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9844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地铁监控量测施工方案---最终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春地铁一期工程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车站(含解放大路站)区间工程解放大路站及区间监控量测方案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地铁1号线07标段项目经理部2011年10月19日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长春地铁一期07标段监控量测方案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1(一)编制依据1(二)编制原则1第二章 工程概况1(一)解放大路站1(二)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区间3(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4第三章 监控量测的目的、原理及意义7(一)监控量测的目的7(二)监控量测的原理及意义8第四章 监控量测的流程及组织机构9(一)监控量测的流程9(二)监控量测组织机构10(三)监控量测的人员、仪器配备11

2、第五章 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11(一)双层暗挖车站主体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11(二)竖井、风道及明挖基坑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15(三)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区间监控量测21第六章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25(一)周边建(构)筑物监测25(二)地表沉降监测28(三)围护结构倾斜监测30(四)围护结构土压力监测33(五)钢支撑轴力监测34(六)地下水位观测35(七)地下管线变位监测35(八)基底回弹监测36(九)拱顶沉降监测39(十)建筑物裂缝监测40(十一)钢筋应力监测41(十二)监测点布设注意事项43第六章 监控量测控制值43(一)监控量测控制标准43(二)监控量测预警值、报警值44第七章 数据

3、处理及信息反馈45(一)数据采集及处理45(二)信息反馈45第八章 监控量测数据的管理和提交46第九章 监测质量保证及应急措施47第十章 监控量测注意事项48第一章 编制说明(一)编制依据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7、长春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设计图;8、现场调查资料、场地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调查

4、报告; 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二)编制原则1、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2、对支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及时性。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警界值。4、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5、遵循经济、有效、可行的原则。第二章 工程概况长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车站及区间工程项目包含:解放大路站、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区间。(一)解放大路站1、车站结构概况解放大路站位于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十字路口交汇处,沿南北向跨路口设置,与规划地铁2号线呈

5、“十”字换乘,车站为地铁1号线和2号线换乘车站,在区间配有联络线和单渡线。1号线车站主体为岛式站台,有效站台宽14.5米,为标准双层、三跨拱顶直墙结构,采用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暗挖主体车站总长235.6米,净宽21.8米,车站由南向北设2的下坡,车站覆土为8.89.8米,车站底板埋深为24.7725.77米,车站北端接暗挖区间,单洞单线标准断面,南端接盾构区间,为盾构双接收端。2号线车站主体为侧式站台,有效站台宽6.8米,为标准双层、双跨拱顶直墙结构,采用6导洞PBA工法施工。暗挖车站主体长206.7米,净宽21.6米,车站由西向东设2的下坡,车站覆土7.59.5米,底板埋深25.9427

6、.94米,车站两端接矿山区间,单洞双线断面。2、站址环境及重大风险源解放大路站位于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十字路口交汇处,沿南北向跨路口设置,与规划地铁2号线呈“十”字换乘,车站为地铁1号线和2号线换乘车站,在区间配有联络线和单渡线。人民大街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62米,现状道路宽53米,为双向机非混行8车道,设有景观绿化带;解放大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是39米,为双向机非混行6车道,包括铺路两个机动车道。人民大街站和解放大路站分别为长春市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方向的主干道,路面车流量大,交通繁忙。车站所在路口东北方向是长春露天游泳池,东南方向是浦发银行,西南方向是网通大厦,西北方向是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车站

7、重大风险源主要有:位于1号线车站上方的DN300给水管, DN300燃气管道,;DN500给水管,;DN300雨水管,DN500给水管,沿人民大街铺设横跨2号线车站结构的DN300给水管,两根DN500给水管,已废弃的两条人防通道,一条位于2号线车站正上方,另一条位于2号线东侧风道结构内。距4号风亭10.3m的3层混泥土结构楼房,1号竖井附近的浦发银行。在通过风险源施工前,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体系,必要时编制重大风险源专项监测方案,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重点监测。3、场地地下管线及建筑物解放大路站沿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路中敷设,场址范围内管线较多,沿解放大路铺设横跨1号线车站上方的管线主要有:DN3

