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8875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各方责任有效落实,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有力遏制,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食品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聚集态势基本形成,食品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工程L提升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和食品与微生物联合研究,推进食品与微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四川)建设,加快推动建设川东北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智能食品生产、检测装

2、备研发,如污水处理智能监控等。加速快速检测技术、设备研发,加快推进基层快速检测设备推广应用。2.实施食品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遴选食品安全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培养,推动四川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绿色加工、食品安全研究、食品检验检测、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等科创平台。二、着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L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完善从原料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等全食品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原料端发展,鼓励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原

3、料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拓展,加强食品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建设,加快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安全温控供应链体系。建立原辅材料动态检测机制,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可控。2 .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深化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区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对乡村振兴有明显带动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支持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农产品加工飞地园区。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显著的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3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

4、持发展一批产品层次高、市场影响力大的本土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细分品类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主动做好中小企业“升规”培育和“退规”预防工作。鼓励支持更多国有资本参与食品产业发展,并在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品牌宣传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严格落实民营企业各项保障政策措施,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配套能力。4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激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优化提升一批现有科研平台,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制约产业的“”问题,加强关键共性问题攻关。以技术标准、专利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为

5、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迭代升级,加大创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食品产业“互联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产供销”一体化信息水平。5 .打造“川字号“品牌矩阵。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字号“品牌矩阵,布局创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加快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激发企业品牌创建内生动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严格品牌使用规范,重点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保护。6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食品产业体系。加强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力开展废渣、废水、废

6、气等资源再利用,提高副产物转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及时预警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加大对食品产业”散、乱、污“整治力度,坚决淘汰一批环保治理不达标的企业。三、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专业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支持设立标准品研制核心实验室,积极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及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盲样考核、跟踪评价。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性检测鉴定,构建布局合理、信息准确、反应及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逐步开展特定病原体及特殊人群的专项监测,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组建区域性检验检测机

7、构联盟,开展跨区域的检验检测技术合作。推进抽检分离和评价体系改革,加强重点产品、重点业态、重点区域的样品抽检,提升抽检监测工作质效,发挥抽检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前哨”作用。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落实。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和解读工作,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强化政策支持结合本规划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顺利实施。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食品

8、安全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食品安全服务领域。(三)督促规划落实将落实本规划中主要任务情况作为对各地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实施评估,适时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督导,促进规划任务实施落实到位。五、背景“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一)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深化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构建起党委政府负总责、企业主体责任、监管部门监管责任、相关部门协管责任、社会各方共治责任的食品安全“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在源头治理、粮食

9、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进出口食品、风险监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建成以省级机构为骨干、市级机构为基础、县级机构为补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参与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关口前移,定期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全过程监管,推进风险分级管理,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食品抽检量达到4批次/千人/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均上升到99%以上。持续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集中开展“春雷”“昆仑”“国门利剑”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提升食品安全事件预

10、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分级应急演练,未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探索“食品安全+大数据分析+社会共治”治理模式,推动“互联网+”监管,有效缓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预警能力不强、社会共治载体缺乏等问题。连续多年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三)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878万亩,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5729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达140万户,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10家,营业收入占四川工业的16.8%,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食品产业加速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部分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白酒产量、营业收入多年稳居全

11、国第1位,茶产业综合实力评估全国第2位。川南白酒、遂宁肉制品、郸都调味品、眉山泡菜等一批细分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并不断壮大。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天府龙芽、天府菜油、东坡泡菜、圣洁甘孜等区域品牌,“六朵金花”、竹叶青、美好火腿肠等产品品牌价值凸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新老食品安全风险叠加、相互影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源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占比较高,重金属超标涉及范围较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多小散”特征明显,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不高,“两超一非”、虚假宣传等问题屡禁不止。食品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延伸不够,高质量供给不足。食品新原料、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导致新的不确定风险。监管理念相对滞后,监管力量较为薄弱,监管水平亟待提升。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食品基础科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调整优化食品消费结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必须进一步把握趋势、创新理念、深化改革,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四川打造成为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强省。参考资料:四川省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