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转移》PPT课件.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7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以前,受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束缚,农业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土地上。改革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举向农外转移。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多困难,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目的,了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主要问题。以及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课堂讨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本章结构,第一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第二节,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主要问题第三节,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第一节农业剩余劳动力
2、转移的理论析分析,运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理论”,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界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1979年,刘易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 -1991),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存在“二元”部门:一元是现代部门(以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另一元是传统部门(以庞大但落后的农业部门为代表)。经济发展就
3、是现代工业部门扩张,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说明“无限劳动供给”,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然而,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也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所谓“零值劳动力”(图1中的L2L3),这部分劳动力是多余的。,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图1 农业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G.Ranis)和美籍台湾学者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他们将边际产量为零的劳动力称为“多余的劳动力”(redundant labor),指
4、出农业中还存在边际产出大于零、但是小于平均消费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剩余的。,他们的解释,在传统社会,农村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方式就业,不管有多少剩余劳动力,生存规律决定了全体成员共同分享劳动产品,一般只能维持生存,即所谓“最低生存费用” ,这是一种“不变的制度工资”(constant institutional wage)。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是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图1中的L1L2)。,说明L1L2的劳动投入,图1射线OF是平均消费曲线,斜率为平均消费水平,即“最低生存费用”。做辅助线,与平均消费曲线相切于D ,切线与平均消费曲线平行,说
5、明切线与平均消费曲线的斜率一致。劳动投入到达L1之前,总产量曲线陡峭,其斜率大于平均消费曲线的斜率。劳动投入到达L1时,辅助线与平均消费曲线相切于D点,斜率与平均消费曲线的斜率一致。劳动投入过L1以后,总产量曲线平坦,其斜率小于平均消费曲线的斜率。这就说明,虽然劳动投入L1L2对总产出的边际贡献大于零,但是小于平均消费,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能维持平均消费水平,因而也是多余的。,传统农业部门的“最低生存费用”决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这是一种“不变的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需要的劳动力。,经济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使现代工
6、业部门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效率提高。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二元经济模型(图2),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就是工业部门成长的过程,工业部门的存在带动城市的发展,换言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相伴而行的,这就引申出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工业化: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和城
7、市化是一对“伴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同步发展”: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协调,(1)超城市化,人口过度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岗位的承载能力(典型:南美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协调,(2)城市化滞后,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一是人口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二是城市发展水平落后(质量、结构和功能),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城市发展水平落后,由于农村工业分散发展,产生了很多小城
8、镇,但是经济功能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马路经济”:街道就是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问题,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转移规模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制定和实施城乡二元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阻止农村人口自由流向城市,目的是保证用于工业化的资源配置格局。,主要制度,1,城乡二元户籍制度。1958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划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除非国家管理机关批准,城乡居民不能自由迁徙。2,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城市居民由国家安排在城市
9、就业,农村居民在人民公社务农。3,城乡二元食品供应制度。国家对城市户口居民实行口粮和副食品计划供应,农村户口居民在生产队按劳动工分分配农产品。4,城乡二元福利制度。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有低租金住房、公费医疗和退休金,农村居民有宅基地,医疗自费,养老靠子女。,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人口隔绝,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渠道很窄(参军、上大学、招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1952-1978年26年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相比,GDP中农业的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改革后农业剩余劳动
10、力转移规模,改革后,伴随市场化改革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大举转移。从总量上看,1978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为2243万人,1990年达到8673万人,2000年达到万人,2010年达到24223万人。19782011 年,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 70.5%下降为 34.8%,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 23.7%上升到 47%。,(2)转移模式,在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城乡开放,劳动力自由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离开农村,也就离开了家乡,进入工厂也就进入了城市。在我国,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及其改革滞后影响,20世纪80年代,农
11、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自由流入城市,只能转移到当地农村乡镇企业,被称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的占61.6%,异地转移的占38.4%,在异地转移中转入农村地区的占48.8%,转入农村集镇的占5.3%,转入县城及建制镇的占12.1%,转入中小城市的占29.4%,转入大城市的占3.8%。总体上。农业剩余劳动力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庾德昌:全国百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资料集, 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出版,“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意义,第一,适应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2、,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中国农村工业的规模、水平、地位和作用重大,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典范。,“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第一,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规模不经济,环境成本高。,第二,农村小城镇经济功能差,水平低( “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离土离乡,进厂进城”。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本乡
