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1685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17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政老师:企业营销管理.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企业营销管理序言:营销是一项职能从希腊、罗马、法国一线归来,知道欧洲的衰退已成定势,也知道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遥想当年,欧洲人经新教洗礼,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被财富激活,流露出金光灿灿的眼神。同时,新教伦理给了西方人一个天职的信仰,使之依靠契约,在专业化或职业化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有效协同。改革30年,使中国人有了强烈的财富观,这种欲望或冲动,足以支撑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然而,被点燃欲望的中国人,并没有建立职业化的信仰,心灵中没有恐惧或约束,不按常理出牌,难以约定,难以强化组织及功能。只能凭借着老板的胆略,在资源和关系领域驰骋。混沌、无序、浮光掠影,依然是营销界的基本写照;一方面

2、高招迭起,另一方面倒闭不断。面对未来,面对浮财渐失和资源瓶颈的未来,我们需要反思,依靠企业营销职能的强化,展开有组织的努力,共同开创本应该属于中国的时代。德鲁克认为,“自1950年以来,欧洲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得到恢复,得益于市场营销,得益于人们把市场营销当作是企业的一项核心职能”。1、企业的核心职能市场营销,可以是表层次的,也可以是深层次的。我们过去的成功,大都局限于“产品和市场”的表层联系,满足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再从需求出发,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周而复始。配合这个过程的是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寻找卖点或诉求点,以及心理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广告、宣传、促销、助销和分销。任何表

3、面文章都会失效,随着竞相模仿、迅速失效。市场营销的结果,既不能强化市场基础,又不能强化组织功能。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脆弱以及经营的风险逐渐加大,销售利润率趋向于“零”乃至“负值”。可谓“肥胖不是强壮”。整个企业难以维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根本无法实现“做大、做强、做久”的愿望。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从“产品和市场”的表面联系,转向“企业和顾客”的深层联系。依靠内在的组织职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供求关系的逆转情况下,不断深化组织结构,增加新的职能或功能,赢得长期的发展。营销就是这样一种核心职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派生出来的核心职能。当我们深入到“企业职能”层面思考时,

4、会发现教科书的“营销教义”以及“生产观、销售观、营销观”,并不是来自于实践,似乎是思辨逻辑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中去,重新审视企业的实践,深入到营销职能层面,了解一下营销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以此来突破教科书给定的概念框架。否则,我们根本无法从现实的营销误区中走出来,无法在事实层面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体系;只能在价值层面上褒贬过去30年的营销实践,任凭感情去驾驭我们的理智,于事无补。2、大量生产的职能西方世界的发迹,是从确立“大量生产方式”开始的。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工具的发明,西方社会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分工”的道路。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

5、方面;规模越大越需要分工精细,分工越细越能扩大规模。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着工厂制的诞生,取代了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工厂制条件下的工厂主,在利润的驱使下,或在“规模经济”的诱惑下,应用资本的杠杆、导入机器、设备、技术和动力,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所谓“以机器代替人力”,形成了最初的大量生产方式。可以说,大量生产方式伴随着“工厂制”产生,是工厂主挣钱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是大工厂创造价值、维持生存的核心职能。如同营销是现代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职能一样。大量生产不是“生产导向观念”或“无视市场需求观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自然分工”之后,不再为自己生产东西;人们生产是为了交换,换取价值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6、因此,每个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生产的东西能够换取更多的价值,必须了解别人的需要,尽可能做出准确的预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者更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大量生产的典范,亨利福特说过“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销售为前提”。这一点,即便在“供不应求”或“生产者主导市场”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谁也不会无视需求、生产别人不需要的东西。按需生产,天经地义。只有营销教科书认为,这是企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的新发现或新观念。可以肯定,教科书简单明了的“营销观念”,强化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市场意识和顾客意识。同时,也给我们深入营销实践带来麻烦。当我们深入到“营销职能”层面上的时候,当我们希望建立营销功能体系的时候,却不知所措。3

7、、大量生产的悖论真正给大量生产方式带来麻烦的,是大量生产方式本身,而不是生产者有无“按需生产”或“以销定产”的观念。随着规模化竞争,导致市场供应大于需求,产品出现滞销,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当年日本汽车市场已经饱和,日产和丰田依然以倍增的速度扩大产量,就是一个证据。伴随而来的是降价促销,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导致市场规模或容量进一步扩大;这又为生产职能的强化、企业的成长提供条件。可以说,企业必须经历这种磨难,才会变得强壮起来。而市场需求只能在这个“不可逾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扩大并深化。这是历史,无人可以超越历史。所有企业都是伴随着这个惨烈的历史走过来的。退一步说,在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主导市场

