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8426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5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中医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何为 “儒医”?,“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等都属此类。 同时,客观上受宋代儒学“格物致知”学风的影响,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如北宋末年寇宗奭,宦游期间颇能留心医药,因发现当时本草著作不无脱误,于是深入实践,反复验证,搜访十余年,撰成本草衍义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儒家文化与中医,何为 “儒医”?“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著格致余论中论道:“古人以医为

2、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其也是弃儒从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清代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吴其浚宦游时广收植物标本,绘制成图,编成植物名实图考,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植物志,对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均有较大参考价值。,儒家文化与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著儒家文化与中医,邹韬奋在 无所不专的专家一书中有云:“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 可以说,“儒医”是对古代医生的最高评价。,儒家文化与中医,邹韬奋在 无所不专的专家一书中有云:“医生原是一种很专,一、仁爱理念与中医学

3、思想 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以仁为己任”, 儒家的核心是“仁”。,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什么是“仁”?,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文解字里“仁”字的三种小篆写法,下面是相应的楷书字体。,儒家文化与中医,什么是“仁”?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仁”是

4、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以孝悌为仁之本;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仁推及到社会上所有的人,就是“爱人”。,儒家文化与中医,“仁”是儒家最高的儒家文化与中医,“仁术” 精通医术是实现仁道之一端,中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儒家文化与中医,“仁术” 儒家文化与中医,“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於情。” - (喻昌医门法律)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医,是有医不如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序) 仁爱思想和入世治平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钻研医术。,儒家文化与中医,“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於情。” 儒家文化与中,“仁”学在中医的体现,(1)重视生命,体察人情“天复

5、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 李中梓不失人情论,儒家文化与中医,“仁”学在中医的体现(1)重视生命,体察人情儒家文化与中医,(2)恪守医责,端正品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

6、含灵巨贼。” 孙思邈大医精诚,儒家文化与中医,(2)恪守医责,端正品行儒家文化与中医,(3)精勤医技,推仁于众“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 仁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儒家文化与中医,(3)精勤医技,推仁于众儒家文化与中医,(4)重视道统,传承尽职“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素问金匮真言

7、论李杲(东垣)授医于罗天益,儒家文化与中医,(4)重视道统,传承尽职儒家文化与中医,“仁术”的实践之道,(1)精修医术,勤奋著书立说的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博施广济,推仁于众 的医药技术;(3)仁圣工巧,小大方 圆的全面才能;(4)重视道统,传承尽职的人 才意识。,儒家文化与中医,“仁术”的实践之道(1)精修医术,勤奋著书立说的儒家文化与中,伦理思想还激励着人们注重医德的修养, 对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家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境界。 “今之明医,必存仁义。” -(龚信明医箴)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到了宋徽宗“别置医学,教养上医”,将医学纳

8、入儒家教育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医学教育的性质,提高医生的素质。,返回主页,儒家文化与中医,伦理思想还激励着人们注重医德的修养,返回主,二、中庸之道与中医学思想,儒家文化与中医,二、中庸之道与中医学思想儒家文化与中医,1.什么是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儒家文化与中医,1.什么是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

9、的一篇,中庸是被宋代,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 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 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儒家文化与中医,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儒家文化与中医,2.中庸思想体现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1)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素问调经论平衡的关键是阴阳适中。 例:兴奋与抑制的平衡 动静平衡 合成与分解平衡,儒家文化与中医,2.中庸思想体

10、现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1)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2)阴阳失衡则得病。 例:灵枢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儒家文化与中医,儒家文化与中医,阴,阳,阴盛则寒,阴,阳,阳盛则热,阴阳偏盛,病理态(一),儒家文化与中医,阴阳阴盛则寒阴阳阳盛则热阴阳偏盛病理态(一)儒家文化与中医,阴,阳,阴,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偏衰,病理态(二),儒家文化与中医,阴阳阴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偏衰病理态(二)儒家文化与中医,(3)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

11、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 三部九候论,儒家文化与中医,(3)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儒家文化与中医,(4)“执两用中”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儒家文化与中医,(4)“执两用中”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儒家文化与中医,阴阳各司其职,互用互制,以求平衡。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儒家文化与中

12、医,阴阳各司其职,互用互制,以求平衡。儒家文化与中医,三、儒家之礼与中医学思想 儒家重“礼”,重视 社会次序和功能 分工。,儒家文化与中医,三、儒家之礼与中医学思想儒家文化与中医,“礼”在中医中的体现,“礼”的思想对中医藏象及中药遣方影响深远。,儒家文化与中医,“礼”在中医中的体现儒家文化与中医,(1)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也借助对社会次序的认识来描述脏腑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里有以下论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样通过政府职能分工形象的描述了脏腑功能,并且对脏腑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

13、认识。,儒家文化与中医,(1)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也借助对社会次序的认识来描述脏腑,中医对火的认识里有君火和相火的划分,认为两者功能不同。“君火以明(名),相火以位” 。君火指心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有“君火以明”之说。相火属三焦,相火具有蒸化肾水的气化作用和腐熟水谷的生化作用,这两大功能主宰人的生与死,故曰“相火以位”。这就是说,心之君火必须依重于三焦相火的作用,并且相互密切配合,以温养机体,才能使机体平安无病。,儒家文化与中医,中医对火的认识里有君火和相火的划分,认为两者功能不同。“君,君火和相火功能的差 别与君、相分工是一致的。古代有医家已认识到。如王冰把“君火以明”

14、改为“君火以名”,并认为君火虽有君主之名,只是“名誉”君主而已,实权确在在“位”之相火。故少阴不司气化,而相火代君行令。又如李东垣认为“少阴为火,君主无为,不行其令,相火代之。”对君相火的认识关系到对人体功能的正确认识。,儒家文化与中医,君火和相火功能的差 别与君、相分工是一致的。古代有医家已认,(2 ) “君臣佐使”与中医制方,儒家重视次序和分工的思想,君臣的范畴是儒家所重视的,提出了“君君、臣臣”的理念,这也是“礼”的体现。这对中医制方原则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则。,儒家文化与中医,(2 ) “君臣佐使”与中医制方儒家重视次序和分工的思想,,君臣佐使理论起源于神农本草经

15、,在此书中,共有两处记载君臣佐使的内容。一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不可久服。”二是“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儒家文化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在此书中,共有两处记载君,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和主证的常用药物,是治疗主要的兼病或兼症的药物。 虽然丞相辅助皇帝,是皇帝的家臣,但是丞相负责实际行政任务,是古代中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这样对君药和臣药关系就会有新的认识,臣药作用不仅仅起辅助和治疗兼证作用,有时会起到主导和治疗作用。,儒家文化与中医,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Thank YOU,儒家文化与中医,Thank YOU儒家文化与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