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贸易的迷信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自由贸易的迷信概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第七章 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第一节 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迷误. 1第二节 富国靠保护幼稚产业而兴起. 5第三节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科技革命. 10第四节 自由贸易中的失败者. 11 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已经指出了正统经济理论对自由贸易的迷信。正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历来认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好的对外贸易政策,强调它可以达到充分的效率,而且它正是有利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自己。而经济自由主义者们更是从来都把自由贸易最优论当作自己最得力的一个思想武器。这种理论教条已经并且继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在中国,这一理论教条也在日益得势,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害处越来越大。为
2、了不让这一理论观点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本章将从理论和历史实际两方面来破除这种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第一节 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迷误 对贸易政策的讨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正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由贸易最优论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在亚当斯密为正统的经济理论构建最初的理论体系时,他就把对自由贸易最优性质的论证当作整个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之一。从那以后,自由贸易最优论在正统经济理论中的统治地位几乎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改变的只是对它进行理论论证的着眼点。 亚当斯密曾经力图依据他的劳动价值论来论证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质。但是后世的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继承的不是他的这种论证方式,而是李嘉图的比较优
3、势理论所开创的思维传统。 自李嘉图以来,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三代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或者说,三代不同的理论“模型”)。这三代理论的代表分别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行业内贸易”模型。 人们通常将第三代国际贸易理论称作“新国际贸易理论”,而“行业内贸易”模型则是新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模型,它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企业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并且据此说明各国商品的进出口结构如何决定。其实这些新贸易理论,包括“行业内贸易”模型,都不能证明自由贸易政策必定优越。相反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这些新贸易理论来说明非自由贸易的政策有
4、时比自由贸易政策更好。 真正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质的,是正统国际贸易学说中的那两代老的传统理论,也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正是它们使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陷入迷误。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假定整个经济是竞争性的。按照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在竞争条件下,长期均衡时两种产品的相对比价应当等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之比。这是因为竞争条件下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其长期平均成本,而这又意味着这种价格使同种生产要素在用于生产任何产品时都得到了同样报酬。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国都实行自由贸易,长期中任何两种产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在各个国家的市场上都应当相等,因为当一国市场
5、上某两种产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与另一国不同时,将产品从它的相对价格较低的国家贩卖到其相对价格较高的国家就会有利可图。而任何两种产品之间的相对比价在竞争性的经济中总是取决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之比。利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相对比价的套利行为将使各种产品之间的相对比价在不同国家趋于一致。从这种套利性的贸易中最终会产生一种国际贸易结构,在这个国际贸易结构下,每个国家向别国出口的产品,都是它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别国的产品。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依据对竞争性经济的这种看法来阐发其对外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之间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它们以不同的原因来解释不同国家两种产品之间的相对生产
6、成本为什么不一样。比较优势学说把这种差别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技术上的差别,认为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因而当它们在没有对外贸易的自给自足条件下生产同样两种产品时,这两种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比率不可能完全一样。而要素禀赋学说则强调,不同国家相对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别来源于它们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在没有对外贸易的自给自足条件下,某种生产要素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中这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也比较低,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就比较低。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对自由贸易好处的全部论证,都遵循着李嘉图说明自由贸易好处的论证方式。 李嘉图以严密的数量比较证明,只要两国生产同样两种物品的