8、之前,生产者即便知道供求关系会发生逆转,也不可能放弃规模化生产的努力。在这方面,除了有“退出障碍”以外,生产者依然有机会为自己的产品找到销路;依然有机会强化生产职能、降低成本;至少有机会打败对手,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亨利福特就是这样,在大量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生产职能,努力在1908年开发的“T型汽车”上寻找出路。终于在1913年,创立了“流水生产方式”,实现了“一分钟一辆汽车”的梦想。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扩大了市场的容量,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打败对手,把市场份额归入自己的版图。大量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历史的产物,至今依然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职能或价值创造手段,如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甚至在

9、一些领域或行业中,生产职能或低成本扩张手段,依然是强大的竞争武器。只是大量生产背后的技术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断言,大量生产作为一种职能,并不会被市场营销职能所取代。生产职能和营销职能,两者并不对立,共同构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营销教科书简单地把“生产观念”和“营销观念”对立起来,显得肤浅而不切实际。4、销售职能的形成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大量生产历史的延续。没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人类社会只能停留在自给自足或贫困的状态。大量生产方式,不仅节约了劳动、创造了财富,而且,提高了消费者的市场地位,及其需求乃至欲望。最重要是,导致竞争加剧,供求关系逆转,产品滞销。这算不上什么好

10、事,却是事实。企业是很现实的,工厂主、老板、资本家或经理人都是很现实的,他们不会简单地“按需生产”或“按需开发”。在竞争相持阶段,事情更是这样,尽量用简单的方式把产品销售出去。任何变革大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响应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都会带来不确定风险,带来成本费用的增加。只有到了“简单的方法”也不管用时候,或者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支付更多钱的时候,营销创新才会变得可能。企业受自身逻辑的制约,无法从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是不言而喻的。看一下所有企业就清楚了,谁都在做秀,谁都在推销,谁都在为销售疲于奔命。有意思的是,随着富有,人们的欲望就像生命体一样逐渐长大或膨胀,变得感性或

11、不那么理性。人们的需求也就从物质或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或心理层面。从而,给了“销售职能”发育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销售”这种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或职能,引导或诱导消费,缓解“供求矛盾”。4P策略,迎合了生产者的客观需要;也使生产者以为依据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就是“营销”或“营销策略”。因此,沿着麦卡锡的4P策略,一路走来、直到今天。大家包括所有商学院的师生,都以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营销时代。结果正眼看看现实,令人震惊,产需矛盾越来越复杂,竞争格局越来越惨烈,企业处境越来越恶化。各种手段无不用其极,从“4P策略”到“4P大战”,从产品大战、包装大战、价格大战、渠道大战、促销大战、广告大

12、战,演绎到舆论大战、媒体大战、关系大战、资源大战,甚至滥用心理学成果误导消费者,或不惜利用专家和明星欺骗消费者。至少那些充分竞争行业,情况就是这样。对此,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冠以“营销时代”的称号。5、营销职能的必要在“供求关系逆转”的条件下,摆在福特或大量生产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持续提高整体运作效率的同时,持续提高响应市场预期变化的能力或速度。随着消费者市场地位和欲望的同步强化,这个难题显然不可能依靠4P销售策略解决。相反,沿着销售策略的路径,走到头,必然是削弱企业平衡产需矛盾的能力,必然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维持现有生产结构,则无法响应市场的预期变化,失去市场;要么响应市场的预期变化,则

13、无法维系现有生产结构的稳定性,丧失效率、丧失盈利的能力。这是大量生产方式背后“财富观”带来的缺陷,经济学家萨伊和熊彼得,早就意识到“规模经济”的局限性。一再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地把资源引导到更有价值的领域,引导到客观的市场需求上去,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方面和本质原因。任何生产企业都不能无视市场需求的持续深化,以及争夺市场要点的持续变化,一味地追求生产效率,尤其是依靠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的“规模经济”手段,获取利润和财富。亚当斯密开创的时代,即单纯依靠规模化生产、谋求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可是,历史不能推倒重来,我们必须共同去承受以往历史的后果,包括“做大导致做烂”的

