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1265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9.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说课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说课,中医药基础教研室 王艳萍,说课包括的内容,高职高专,一、课程定位,1、课程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是其它各学科的必修课程,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不断吸收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新成果、新进展,在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必须认真学好的一门基础课。,2、确定课标,明确教学目标,3、选用教材及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教材: 新世纪全国中医中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由王农银、郭靠山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重点:阴阳、藏象、病因、防治原则、四诊、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难点:藏象、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2、。,教学对象情况,高 职 高 专 2009级中医1班,2009级骨伤班共140人,二、课程师资状况,教研、教改活动,师资建设规划,1、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2、所有教师都培养为“双师型”教师。3、每年至少派遣2名教师外出进修或附院 轮岗。,建设规划,1、联系本地区中医科实力较强的医院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2、外聘兼职中医教授1名,定期开展中医教学、讲座、临床带教等活动。3、开发和构建模拟中医医院和中医病症模型系统。4、联系基层和农村中医实践教学基地。,四、课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PBL教学),案例分析法,电教手段,1,2,3,4,课件(PP

3、T) 动画,病因五色视频,名家授课视频教师临床视频,舌诊脉诊视频,学习方法设计,课程教学时间设计,1、全学期中基、中诊学共90学时,理论教学90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2学时。2、其中中医基础讲授48学时,中医诊断42学时。3、周末组织学生见习,不计入正规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复习上次课内容,概述或提问3分钟,提出问题或病例,收集资料,12分钟,五、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思路,快乐教学,PBL教学,说课举例,颜色(五色):赤白黄青黑; 光泽(明度):明润、枯槁。 望色观察病人皮肤(面部皮肤) 的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2.原理 “气由脏发,色随气华”,1.色皮肤,二、望色(一)

4、概述,脏腑(产生)精气(充养)肤色(外显),色为肤色,泽为光泽。 泽是脏腑精气之外荣,故泽与色即精气 与肤色的关系。 精气充养于皮肤,无论何色,只要有精 气(润泽),则有生气。,3色与泽的意义,4面部分候脏腑理论,灵枢五色分候法内伤杂病。,素问刺热分候法外感时病。,(二)常色和病色,1常色 含义:人在生理状态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特征明润,含蓄。 中华民族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分类: (1)主色人基本的,终身不变的肤色。 (可因种族或个体差异而不同),(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的正常肤色。 (较之主色略有不同;变化是暂时的) 四季平色: 冬季稍黑 秋季稍白 春季

5、稍青 长夏稍黄 夏季稍赤,2病色,含义:因疾病所致的面部色泽。 特征晦暗,暴露。 分类: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如“阳黄”,黄鲜如橘) 脏腑精气未衰(新病、轻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如“阴黄”,黄晦枯槁) 脏腑精气已衰(久病、重病、阴证) 善色恶色,提示恶化 恶色善色,提示好转。,面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新病轻病阳证。气至,善色,面色枯槁晦暗。脏腑精气已衰,久病重病阴证。“气不至”,恶色,(三)五色主病,1赤色主热证(实热、虚热)、戴阳证(假热) 满面通红阳热亢盛(实热证); 两颧潮红阴虚阳亢(虚热证); 泛红如妆虚阳浮越(假热证)。,2白色虚证(气、血、阳)、寒证、失血证 晄白虚浮

6、阳虚水泛(晄白阳虚); 淡白无华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满面通红 阳热亢盛(实热证),赤色(1),赤色(2),两颧潮红阴虚阳亢(虚热证),晄白虚浮阳虚水泛,白色(1),淡白无华血虚/失血,白色(2),白色(3),面色苍白 阳气暴脱 / 阴寒内盛,3黄色脾虚证,湿证 面黄无华(萎黄)脾胃虚衰; 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泛; 面目身黄(黄疸):黄鲜如橘(阳黄)湿热熏蒸; 黄晦如熏(阴黄)寒湿困脾。,4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面唇青紫心阳气虚,血行瘀阻;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鼻、唇间发青热盛惊风。,面黄无华(萎黄)脾胃虚衰,黄色(1),

7、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泛,黄色(2),黄色(3),黄鲜如橘(阳黄)湿热熏蒸,黄色(4),黄晦如熏(阴黄)寒湿困脾,面唇青紫心阳气虚 血行瘀阻,青色(1),面色青黄肝郁脾虚,青色,青色(2),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热盛惊风,青色(3),5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色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眶周发黑肾虚水停;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瘀血内停。,黑色(1),面色暗淡 肾阳虚,黑色(2),眶周发黑 肾虚水停; 寒湿带下,黑色(3),面色黧黑 瘀血内停,复习思考题,1.何谓常色、病色? 其有何临床意义? 2.色与泽有何意义?3.何谓五色诊法?4.青、赤、黄、白、黑五色各主何病证?其有何临床意义?,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