13、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进城农民工达到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占63.3%;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占36.7%,3,转移区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东南沿海地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中地,北京、上海、广州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为密集的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区域 。,国家统计局调查,与2005 年相比, 2009 年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比重由75.4%下降到62.5%, 中部地
14、区由12.3%提高到17%,西部地区由12%提高到20.2%。,4,转移时间,改革之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流动时间相对较短,目前,转变为全年性、多年性流动,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 年7 月对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太原等地47461 名流动人口的调查表明, 平均在现居住地停留时间为5.3 年,有一半的人停留时间超过4 年,18.7%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 年。,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非一帆风顺,农民进城难,进城后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人,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受到严重的制度
15、性歧视,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1,农民工就业问题,第一,准入歧视。改革初期,很多地方规定农民进城就业必须具备多种证件,有的要一年一办,办理证件要缴纳一笔不菲的费用,成了农民进城的“门槛成本”。 今天,农民工就业的证件限制大多取消,证件要求也越来越真正出于管理需要。但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正规部门”大多仍然规定必须招收本地城市户口居民,这使进城农民很难进入“正规部门”,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就业 。,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就业流动人口(含城镇户籍,下同)40.4%在私营企业,33.5%在个体工商户,12.6%在“三资”企业 。,第二,工种
16、歧视。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零售、餐饮、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绝大多数从事技能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大在的工作,这些“脏、累、差、险、重”工作一般是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却是农民工的首选。,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就业流动人口39.6%从事制造业,19.9%从事批发零售业,10.0%从事住宿餐饮业,8.8%从事社会服务业,5.8%从事建筑业;上述五大行业的就业流动人口占全部就业流动人口82.1%,第三,工资歧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正规部门”职工,即使从事相同的工作。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
17、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月平均收入为2554元,但是,有一半的就业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在流动人口中,来自城市的“城城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为3285元,来自于农村的“乡城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为2179元 。,第四,劳动保护缺失。农民工工作的“非正规部门”劳动保护制度普遍不健全,农民工普遍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工伤事故频发,职业病较为普遍。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和克扣,农民工经常面临不合理的劳动合同。,员工底薪不足千元,想赚钱就得加班,超长时间加班司空见惯。,因工伤残个案:“开胸验肺”,2009年6月22日,28岁的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愿
18、进行开胸手术,把肺组织切下来一块,做病理化验,只为证明自己患上了职业病尘肺,推翻之前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出的“无尘肺0+期合并肺结核”鉴定结论。手术后,郑大一附院诊断他患有“尘肺合并感染”。张海超获得61万元的赔偿。张海超事件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赌命式维权”悲剧。,农民工讨薪秀,“娃娃讨薪”2012年8月16日,云南省大理13名孩子来到南国城大理东盟玉石城门口替父母讨要工资,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5岁。,2012年8月,一出现代版“击鼓骂曹”在河南安阳曹操墓前上演,一群农民工拉横幅,擂大鼓,痛骂曹操。名为“骂曹”,实为讨薪。“,第五,培训晋升歧视。大多数农民工人力资本不高,主要是出卖劳动力,
19、由于就业不稳定,频繁调换工作,很少有培训机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力资本提高。很难获得晋升机会,难以改变“打工仔”身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2,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住房等方面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基本保障权利。雇用农民工的多数企业(单位)没有为农民工购买“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农业户口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农民工)在流入地参加养老保险的占24.2%,参加医疗保险的占32.4%,参加工伤保险的占29.6%,参加失业保险的占10.3%,参加生育保险的占6
20、.9%,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占2.9%。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7页。,3,农民工住房困难,第一,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第二,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质量普遍较差(城市“非正式住房”)。 第三,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 第四,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低收入和贫困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需要建立具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住房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是,针对城镇户籍居民。,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限价房 。住房公积金制度。一种强制性住房储蓄
21、制度,职工个人和单位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用于职工购买自住住房,职工不仅享受单位的补贴,还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属于广义的住房保障制度。,4,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教育制度,核心是以户籍为标准,学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农民工子女的户籍在农村,他们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遇到了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学。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的一项课题研究,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适龄入学。李薇薇(2004)的一项调查显示,6周岁儿童中有4
22、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9周岁儿童近20%上一、二年级,13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面临收费歧视。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614周岁在校流动儿童中,有25.7%缴纳赞助费或借读费,人均缴纳3835元。农民工子女入读民办学校遭遇教育质量问题。民办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管理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据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614周岁在校流动儿童中,73.6%在公立学校就读,11.3%在打工子女学校就读,15.1%在私立学校就读。,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全国妇联
23、2008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5年全国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国家统计局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 年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占全部外出就业农民工(14533 万人)的20.4%。国家人口和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调查的231090个流动人口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15周岁及以下子女中,56.3%随父母流动,43.7%留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教育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督促,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
24、,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6,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了孤身一人的流动方式,丈夫出门打工,妻子留守农村。农村留守妇女数量:4700万,相当于韩国全国人口数量。,农村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首先,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进城农民不具有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工作差,工资低,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难以解决,不具有