14、历史后果,只能立足现实去解决这个难题。换言之,我们只能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解决这个难题。使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可以动态地处理产需之间的矛盾,至少比竞争对手更能平衡产需关系。为此,企业需要派生出新的职能,这就是所谓的“营销职能”,来平衡产销矛盾。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营销职能的全部内容,但是,它的本质特征一定是“深化顾客联系”。6、营销职能的派生戴尔电脑没有任何独特的专有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戴尔的努力,绝大部分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而不是在“市场层面”上进行的。只是把内部的价值链倒置过来,实现与“消费过程”对接。由“备货生产方式”,转变为“订货生产方式”。戴尔公司的创新非常有限,就是应用信息技

15、术处理订单,把订单分解为组配件,以及生产加工指令,包括组配件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交期。下达到各“专业化工厂”和“组货部门”执行,然后再把完工后的组配件,分送到各销区的组装线,贴近市场、就近组装成电脑,直接交付给最终顾客。最后的组装线,如同中药房里一群药剂师“按照药方、抓取各味中草药”,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戴尔创新的手段,包括信息化订单处理技术,以及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技术,绝大部分都是现存的,都是“大量生产职能”中现存的东西。戴尔公司的成功,不在于生产领域的创新;生产领域只是手段和成本,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戴尔立足生产领域的创新,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满足消费者在“电脑配置”上的个性化要求,建

16、立与最终消费者的联系,提高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和柔性;包括在“个性化”前提下,消除规模化生产的固有障碍,提高“交货速度”和“生产效率”。戴尔系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与福特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戴尔在生产方式上的努力,远不如福特所花的功夫且令世人注目。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成败关键命题”的认识,福特受“规模经济思想”的制约,认为关键是“克服销售障碍”;戴尔把决定成败的关键命题,锁定在“直接与最终消费者建立联系”上,锁定在“不断深化顾客联系”上。戴尔认识到,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生产者花了多少代价,生产出多少东西;而在于消费者认为是否有价值,或愿意花多大代价。消费者在支付代价之前,一切滞留在生产者手中

17、的产品都是成本、花费和负债。在供求关系逆转的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能假定,市场是有需求的,市场需要“更便宜的东西”;不能假定通过各种策略手段,就能实现有效销售。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积压和存货,必然导致企业崩盘或衰亡。戴尔公司的成功,在于跨越了“流通领域”,直接与顾客建立联系;打通了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建立了响应需求变化的机制。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真正的营销在于使销售成为多余”。只有把“企业和顾客”直接对接起来,如麦当劳模式、安利模式,才有可能使销售成为多余,这是营销的真谛。关注顾客联系,是初创企业或小企业的生存的基本法则;忽略深化顾客联系,是大企业逐渐丧失竞争力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戴尔模式中感

18、知到营销职能的存在。营销职能的发育并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专业职能部门或营销中心,或找到组织形态的落脚点。然而,营销是企业的一项职能,并不是营销中心的一项职能;营销中心只是企业营销职能的一个“专业职能部门”或“器官”,主导着企业营销职能的发挥。换言之,营销职能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营销中心的地位、职责和功能,更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的有效协同。本土企业也有“营销中心”这样的概念性部门,但并不承载真正意义上的“营销职能”,发挥“营销作用”;大都是从供销科、销售科、营销部演变过来的。实践中的企业“营销中心”,大体只有两项职能,一是产品销售或分销,二是产品策划。本质上属于“销售的范畴”。有意思的是,诸多大企业只

19、有“产品分销”职能,连“产品策划”职能都是虚拟的,外包给别的公司。成就了一个火爆的策划行当,以及一批策划大师、点子大王、公关杀手。营销中心,作为一个专业性的战略职能部门,基本职责和功能应该是,第一、借助于市场或顾客需求的动力,引导整个企业成长,包括选择或开拓目标市场,拓宽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或拓宽企业的战略自由选择的空间。第二、把争夺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促进组织功能或结构的强化,以及引导企业有效配置资源。第三、依靠组织结构性力量,跟踪和响应市场或顾客需求的变化,深化与顾客的联系,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概言之,选择或开拓目标市场、促进组织功能强化、深化与顾客的联系。建立或

