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0587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患者,女,86岁,因肺部感染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入院。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5. 4 s,凝 血 酶 原 活 动 度(PTA) 82%,国际 标 准 化 比 值(INR)1. 23,活化部分凝血 活 酶 时 间( APTT)36. 4 s,血小板123109L-1。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 5 g ivgtt tid。用药至第7天,实验室检查:PT 105. 8 s,PTA 13%,INR 3. 82,APTT 49. 7 s,血小板123109L-1。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严重异常,患者出现全程肉眼血尿,面颊部可见大小约2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

2、舒巴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K1 10 mg im bid;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举 例,患者,女,86岁,因肺部感染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间未停止哺乳,患儿母亲服药4次后,患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以双下肢为主,左下肢可见瘀斑。实验室检查,PLT 4109L-1,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输入血小板支持治疗,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对抗免疫反应。治疗过

3、程中未见新出血点,血小板指标逐渐改善,治疗至第12天PLT上升至469109L-1,患儿瘀斑完全消退,痊愈出院。,举 例,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左氧氟沙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13 d时PLT降至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小板,同时给予其他支持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目前有报道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喹诺酮类包括: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举

4、 例,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网膜震荡伤,予庆大霉素、眼宁肌注,每日2次;50% 葡 萄 糖注 射 液40ml 加 维 生 素 C l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日1次;0.25% 氯霉素滴眼液点眼,4小时1次。治疗第5天患者 出现氯霉素点眼后刺痛感加重,双上肢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斑块,并有疼痛。查血小板 90 109L-1,出凝血 时间正常。停用氯霉素滴眼液,其他治疗不变,皮肤疲斑逐渐变小,色泽变浅,10天 后 疲 斑 消 失,血 小板计数 200109L-1。,举 例,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

5、网膜震,患者,女性,38 岁,行全子宫及左侧卵巢切除,术后予青霉素800万 U 及 0.2% 甲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术后3天患者乏力、头晕,查血小板100109L-1,立即停用甲硝唑,改用卡那霉素,2天后患者头晕症状减轻,血小板升至218109L-1。,举 例,患者,女性,38 岁,行全子宫及左侧卵巢切除,术后予,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面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例,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素1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6、,举 例,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利奈唑胺用于治疗5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中,2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平均出现在治疗的第7天,最低值出现在停药后1 2 d。 3例男性患者,年龄46 91岁,给予利奈唑胺600 mg,静脉滴注,bid。给药前PLT正常,治疗3 17 d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 PLT分别为95109L-1、74109L-1、86109L-1。停用利奈唑胺,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药物,其他治疗不变,2 9 d后PLT恢复正常。,举 例,利奈唑胺用于治疗5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中,2,引起出血性不良反

7、应的抗菌药物涉及种类:-内酰胺类 氟喹酮类糖肽类唑烷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利福霉素类,举 例,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种类:举 例,药物引起的出血性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中,经常可见到部分患者在应用某一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其引起出血的本质包括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的出血性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占有很大的比例。,概 述,临床表现 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血等。,药物引起的出血性不良反应概 述临床表现,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可能的机制,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可能的机制

8、,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机制,代表药物:氯霉素、两性霉素B,可能机制,骨髓抑A免疫性B影响C影响谷氨酸D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血小板的作用,凝血机制,血小板的作用凝血机制,凝血机制,谷氨酸-羧基化反应,凝血机制 谷氨酸,谷氨酸-羧基化反应,维生素K是谷氨酰羧化酶(glutamyl carboxylase)的辅助因子,该酶催化特殊谷氨酸残基转化为-羧基谷氨酸残基;-羧基谷氨酸成分起着Ca2+螯合剂的作用;钙与凝固蛋白的-羧基谷氨酸残基结合使得这些蛋白粘附在血小板的表面上,在表面上会发生许多血液凝固级联反应。,谷氨酸-羧基化反应 维生素K是谷氨酰羧化酶(,谷氨酸-羧基化反应,带有 N-甲

9、基硫四氮唑侧链基团结构的药物,其分子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直接干扰维生素 K 参与谷氨酸 -羧化反应,导致依赖维生素 K的凝血因子、等的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出血。,头孢哌酮结构式,N-甲基硫四氮唑,谷氨酸-羧基化反应 带有 N-甲基硫四氮唑侧,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常见药物:氯霉素、两性霉素 B 等特点:具有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起病隐匿,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损,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此类反应的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处理措施:这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常规监测 PLT,一旦发现血小板减

10、少及时停药多可恢复,严重者输注血小板可奏效。少数情况下,氯霉素所致骨髓抑制,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导致持续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停药后也难以恢复。,骨髓抑制作用,骨髓抑制作用,常见药物:氯霉素、两性霉素 B 等骨髓抑制作用骨髓抑制作用,起病较快,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但外周血循环内血小板破坏增加。 药物自身免疫性常见药物:磺胺类特点: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药物的半抗原性常见药物:-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特点:作为半抗原首

11、先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处理措施:及时停药,一般情况下会自行恢复,对于病情严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或输注血小板等。,免疫性PLT减少,免疫性PLT减少,起病较快,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骨髓巨核细胞数正,维生素 K 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占维生素 K 来源 50% 60% ; 另一方面从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 K1,占维生素 K 来源的 40% 50% 。维生素 K1和维生素 K2药理活性基本一致。常用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氯霉素及甲砜

12、霉素,长期口服。特点:可广泛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 K2的菌群,而致维生素 K缺乏。此时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使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发生出血性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对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预防性给予维生素K 注射液,并进行监测。,影响维生素K合成,影响维生素K合成,维生素 K 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肠道,常用药物: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米诺、氟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等。特点:上述抗菌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带有N-甲基硫四氮唑侧链基团,这种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直接干扰维生素K参与谷氨酸-羧基化反应,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等

13、的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出血。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引发出血的倾向较高,还可能与其主要经过胆道排泄进入肠道,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维生素 K 合成减少有关。处理措施:用药期间,建议每周至少做 1 次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监测,一旦发现相关指标异常,及时停药,必要时可给予维生素K。,影响谷氨酸-羧基化反应,影响谷氨酸-羧基化反应,常用药物: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米诺、氟氧头孢、头孢孟多、,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抗菌药物,除上述抗菌药物引起的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可能机制外,还有报道称抗菌药物可通过以下途径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聚集常见药物: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

14、头孢布烯。特点:此类药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青霉素 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 300mg/kg,减量至 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减少)。此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抗菌药物 除上述抗菌药物引起的,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用药剂量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发生概率越高。用药时间因药物及,对 策,对 策,对 策,治疗时注意预防和处理相关不良反应,避免进一步出血的发生,一般可自行恢复,注意监护,尤其高危人群,长期用广谱抗菌药必要时可予VitK1并监测,对 策治疗时注意预防和处理相关不良反应避免进一步出血的发生一,抗菌药物引起出血性不良反应和其处置措施培训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