7、相对成本不一样,这两个国家就都可以出口自己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通过这种贸易使这两个国家都获益,因为它们都由此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而得到了更多的商品。例如,如果英国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9单位酒,葡萄牙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83单位酒,那就不管它们的绝对生产成本是多少,都应该由英国向葡萄牙出口酒,而由葡萄牙向英国出口呢绒。因为这样英国就可以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资源生产出0.9单位酒,把这些酒出口到葡萄牙可以换回多于1单位的呢绒。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强调,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结构自动就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这个要求。它们都证明了
8、,自由贸易会使各国都出口自己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从而按相对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一个有效率的国际分工结构。这样一种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结构有利于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一个国家。这就是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自由贸易好处的根本论证。 在这种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支持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的各种利益集团相互整合,已经使自由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了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
9、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 但是在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贸易,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其损人利己的私货。自由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副毒药,它会严重地妨碍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正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时,自己也在科学上陷入了严重的迷误。 迷误首先在于把按照当前的技术状况配置资源当成了经济效率的唯一来源,完全忽略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上的决定意义。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实行国际分工,其实质在于按照当前的技术状况最优地配置资源。这无疑会在给定的技术状况下提高经济
10、效率,但是它并不一定有利于一国的技术进步,而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现代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实行国际分工之所以有可能妨碍技术进步,是因为它可能阻碍一国产业的技术密集化进程。 稍微观察过当今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这种技术密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一国能够形成净出口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技术密集化集中体现了一国全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化。这种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过程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产业升级”,
11、它从产业结构方面反映了一国的技术进步。 确实,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把生产分为“技术含量高的”与“技术含量低的”。这种分法当然并不很严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棉布,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但是,我们应当进一步考虑到,企业总是在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技术中挑选成本最低的那种,而在不同产品上,能够选出的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有着明显不同的技术含量。这样,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在技术密集的程度上就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纺纱的技术含量显然低于飞机生产的技术含量。 19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技术密集化道路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一国进入了开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之后
12、,首先具有了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般都是纺织业,因为它需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和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 最近几年陷入经
13、济困境的东亚国家,多半都是由于没能将整个经济的支柱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化的产业。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优势产业就是汽车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这种产业结构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妨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是最近10年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 既然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最有利于落后国家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就应当完全服务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但是自由贸易政策常常会放慢落后国家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进程,这就使自由贸易政策对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会是一个最优的政策。 前边已经说过,自由贸易的好处是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论证的,这种原理具体化
14、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中。可计算一般均衡不过是把这些理论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再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作了估算而已。我们说自由贸易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发展,这等于说以比较优势原理所作的对自由贸易最优性的论证不能成立,按可计算一般均衡“算出”的自由贸易好处根本就不可信。 为什么现在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作出的估算不可靠?为什么作为这个模型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不能证明自由贸易的最优性?其根源就在于,比较优势原理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都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生产率高一些,它