20、强化企业的营销职能,是中国营销界的基本命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太多的误区,还需面对太多的挑战,无法轻言成功。(销售与市场总310期2008年第8期第61页)第1章:立足于营销功能的建设迄今为止,市场营销领域的思维,依然停留在“策略”、“策划”或“招数”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组织的功能”层面。只要一提到营销,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4P策略”;以为营销就是一种或一组策略。倘若提到“营销功能性组织”,更多的是茫然,一头雾水;也许科特勒也不知道,至少他没说清楚“营销组织、营销功能和营销管理”为何物。1、“营销策略”思想的局限营销策略的原创思想,是60年代由鲍敦(Borden)提出来的,认为企业要针对目标市

21、场的需要,对自己可控制的各种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鲍敦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销售策略思想,算不上“营销方面”的策略思想。主张要针对消费者的认知或主观诉求,采取相应的手段,提高销售效率。比如针对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采取“尾数定价法”,把价格定在1.99元或1.88元;看上去好像1.00多钱,而不是2.00元钱。使极为“感性”的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在销售环节上采取策略性举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很表面化的事情,谁都能模仿。于是,各种策略和方法,纷至沓来、花样翻新。麦卡锡(Jerome McCarthy)对此进行了概括,即“4P策略”,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22、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简洁明了。可以说,麦卡锡在“策略思想”上没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但他的“策略分类”对营销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吸引着一代传人。从4P到8P、12P、16P;以及从4P到4C、4R,非常热闹。这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搞文字游戏,缺乏理论上的深刻,算不上什么提炼或总结。一句话,肤浅。麦卡锡4P策略背后的“分类标准”并不正确,而且非常有害。这种策略的“分类”是以“销售过程”的一些环节为依据,如产品定价、渠道选择和促销宣传等等,很容易产生误导,使人忽略“市场需求导向”的营销本质;忽略营销策略必须以市场定位为前提;或者说,必须依据“消费者的诉求或认知”制定策略。对此,

23、劳朋特(Lauteborn)于80年代提出了4C策略思想。在劳朋特看来,麦卡锡的4P策略缺乏“市场导向”的本质特征,不能算是一种“营销策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销售策略”。劳朋特的营销策略思想强调,第一,要加强对消费者需要与欲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s)的研究,卖消费者所想购买的产品;而不是依靠产品策略,把自己所能制造的产品卖给消费者。第二,要弄清楚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需要与欲求”支付多少成本(Cost),而不是制定什么价格策略。第三,要方便(Convenience)消费者购买;而不是选择什么渠道策略。第四,要强化与消费者的沟通(Communications),而不

24、是制定什么促销策略,等等。可以说,这些策略思想是正确的,但操作起来很麻烦;需要相应的组织功能支持,需要企业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舒尔茨(Done. Schultz)并不在意从理论层面上探索,弄清楚4C策略思想不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而是沿着鲍敦、麦卡锡、劳朋特的策略路径或策略框架,提出自己的4R营销策略思想。大意是,企业要与顾客建立联系或关联(Relevancy),以提高市场反应(Response)速度,并不断强化营销的关系(Relationship),强化营销活动的价值或回报(Reward)。在舒尔茨看来,产品/需求、价格/成本、渠道/方便、促销/沟通,都不是成败的关键要素。企业营销的本质命题,

25、在于“不断深化与顾客的联系”。毫无疑问,这同劳朋特策略思想一样,是十分正确的;自然也一样难以操作。概言之,需要组织功能的支持。由此可以推论,凡是不需要企业各部门协同的策略,或者不需要功能体系支持的策略,以及定位(Positioning)、市场细分(Segmenting)和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等等,很容易被应用、也很容易流行。但是,这类策略能够解决的只是“产品”和“市场”的表层联系;不能解决的是“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深层次联系。2、“营销策略”实践的困惑在“营销策略”的实践上,有一个案例堪称一绝,这就是河南上蔡的“状元红酒”。该酒号称明末清初的“古老名酒”;中成药浸泡,具有调气固

