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2147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7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doc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初创时期 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常德广播电视大学(简称常德电大)的初始机构也应运而生,翌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成立,经过三年多的蓄势准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破茧而立,翻开了常德成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第一节 工作启动 1978年上半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后不久,教育部与中央广播事业局合作,联合召开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会议,会后正式通知全国各省、市积极筹备成立广播电视大学。1978年12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颁布,

2、方案第一条指出,“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举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面向全国的以电视和广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高等学校。”第二条指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教学方面由教育部负责,演播技术方面由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1978年12月20日,教育部与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下发了(78)教视字1389号、(78)广发视字第84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抓紧做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学准备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一九七九年二月初开学”,并要求“凡转播中央电视大学课程的省、市、自治区,请即组织人力,建立机构,全面部署工作,加紧进行准备”。1979年

3、初,随着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简称湖南电大)的成立,常德地区的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也拉开了序幕。一、 电大工作第一人1979年3月,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见,常德地区文教局从工农教育办公室抽出一名干事,负责湖南电大派出机构常德地区工作站的筹备工作。盛赛君,中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时值年富力强,有幸成为了常德电大工作的第一人。她以其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为常德电大的发展夯下了第一块基石;她以其在电大8年的有声有色的工作,为常德电大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二、 电大工作站第一任1979年,省编委以湘编(1979)76号文件发文批复,同意成立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

4、由省电视大学和地区文教局双重领导,以地区为主,并颁发了“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印章。10月2日,常德地区文教局以常署教(79)32号文件向各县、市文教局和电大教学班发出了关于启用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印章的通知:同意成立省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由省电视大学和地区文教局双重领导,以地区为主。省编委颁发的“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印章自通知之日开始启用。今后有关广播电视大学方面的业务工作,请与该站直接联系,办公地点设地区文教局内。当时,由于地区文教局对成立工作站这一机构报批手续不明确,认为省里通知了编制和名称,即算成立了机构,因而未能及时向地区编委报请审批。198

5、0年4月1日,鉴于这一情况,在工作站运行了半年后,地区文教局向常德地委宣传部和常德地区编制委员会递交了关于报请设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的报告。4月23日,地区编制委员会以常编发(1980)32号文件发文,同意成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人员编制按省编委通知办,定编二名,不再增加编制,属二级机构,归口地区文教局领导。按省编委(1979)76号文件批复和常德地区文教局(79)32号文通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初始机构常德地区工作站应是1979年10月2日正式成立,1980年4月1日地区文教局递交报告及地区编委发文,应该算作补办机构成立的手续。1979年10月2日,金秋灿烂的日

6、子,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华诞喜庆的翌日,常德电视教育的航船正式扬帆起航,开始了劈波斩浪,历练壮行的征程。常德教育事业的史册从此添上了一个新的名字湖南电大常德地区工作站。曾经或正在为常德电大教育事业发展倾心尽力的电大工作者都将铭记这个日子。1980年下半年,为了充实力量,地区文教局安排调来机关工作不久,原慈利县一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唐治汉同志来地区电大工作站工作。1981年5月19日,常德地委宣传部16号文件通知地区教育局党组,任命唐治汉同志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副站长,是为常德地区电大工作站第一任。唐治汉同志任职近二年,时虽不长,但在电大艰难的创业之初,夯基垒石,夙兴夜寐,值电大

7、后者记怀。第二节 办学实绩1979年至1982年,常德地区电大工作站在省电大和地区文教局的领导下,认真地履行了其工作职责,在招生和办学上进行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显示了一定的工作实绩,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一 、教学组织地区工作站运行的几年里,全区电大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当时办学形成两种格局,一是县、市办班,二是厂(场)、矿、单位办班。全区十个县、市,除慈利县因电视覆盖不好外,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汉寿、桃源、常德7个县,常德市(老常德市)、津市市2个 市都开办了电大班,最多的常德县开班达到了7个。各县、市大多都是县长、市长为电大负责人,各县文教局都有一名同志兼管或专管电大工作,同时还担任班主任。

8、各县、市文教局电大始创者,当时有安乡县的钦世林、澧县的鲁官振、临澧县的周国平、石门县的刘世波、桃源县的戴隆成、汉寿县的曾罗生、常德县的黄秀蓉、常德市的梅明昌、津市市的邓湘华等,他们在各县、市电大教育起步、初创阶段,奔波辛劳,立下了汗马之功。厂、矿、单位办班当时有十多个,分别有浦沅机械厂、常德纺织机械厂、华南光学仪器厂、商业部粮食机械厂、桃源纺织厂、常德地区有线电厂、六0一矿、湘西金矿、湘澧盐矿、青峰煤矿、西洞庭农场、西湖农场、常德市工交学校等。这些单位一般由教育科、宣传科主管电大,并选派了认真负责,工作得力的班主任,象雷顺清、向标、杨启军、程淑萍、高可荣、朱力、华德成、邹双喜、邹定荣、肖冬生、