8、00给水管,埋深2.08米;DN300燃气管道,埋深3.45米;DN500给水管,埋深3.05米;DN300雨水管,埋深2.5米;DN500给水管,埋深2.9米;沿人民大街铺设横跨2号线车站结构的管线主要:DN300给水管,埋深2.2米;两根DN500给水管,埋深约2.7米。场区范围内存在大面积已废弃的人防结构,对车站影响较大的有两条人防通道,一条位于2号线车站正上方,其顶部埋深约5.6米,宽1.2米,高2米,另一条位于2号线东侧风道结构内,其顶部埋深约为6.1米,宽1.2米,高1.9米。2011年10月8日我单位邀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对车站及区间范围进行了地址雷达探测,探测结果如

9、下:a本次探测发现多处双曲线形态的异常,异常的埋深3.1m左右,可以与地下管线资料核对,如果该位置没有地下管线,则该异常可能是地下介质局部不均匀或空洞造成;b发现测区内普遍存在路基密实性差的地段,异常范围较大,埋设在2.85.1m左右。建议施工采用注浆加固地基的方法。因地面交通量大,建议采取地面和暗挖洞里双面注浆,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水泥注浆地基是将水泥浆, 通过压浆泵、 灌浆管均匀地注入土体中, 以填充、 渗透和挤密等方式,驱走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以及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水囊、气囊,并填充其位置, 硬化后将岩土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新的岩土体,从而使地基

10、得到加固,可防止或减少渗透和不均匀的沉降,有效防止地面繁重的交通量带来不利影响;c 根据空洞的赋存条件,对地下空洞的探测应围绕过水管线进行。(二)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区间1、区间线路周边环境及设计范围本区间出人民广场南端,侧穿中苏纪念碑,转入人民大街,沿人民大街路中布置,向南依次下穿锦水路、中华路、进入解放大路站,区间两侧为市公安局、市委大楼、儿童公园、牡丹园楼,区间全长932.8m,线间距1617.5m,区间隧道顶埋深14.218.4m。本区间设计里程K18+303.5K19+236.3,区间长度约932.8m,其中右线单渡处到解放大路站端270.4米区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兼做人民广场南端右

11、线盾构接收井,左线单渡线到解放大路站端,长约220米,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余部分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在K18+635处设联络通道一座,在K19+20.5处设置临时施工横通道及施工竖井,用于南端矿山区间施工以及北端盾构接收吊出所用。2、重要建(构)筑物区间主要沿现状人民大街北段设置。现状人民大街大街道路规划宽度62m,道路基本已经实现规划,且目前两侧主要为市政公园绿地、以及部分建筑,已无道路改造条件。区间线路两侧主要为低矮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目前基本在使用中,为商业或企业办公用地。3、地下管线区间上方平行线路的主要管线包括:位于人民大街的东侧的DN500雨污水管,埋深2.85m;位于人民大街西侧

12、的DN500雨污水管,埋深2.3m。同时也有横跨区间结构的管线,主要包括:埋深2.7m的DN200燃气管,埋深5.2米的DN300雨污合流管沿锦水路铺设,横跨人民大街,其余雨污、燃气、电信、路灯等市政管线,埋置深度较小,基本不控制线路走向。(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1)车站地层岩性地层分布自上而下详细描述为:杂填土:杂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及碎砖、碎石组成,顶部0.4米左右为沥青路面,局部顶部为耕植土。1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底部呈可偏硬塑。2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偏软塑,局部呈软塑,含少量的氧化铁,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3、,本层土夹粉土。4粉质粘土:黄褐色,局部底部为灰绿色,硬塑,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含锰质结核,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顶部一般10-15%,底部约为20-25%,含氧化物条带,夹粘土,本层土底部含砂粒,局部底部呈可塑状态。6粗砂:褐黄色、灰褐色,中密-密实,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呈次棱角状,有一定磨圆性,颗粒级配一般,自上而下颗粒逐渐变粗,强度增加,含砾石20%左右,最大径约50mm,混粘性土。1全风化泥岩:以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呈互层状出现,泥质-细粒结构,层状构造,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呈灰褐-灰黑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砂岩岩芯呈砂土粉末状,泥岩呈