26、本的功效。“文革”中被当作“封资修”的尾巴割掉了。后来恢复生产,于1981年一进上海,无人问津。酒厂委托上海市黄浦区“糖烟酒公司”做营销策划。糖烟酒公司经市调,发现了“青年”、“中档”、“送礼”三个维度。换言之,发现年轻人是酒类消费的主流,中档酒销量很大,买酒送礼的人很多。于是,选择年轻人为“目标顾客群”,并进一步区隔出一个很重要的“细分市场”作为切入点,这就是“毛脚女婿上门”。上海人的习俗,毛脚女婿初次上门,需要备一份厚礼,包括一只金华火腿、一只大蛋糕、两条香烟、两瓶名酒。俗称一挺机关枪、一个炸药包、四百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没有这些装备,很难顺利攻克通向婚姻的堡垒。糖烟酒公司据此导入4P策略

27、,即改进内包装,采用仿古瓷瓶和仿白兰地瓶;改进外包装,把“普通装”变成“礼品装”,外加中英文对照的说明书;调整价格,主要是调高价格,给人优质优价的印象;选择渠道,选择遐尔闻名的南京东路各门店集中投市,俗称“有面子”;选择上海最有人气的两份报纸做广告宣传,并集中在元旦和春节前后进行。这就是鲍敦所说的,针对目标市场,综合运用各种可控的策略手段,影响市场需求。状元红酒在上述营销策略的引导下,于1982年,二进上海,大获全胜。元旦和春节,状元红酒的总销量和总销售收入,分别占黄浦区糖烟酒公司酒类销售的12和16。可是,好景不长,曾经红极一时的状元红酒,销声匿迹。个中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28、单纯依靠营销策略是不能长久的。首先,状元红酒不能停留在狭窄的“礼品”细分市场上,风险太大;没有一种酒可以长期以“礼品”定位的,必须强化产品的“功能特性”,开拓并培育新的目标顾客群;这就是劳朋特讲的沟通(Communications)。这绝非是一件“搞搞策划、改改包装、调调价格、做做广告”的事情。而是意味着要把状元红酒推向“餐饮店”和“大众商场”;意味着要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教育、推广或沟通;意味着组织功能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按照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与劳务,从生产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企业商务活动过程”。否则,就像秦池一样,广告做到死为止。其次,一旦状元红成为消费

29、者日常饮用的“保健酒”,就必须摆脱糖烟酒公司的束缚,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这就是舒尔茨讲的关联(Relevancy)。按照钱德勒看得见的手中所说,“只有那些能够协调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企业,后来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尤为重要。中国流通体系不发达,商业资本相对薄弱,商家往往不能自觉地成为厂家的战略伙伴;相反,往往成为厂家联系市场的绊脚石。这就意味着那些要想做大、做强、做久的企业,必须发育自己的组织功能,在流通领域中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是后来川酒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不能在“营销策略”和“营销功能”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其直接的后果,看一下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就清

30、楚了;这些职能部门几近无事可做,是一个十足的“委托部门”。他们把广告宣传委托给“广告公司”,把促销活动委托给“会展公司”,把渠道建设委托给“咨询公司”,把队伍建设委托给“培训公司”,把市场运作委托给“策划公司”,把新品概念开发委托给“研发公司”,把市场研究委托给“市调公司”,把市场信息委托给“IT公司”。导致整个企业的营销功能缺位,而且,企业越大、缺位现象越严重。不过,他们却成就了一个火爆的策划行当,以及一批策划大师、点子大王、公关杀手。3、“营销功能”建设的必要随着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复杂化,企业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策略”上,更不能依靠“招数”维持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必须致力于营销功能的建设,依

31、靠有组织的努力,不断深化与顾客的联系,谋求长期稳定发展。这就是杰克韦尔奇所说的“大企业的能耐”。所谓的“人靠本事吃饭”。一个企业要想持久,要想有能耐,必须立足于“营销功能”的建设,不能单纯地着眼于“营销策略”,以及“销售业绩”;不能满足于“产品和市场”的表层联系。与状元红酒厂不同,美国西尔士公司并没有把营销的策略思想,当作销售或促进销售的手段或方法,而是用于引导组织功能的建设,使营销策略思想直接落实到组织的形态上。西尔士是美国零售业的代名词,成立于1886年。1970年代,销售额达到68亿美元,纯利3.4亿美金,总资产52亿美元;店铺数为2454家,从业人员30万人。有意思的是,西尔士的成就,