9、曾生等,在常德电大教育事业的起步阶段,同样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各级领导对电大教育高度重视,为解决电大办学的具体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津市市长贾光富同志亲自到电大班调查,解决扣发电大学生工资的问题,市教育局克服重重困难办电大教学班,让出机关食堂作电大的收听收看室,安排干部组织管理电大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全市困难较多的79级联合教学班,成了全省的先进教学班。常德市经委将该战线所属的三个电大教学班,迁到市工业交通学校集中办学,配备领导和专干统一管理,切实解决了教学设备、学生住宿的问题。常德市教育局将电大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电大办学问题,并安排了一名干部专管电大工作,电大的统一考试,局长任

10、主考,坐镇考场,领导组织好电大的每一次考试。桃源县教育局得知即将开办汉语言专业的信息后,局党组立即认真研究有关事项,并派两名同志专程前往省电大请示汇报,积极要求开办电大文科教学班。桃源师范领导带头,积极组织全校任教老师参加电大学习,几年来坚持不懈。湘澧盐矿、部粮机党委高瞻远虑,把开办电大班作为培训提高职工科学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由一名副书记主管,教学的设备、经费、师资等具体问题落实到位。领导重视,亲历身为,主管部门强力支持,是为办好电大的关键。二 、办学形式电大招收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3年,培养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专门人才。电大创办之初,主要开办机械和电子两个专业,以后逐渐扩展到文科和

11、经济类的各专业。机械和电子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力学、电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算法语言、英语等课程。学业考核实行学分制,学完一门课程,经考试成绩合格,记入学分证或发给单科结业证书。学完规定的课程,学满规定的学分,发给毕业证书。持有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相当于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举办广播电视大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不解决学生的工作分配问题。电大的办学形式有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自学视听3种,电大各专业所开课程及教学计划均按照中央电大和湖南电大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所用教材也是中央电大统一指定的。电大教学手段,理工科课程以电视教学为主,文

12、科课程以广播教学为主。电大学生有两类:一类是经过入学考试录取的正式学生,分为全日脱产学习的全科生、半脱产学习的双科生和不脱产选学的单科生3种,这些学生都要编入教学班进行学籍管理;另一类是不经过入学考试的自学收看者,这些学生不组织教学班,没有学籍,但可以到指定的教学班参加听课和考试。自由视听生学科考试不及格者,当年无权补考,要参加下一届同年级的相应科目的考试。在籍学生考试不及格者当年可以补考。为便于安排集中学习和辅导,各地各单位还组织了不同类型的电大教学班,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班主任,负责组织教学辅导与学籍管理。三、主要成绩常德地区工作站从1979年筹备开始,在省电大和地区文教局的领导下,就进行了富

13、有成效的工作。1979年首届共招收学生272人,其中全科生开办了机械(120人)和电子(82人)两个专业,单、双科生开办了英语、数学、物理、无机化学四个专业,共70人,成建制教学班有20个,招收自学视听生43人。80年共招收学生619人,其中全科生177人,单、双科生442人,开办专业与79年没有变化,教学班达到了59个,招收自学视听生201人,80年首届单科结业生达到188人。这两年的学生经过五次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成绩是过得硬的。如1981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全地区总评成绩是71.9分,优秀率37%,及格率96.1%,各科成绩在85分以上的占学生总数的26%。一些被聘请在电大上辅导课或参加电大

14、阅卷评分的常德师专或常德基础大学的教师一致反映:电大主讲教师授课水平高,效果好。当时电大的学习条件都比较差,但电大学生自学能力强,十分刻苦,因而成绩普遍较好。在当时招收的学生当中,涌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如常德市机械局1979级全科生唐明振,参加科学学报举办的高等数学难题征解,成绩突出,获得了二等奖。常德市轻工局来自生产岗位的工人,1979级全科生杜方哲,将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他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技术革新方面初露锋芒,两年多来在常德市无线电二厂搞了二十多个项目的小改革,受到了工人和领导的好评。不少中学教师选学了各自对口的单科课程,学以致用,其业务能力,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常德市七中高中化学

