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083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5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向显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向显湖,企业绩效评价,第一部分:评价基础知识一、概念理解二、简要历史三、评价动因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一、财务能力评价二、现金流量评价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一、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二、责任中心业绩评价参考教材:1、王化成等企业业绩评价,人民大学出版社2、池国华内部控制业绩评价,东北财大出版社3、向显湖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企业绩效评价第一部分:评价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概念理解 王化成、驰国华等人认为,业绩评价就是按照企业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

2、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财政部统计评价司认为,效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概念理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内部管理者根据企业的经营及财务信息和相关的环境资料,运用相关的评价指标,按照特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对企业及其内部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效益(或效率)进行分析确认的基础上,对其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并对企业

3、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据以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价值分析和评判过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内部管理者,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内部管理者(2)业绩评价的客体具有层次性:企业整体、内部责任单位、经营者以及普通员工 (3)业绩评价的指标是多维的:多层次、多视角和多方位 (4)业绩评价的目标:不同的主体视角不同、目标不同(5)企业业绩评价的性质: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内,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二、简要历史1、成本基础阶段2、财务基础阶段3、现代业绩评价阶段:(1)EV

4、A管理系统(2)以BSC为代表的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二、简要历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一个核心能力:改革 ;评价一个企业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霍尔的“四尺度”论: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作业时间是把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具体包括:工具检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改变产品和工序设计的时间等;资源利用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消耗、时间利用

5、和机器利用情况;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贮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每一个企业组织,,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战略,市场满意度,财务业绩指标,顾客满意度,灵活性 生产效率,质量 交货 周转期 成本,生 产 经 营,目标,指标,业务单位,业务经营系统,作业中心,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诺顿(David P. Norton)的平衡记分测评法:用顾客、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三个方面的非

6、财务指标补充传统的评价指标财务角度:在股东眼中,我们表现如何?典型的指标有:权益报酬率、经济增加值等。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典型的指标有:顾客满意程度、顾客保持程度、新顾客的获得、市场份额、重要顾客的购买份额等。内部业务角度:我们必须擅长哪些业务?典型的指标有:新产品数量、周转期、质量、雇员技能和生产率等。学习和创新角度:我们能否继续发展并创造价值?典型的指标有:开发新产品所需时间、产品成熟过程所需时间、 新产品上市时间等。,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卡普兰(Robert S. Kaplan),第一部分:基础知识,4、业绩评价的新发展: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1)平衡计分卡的缺陷:仅仅考虑股东、客户

7、和员工的利益,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定规者、当地社团的重要性。安迪.尼利等人著,李剑烽等译. (2)业绩评价的新模式:业绩三棱柱.它包括相互关联的5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谁是利益的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企业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什么?战略-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要求?流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流程才能执行战略?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运作这些流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4、业绩评价的新发展: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二)我国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1、建国前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现于预算管理之中2、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

8、代(19491978):以考核计划完成情况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侧重实物指标的考核(产量、质量、消耗等)。3、1978-1993年,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转换阶段。评价内容与指标从实物量指标转移到实物与价值并重模式。,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二)我国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1977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工业企业8项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考核办法,8项指标是: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流动资金、成本、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特点:以实物量评价为主,同时开始注重价值指标的评价和考核。(2)1982年,国家经委、计委、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定期

9、公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实施细则,规定了16项供选择(10项)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主要工业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1977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工业企业8,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率、工业产品优质品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和降低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增长率、工业企业上缴利润及增长率、企业企业产值利税率及增长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及增长率、工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加速率、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和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工业企业重

10、伤死亡人员和降低率。特点:价值指标增加、相对数指标增加、注重动态指标、采用了综合计分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率、工业产品优质品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和降,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颁布了6项效益考核指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净产值率。特点:注重了市场因素效率评价、进一步强化了价值指标的作用、提出了净产出(增加值)标准、使用了权重要计分法。(4)1993年财务通则规定了8项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特点:运用了财务评价模式、注重了财

11、务价值(收益与风险)评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5)1995年财政部颁布了10项评价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特点:属于财务评价模式、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同时采用了权重计分法。(6)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等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业绩评价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特点:完善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了非财务定性指标、同时采用了权重计分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5)199