32、与创始人理查德西尔士无关;他只是一个投机商人,早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铁路上从事货代业务。1893年,与罗贝克共同经营一家店铺业务,取名为西尔士罗贝克公司。以邮购邮售的方式,经营法院罚没的商品。曾经一度他个人的年收入达到35万美元。可以说,西尔士是一位经商高手。但不懂得依靠组织功能的建设挣钱。很像中国的武林高手,单枪匹马,混迹于江湖。*1895年,随着邮购邮售业务的逐渐扩大,经营出现混乱。导致混乱的直接原因是,库存商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所谓商品结构不能适销对路;发生一系列“有订单无货、有货无订单”事件。另外就是管理不善,包括订单处理不及时、发货差错、货物丢失、货款没有及时收回,等等。最终导致现金流中

33、断,公司濒临破产,不得已只能脱手卖给罗森华德。西尔士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谁是公司的顾客,盲目地购进法院罚没的成批商品。更不知道如何根据目标顾客群的特点,建立组织及其营销功能,实现舒尔茨的境界,即强化市场的营销关系(Relationship)。朱利叶斯罗森华德是芝加哥的一位布衣商人。他接手西尔士之后,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首先,弄清楚谁是公司的顾客,并依据公司现存的邮购邮售业务及其能力,选择了美国广大的农民作为公司的目标顾客群。罗森华德相信只有大市场才能发育大企业,而不是从什么细分市场中寻找现存商品的出路。其次,根据农民的特性,以及对农民的需求分析,明确目标市场的市场“定位点”;也就是依据农民

34、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进行市场定位。罗森华德相信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仅仅依赖自己所联系的目标顾客,谋求长期发展。否则,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存货的风险、以及现金流量的风险会以“指数的方式”放大,无法维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这一切都必须依赖组织的功能建设,逐渐发育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逐渐摆脱对企业家个人生意眼光的依赖,以及逐渐摆脱对营销策划手段或炒作市场手段的依赖。最后,按照建立长期关系或长期定位的要求,建立成龙配套的组织部门,即营销功能团队。包括组建“商品货源”的企划团队,根据农民的需要,按照统一的“商品目录”,进行采购揽货、品质控制和定制生产。组建“销售画册”设计团队,依据农民的特点,设计图文

35、并茂的销售宣传画册,真实与诚实地传递商品的信息;并制定“无条件退货政策”,承诺“包你满意,否则退货”。建立“邮售工厂”,以及“控制存货”的会计团队、处理订单的工作团队,确保物流系统的准确和高效,等等。经过罗森华德的努力,整个西尔士就像一台运行良好的挣钱机器;紧紧围绕着公司选择的目标顾客及其需求高速运行。到1900年,也就是罗森华德接手的第5年,西尔士的销售额达到1100万美元;1910年,也就是西尔士组织功能建设的第10年,销售额达到了6100万美元;1920年,也就是第20年,销售额为24500万美元。有眼光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尔士也没有停止增长的脚步。这一切肯定与

36、组织的营销功能不断强化息息相关。在后续的文章中,笔者将在组织层面上、进一步阐述“营销功能”的建设,以及与此相关的“营销管理”命题。(销售与市场总289期2008年第1期第23页)第2章:谋求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任何策略的有效性,都必须在成败的关键上发力,都必须有利于企业的优势发挥,这种优势或源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或源于企业对竞争要害的把握,或源于企业自身的专长或特殊机能的发挥,等等。据此,我们可以把营销策略分为三种类别,即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基于“争夺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及基于“企业机能”的营销策略。1、彩扩市场的演变时下流行的4P营销策略,关注的是各项“促进销售”的要素,而不是“争夺

37、市场”的成败关键。纵观一个产业的兴衰,我们可以发现,市场需求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变化,包括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需求结构的深化;进而,反向推动竞争的升级,以及企业机能的强化,再度刺激市场需求的改变,等等。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在市场演变的复杂局面中,把握成败的关键,制定有效而系统的策略。引导企业突破障碍,不断深化与顾客的联系。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营销策略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对争夺市场的本质理解,越来越依赖企业机能或专长的发挥。在中国的彩扩市场上,外资品牌就是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竞争优势,形成“连锁经营”的营销策略,一举占有了本土经营者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彩扩市场和业务体系。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