15、教师青美云,桃源师范学校物理教师吴长敏,东山峰农场子弟学校高中数学教师庞征求等,都未上过大学,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电大学习,教学相长,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都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桃师一些老师说得好:“电大是我的第二大学,参加电大学习是提高学识水平,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1981年,工作站因故未招生。到了1982年,办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共招收正式生437人,自学生505人,在校学生达到了1308人。这一年,1979级招收的学生全部如期毕业,加上自学生,首届毕业生就有290人。工作站运行的四年,艰苦创业,从无到有,铺垫了常德电大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基,为进一步发展常德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16、筹建分校 (19831986)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地、市工作站作为派出机构,在开启电大教育事业,铺垫电大教育基石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电大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领导体制、管理班子及经费管理办法均已不相适应,电大成为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单位,有自己的教学与管理机构,有基本的教学、技术、管理队伍,有专门的经费渠道和自己的办学场地及设施设备等问题都亟待解决。1983年到1986年,常德电大努力而为,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局面。第一节 构建学校体制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精神和省教育厅的指示,地区教育局和地区行政公署对建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予以了有力的支持,在短短的几年间,从机构的设立,领

17、导班子的配备,内部科室的定编到教师技术队伍的建设等,都给予了关怀和支持。常德分校得以迅速在新的体制下有序运行。一、 建立分校1982年,教育部发出(1982)013号文件,对各省,地、市电大工作机构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省电大属高等学校,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地、市电大分校、工作站是地、市直属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不是上一级电大的派出机构。根据这个精神,省教育厅于1983年1月25日向湖南省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改变广播电视大学地市工作站领导体制的报告。报告明确了三点:一是从1983年起,各地、市工作站改为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由各地、市领导,归口教育局管理,业务受省电大指导,各分校应成立精干的教学和管理班子,配

18、备有大专学历的专职校长。二是对省校、分校两级教师和行政人员的配备标准予以了明确。三是指出各地、市电大分校办学经费按现行财政包干体制,由同级财政解决。3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湘政办发(1983)8号文件发文,向各地、市行政公署和人民政府转发了省教育厅的报告,要求认真研究执行。1983年6月6日,常德地区教育局以常地教(1983)30号文件向行署和地委递交了关于建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的请示报告,一并请示了人员编制、组织领导、校舍等具体问题。是年10月11日,常德地区行政公署以常署发(1983)45号文件发出关于将省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工作站改为常德地区分校的通知,明确常德分校属处级独立事业

19、单位,归口地区教育处管理,业务受省电大指导,人员编制由地编委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自此,常德分校实至名顺,应势而立。二、 配备班子 常德地委、地委组织部及教育局,对于常德电大分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十分重视,在几年的时间里,组建,调整,充实,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为常德分校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1983年12月20日,中共常德地委常干(1983)154号文件关于李文星等同志任职的通知下发:任命李文星、张协庆同志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副校长;聂祖芳同志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调研员(副处级)。常德分校第一届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同年12月29日,常德地委宣传部3号文件通知:盛赛君同志任湖南广播电视大

20、学常德分校秘书(副科级)。1984年9月8日,中共常德地委常干(1984)119号文件下发,任命李敦谊同志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校长,是为常德分校的第一任校长。10月6日,中共常德地委组织部常组干(1984)79号文件下发,任命盛赛君同志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副校长,任命李文星同志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调研员,免去其该校副校长职务。这一年,中共常德地直机关委员会常直(1984)19号文件对常德分校临时党支部的请示予以了批复,同意成立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分校机关党支部,同意聂祖芳同志任支部书记。1985年10月4日,常德地委组织部常组干(1985)54号文件下发,任命谭名贵同志任常

21、德分校副校长,张协庆同志任常德分校副处级调研员,免去其该校副校长职务。1985年10月4日,湖南省总工会常德地区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常德分校工会委员会,由盛赛君、麦建中、李青年三同志任委员,1986年4月24日,常德地委组织部以常组干(1986)13号文件行文,由盛赛君同志兼任湖南电大常德分校工会主席。常德分校领导班子成员,无论是身处第一线还是退居二线的同志,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历身为,在组建内部机构,建设干部、教师队伍,选定校址,建设校园,招生办学等方面都出谋划策,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 组建科室 19 83年,常德地区教育局在关于建立常德分校的专门报告中,就向行署和地委提出建议,

22、分校下设一室三科: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管理科、总务科。当年,由于完成建立分校,配备领导班子等当务之急,组建科室之事就暂缓了一步。1984年5月14日,常德分校正式向地区编委递交了关于要求设置二级机构的请示报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请求设置五科一室:即教务科,负责招生、学籍、考试等;教学辅导科,负责教学计划、面授辅导、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干部培训科,负责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班的教学及管理等;政工科,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等;行政科,负责财会、基建、后勤等;办公室,负责文书档案,上传下达等。常德地区编制委员会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后,于5月23日以常编发(1984)45号文批复,同意成立办公室、教