15、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自然就会低一些。但是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一般来说,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同样,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个道理,有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而美国人早就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20。这就是著名的“学习效应”。 这种“学习效应”有两个特点:1. 一种产品的生产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历史,历史上生产过的产品越多成本就越低;2. 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降低的潜力越小。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
16、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由此看来,生产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很快降低其生产成本,而生产老产品则不会降低多少它的成本。 如果考虑到这种学习效应,我们就可以知道比较成本学说对自由贸易政策所作的论证错在哪里: 发展中国家生产过的“新产品”(现代工业产品)一定很少,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一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一定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人们抱怨“国产小汽车的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而要使现代的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生产这些现代的新产品。发展中国家降低现代工业产品的潜力
17、最大,只要坚持生产这些新产品,许多产品的相对成本就会迅速下降。 可是由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果实行自由贸易,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就会亏本,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不从事这些现代产品的生产,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效率也永远不会提高。而如果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坚持一个时期之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其相对成本会随之下降。这样,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可能阻止了一国提高其历史上生产很少的产品的生产率,而保护关税政策则有利于提高这种生产率。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18、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政策本身可以影响生产率的最典型例证。 以其现在的情况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本就没法考虑政策对生产率的这种影响。它根本就不考虑“学习效应”,因而必然夸大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低估它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的坏处。使用这样的模型作出的测算根本就是不可信的。而作为这种模型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它最喜欢使用的比较优势原理,从一开头就把技术水平看成是外生给定的,从根本上忽视了生产历史和经济政策对它的影响。这就是正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迷误。 自由贸易政策的辩护士们否认不了学习效应的这种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强调,如果一国
19、有完善的资本市场,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学到的技术又不会流失到别的企业去,私人投资者就是在自由贸易下也会向有巨大学习效应的产业投资,其目的是获得生产率自动提高之后的高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时也会承担生产新产品初期的亏损,由此而得到提高技术水平的“学习效应”。还有人论证说,对部分产品征收高关税总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扶植有巨大学习效应的产业的最好办法是给予政府补贴,而不是提高关税。 这一类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没有多大意义。发展中国家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它不可能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更不可能防止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学到的技术流失到别的企业去。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就不能指望私人
20、投资者在自由贸易下向有巨大学习效应的产业投资。以政府补贴来扶植有巨大学习效应的产业会造成政府的长期财政困难,因而也很难实行。真正切合实际的扶植有发展潜力产业的办法,还是对这种产业的进口品征收高额关税。 自由贸易的信徒们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自由贸易可以打破国内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垄断,而这种垄断是无效率的,必然会造成低产出、高价格。这是对自由贸易的“促进竞争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有偷换概念之嫌。从逻辑上说,也可以靠允许以致鼓励本国企业进入来促进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打破垄断并不意味着需要引入外国企业。 如果考虑到企业的最优规模这种效率因素,我们可以承认,“促进竞争论据”对小国是相当有道理的。以汽车
21、制造业为例。当今这个行业最有效率的公司规模是年产150万辆轿车。如果每个汽车厂商都达到这个规模的话,按“一户一车”即平均3个人保有一台车、每台车使用10年计,象韩国这样的小国有一个汽车厂商就足够满足本国需要了。但是一家企业独占国内汽车市场当然会造成极严重的垄断。 问题在于,这个例子也恰好说明,“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即使达到“3户一车”、每台车使用15年,也要有6个年产150万辆的汽车厂才能满足中国的“稳态”需求。6个汽车企业还不足以造成足够的竞争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企业来了才算竞争呢?实际上,中国汽车行业今日的问题仍然是厂商过多,竞争过度,而不是企业太少、
22、竞争不足。 这个简单的举例分析就足以证明,只要国内的经济政策得当,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即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又仅靠国内企业就产生足够的竞争,完全不需要靠自由贸易让外国企业来制造竞争。“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第二节 富国靠保护幼稚产业而兴起 上一节的讨论主要限于理论层次。从理论上抽象地说,自由贸易政策确实有利于按当前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每一个贸易参与国的经济效率;但是它也可能放慢甚至妨碍落后国家利用“学习效应”来从产业结构上加快技术进步。这样,对应不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个问题的解答,实际上取决于这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中哪一个的作用更大。在经济科学现在的分析水平上,还
