生产之后生产之中生产之前产品实现交付后活动交付活动测量分析改进图3

37、质量管理体系所描述的接触过程四. 总结接触过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接触活动的时间表现形式。这是定义的理解要点。接触过程具有连续性。它通常存在于服务提供之前、服务提供之中、服务提供之后三个阶段。这是注解的理解要点。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质量管理体系对接触过程的规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服务提供过程与生产过程有什么不同?五. 案例(1)李先生和某装修公司经过一个目的的接触签订了一份装修合同,规定工期三个月,保修期一年。但工期结束后不久,李先生就发现新装修的水龙头坏了。他多次打电话让装修公司派人来修。但装修公司一再说工程忙,抽不出人手,请他等一等、此事拖了很久。后来李先生没办法,只好自己花钱请人把水龙头

38、修好了。请问:这家装修公司的做法是否符合接触过程的要求?为什么?(2)请用乘坐民航公司的班机来描述接触过程的三个阶段。哪些接触活动是服务提供之前的接触活动。哪些接触活动是服务提供之中的接触活动?哪些接触活动是服务提供之后的接触活动?如果你在服务业或制造业的服务部们工作,请随后描述一下本单位接触过程的三个阶段。第四节 服务一.定义3.5 服务service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是满足顾客要求的接触活动及内部活动共同产生的结果。注1:过程和结果是同时发生的。一旦过程结束其结果也就随之消失。注2:同时性、无形性、非重复性、非储存性、非运输性构成了服务不同于有形产品的基本特征。注3: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

39、可能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但有形产品在这里仅仅被视为服务的手段或外壳。二.理解没有接触就没有服务。只有识别了组织与顾客的接触活动,才能识别服务。什么是服务?定义指出:服务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是满足顾客要求的接触活动及内部活动共同产生的结果。这个定义可以用三句话来理解:第一、服务是满足顾客要求的结果;第二、服务是接触活动及内部活动共同产生的结果;第三、服务是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的结果。第一句话指出了服务的目的。服务的目的就是满足顾客要求。顾客要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评价服务目的能否得到实现的最终标准。第二句话指出了服务的手段。服务的手段不仅包括接触活动而且包括内部活动。只有在接触活动内部与内部活动协调一致

40、并且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服务的预期目的才能全部得到实现。第三句话指出了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服务不仅被顾客感受为满足其要求的结果,而且被顾客感受为满足其要求的过程。所以服务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是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的结果。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不难理解。关键在于理解第三句话。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意思?过程与结果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质量管理体系把服务识别“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把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GB/T19001-2000-3.4.2)。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服务与有形产品不同。有形产品仅仅是过程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服务不仅是过程的结果而且本身也是一个过程。这一区别是很容易

41、理解的。因为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有形产品的客观存在和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彼此分离的。我们在购买和使用有形产品的同时根本接触不到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例如,一个正在驾驶汽车的人不会同时看到有人正在生产线上为自己装配这辆汽车。但是服务的客观存在和服务提供过程却是无法分离的。我们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必然会接触到服务提供过程。例如,一个正在理发的人肯定会同时感觉到有人正在为自己理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尽管服务和有形产品都是过程的结果,但是由于服务是过程而有形产品不是过程,所以服务是存在于过程之中的结果而有形产品则是存在于过程之外的结果。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可以用逻辑学的三段论加以概括。见

42、表4。三段论推理过程大前提服务和有形产品都是过程的结果;小前提服务是过程而有形产品不是过程;结论服务是存在于过程之中的结果而有形产品是存在过程之外的结果。表4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识别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对于进一步理解服务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提供过程和生产过程都需要接触顾客。但是生产过程仅仅在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需要接触顾客,在生产之中并不需要接触顾客。而服务提供过程不仅需要在服务提供之前和服务提供之后接触顾客,而且需要在服务提供之中接触顾客。这种接触过程的连续性实际上是由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所决定的。或者说,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决定着服务提供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区别,并且最终

43、决定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上述定义的第一个注解进一步指出了服务与接触过程的联系:过程和结果是同时发生的。一旦过程结束其结果也就随之消失。这就是说,服务只能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而不能存在于接触过程之外。服务与接触过程是两件相互联系和无法分开的事情。两者不仅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上也是一致的。因为接触过程就是服务提供过程。对服务的感受只能来自于服务提供。一旦接触过程结束,服务提供也就结束了,对服务的感受也就随之消失。见图4。服务感觉组织顾客接触过程服务提供图4服务提供与服务感受的关系上述定义的第二个注解把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进一步概括同时性、无形性、非重复性、非储存性、非运输性等五个特征。同时性

44、就是指服务与接触过程的同时性。两者同时发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这是服务的第一个特征。服务的其他特征实际上都是从这个特征中产生出来的。服务的第二个特征是无形性。无形性就是指服务只能存在于接触过程之中。接触过程就是接触活动。接触活动只有运动形态而没有固定形态。所以服务也只有运动形态而没有固定形态。服务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固化为一个物质实体。服务的无形性实际上是同时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服务的第三个特征是非重复性。非重复性就是指已经提供的服务不可能重复提供。其原因在于服务的同时性。即使过程可以重复,结果也不可能重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什么?因为虽然河流

45、的地点没变,但河里的流水已经变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服务的非重复性是十分恰当的。服务的第四个特性是非储存性。非储存性就是指服务不可能像有形产品一样被储存起来。其原因就在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第五个特征是非运输性。非运输性就是指服务不可能像有形产品那样从甲方运往乙地。其原因同样在于服务的无形性。识别服务的五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识别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见图5。无形性非重复性非储存性非运输性同时性图5服务的五大基本特征上述定义的第三个注解在前两个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服务与有形产品的联系: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可能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但有形产品在这里仅仅被视为服务的手段或外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

46、话的的意思就是: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到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而且需要认识到服务与有形产品的联系。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就是同时性、无形性、非重复性、非储存性、非运输性等五大特征。那么,服务与有形产品的联系又是什么呢?服务与有形产品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任何一种服务实际上都离不开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接触过程的四种表现形式告诉我们:组织既可以通过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也可能通过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用品与顾客接触。服务人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视为一种有形的教育产品。由于接触过程既是服务提供的起点和终点,又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过程,所以服务提供过程同时也是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过程。其次,尽管任何一种服务都离不开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但是有形产品在这里仅仅被视为服务的手段或外壳。这就是说,有形产品的提供和使用既不是服务的目的也不是服务的实质。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关系仅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实质与外壳的关系。美国的营销学大师科特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