14、粘性土状,硬塑-坚塑状,遇水软化,易崩解,易钻进,砂岩较泥岩强度高。2强风化泥岩:以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呈互层状出现,泥质-细粒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呈灰褐-灰黑色,可见原岩结构,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为发育,锤击声闷,破坏后呈碎块状,遇水易软化,粉砂岩较泥岩强度高,岩块用手可折断或捏碎,粉砂岩较难钻进,泥岩岩芯较完整,砂岩岩芯较破碎,砂岩较泥岩强度高。3中风化泥岩:以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褐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呈互层状出现,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呈灰褐-灰黑色,原岩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粉砂岩较泥岩强

15、度高,钻进难度增大,岩芯呈柱状,较为完整。本层土在部分钻孔36.0-43.0m较为破碎,岩芯多呈短柱、碎块状,漏水现象极为严重。(2)区间地层岩性地层分布自上而下详细描述为:杂填土:杂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及碎砖、碎石组成,顶部0.4米左右为沥青路面。1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稍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2粉质粘土:浅黄色,软塑-可塑,含少量的氧化铁,稍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较中等。4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硬塑,稍光滑,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含锰质结核,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顶部一般10-15%,底部约为20-25%,含氧化物条带,夹粘土。5粘土:黄褐色,硬塑-坚硬,

16、光滑,含大量锰质结核,干强度和韧性高,夹粉质粘土。6粗砂:黄褐色,中密-密实,饱和,砾石含量25-40%,为沉积砂岩,粒径2-20mm,最大50mm,呈次棱角-亚园形,磨圆度一般,分选性差,局部为粗砂及圆砾,中粗砂及少量粘性土填充。1全风化泥岩:全风化,紫红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基本破坏,有残余结构强度,岩芯呈粘性土状,硬塑-坚硬状,遇水软化,易崩解,较易钻进,在Q6ZX-15及其以南区段,以泥质砂岩为主,风化为砂土状。2强风化泥岩:强风化,紫红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少量呈块状,锤击易碎,遇水易软化,易崩解,较

17、难钻进,在Q6ZX-10及其以南区段,以泥质砂岩为主,风化成短柱状及碎块状。3中风化泥岩:中风化,紫红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铁锰质浸染,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遇水易软化,易崩解,钻进难度增大,在Q6ZX-10及其以南区段,以泥质砂岩为主,风化成柱状及少量碎块状。2、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反应谱特征值Tg为0.35s。3、地基土的冻结深度及岩土工程评价长春地区的标准冻结深度为1.7米。场

18、内2粉质粘土层粉质粘土为软弱地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车站底板埋置土层主要为强风化泥岩层、局部为全风化泥岩层,为低压缩性土层,场地地基土稳定性较好,为均匀地基。车站顶板距离2粉质粘土层较近,局部已进入2粉质粘土层,其土体自稳性较差。4 、水文地质第一层为表层孔隙性潜水,第二层为浅层微承压水,均属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第三层为岩石裂隙水,属于碎屑岩类裂隙水。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第三章 监控量测的目的、原理及意义(一)监控量测的目的1、为了确保施工中车站、区间开挖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随时通过施工过程中的现场量测结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并通过监

19、测数据分析、处理、计算、判断进行预测和反馈,为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2、周围建筑物与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以优化施工。3、掌握被监测物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调整设计和施工参数。4、判断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5、验证设计、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台理性,弥补理论分析存在的不足,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类比依据。6、对研究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与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关系提供可靠数据,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二)监控量测的原理及意义1、监控量测的原理监控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现场测试获得关于稳