12、5年财政部颁布了10项评价指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三、业绩评价的动因1、战略动因:量化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1)企业战略的意义在于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增长;(2)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是战略规划,而战略规划的核心是战略目标的制定;(3)战略目标具有综合性,并且是抽象的和模糊的,需要加以阶段化、具体化(量化)和层次化,即构建阶段性控制指标体系;(4)业绩评价作为对战略执行结果的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目标要求(关注关键因素并体现系统协调),与控制指标体系口径一致。(5)通过业绩评价能够推动控制指标的完成,进而实现战略目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三、业绩评价的动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3、,2、解决代理问题(1)企业存在多层次不同性质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方与代理方存在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等,会产生代理问题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2)解决代理问题有依于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包括物质利益激励和非物质性激励,约束包括组织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能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目标。(3)激励与约束有赖于业绩评价。业绩是激励和约束的重要基础,业绩评价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但这种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客观、公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解决代理问题,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价值评判与投资决策投资决策的依据是投资价值的评估和判断,价值评判是在对既定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对未来的

14、收益与风险进行判断。,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价值评判与投资决策,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四、理论基础1、代理理论为什么要进行业绩评价:(1)节省交易成本业绩评价制度是一种特殊产品,其制订、实施、维护和变革需要花费成本,因此,企业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确保业绩评价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的连续性,是控制交易成本的需要。实施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形成的诸因素获得规律性的认知,进而降低有限理性所引发的交易成本;,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业绩评价有利于发现机会主义行为,制定防范措施,抑制机会主义倾向,进而降低管理性交易成本。实施基于BSC或利益相

15、关者的业绩评价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客观要求。(2)缓解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代理问题包括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小股东与大股东的代理问题;债权人与股东的代理问题;内部科层级代理问题。2、管理学理论怎么进行业绩评价:系统观念、权变观念、效率观念(时间效率)、人本观念等,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业绩评价有利于发现机会主义行为,制定防,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评价主体利益相关者内部管理者评价目的交,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一、财务能力评价(一)偿债能力评价1、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比率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固定费用保障倍数

16、2、评价偿债能力应注意的问题(1)牢固树立收益与风险对称的观念(2)考察资产质量与表外负债(3)考察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包括应收帐款的计量方法、存货的计量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等(4)关注动态视角(5)考察行业特征,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6)在评价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时应联系以下因素分析:A.负债的时间结构;B.公司的发展周期与产品经营时期;C.公司的资产结构与经营风险特征;D.资产的收益能力与现金流量状况;E.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F.利息率与物价的预期变化;G、企业偿债的历史记录。,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6)在评价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时

17、应联系以,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二)盈利能力评价1、评价指标: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每股收益、市盈率、收益质量比率等2、评价盈利能力应注意的问题(1)考察收益质量:稳定性、持续性、可靠性联系利润构成分析联系现金流量分析(2)考察环境因素的影响(3)考察企业的行业特征(风险程度、竞争程度等)(4)联系经营能力分析(5)联系资产质量分析(6)联系公司的发展时期和经营周期分析,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二)盈利能力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三)营运能力的评价1、评价指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运营能力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

18、)关注获利能力情况(2)考察市场能力(3)考察内部能力(内部人员评价):资产配置能力与效率、劳动生产率、营业周期等。(4)注意经营能力指标间的相关分析(5)考察行业特征(比较一般企业与中介性的企业)(6)考察企业的经营周期和发展时期,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三)营运能力的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二、现金流量评价(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二)现金流量的比率分析 1、流动性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债务总额比 2、获取现金能力比率 现金销售比 现金资产比 3、财务弹性比率(1)现金投资比(2)现金普通股数比(3)现金股利保障倍数(三)评价现金流量应注意的问题:联系经营周期分析,第二部分:传统财