23、只能靠历史上的经验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但是它们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曾经成为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的。克鲁格曼这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自己就承认,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其实何止是这三国,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英国就是靠保护贸易发
24、展工商业的。 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制造业还落后于其它国家时,英国政府一直采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扶植本国的制造业。 直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英国仍然是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上也落后于海峡对岸的尼德兰。当时英国生产并出口羊毛,主要供应佛兰德尔的毛织业。进入16世纪之后,一系列的历史条件刺激了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这些历史条件中就包括当时的都铎王朝实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在英国手工工场的这个发展中,占首位的是毛织业,英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出口毛织品。到16世纪中叶,呢绒出口已经占英国全部出口总额的80。为了促进英国毛织业
25、的发展,1614年英国政府完全禁止末加工的羊毛的出口。这促使17世纪初羊毛加工业在全英国普遍盛行,导致英国变为向国外供应毛织品。 这仅仅是当时英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之一例。16世纪下半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英国禁止进口金属制品、皮革制品以及其它许许多多工业品。1650年到1663年英国一连制定了几个航海条例,严禁外国船只参与对英国及其殖民地贸易中的许多种运输。为了迫使荷兰承认这些航海条例,英国甚至不惜在17世纪下半期与荷兰进行了3次战争。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
26、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英国的产业革命正是在棉纺织业中发生的。1733年开伊发明了飞梭之后,18世纪下半期英国人发明了各种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
27、业化时代。靠着首先完成使用机器生产的“产业革命”,英国才成为世界的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经济强国。到1820年,英国已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到1850年仍占39。 尽管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就极力鼓吹实行自由贸易,但是英国只是在完成了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之后才真正转向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废止了所有对输出品的限制。18411846年间,英国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9年废止了实行近200年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英国才最后消除了保护
28、关税的残余,成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让我们再看看西方其它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历史。 英国在工业生产上的世界第一地位在19世纪末被美国所取代。美国在1776年独立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在19世纪上半期就广泛发展起了使用机器的工业化生产。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工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而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36。在这样高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实行着高额的保护关税。 美国工业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倾向于以大的合作和“托拉斯”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美国政府试图培植大工业的政策之一是
29、建立保护关税制。最初,征收进口货物的关税是很适度的,其主要用意在于为政府提供收入。后来,关税提高了,为的是要保护“幼稚产业”以对抗外国产品的竞争。尽管民主党党员们普遍反对这个政策,共和党党员们却赞成它,而且从1861年到1913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共和党掌权。结果,美国采取了高关税政策,象1890年著名的麦金来税则就是这样。美国的榜样是当时促使法国、德国和其它欧洲诸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的一个因素。 美国独立以后不久,便于1789年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其1791年向国会提出的报告中,预言了贸易保护对制造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后来美国人一直承认关税的这种保护能力。181
3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明确的保护性关税法案,对进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铁制品课税3040。后来辉格党参议员亨利克莱明确提出,“美国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扶助“新兴工业”的发展并保护国内工农业的市场。以后美国的关税税率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是一直保持着保护性的高税率。1890年麦金来关税法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关税达到了顶点,该法将整体关税率从38提高到49.5%。 要体会美国19世纪的关税率有多高,我们只须把它与今日的通行关税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知道。“世界贸易组织”现在允许“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保留较高的进口关税,但是平均关税率也不过15! 正如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在独立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一书中指
31、出的,美国历史上的高关税的特点在于,它直接服务于保护国内生产者的目标。正是由于美国关税中的保护主义成分是如此之强烈,美国的一位经济历史学家才写道:“我们商业政策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内制造商保留国内市场,而排斥外国竞争的”。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才放弃了保护关税政策,转向了自由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的19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真正实行培植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关税政策。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已经实行了进口关税接近于0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却在1857年的大恐慌之后转而不断提高保护性的关税。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期,美国都是以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代表