20、定性和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资料,然后根据量测资料,通过力学运算确定支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对策。这一过程可称为监控设计或信息设计,此外,它还包含着施工监视的含义在内。监控设计通常包含两个阶段:初始设计阶段和修正设计阶段。初始设计一般应用工程模拟法或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修正设计则应根据现场量测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或力学运算,从而得到最终的设计参数和施工对策。2、监控量测的意义(1)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指导施工,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以科学的数据、严谨的分析来指导预防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及时整理监测信息,通过数据处理确立信息反馈资料,将现场测量结果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别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

21、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便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3)通过监控量测,确保车站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用反馈的信息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另外还可将现场监测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寻求更接近实际的理论公式用于指导其它工程。(4)为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工程事故或其它意外,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诉讼、索赔、反索赔时提供可靠依据。(5)指导现场施工,保障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第四章 监控量测的流程及组织机构(一)监控量测的流程监控设计内容包括现场量测、量测数据处理及量测资料反馈三个方面。现场量测包括选择量测项目、量

22、测手段、量测方法以及测点布置等内容;数据处理包括分析研究处理目的、处理项目和处理方法以及测试资料的表达形式;量测资料反馈一般包括定性反馈(或称经验反馈)和定量反馈(或称理论反馈)。定性反馈是根据人们的经验以及理论上的推理所获得的一些准则直接通过量测资料与这些准则的比较而反馈于设计与施工;定量反馈是以测试所得的资料作为计算参数,通过力学计算进行反馈。整个施工监控流程如图1所示。 地层、支护结构体系动态及现状分析提交休整设计意见、施工建议监控量测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监测成果的具体化、形象化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判断施工设计及现场施工反馈设计、施工是否改变设

23、计和施工办法新的设计和施工办法监测设计资料调研报监理、第三方监测、设计单位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或辅助措施业务要求理论分析经验类比是否图1 施工监控工作流程图(二)监控量测组织机构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如下图:项目总工程师监测组组长监测工程师监测组成员对方案及监测结果作决定监测方案进行审核、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制定监测方案,负责数据处理负责测点的布置、监测监测组织机构框图(三)监控量测的人员、仪器配备人员配备:项目部成立监控量测小组,组成人员如下:项目总工程师:李春奎监测组组长:段海勇监测工程师:侯昌峰测量员:李东广、王绍磊、李进杰、张全乐测试元件及监测仪器汇总表见表1。表1、 测试元件监测仪器汇

24、总表序号监测设备型号1全站仪TCRM1201+R4002精密水准仪DINI033铟瓦尺3m4铟钢尺CH8008925收敛仪GY856倾斜计、接收仪GEKFON一65307水位计SWJ908频率接收仪ZXYI19土压力盒TYJ 2O10钢筋计XYJ一2型11测斜管7012裂缝观测仪第五章 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一)双层暗挖车站主体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1、车站主体监控量测项目、仪器及频率监控量测项目主要根据工程的周围环境、施工方法、重要性等选择测试项目。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监测项目以位移监测为主,辅以应力监测,同时使各种监测数据能够相互印证,确认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主体双层地段监控量测项目及时

25、间间隔见表2。表2、 主体双层地段监控量测项目及时间间隔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与仪表监测范围监测间距监测精度距开挖面远近的量测时间间隔图例备注05m515m1530m30m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开挖工作面、初支完成区、内衬完成区、洞口及地表随时进行含地质条件、结构、周围地面裂缝、塌陷、渗漏、超载等2隧道周围地表沉降经纬仪 水准仪总宽为2倍隧道宽度纵向步距5m1mm12 小时1天3天7天3净空变化收敛仪每导洞一条纵向步距5m0.1mm12 小时1天2天5天4拱顶下沉水准仪 钢尺每导洞一条纵向步距5m1mm12 小时1天2天5天5地下水位水位管 水位仪降水井内5mm12 小时1天2天5天降水单位负责6