19、务评价二、现金流量评价,三、财务综合评价(一)图表法,盈利,偿债,营运,发展,净资产报酬率,人均利润率,权益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20,15,16,三、财务综合评价盈利偿债营运发展净资产报酬率人均利润率权益比,三、财务综合评价,(二)综合评分法1、单项指标评分(1)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根据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划分不同等级,分别等级进行评分。如超额完成指标10分、与目标持平5分,低于目标值0分。(2)分等系数评分 评分系数=(实际数值-不允许数值)/(标准数值-不允许数值)某项指标分数= (实际数值-不允许数值)/(标准数值-不允许数值)*40+60

20、(3)比率分值某项指标分数= 实际数值/标准数值*标准分数2、计算评价总分(S):加权评分法 S=各项指标分值与其权数乘积之和/总权数。,三、财务综合评价(二)综合评分法,三、财务综合评价(三)杜邦分析系统 股东权益报酬率 资产净利率 X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股东权益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总资产 股东权益+负债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所得税 流动资产+长期资产 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三、财务综合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评价:体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有助于系统地进行企业内部分析,同时为企业预算的编制和分解提供了思路。局陷:1、是一种体现股东

21、财富目标的分析体系,忽视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2、重视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外部市场的分析评价体系;3、重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忽视现金流量表;4、重视收益数量,忽视收益质量。,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评价:,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四、财务模式:局限、缺陷与改进思考(一)以财务报表为依据进行分析的局限(1)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能代表其现实成本或变现价值;(引起历史成本与现实成本或变现价值差异的因素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进步导致无形损失、未确认的价值增值等)(2)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3)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不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4)按年度分期报

22、告,只报告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二)现行财务评价模式的缺陷1综合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或环境适应性或者综合性不强;或者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反映企业财务能力的内在因果决定关系。,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四、财务模式:局限、缺陷与改进思考,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2重视股东财富目标,忽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许多指标都是仅从股东视角考虑的,比较典型的如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 。由此可能导致:盲目提高负债率; 对员工分配不足;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所谓的税收筹划。,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2重视股东财富目标,忽视利益相关者价,第二部分:传

23、统财务评价,3指标设置与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项指标是否科学合理,首先是看它是否能够适应或满足特定的评价目的,其次是看它是否具备以下品质:(1)因素相关性,主要指构成比率指标的要素(分子与分母,下同)应当具有内在的因果关联;(2)口径一致性,主要是指构成比率指标的要素在范围上或性质上应当口径一致。 4注重有形资源,忽视无形资源方面的效绩评价在当今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更多地依赖于非财务性因素,如人力资本状况、商誉、各种专利技术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等。但在目前的财务评价指标中,不仅没有独立地构建无形资源利用效绩指标,就已有的各种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价指

24、标中,也很少考虑无形资源的因素。,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3指标设置与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三)改进思考 1、根据各项财务能力的逻辑相关性重构综合评价模式2、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和科学性原则修正评价指标 (1)减少净利润基础指标,强化息税前利润(EBIT)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以息税薪前利润作为计算获利情况指标的基础,因为企业息税薪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薪,它涵盖了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份额,因而以此为基础的财务评价能够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三)改进思考,第二

25、部分:传统财务评价,(2)可以考虑在评价企业收益能力的同时,将经营杠杆系数(DOL)和财务杠杆系数(DEL)纳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评价企业价值(3)在指标的科学性方面,主要是应当针对现有指标在计算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这些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修正方法如右:,第二部分:传统财务评价(2)可以考虑在评价企业收益能力的同时,3、构建人力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1)基本指标最基本的指标应当是将产出类指标与人力资本价值进行比较,计算人力资本周转率或人力资本贡献率,公式如下:或者上述式(1)是从总产出的角度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式(2)则从扣除

26、非人力资本耗费的净产出角度反映人力资本贡献程度。,3、构建人力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2)辅助指标人工费用保障倍数人工费用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息税薪前利润对人工费用总额的比率,即:该指标可以说明企业对员工工薪、福利以及购买保险等方面的支付能力,同时也可以说明企业支付人工费用的杠杆效应。人工现金流量效率(效益)比率人工现金流量效率(效益)比率是指将现金流量表之经营现金流入量(或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进行比较,即:,(2)辅助指标,该指标可以说明对员工的每一元支付所能产生的经营现金流入(或净流入),进而可以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或效益)。该指标与人工费用保障