32、。就是在这样高度保护性的关税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工业产量第一地位,上升为世界工业的霸主。 德国是在19世纪中发展成为工业化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德国对本国产业的高关税保护不如美国严厉,但是总的说来它实行的基本上还是保护关税制度。 19世纪初,德国还分裂为许多由封建领主统治的小邦,工业生产相当落后,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一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工商业的发展上不仅远远落后于英国,而且也比法国落后得多。德国是在逐步实现政治统一的过程中进行工业化的,政治上的统一又为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德国各小邦在贸易政策上的统一成了德国在政治上统一的先声。 19世纪初的德国没有统一的关税制
33、度和关税边界,每个封建诸侯各有自己的关税制度和关税边界,某些大诸侯还实行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制度,严重地割裂了德国的国内市场。在1818年到1834年,德意志各邦国相继实行各种关税制度上的改革,最后在1834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这个关税同盟统一了德国的关税制度和关税边界,废除了德国内部的关税,而在对国外的贸易中实行全德国统一的关税制度和关税税率。德意志关税同盟其实是后来的政治上统一的德国的前身。1871年德国终于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19世纪前半期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德国与国外的贸易中实行温和的保护关税制度,是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折衷。它对出口和初级产品的进口
34、基本免征关税,但是对制成品的进口却征收10的关税,对奢侈品更是征收2030的进口关税。在19世纪40年代,它还提高了某些工业品的进口关税。 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转向自由贸易,这也同样严重地冲击了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自由贸易的主张一度在德国占了上风。德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经致力于转向自由贸易政策,逐步降低和取消了许多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 但是,1873年代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很快就改变了德国贸易政策的发展方向。1879年德国实行的关税税率改革标志着德国重新转向保护关税政策,它对许多产品重新征收关税,并且提高了许多工业品的进口关税。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德
35、国不断提高各种产品的关税,以进口关税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农业,并以关税收入为帝国政府提供大量的财政资金,从而成了一个名符其实地实行保护关税的国家。 自从建立了关税同盟以后,德国的工业化就快速发展。而德国之成为世界第一等工业强国,则是在1879年重新转向保护关税政策之后。德国工业在18701880年间还只占世界第4位,在18801890年间就超过了法国而上升为世界第三位,到1910年又超过了英国而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1870年到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13.2%上升到15.7%。 19世纪的法国一直是4大工业强国之一,而它的工业更是从一开始就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下成长。
36、 在整个17世纪到18世纪初,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法国与英国一样,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保护关税、奖励工场主是这一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路易14的财政大臣科尔培尔还曾经开办了上百个“王家手工工场”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在这一整套政策扶植下,法国发展起了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制造业生产达到西欧大陆的最高水平。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执政的拿破仑政府在19世纪初大力实行各种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对外同样实行保护关税。在这些政策刺激下,尽管当时法国连年进行对外战争,很多工业品的生产还是成倍增长。1815年以后执政的复辟的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也都把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则定在保护关税上。在这几十年
37、间,法国的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已经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第二位。 但是,在使用机器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上,这时的法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英国的煤和铁的产量都比法国多好多倍。而英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工业优势,这时又极力在全世界推广自由贸易政策。由于自由贸易思潮的泛滥,也由于受了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诱惑,在七月王朝之后执政的拿破仑第三(路易拿破仑)改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商业资产阶级和那一部分需要廉价进口原料的工业家。 1852年路易拿破仑在法国称帝,随后法国政府逐渐采用了自由贸易政策,并且利用广泛的公共工程来帮助制造业和商业。此后20年法国的对外贸易额激增,工业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经历了一
38、次工业高涨。但是,实行自由贸易也给法国工商业造成了损害,许多中小企业都因抵挡不住英国产品的竞争而宣告破产。而且直到60年代,法国的工业产量仍然比居世界首位的英国落后很多。由于工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新兴的美国和德国,法国的工业产量在60年代被美国所超过而退居世界第三位,到80年代更被德国所超过而退居世界第四位。 所有这些都使法国人丧失了对自由贸易的信任。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又重新走上了以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道路。 意大利在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都曾经是欧洲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它一直陷于严重的政治分裂,在发展机械化大工业上也明显落后。虽然意大利在19世纪60年代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可是它到
39、20世纪初还不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工业化国家,经济明显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19世纪意大利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当然也有贸易政策上的原因。但是,绝不能说,意大利那时经济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实行自由贸易。 意大利的政治统一是在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主导下完成的。领导了这一统一事业的皮埃蒙特首相加富尔把当时的英国当作治国的榜样。他废除了商业和制造业上的限制,以自由贸易政策取代了保护关税政策。加富尔19世纪50年代曾经与法国、比利时、英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试图从自由贸易中取得最大限度的好处。19世纪60年代完成政治统一之后,意大利鼓励推广工厂制度,政府补贴商船队,国家铺设铁路、推广教育,以努力变