26、重要管线监测经纬仪 水准仪管线接头1mm12 小时1天2天5天污水、雨水、自来水、电力、热力等7支撑柱轴力轴力计 应变仪支撑中部每3根取1根0.1MPa12 小时1天2天5天8钢筋应力应变钢筋计 应变计初支格栅钢筋、内衬双向钢筋支座、拱腰、跨中纵向间距15m0.1MPa12 小时1天2天5天9围岩压力、接触压力压力盒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桩与土体之间同外围钢筋计位置0.001 MPa12 小时1天3天7天10隧底隆起水准仪每导洞一条纵向步距15m1mm12 小时1天2天5天11桩顶、底位移经纬仪桩顶冠梁长、短边中点且间距15m1mm12 小时1天2天3天12桩体变形测斜管 测斜仪状体

27、全高长、短边中点且间距15m1mm12 小时1天2天3天2、监控量测点布设车站主体监控量测测点布设见下图图2 车站监控量测布置图48 图3 车站监控量测平面布置图(二)竖井、风道及明挖基坑监控量测项目及测点布设1、竖井监控量测(1)、竖井监控量测项目、仪器及频率见表3表3、竖井施工监控量测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仪表监测范围测点间距测试精度量测时间间隔图例备注1竖井内外观察现场观察竖井外地面、建筑地层图纸描述支护桩、内支撑随时进行含周围地面裂缝、塌陷、渗漏水、超载等2竖井周围地表沉降水准仪周围一倍竖井开挖深度范围竖井各边中点0.3mm注2注3极限值:0.15%h,且30mm,平均速率:2mm/

28、d,最大速率:2mm/d3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经纬仪水准仪竖井壁全高竖向间距1m竖井各边中点0.3mm注2注3极限值:0.15%h,且30mm,平均速率:2mm/d,最大速率:3mm/d4地下水位水位管水位仪竖井周围距围护结构1.52m竖井四角点、各边中点5mm注2注35初期支护应力应变应力计频率接收仪竖井壁全高竖向间距5m竖井各边中点0.15%F.s注2注36支撑轴力应力计轴力计竖井壁全高竖向间距5m竖井各边支撑0.15%F.s注2注37竖井井壁净空收敛收敛仪竖井井壁全高竖向间距1m竖井各边中点0.006mm注4注58侧土压力土压力盒围护桩迎土侧和嵌固段桩背土侧竖井各边中点0.15%F.s注2注

29、3凸9重要建构筑物、管线监测经纬仪水准仪裂缝观测仪建筑物四周管线接头周围1.5倍竖井开挖深度范围内0.3mm注2注3倾斜值0.002注1:报警值:70%的极限值,警戒值:85%的极限值注2:竖井开挖期间:竖井开挖深度H5m,1次/3天;5mH10m,1次/2天;10mH15m, 1次/天;H15m,2次/天。注3:竖井开挖完成以后:17天,1次/天;715天,1次/2天;1530天,1次/3天;30天以后,1次/周;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次/月。注4: 在开挖及井壁结构施工期间1次/天;注5:结构完成后1次/2天;注6:情况出现异常时,增大监测频率。(2)、竖井监控量测点布设竖井围护

30、结构监控量测测点布设见图4图4 竖井围护结构监控量测平面图2、风道监控量测(1)、风道监控量测项目、仪器及频率见表4表4 风道施工监控量测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仪表监测范围测点间距测试精度监测频率控制标准图例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开挖工作面、初支完成区、内衬完成区、洞口及地表随时进行开挖后立即进行含地表条件、结构、周围地面裂缝、塌陷、渗漏、超载等2隧道周围地表沉降经纬仪 水准仪位于结构外沿不小于1倍埋深纵向步距5m1mm注2位移值:30mm平均速率:2mm/d,最大速率:5mm/d3净空收敛收敛仪每导洞一条纵向步距5m0.006mm注3位移值:20mm平均速率:1mm/d,最大速率:3mm