23、务科、干部培训科。学校于10月13日以常电大(1984)016号发文,启用上述三科室的三枚新印章。由于教学辅导科未设立,电大教学辅导及教学研究等诸方面的工作难于归口管理,9月28日,学校以常电大(1984)014号向各县市教育局,各电大教学班发文,决定成立文科、理工科、经济类三个中心教研组,下设现代文学、写作、政教、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画法几何、机械、电子、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统计学、线形代数等13个教研小组。文科中心教研组组长待定,副组长为袁圣柏、胡文斌,组员有汤云龙、杨书舫;理工科中心教研组组长为李孝启,副组长为文定中、赵家齐、龚少武,组员有麦建中、何士衡、赵进京、郭作杰;经济类

24、中心教研组组长为刘铁山,副组长为苏和平、华沛林,组员有李青年、李玉声、田守志。教研中心组和教研小组成员近70人,充分考虑了分校本部、各县、市电大教学班、各厂(场)、矿及市直有关单位电大教学班的代表性、均衡性和指导性。教研组成员中心教研组与教研小组的成立,对于方便全市各教学班教学交流,有效开展电大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广教学典型经验,提高全市电大教学辅导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校本部教师李孝启、麦建中、袁圣柏、文定中、任明慧、苏和平、郭作杰、李青年、熊永峰等,或为分校学科带头人,或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常德电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分校特殊的办学组织,1983年我校所办的地直干部专修班需要

25、提及。根据当时省委有关文件精神,为改革开放,地方发展培养后备干部,地委组织部与常德电大共同举办了汉语言专业地直干部专修班,经统一考试,从地直各党政机关录取了84名学员,学制两年,分为两个班,由地委组织部和宣传部专调两名同志担任班主任,从汉寿宣传部调来崔先斌同志担任第一班班主任,从地区文教办调来聂祖芳同志担任第二班班主任,聂祖芳同志负总责。这两个班的不少学员现已成为地市级领导,如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常德市政府助理巡视员叶培明、常德市政协副主席彭明健、韦绍斌等,多数学员都担任处级领导,他们在各自的战线和岗位取得骄人成绩,彰显电大毕业生风采。1985年,学校根据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学任务日益繁

26、重的实际,于3月2日向地委宣传部递交了增设教学辅导科的报告。地委宣传部常宣组(1985)9号文件批复,同意学校增设教学辅导科。到了1986年,学校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于11月20日向地区编委递交了更改科室名称的报告,12月16日,常德地区编委常编发(1986)6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干部培训科更名为文经教学辅导科,教学辅导科更名为理工教学辅导科。四、 建设队伍工作站到分校的最初阶段,都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常常是身兼数职,招生、教学、学籍、考试等工作不分彼此,为电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种格局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工作有序的开展,导致了工作之间的一些矛盾。这种现状从1984年以后,逐步得以

27、改变。随着学校科室的设立和不断健全,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技术队伍的建设也紧锣密鼓,渐成雏形。1984年3月21日,学校向地区编委专门递交了关于核定教工编制的请示报告,4月6日,地区编委常编发(1984)26号文通知: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政发(1983)8号文件精神和常德分校教学、管理实际需要,核定省广播电视大学常德地区分校事业编制52名(行政人员14名,教学人员28名,教辅人员6名,自学收听者管理人员2名,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直属班行管人员2名)。鉴于目前该校经费和校舍等方面尚不具备进人的条件,1984年度暂按26名控制。5月26日,学校以(1984)1号文件向地区教育局、人事局请示,要求

28、选调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年骨干教师,从三个渠道选调,一是从本地区大中专学校抽调,二是从各县、市、地直各战线选调,三是从外地引进。至1984年,学校通过上述渠道,教工编制已达23人,其中教师、技术人员9人,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象李孝启、麦建中等,后来都成为学科带头人。至1986年,教工编制已增至35人。在干部培养上,这几年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1985年3月,学校对袁盛柏、文定忠、李孝启三同志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报请上级批准,分别提拔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教务科副科长、教学辅导科副科长见常德地委宣传部常宣组(85)5号文,这三人成为学校首批提拔的中层干部。1986年12月,学校又提拔了张可然、崔先