25、携带家庭成员转移进城的条件和能力。其次,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模式,以及“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是农村留守妇女现象的深层文化因素。最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和人力资本较低,也是她们留守农村的原因之一。,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多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问题人口群体,普遍面临劳动强度提高、精神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和婚姻家庭危机等问题。,首先,由于必须承担原先丈夫的部分角色,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提高。既要独自承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还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社会交往和社区事务等责任。,其次,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负担加重,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家庭压力和情感困惑是两个最
26、重要的压力源。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多的孤独、害怕和紧张等消极情绪,这些心理压力没有正常的方式释放,长年累月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再次,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风险增大。一方面,夫妻分居、性压抑、性关怀缺失会对家庭稳定和婚姻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丈夫与留守妇妻子存在“城市化不同步”,夫妻二人的异质性增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不安全感增强,夫妻情感淡漠。,最后,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权被剥夺。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消耗了留守妇女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社会流动性低限制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她们在家庭中可能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更加依附于男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集中体现:进城农民
27、工成为 “城乡两栖人口”,在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农民进城就“一去不返”地告别了农村;如果他选择返回农村,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进城农民在城市备受歧视,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土地仍然是“命根子”,他们不能放弃家乡农村的土地,割不断与土地的“脐带”联系,成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口” 。,“城乡两栖人口”的表现,“钟摆式”转移:年轻时在城市漂泊打工,年老时回到家乡务农;“候鸟式”流动:平时孤身一人在城市打工,春节与家人团聚,节后返回打工。典型现象:春运民工潮。,7,“民工荒”问题,改革以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举进城,形成“民工潮”,体现我国农业剩余劳
28、动力转移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进入21世纪,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相继出现了“民工荒” ,并向各省会城市甚至中等城市蔓延。企业招工难,不仅是技术工缺乏,而且普通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这种现象被叫做“民工荒”。“民工荒”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工问题,而是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和政策根本性调整的全局性问题。,不少企业采取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和劳动保护,来吸引农民工。,农民工真的“荒”了吗?,分歧的认识以蔡昉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2007)认为,“民工荒”是“刘易斯转折点”在我国到来的征兆,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剩余”正在成为“神话”。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并未出
29、现“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例如,章铮(2005)认为,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民工荒”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是短期性、局部性、区域性的劳动力短缺。刘伟(2008)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裕,劳动者工资占 GDP 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现在谈“刘易斯拐点”为时过早。白南生(2009)认为,根据近年“民工荒”和农民工工资上升现象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有待商磋,农村存在大量需要转移也可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近年农民工工资的上升主要是输入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孙自铎(2008)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观点语出惊人,但并非正确,而且产生误导。张宗
30、坪(2008)认为,“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到来”是一个伪命题,“民工荒”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矛盾现象,是劳动与资本权力博弈的结果。王诚(2007)认为,中国只是出现了“准刘易斯拐点”;贾先文、黄正泉(2010)通过推算,认为我国“刘易斯拐点”到来时间是2030年前后。,为什么出现“民工荒”?,简新华、张建伟(2005)认为,“民工荒”暴露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就业、工资、劳动保护、职工培训制度上的缺陷是主要因素。刘传江等(2006)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工作条件和待遇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采取“用脚投票”退出
31、就业市场。,共识,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低,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严重扭曲,“民工荒”说明,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改善农民工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权利、教育权利等方面的权益,势在必行。虽然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在我国出现存在重大的认识分歧,但是,研究者一致认为,不能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永远视为“无限供给”,一旦“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环境,面临新的挑战。,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民化趋势,一、市民化的经济社会含义,一般说,市民化是指农村居民(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市民)的过程。但是,市民化并非仅仅指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市民化具有丰富的经济和社会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32、:第一,职业变化,进城农民由过去从事农业,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第二,生活方式变化,进城农民由过去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第三,社会身份变化,进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具有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第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变化,从农村传统方式转变为城市现代方式。,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趋势,第一,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和居住趋于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2010 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数平均为7.01 年,56.7%的人累计外出务工年数为 5 年以上,28.6%的人累计外出务工年数为10 年以上;农民工在当前城市务工和停留的时间平均为5.30 年,其中40.7%的人在当前城市5
33、 年以上,18%的人为 10 年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年第5期,第二,农民工流动的家庭化特征日益明显。国家统计局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其中举家外出的2966万人,占20.4%(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 /www. stats. gov. cn /tjfx /fxbg /t20100319 402628281. htm,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后、90后出生的青年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国家统计局