31、/d4拱顶下沉水准仪 钢尺每上导洞一条纵向步距5m1mm注3位移值:30mm平均速率:2mm/d,最大速率:5mm/d5地下水位水位管 水位仪降水井内5mm注21次/2天降水单位负责6钢筋应力应变钢筋计应变仪初支格栅钢筋内衬双向钢筋支座、拱腰、跨中纵向间距15m0.15%F.s注27支撑轴力轴力计 应变仪支撑中部纵向步距10m0.15%F.s注28围岩压力接触压力压力盒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同外围钢筋计位置0.15%F.s注2凸9重要建构筑物、管线监测经纬仪 水准仪建筑物四周管线接头围内1mm注2污水、雨水管注1:报警值:70%的极限值,警戒值:80%的极限值注2:开挖面距监测断面2B时

32、12次/天,开挖面距监测断面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监测断面5B时1次/周,基本稳定后1次/月。(B为隧道开挖宽度)注3:当沉降或收敛速率 2mm/天(或L1B时),12次/天;当沉降或收敛速率 0.52mm/天(或1BL2B时),1次/天;当沉降或收敛速率 0.10.5mm/天(或2BL5B时),1次/2天;当沉降或收敛速率 0.1mm/天(或L5B时),1次/周;基本稳定后,1次/月。(B为隧道开挖宽度)注4:情况出现异常时,增大监测频率。(2)、风道监控量测点的布设风道监控量测点的布设见图5。图5 风道监控量测点布设图3、出入口通道基坑监控量测(1)、基坑监控量测项目、仪器及频率见表5

33、表5 基坑施工监控量测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仪表监测范围测点间距测试精度基坑开挖期间量测时间间隔基坑开挖完成量测时间间隔图例备注1基坑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基坑外地面、建筑底土质描述支护桩、内支撑及土钉墙边坡随时进行1次/天情况异常时加密监测频率含地质条件、结构、周围地面裂缝、坍塌、渗漏、超载等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准仪 经纬仪周围一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长短边中点间距510m1mm注2注3极限值:0.15%h,且30mm,平均速率:2mm/d,最大速率:2mm/d3桩体变形测斜管 测斜仪桩体全高竖向间距1m0.02mm/0.5m注2注3极限值:0.15%h,且30mm,平均速率:2mm/d,最大速率:

34、3mm/d4地下水位电测水位计基坑周边基坑角点、长短边中点5mm注2注3降水单位负责5周边桩内力应力计频率接收仪桩体全身长短边中点0.15%F.s注2注3异常时频率适当加密6支撑轴力应力计 轴力计支撑端部或中部长短边中点0.15%F.s注2注3异常时频率适当加密7桩顶沉降经纬仪 水准仪桩顶长短边中点0.5 mm注2注310mm,位移平均、最大速率控制值均为1mm/d,8侧土压力土压力盒围护桩迎土侧和嵌固段桩背土侧长短边中点0.15%F.s注2注39地下管线沉降水准仪基坑开挖深度12倍范围重要管线、管线接头每515m一个测点,管线接头及位移变化敏感部位均需布点0.5 mm注2注31、有压管线:允

35、许位移10mm,倾斜率控制值0.0022、无压污水、雨水管:允许位移控制值20mm,倾斜率控制值0.0053、其他无压水管线:允许位移控制值3mm,倾斜率控制值0.004.注1:报警值:70%的极限值,警戒值:85%的极限值注2:基坑开挖期间:基坑开挖深度H5m,1次/3天;5mH10m,1次/2天;10mH15m, 1次/天;H15m,2次/天。注3:基坑开挖完成以后:17天,1次/天;715天,1次/2天;1530天,1次/3天;30天以后,1次/周;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次/月。注4:情况出现异常时,增大监测频率。;注5:H为基坑深度;(2)、基坑监控量测点布设见图6。图6 基