38、彩扩市场逐渐兴起。最初是港澳台同胞手中的相机和彩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于是就有了“彩色照片”的概念。个别有眼光的个体经营者,开始通过香港途径,从事彩色扩印业务。主要的经营思路就是,在各中心城市设点揽活,从顾客那里收集拍摄好的彩色胶卷,托专人到香港进行彩扩加工,赚取中间的利差。当时一张彩扩照片的价格大约是3元人民币,每张的利差大约在2元钱,每卷的利差应当在50元左右。这是不小的利益,激活了很多人的创业欲望,纷纷进入彩扩市场,时值80年代初。一哄而上,是中国产业的本质特点。只要有利可图,追随者就会竞相仿效,从而使市场的供求关系逆转,并在“需求总体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迅速逆转。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就像黄

39、河之水,少则干涸见底,多则泛滥成灾。彩扩市场的迅速逆转,促使每个经营者本能地做出选择,降价促销,维持生存。用学术一点的语言说,就是依据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诉求,强调“便宜”这个卖点,配合降价策略,吸引目标消费群。不妨把这称之为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有意思的是,经营者之间的价格战,往往会刺激需求的扩大。随着彩照的价格一降再降,市场需求被刺激起来了,市场容量逐渐增大。同时,受“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市场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希望在“价格便宜”的基础上,缩短彩扩的周期,使彩扩过程更加“便捷”,使彩照的获得富有“时效性”或“新鲜感”。对每个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挑战。以往的经营手法

40、或营销策略,不再显效,消费结构已经改变,人们的要求已经提高;以往“降价促销”的策略只能导致边际利润率的进一步降低。要想解决问题,可能的办法就是引进彩扩设备,靠近消费者加工彩照,缩短彩扩周期,满足消费者对“时间/便捷”的要求。但是,引进彩扩设备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足够的业务加工量或现金流量,或者说,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消费量;这是控制成本、控制投资回收期的关键。否则,无法在满足消费者“时间/便捷”的同时,确保“价格/便宜”。很少有人会这样理性地思考问题,更多的是凭着本能,在市场上拼杀,忍受着市场竞争的折磨和煎熬。一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不辞辛苦,去旅游景点设摊揽活,或网罗一些承揽彩卷的终端摊点

41、。不经意中形成了渠道网络,走上了“网络经营”的正确道路。渠道网络,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目标顾客群、控制销售半径内的消费量或现金流量,并不断蚕食或动摇竞争对手的市场基础。这种“占位”策略,即占有并控制目标消费群,远比“定位”策略来得有效。我们不妨把这称之为基于“争夺市场”的营销策略。渠道网络在“争夺市场”上的功效,看一下“快消品”或“家电”行业的案例就清楚了,诸多本土明星企业,无不依靠“深度分销”起家,俗称“网络为王”。顺便指出,“渠道网络”或“网络经营”的战略意义,被以往营销教科书所低估。可以说,拥有渠道网络,等于拥有稳定增长的现金流量。只要现金流量大于成本或费用,经营业务就能持续

42、,生意就会变得从容、进退自如。相反,那些没有渠道网络支持的经营者,生意必将萎缩,退出市场或被人整合是迟早的事。大约在80年代末,那些网络经营者,在稳定的彩扩业务量或现金流量基础上,开始引进成套彩扩设备,完成了最后的一跃。从而,在缩短彩扩交付周期的同时,控制了彩照的扩印成本或价格,最终赢得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便宜和便捷”两个方面的需求。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彩扩网点的增加,以及外资品牌相机和胶卷的普及,彩扩市场日趋成熟、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的追求从“价格/便宜”、“时效/便捷”,进一步提升到“品质”乃至“美好”层面。从而,对彩扩市场的经营者重构业务体系的能力,以及整合社会资

43、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遗憾,历史没有给本土经营者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结果,像柯达这类外资企业,利用长期积淀的技术资源、产品优势和管理经验,创建了彩扩连锁经营模式,进一步降低了销售重心、贴进市场消费者;同时,形成现代高科技的品牌影响力,一举夺得了中国彩扩市场的垄断地位。我们不妨把这称之为基于“企业争夺市场能力”的营销策略。2、理解“市场需求”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多见于产业竞争升级之初。这类策略的发端,源自营销教科书的教义,“按需研发与生产”,以及“使产品合乎顾客的需要”。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甚至是一种愚见。很快人们或企业发现,随着供求关系的逆转,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顾客的需求逐渐

