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0084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仡佬族示文稿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区,仡佬族族徽,仡佬族概况,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数为579357。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族源历史,仡佬族的族源,从古文献的记载及今天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的结论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 远在商周直到魏晋时期,仡佬族先民称为“百

2、濮”或“濮”。濮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族群,遍及中南、西南各地,但贵州的居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濮人住的区域纳入了管辖范围。古书记载,夜郎的主体居民先是濮人,后是“僚”人。“僚”字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传说夜郎之后即有名的竹王被杀,“夷僚”请汉统治者立后,并赐予官衔。隋唐到两宋,僚支派繁衍,因时地和情况不同,称谓各异。有的称“仡僚”;有的称“葛僚”;有的称“佶僚”,南宋朱辅南蛮丛笑把“僚”改为“佬”(僚佬同音),即成今之“仡佬”。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语言文字,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

3、,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19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文化艺术,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

4、、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仡佬族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仡佬族的石刻艺术也独具特色,在石墓、石碑、牌坊、

5、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留下了仡佬印迹。,民族人物,冯辅元:贵州正安县人,乾隆四十年(1726年)生于一个宦官家庭,21时在省城书院学习,毕业后任镇宁州府知县。他认为政府的腐败是因文化奇缺,民愚官蠢所致。他自己出资办学,劝民读书,将大水濠的祖业田拿出来捐助当地办学,并将每年的谷物收入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为私塾办学提供了保障,使大水濠的教育事业有了逐步的发展。聂树楷:贵州务川县人。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第二年入京会试,参加“公车上书”签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贵州,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1913年担任兴义县知府时被举为贵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

6、1915年,改任比节县知事,后任省公署秘书。1919年任贵州通志分纂。1920年他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辞职返乡,一心著书立说,编出聱园诗剩两卷、词剩一卷、诗种卷。,仡佬族医药,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诊疗方法,如刮痧、挑痧、扎瓦针、拔火罐、割治等。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确有较好疗效,有的甚至可收立竿见影之功。,规划设计一:主要以仡佬族的历史文化为主。,设立仡佬历史文化博物馆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简单介绍,可以将仡佬族的族源历史、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民族人物、医药等文献记载和艺术作品成列在馆中,并且分别设立不同的展台,供广大游客参观。同时安排专业人员介绍和宣扬民族人物,以此来展现仡

7、佬族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底蕴。,设立仡佬医药养生馆 仡佬族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诊疗方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打通杆等,可以借助这些富有特色的土家疗法开设医药养生馆,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休养场所,替游客们驱走旅途中的疲惫和烦恼。,服饰装束,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居住环境,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

8、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居住在务川一带的讫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刷白灰,清爽明决。,生活习俗,仡佬族的饮食文化以酸辣为特色,仡佬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面食及杂粮、薯类。喜吃糯米糍粑,一般农家饮用泉水,待客用茶。仡佬族善酿酒,著名的茅台酒就是近代企业家开发形成的产品。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

9、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特色饮食”,油茶: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家喜欢吃油茶。制法是用猪油放于铁锅内加热,拌以蛋、肉,再掺水,放些盐、糖熬成,以作饮料,配以包谷花、米花、酥食、麻饼、花生、糯米粑,干、衡相配,作待客之用。 百合:百合肉丝是仡佬族地区味道别具一格的名菜。务川百

10、合粉,加工精细,粉质松散,光滑细腻,清香可口。 务川牛肉干: 具有民族风味,色棕红,味鲜美,因这里山区牛多肉嫩,务川牛肉干销往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道真旧城灰豆腐果: 以黄豆制成豆腐,再用桐壳灰、草木灰副本后叶灰、荞子秆灰等,用传统方法加工精制而成。质地绵酥,色灰白,鲜香可口。,家常特色小吃,“崇敬竹子”,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中国人赋予竹子很多美德,如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实际上是很文雅,很有内涵的。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

11、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听到筒中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关于竹王的传说,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间。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祭祖或求丰收。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六合宴”,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

12、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年节喂树”,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

13、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节庆活动-“高台舞狮”,仡佬族的民间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

14、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

15、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忍俊不禁。,节庆活动- “蔑鸡蛋与打花龙”,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

16、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宗教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

17、”,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迷信职业者骗人之术。解放后,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迷信习俗渐次消亡。如今,仡佬族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规划设计二:主要展现仡佬族的民族、民俗风情。,针对上文对仡佬民族的介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致规划:服饰装束-可以在景区内设立一个仡佬民族服饰影像馆,让游客体验仡佬族的服饰装束。居住环境-可以将景区内的酒店、旅馆等一些建筑规划成类似于仡佬族的土家民居模式,这不仅让广大游客体验了仡佬族的居住氛围,而且加深了对仡佬民族的印象。生活习俗之特色饮食可以在景区内设“特色美食小吃一条街”,将油茶、务川牛肉干等小吃推荐给广大游客。生活习俗之六合宴将“六合宴”作为仡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可单独作为一个人文景观,设立一个景点,供游客视听。,节庆活动篇可以在景区内设立一些擂台表演,如高台舞狮,供游客赏玩。宗教信仰篇-在景区内设立寺庙,如佛教和道教寺庙,供游客祈福,静心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