27、倍数比较,其的优点在于它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可以避免会计方法主观选择对企业业绩评价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指一定期间的营业收益增加额对该期间人力资本平均投资额的比率,即: 式中,人力资本的投资额包括培训投资、医疗保险、激励性投资等。该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一定期间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状况,指标值高,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好,反之则投资效益不佳。,该指标可以说明对员工的每一元支付所能产生的经营现金流入(或,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一、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1、影响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三大因素:组织背景(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业绩评价与组织管理(其他子系统)的整合;系

28、统要素的构建。2、系统设计的基本观念:权变观念、整合观念和系统观念(1)权变观念:系统在目标界定、指标选择、标准设定和方法选择方面应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一、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2)整合观念: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与其他子系统(战略计划系统、信息与沟通系统、激励与约束系统)的有机整合。战略计划是业绩评价的前提,信息与沟通是业绩评价的基础,激励与约束是业绩评价的目标之一。(3)系统观念: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的思维与方法。 系统观念 权变观念 整合观念,外部环境变量,内部环境变量,战略计划系统,信息与沟通,激励系统,评价指标,评价目标,评价方法

29、,评价标准,(2)整合观念: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与其他子系统(战略计,二、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一)内部业绩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1、评价指标的质量特性:相关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测试方法(安迪.尼利等2004):质量特性 测试方法 测试目的 真实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反映评价目标相关性 重要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以反映某一评价目标为主 明确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能够明白无误地表达 可理解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为评价客体所接受准确性 对策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可能鼓励不期望或不适当的行动 行动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是否能够导致正确的行动发生 可获得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计算所需数据和信息是否

30、可以方便获得 适时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计算所需数据和信息是否可以及时获得 可操作性 一致性测试 业绩评价指标所需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否可以重复操作 成本收益测试 所需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否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二、责任中心业绩评价,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1)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和层次性)(2)权变原则(3)结合原则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的结合有结果指标就应当有动因指标。如销售收入与客户满意度,前者是结果指标、后者是动因指标;再如产品成本与材料、工时消耗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财务指标的缺陷:A、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忽视长期利益和未来价值创造;B

31、、局限于对过去活动结果的财务衡量,没有站在战略高度充分揭示经营业绩改善的关键驱动因素;C、对无形资产、智力资产没有进行充分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足以反映企业业绩的全部动因。非财务指标的缺陷:A、不能量化,随意性强,可能影响业绩评价的准确性;B、改进效果难以用货币衡量,特别是短期内难以估量其对财务结果的影响。不同计量基础指标的结合。会计基础、市场基础、现金流量基础等。,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3、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指标设置应注意的问题(1)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与预算指标口径一致;(2)严格执行可控性原则(同时有完善的责任鉴定和业

32、绩转移制度)(3)注意指标的负面影响,如投资报酬率等。(二)关于内部业绩评价标准问题1、业绩评价标准的设计原则(1)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SMART”S所选择的业绩评价标准应该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不是笼统的,而是应该适度细化,并且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M目标计划是可度量的;A所选择的业绩评价标准是可以达到的,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R所选择的业绩评价标准是可以证明和观察到的,而非假设的;T完成业绩评价标准应限制在一定的期限以内。,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3、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指标设置应,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池国华提出的标准一致性:业绩评价的标准与企业目标和战略规划一致;

33、客观性:可以度量,尽可能以客观为基础;清晰性:具体、明确、透明、可以理解;可行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有效性:能够引导正确的行动;灵活性:权变原则。,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池国华提出的标准,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业绩评价标准的选择(1)经验标准:优点:标准的确定方便、快捷;缺陷:主观性强;通常会脱离组织背景,使标准不切实际;运用前提:经营活动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2)历史标准: 优点:可靠性高,可比性强; 缺陷:不能进行横向比较,容易产生“坐井观天”;不符合权变原则;容易产生“棘轮效应”。 运用前提:经营具有稳定性。,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业绩评价标准的选