44、进入“欲望或心理”层面,难以把握。借用圣雄甘地的话说,“现在世界上的物质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唯独不能满足的是人们的欲望”。企业是一个现实而功利的组织,企业家不会像学者那样迂腐。企业实际的营销策略非常简单,即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或价值取向。企业所做的营销策略,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产品外观包装、消费者教育、客户顾问的沟通、系统解决方案,等等,始终一贯的宗旨,就是“引导顾客认同产品的价值”。借用日本本田宗一郎的话说,“我们是专业人士,只有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言下之意,“卖家总比买家精”。在引导顾客认同产品价值方面,有意义的事情不外乎有二,一是弄清楚自己卖的是什么?二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

45、是什么?前者称“卖点”,后者叫“诉求点”。然后,把卖点和诉求点联系起来,准确地说,把卖点引导到顾客认定的价值点上,或使顾客以为自己买到了什么,是“基于市场需求”这类营销策略的主要手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非常清楚,自己已经控制了独一无二的配方,就像因特尔公司控制了“技术标准”一样,不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想法,也不会考虑消费者有什么想法,或还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们来说,剩下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让消费者相信自己买到的是“美国的梦”,而不是“糖浆”,更不是类似感冒冲剂这样的“草药”。为了改变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可口可乐公司不惜重金,拿出30的销售收入作宣传,向各类时尚活动或热门事

46、件进行大力渗透,创造一种视觉冲击力,直接影响那些非常感性且不懂时尚为何物的年轻人;并通过这些冒冒失失、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最终让那些年长者在品尝可口可乐的过程中,自以为已经赶上了时代的步伐。真的令人难以置信,这类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使一味草药,历经百年,时尚依旧。这也许是本土企业着迷于4P策略的原因吧。结果市场营销停留在表层上,一个个企业在寻找“卖点”以及“美妙词汇”过程中,逐渐陷入困境,陷入恶性的竞争之中。 3、把握“竞争要害”很多企业并不像可口可乐公司或因特尔公司那样幸运,他们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可以仰仗,他们更多的是流水生产线,以及依靠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竞争的“

47、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包括技术、设备、人才、资源、成本、产品和市场的同质化。因此,竞争的“对抗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策略、手段、方式,甚至“广告用语”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首先集中在“规模的扩张上”,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都相信一个逻辑,生产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大,现金流越大,贷款金额越大,产品更新换代越快,市场竞争力越强,生产规模越大。形成所谓的“良性循环”,这是天知道的事情。在这种信念指导下,诸多企业唱着“做强必先做大”的歌谣,不顾市场容量的局限,拼命突破自己的经营规模。陷入这个误区的企业无不相信,只要有足够大的销售收入或现金流量,就能维持企业的运行。只要能够维持生存,哪怕没有利润,也会有未来

48、的机会,所谓“剩者为王”。意思是说,活不下来什么都没有了,连扭转败局的机会都没有了,这就是客观现实。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所有竞争企业,只有一个念头,打败对手,把对手的市场份额纳入自己的版图。学术语言就是“市场份额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甚或“利润导向”。市场竞争随之升级为“你死我活”的恶战,俗称“替代竞争者”或“把竞争者替代掉”;从价格大战、到广告大战、产品大战、促销大战、渠道大战、舆论大战,等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资源大战”,所谓“拼资源、拼人力”。沿着这个逻辑,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个,一起抓住一起绞死。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就是要避免陷入这个误区、摆脱上述的逻辑。这里的关键在于,把握竞争的要害

49、,形成系统的策略,与顾客建立联系并深化这种联系。在家电行业中,当年的四川长虹,算得上是争夺市场的高手。从90年代起,长虹就意识到,家电企业的竞争制高点,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谁能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有效地组织大规模销售,提高销售以及现金流转速度,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选择郑百文和武汉工贸公司进行合作,这是一种策略。因为这类贸易性质的公司,追求“大进大出”或资金周转速度,不喜欢囤积居奇。合乎长虹加速销售的意图,可以减免产品在流通领域滞留的风险。为了配合这一策略选择,长虹不得不制定相应的配套策略,包括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郑百文和武汉工贸“大进大出”的利益要求;依靠大规模交易量,吸引郑州建行提供承兑;在大规模承兑的基础上,调度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创造利润空间,进一步吸引各级经销商,分销长虹产品;最后,以“从量计价”的销售政策,迫使大大小小各级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