34、2009年农民工监察报告,2009年当年有1.5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16岁-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人,占约2/3。,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高中文化程度占8.7%。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对农业、农村、农民已经不熟悉。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城市化程度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六个转变”,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年6月)(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三)对
35、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四)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五)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六)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第四,农民工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是促进就业,保护权益,改善民生。然而,实践证明,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走市民化道路,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第五,农民工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
36、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一般特征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过多,农村土地承载负荷过重 。,进城农民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无法在城市定居,只能“候鸟”式地奔波于城乡,成为城乡“两栖人口”。 这种“钟摆式”转移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局面,而且使“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变得更加复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必须走农民工市民化之路。,第六,农民工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确立的经济社会发
37、展基本方略。改革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实质是农村需求不足,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提升国内有效需求。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劳动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边际报酬,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使过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转变消费方式,提升消费倾向。,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1市民化的一般分析(1)市民化的一般含义一般说,市民化是指农村居民(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市民)的过程。但是,市民化并非仅仅指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市民化具有丰富的经济和社会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职业变化,
38、进城农民由过去从事农业,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第二,生活方式变化,进城农民由过去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第三,社会身份变化,进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具有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第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变化,从农村传统方式转变为城市现代方式。,三、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1,一般分析市民化是一个过程,会经历什么样的阶段?是否一帆风顺? 进城农民在职业、生活空间和社会身份的转变是一个相对容易和短暂的过程,而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型则是一个相对困难和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进城农民在职业、生活空间和社会身份的市民化转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而进城农民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市民化转型,
39、则更多需要进城农民的自我重塑和自我完善,要求他们自身“脱胎换骨”。,2,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完成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转型。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第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没有彻底完成。(2)第二个阶段:完成社会身份的市民化转型。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第二阶段还没有完成,正处于攻坚。,(3)第三个阶段:完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市民化转型。农民工从进入城市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市民化进程,就在累积“城市性”,但是,由“农村人(传统人)”向“城市人(现代人)”的彻底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终结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完全消失,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完全同质,农民工完全融
40、入城市社会,主客观认知完全统一。,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制度创新,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进城农民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享有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然而,由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进城农民还不完全具有城市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扫除制度障碍。,(1)深化改革户籍制度。(2)深化改革就业制度。(3)深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4)深化改革义务教育制度。(5)深化改革城市住房制度。(6)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例:深化改革户籍制度,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制定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公民被划分为城市居民(市民)和农村居民(农民),分别进行登记,实行属地管理。户籍制度还是一项与
41、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利益分配紧密相连的制度安排,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入学就业、福利保障,都打上了户籍“烙印”。实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改革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经历改革,但是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即放松小城市户籍,控制大中城市户籍,引导农民向小城市转移。户籍制度改革滞后,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成为城乡“两栖人口”,而且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理论和政策研究假定进城农民的归属在农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理论和政策研究关注促进就业,保护权益,改善民生。近年来
42、,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让进城农民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真正融入城市,走市民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必须适应进城农民的需求。目前,中小城镇户籍的“含金量”已经大大降低,很大程度失去吸引力,进城农民希望进入大中城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2009年,愿意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占53.2%,愿意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占38.0%,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占8.8%。,广东:“农民工积分入户”,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民工积分入户”,积分指标由省统一指标和各市自定指标两部分构成。省统一指标包括个人素质、参保情况
43、、社会贡献及减分指标;各市的自定指标包括就业、居住、投资纳税等情况。省统一指标全省互认、流通和接续。原则上农民工积满60分可申请入户,具体入户分值由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年入户计划和农民工积分排名情况确定。,2010年实施当年,广东全省有10.8万农民工通过积分入户转为广东城镇户口,其中51%为外省户籍。2011年,积分入户的农民工达到到18.6万人。,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的不足,一是入户计划指标总量偏低。广东是农民工数量大省,有2600多万。政府制定积分入户计划指标总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每年10多万,能够积分入户的农民工只是“冰山一角”,让很多人感到积分入户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二是积分入户计划指标的分配偏重于欠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聚集全省80%以上的农民工,尤其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个“农民工大市”。但是,农民工积分入户的计划指标分配并没有“青睐”珠江三角洲地区,而是似乎相反。,国家最新政策,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提出,城市户口向设区的市(不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开放,进一步放松了中等城市的城市户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