34、择,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3)行业标准:优点:是一种动态的横向标准,消除了行业系统风险的影响。缺陷:非系统风险可能导致不可比性,如公司不同的治理结构安排导致经营者不同的可控程度;许多指标难以取得。运用前提:可比性(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应采用行业均值)(4)预测标准 优点:将历史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状况;能够体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 缺陷:不够全面,主要是仅仅考虑财务方面,可能忽视非财务活动。 运用前提: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3)行业标准:,合理选择:预测标准。从理论上说,预测标准符合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本质。目的:衡量管理

35、者控制战略实施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本质:是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实施的一种保障机制。从实践看,(1)预测标准体现了我国业绩评价的传统历史,具有连续性;(2)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确定预测标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结合现状,纵向分析企业的历史数据;(2)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同行业和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3)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及其与战略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4)充分体现权变观念。,企业历史数据,行业历史数据,数据分析,历史标准,行业标准,战略规划,组织背景,预测标准,合理选择:预测标准。企业历史数据行业历史数据数据分析历史标准,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三)内部业绩评价

36、的分析方法1、因素分析法例AC企业生产计划生产甲产品1000件,材料消耗定额为5公斤/件;材料计划单位采购成本50元/公斤。实际产量1050件,实际材料消耗4.8公斤/件,材料计划单位采购成本52元/公斤。产品计划材料总成本=1000件*5公斤/件*50元/公斤=250000元 产品实际材料总成本=1050件*4.8公斤/件*52元/公斤=262080元 差异12080,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三)内部业绩评价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产量变动的影响= 1050件*5公斤/件*50元/公斤 1000件*5公斤/件*50元/公斤 (1050-1000) *5*50=12

37、500元单耗变动的影响= 1050件* .公斤/件*50元/公斤 1050件*5公斤/件*50元/公斤 = 1050*(4.8-5)*50 =10500元单价变动的影响= 1050件*4.8公斤/件*52元/公斤 1050件*.公斤/件*50元/公斤 =1050*4.8*(5250) =10080三个因素影响合计=12500-10500+10080=12080元,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产量变动的影响= 1050件*,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成本费用差异分析(1)总成本差异分析:产量因素和单位成本因素产量差异=(实际产量-预计产量)*标准单位成本成本差异=(实际单位成本-预计

38、单位成本)*实际产量(2)成本项目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单价-标准单价)*实际用量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2、成本费用差异分析,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直接人工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按实际产量计算的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分配率,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直接人工差异,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

39、系统,(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实际产量*(实际费用/实际产量-预算费用/预算产量)=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两差异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三差异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

40、时)*标准分配率,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三差异分析法,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某企业用A材料生产甲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标准成本资料项目 标准用量 标准单价 金额直接材料 2公斤 4 8直接工资 3小时 5 15制造费用 其中:变动 3小时 1.5 4.5 固定 3小时 1.8 5.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32.9本期制造费用预算为6840,编制预算所依据的计划时常能量工时为3800小时。企业本期生产产品1000件,期初期末均无在产品。其实际成本资料如下:直接材料用量3200公斤,材料实际成本为9200元;直接人工工时3200小时,实际工资总额16800元;制造费用总额10400元

41、,其中变动制造费用3200元,固定制造费用7200元。要求:根据资料分析成本差异,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某企业用A材料生产甲产品,有关,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单价-标准单价)*实际用量 =(9200/3200-4)*3200=-3600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3200-2000)*4=4800直接人工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16800/3200-5)*3200=800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3200-3000)*5=1000,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

42、系统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3200/3200-1。5)*3200=-160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按实际产量计算的标准工时)*标准变动制造分配率 =(3200-3000)*1。5=300固定制造费用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7200-6840=360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3800-3200)*1。8=1080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

43、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200-3000)*1。8=360总差异=(9200+16800+10400)-1000*32。9=3500 即:-3600+4800+800+1000- 1600+300+360+1080+360 =3500,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四)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成本中心评价指标:以目标成本降低额、目标成本降低率为主的所有控制指标。目标成本降低额=预算产量*(上年单位成本-预算单位成本)目标成本降低率= (目标成本降低额/预算产量*上年单位成本)*100%具体有:材料、工时、动力等的消耗;劳动生产率;生

