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0847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在这个社会变型期内,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在一点点的被侵蚀,公民道德教育空洞乏力,民族根脉营养不良,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在枝叶上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暴露出我们培根工程的弱化与偏颇。没有根就没有素质,就没有对真、善、美的行为表现,也没有对假、丑、恶的理性判断。中国乘客民航事件大妈外国旅游排队夹塞被打楼道内高声喊人的习惯公共场所形象(坐、立、言。公交车女乘客衣服被划)孩子真的有叛逆期吗?(有根才有正确的伦理观,有正确的伦理才有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人?,教育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当从根上抓起。,小学六年: 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黄金时期 传播“美

2、德”薪火的最佳阶段 立德树人的起点 植根修枝的良期,阐释三个问题,其一:中国人的根是什么?其二: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其三:如何在学校教育的土壤里扎下民族的根?,中国人的根是什么?,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道德风尚与做人的风骨,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欣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做人品性,是“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做事风格,是“以爱己之心爱人”的仁德思想,更是“临患不忘国”的赤子情怀,说到底,就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史传: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在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先人的影子; 家传:在古圣先贤们的训

3、诫中,因为在袓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可以听到袓宗的教诲与期望; 经传:在经史子集的经典对话里,因为在那些不朽的文献里,可以折射出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 师传:在伦理道德的标准与规范下,因为在我们当下的风俗习惯里,可以体现出古代文明的元素符号。,如何在学校教育的土壤里扎下根?,健全的人格需要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养成需要文化的涵咏,而文化的浸润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承、扬弃、光大。 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检验,经、史、子、集已经成为世人公认、不可或缺的伦理经典教材,成为涵养道德的最好载体。但经史子集晦涩难懂,不适合小学生读解践行。(国学不是宗教,但有共性的认同) 小学是启蒙养正的教育,小学教师应是这种文化的传播

4、者和这种道德精神的培育者,需要选择文本材料,找准切入点,将知情与导行密切结合起来,让孩子德有根,行有范。这个文本材料最理想的当属弟子规。,一、以“养德”教育为核心,以弟子规为行为规范,切实抓好德育教育的落点。,中国的德育教育目标倒挂现象(小学爱袓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中学: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大学:伦理学、毛邓三)(起点高 落点模糊)英国的小学德育规范举例: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3、小秘密要告诉妈妈;4、不喝陌生人的饮料;5、不与陌生人说话;6、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7、坏人可以骗。现行的德育教材空泛,承载的内容和信息太多。,选择最好的切入点

5、-弟子规弟子规360句共1080字,集孔孟等圣贤道德教育之大成,有着对经典理论深入浅出,对行为导向说理明白透彻的特点,是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启蒙养正、德育导行的理想读物。抓住在家、出门、做人、做事、诚信、友爱等内容,找准孝、悌、信、仁、智等德育落点,构建“诵-知-养-行”的教育体系,践行弟子规,培养有根的孩子。,二、认真学习解读弟子规,分解教育内容和重点。,弟子规对学生的规矩要求和习惯养成非常细致,必须进行认真的剖析并进行与时俱进的阐释方可践行无痕,落地生根。要求学生践行,必须老师先学深学透,方可行之。我校计划在开学之初,即把弟子规讲座学习纳入到期初学习班上的必备内容。同时还要利用家长学校,开办几

6、期家长知弟子规的专题培训,把“何时诵何句,何人评何事”确定下来,常抓不懈。,首先,要解读找准行为落点(或晓理或导行、警示或者是做人与做事的落点要求),以“谨”为例:从培养良好习惯上说的,非常具体。这里共谈了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珍惜时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二是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三是穿衣习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四是卸妆、着装: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五是吃饭规矩: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六是行走站立形象: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 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

7、髀。 七是小心入室: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 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八是遇事自警: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 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九是如何进门: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 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十是借取来往: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 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其次,解读应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可单从字面取义。,如:“亲有疾,药先尝” -子曰:“今之孝 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因而孝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 “勿践阈”-没有门槛,但有脚垫。 “置冠服,有定位”-衣服和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8、循分,下称家”即穿衣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家庭条件相合。,再次,要解读到位,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理解“践阈、跛倚、箕距、摇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小事儿可以反映出一个的修养和品质,也可能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或可影响你的一生。,三、构建“诵-知-养-行”的育德体系,适当拓宽经典内容,丰富德育内涵。,王宝寨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 弟子规知与行是统一的整体,有知无行,则知者无用,无知而行,则行者无规。知什么?知,就是知道事理,明白道理。如何知?就是诵、讲、解、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文知义,达到“知”之的目的。如何行?行就是实践,就

9、是养成习惯。“知行合一”与“家校合力”-没有家的监督是没有行的效果的。,诵:1、学习经典从诵读开始,但诵读是手段,不是目的。,保证诵读的时间与质量。保证诵读的指导与评价。保证诵读的心态与平衡。,知:2、养德从明理开始,但明理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一是应有鲜活的事例。二是应有生动的阐释。三是应有先哲的故事。四是应有规范的礼仪。,养-行:3、树人以立德为先,立德有标准,树人先树根。,弟子规说到底是一部德育教材而非知识类教材入校知训。(要把训导当成是行的前导)活动明德。(要把明德当成是行的动力)活动引领(示范性活动如情境表演、说理性活动如演讲、固化性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最美孝心少年评选)行为观察。(观察全面、纠错及时、群体 参与、反馈具体、坚持经常)多维评价。(同学、老师、家长、班级),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弟子规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语录,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倡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现行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弟子规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那么弟子规就是这条根上最富有营养的一条脉。 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 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