40、为一个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但是政府的这些积极行动大大增加了政府开支,使意大利的捐税幅度超过了欧洲的其它任何国家。 由于意大利的工业在自由贸易政策下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意大利在19世纪末也变成了一个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的国家。著名的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就是在这种高额关税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该公司建立于19世纪末,自那以后它一直被控制在阿涅利家族手中。意大利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制定了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律,以后的历届政府都坚持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菲亚特汽车公司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起来的。 到1912年,英国仍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进口关税接近于0
41、;而其它的欧美经济大国则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在法国为8.2%,在德国为8.4%,在意大利为9.8%,而在美国却达18.5%。与此相对应的是,英国的相对经济实力不断下降,美国和德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则不断上升,从落后于英国变成了工业产量大于英国。 这一段历史清楚地表明,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是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最好政策。 在现今的西方7个发达工业国中,加拿大虽然领土面积广大,但是人口远远少于5千万。我们前边已经指出,对于小国来说,过多的贸易保护确实不利于开展竞争,因而对经济效率的损害太大。但是国家越大,情况就越不是这样。因此,必须把加拿大的经济发展看作是例外情况。加拿大的经济发展
42、是在美国实现工业化以后被南方近邻美国带动起来的。 而在其它6个大的发达工业国中,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5个国家都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早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靠保护幼稚产业从落后国家变成了经济发达国家。对此本节前边已经作了大概的论述。在这6个工业发达的大国中,只有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 不过,日本工业化初期是被列强逼迫不得已而实行这种半自由贸易的政策的。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发展工业化生产,而在明治维新之前,西方列强以武力威胁强迫日本开港通商,在1858年的通商条约中夺去了日本的关税自主权。正是这种对外屈从激发了
43、日本人的民族主义和改革要求,导致了实行明治维新。但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最初时期,日本还无法修改对外开放市场的半自由贸易政策,因为这是由列强强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这样,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日本无法实行保护关税以扶植其幼稚的工业。 只是到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日本才得以逐步取消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直到1911年,日本才完全摆脱了这些条约的不平等条款的束缚,与各列强缔结了保有关税自主权的新“通商条约”。而到这时,日本已经成为机械化生产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但是,日本经济的发展绝不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成功。日本在西方人强加的半自由贸易下,采取了国家补贴工业的措施来扶植新兴产业。
44、上一节已经指出,政府给有巨大学习效应的产业补贴,也是扶植新兴产业的一个好办法。日本早期发展机械化生产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初期,为了给私人资本树立榜样,鼓励私人向现代工业投资,日本政府兴办了许多官营模范工厂。当这些企业能够进行生产经营之后,日本政府就将它们逐步廉价转让给了特权商人。这些转让给私人所有的官办工厂,主要限于那些在日本有比较有利的发展条件的产业,以及私人企业即使面临外国竞争也能生存下去的产业。这些政府转让的企业是日本财阀发展的基础之一。而政府兴办然后再廉价转让给私人的企业,实际上就是政府对工业发展的补贴。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之后的40多年中一直维持了对经济
45、的很高的直接投资。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府支出了巨额的战费;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获得了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些资金都被投入了军事部门,促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一般都超过私营部门的投资。日本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是靠着政府的这些直接投资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的这些直接投资是对发展日本的幼稚产业的最直接补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日本在私营经济的基础上重建和高速发展经济时,它实行的是高度保护的对外贸易政策。在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限制进口的政策,重点扶植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这个时期正是
46、日本经济取得超高速增长的年代,这种超高速增长创造了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 在1960年以前,日本政府对外汇和外贸实行直接管制,利用对外汇配额的管理来贯彻其对外贸易方针。1960年日本才开始实行贸易自由化,到60年代中期将大部分商品的进出口“自由化”了。但是,这种“贸易自由化”所消除的,其实不过是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直接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管制外汇和进口许可实施的。此后日本仍然以关税和其它非关税壁垒来严密地保护和帮助本国的产业,以致人们都公认日本是一个国内市场高度对外封闭的国家。日本就是靠着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上升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 综上所述,这6个当今西方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都是政府靠补贴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扶植新兴的幼稚产业发展的历史。当今世界上的那些富裕的大国都是借助于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而从落后国家上升为先进的发达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