36、坑监控量测点布设图(三)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区间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项目、仪器及频率对临近建筑、管线以及本区间隧道均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设计参数,保证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本区间分为盾构区间和暗挖区间,两段区间的监测项目见表6盾构区间监测项目和表7暗挖区间监测项目。表6 盾构区间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监测频率1洞内洞外观察洞内的管片衬砌变形、开裂等、洞外地表沉降开裂建筑开裂,建筑物的开裂等通过肉眼观察每天不少于一次2地表沉降水准仪轴线位置,每1030m布置,复杂地区布置横向测点,每个断面不宜少于7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0m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

37、m时:1次/2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0m时:1次/周,根据数据分析确定沉降基本稳定后,1次/月。3临近建构筑物水准仪、全站仪、裂缝观测仪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的不同内容分别布置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监测频率与地表沉降的观测频率相同。建筑物裂缝监测频率按照控制两次观测期间裂缝发展不大于0.1mm及裂缝所处位置而定。4地下管线变形水准仪、水准尺、钢尺地下管线每515m一个测点,管线接头处及位移变化敏感部位与地表沉降相同5管片衬砌变形全站仪、收敛仪、断面扫描仪每个盾构施工的区间隧道设12个主测断面在衬砌拼装成环,但尚未脱出盾尾即无外荷载作用时和衬砌环脱出盾尾承受外荷载作用且能通过视时两个阶

38、段进行监测。表7 暗挖区间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监测频率1洞内洞外观察地质预探、描述,拱架支护状态,建筑物的开裂等通过肉眼观察每开挖环一个断面开挖后立即进行2地表沉降水准仪轴线位置,每530m布置,复杂地区布置横向测点,每个断面不宜少于711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m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m时:1次/2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m时:1次/周,根据数据分析确定沉降基本稳定后,1次/月。3临近建构筑物水准仪、全站仪、裂缝观测仪根据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的不同内容分别布置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监测频率与地表沉降的观测频率相同。建筑物裂缝监测频率按照控制

39、两次观测观察期间裂缝发展不大于0.1mm及裂缝所处位置而定。4地下管线变形水准仪、水准尺、钢尺地下管线每515m一个测点,管线接头处及位移变化敏感部位与地表沉降相同5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水准仪每1020m一个断面,每断面13个测点由开挖面距离监测面距离和沉降速率综合决定6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收敛计每1020m一个断面,每断面13个测点由开挖面距离监测面距离和沉降速率综合决定7地下水位电测水位计、PVC塑料管、可利用降水井取代表性地段设置1次/2天2、区间监控量测点布设(1)、盾构区间地面沉降观测点布置如图7。图7 地面沉降观测点布置断面图(2)、暗挖区间监控量测点的布设暗挖区间监控量测点的布设

40、如下图。图8 隧道标准剖面监控量测布置图图9 隧道平面监控量测布置图第六章 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一)周边建(构)筑物监测1、监测目的对靠近基坑的建(构)筑进行监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2、基点布置(1)控制网布设形式控制网以长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可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组网结构见图10。图10 建(构)物沉降监测控制网组成(2)控制点布置原则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或隧道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

41、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2.5倍范围之外;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区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层上,建筑物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墙体上;基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3)拟用控制点以既有精密导线点:吉林大学、DT31、DT32、DT33、东方大剧院、DT28、杏花村、DT27、DT26、DT25、DT24、嘉里中心及精密水准点DT31、DT32、DT33

42、、DT28、杏花村、DT27、DT26、DT25、DT24为测量基点及施工前必要的加密控制桩作为控制基桩。3、测点布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建筑物四周及容易产生沉降的承重部位。在进行沉降测点埋设时,先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固牢。每个建(构)筑物不少于3个测点。测点的埋设高度应以方便观测为原则,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测点埋设如图11所示。图11 建筑物测点埋设图4、监测方法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1。表8-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 目限 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