44、产周期;废品损失等,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四)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五)收入与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1、收入中心的评价指标(1)营业收入;(2)营业货款率;(3)坏账发生率;(4)市场占有率;(5)新顾客增长率;(6)顾客满意度;等等2、利润中心评价指标(1)可控部门贡献;(2)营业毛利率;(3)营业利润率;(4)成本费用利润率;(5)经营资产周转率;等等(六)投资中心指标分析与评价(1)投资利润率(ROI)投资利润率=营业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投资额)*%(2)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报酬率,第三部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五)收入与利润

45、中心的业绩评价,例:某利润中心利润表,例:某利润中心利润表营业收入3000减:变动成本1450边际,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一、对传统财务指标的批评(一)缺陷1、外部:不能反映现状与未来价值创造2、内部:无法全面评价企业业绩(二)基于缺陷的改进1、调整:即基于股东价值对财务指标进行调整,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等2、补充:即补充非财务指标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三)贴现现金流量指标1、20世纪50年代后,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等广泛使用。2、1986年拉帕波特在创造股东价值中提出了股东价值衡量模型。,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一、对传统财务指标的批评,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二、经济

46、增加值的基本原理(一)概念 是由美国斯腾斯特(Stern &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剩余收益指标作为单一期间业绩评价指标所存在的缺陷,于1991年创建的,并在1993年9月的财富杂志上完整地将其表述出来,并被该杂志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它是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方法,是企业的税后净经营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其中,资本成本等于企业的资本投入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指标是在扣除了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价值的。,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二、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二)计算原理EVA是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

47、利润(NOPAT)减去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NA)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即: EVA=NOPAT-NA*KW式中:NOPAT的调整包括:(1)研究与开发费用;(2)折旧;(3)商誉的摊销;(4)重组费用;(5)费用识别;等。 NA为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是对公司帐面价值进行调整的结果。 KW为综合资本成本。,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二)计算原理,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三)调整原理调整目的:使评价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未来,激励励管理层从公司发展的长期考虑,克服短期行为.主要调整项目:1、研发支出。(1)公认准则的缺陷: 研发支出是对未来的投资,但公认准则却作为费用处理=将一项具有

48、未来收益的资产一笔勾销,减少了公司资产的帐面价值。可能导致管理层在退休或退职前吝啬投资。(2)EVA的处理:将研发支出作为投资,列入资产,在一定期间分期摊销。即在确定经济增加值时,将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加回净利润。,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三)调整原理,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2、折旧(1)直线法的缺陷:折旧的计提,导致资本减少,资本成本减少,管理层不愿意用昂贵的新设备替代便宜的旧设备。(2)EVA的建议方法:减少前期折旧,加大后期折旧。3、商誉(1)现行方法的缺陷:按照40年摊销,第一,大多数商誉的寿命期限是无限的;第二,可能阻碍有利的收购行为。(2)EVA的建议处理:将当期摊销

49、额加回NOPAT中,过去摊销额加到资本中。,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2、折旧,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4、重组费用(1)当前处理的缺陷:费用化处理不符合重组的目的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未来获利能力。费用化处理的结果:变提升未来为检讨过去。(2)EVA的处理:重组费用资本化。5、费用识别(1)现行处理缺陷:不加识别的费用化,如市场开发费用。(2)EVA的处理: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将具有长期投资效应的费用加回到NOPAT中。,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4、重组费用,(四)调整的判断标准1、可以得到必要的数据;2、管理人员可以理解这项调整;3、这项调整可以向员工、董事会和股东解释;

50、4、这项调整能够具体化,且至少3年不变。(五)项目调整的成本1、调整会使管理者难以理解EVA从而失去EVA的激励作用。2、调整会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复杂;多头、多期间调整需要合理设计与规划;违背准则而需要另构体系。3、调整会使会计信息的外边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为什么会有大量偏差?4、调整可能会引发管理者与股东的矛盾与冲突:仅仅站在东角度考虑。,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四)调整的判断标准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第四部分:现代业绩评价:EVA,三、激励机制分析1、经济增加值的激励功能与优势(1)功能:体现长期激励(2)优势:相对于利润指标,能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