29、斌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见常宣组(1986)16号文。这几年调进常德分校的工作人员,形成了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基本队伍。他们当中的许多同志终其一生,为常德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第二节 形成教管规范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分校成立后,紧扣这个中心,在教学与管理上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同时,学校的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在整章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和要求上也形成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一、 创优评先活动常德电视教育事业在短短的几年里得以健康迅疾地发展,除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力

30、支持外,与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创优评先活动密不可分。争创优秀班级、争做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成为当时电大办学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分校成立后,将这一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每年的创优评先活动,涌现了一批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创出了教学与管理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比工作,比学习,比成绩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推动了全市电大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984年3月,学校专门发出了评选1983年度“三好学生”、“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班”的通知,并明确了评选条件,1985年元月,学校以常电大(85)01号发文,对评选先进的对象、步骤、条件、及奖励办法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予以了明确和规范,为以

31、后常规性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依据。1983年度,全市电大评选出先进教学班6个,优秀面授教师15名,三好学生46名,象现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的周发源,现任常德市政府助理巡视员的叶培明等都榜上有名。84年度的评先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填写了评先的推荐表,一并上交了优秀事迹的典型材料,学校以常电字(1985)03号文进行了通报表彰。这一年全市共评选出了18个先进单位,8名优秀班主任,15名优秀教师,186名三好学生,其中有现任常德市人大副主任的燕中炎、现任常德市政协副主席的彭明健,现任郴州市委秘书长的何文君,现任常德金恒地产董事长的肖瑛等。1985年,学校还从1984年度的先进个人

32、中间,推荐了5名同志参加省电大的表彰大会,分校教学辅导科副科长李孝启同志被评为全省电大优秀教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表彰大会。时至1986年,这项工作更是声势浩大,从时间上讲,是评选1985年至1986年度的先进;从程序上讲,评比前分校从全地区电大各单位抽了13名专干,与分校的同志一道,分成几个小组,对全市电大工作从10月28日至11月7日分两个阶段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检查评比后分校召开了全市性的总结、表彰大会;从组织上讲,专门成立了1985年至1986年度电大工作检查评比领导小组,由校长李敦谊同志任组长,副校长谭名贵、盛赛君、调研员张协庆同志任副组长。这次检查评比,材料的真实性,先进的可比性,内容

33、的丰富性等都超过了以往。共评出电大工作先进县、市4个:桃源县、安乡县、常德市、津市市,先进教学班13个,优秀专干4人,优秀班主任14人,优秀教师9人,优秀学生90人,单项奖学生8人。电大组织的全区性创优评先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若干年后,这些当年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都觉得是难忘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工作努力,学有所成,当年在先进榜上赫然有名的教师和学生,更觉得是一种荣耀,一种动力,一种激励永远前行的精神。二、 经验交流与表彰会在分校成立,百事待兴的最初几年,全地区县、市教育局办班,厂(场)矿办班,行政事业单位办班的单位有40多个,一个教学班就代表一个办学单位,在各县、市电大工作站

34、未成立之时,所有的教学教研活动、文体活动等都是由分校来统一安排和组织,可谓声势宏大,气氛热烈,影响不凡。如1984年下学期开学典礼,分校以常电大(1984)012号发文,要求全地区电大统一到常德滨湖影剧院参加,临近的桃源、临澧、常德县,常德市及市区等电大教学班全体学生参加,其他县、市每个教学班派5名代表参加,教学班有带队领导,人人佩带校章,服装整齐,与会者都很受鼓舞。1984年还相继在地委招待所召开了全区电大班主任工作会,在地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教学工作会。各中心教研组,教研小组或集中,或分散组织的教研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如阿Q形象讨论会,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竞赛,写作竞赛,女神成就与地位研讨,形式

35、逻辑师资培训,力学部分测试,毕业设计工作交流,经济类各科模拟考试,期末复习迎考研究等活动,都按照分校的统一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效果良好。尤其值得提及的几次大型活动有:1.澧县教学管理现场会。1985年10月21日至25日在澧县城关镇清苑楼饭店召开。主题是传达省电大教学、教务会议精神,研究、布置全区电大教学、教务工作,交流各电大教学班教学管理经验。会上,有十个办学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如桃源纺织厂教学班认真搞好组织管理,努力办好电大教学班、桃源县工农教育办围绕教学,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常德肉联厂加强组织建设,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津市市工业学校电大经济班自己管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等单位的

36、发言,都为与会者提供了教学管理可资借鉴的经验。校长李敦谊同志就电大教育的特点与性质,电大的办学方向等问题在会上发表了讲话。2.慈利教学经验交流会。1986年5月下旬在慈利县城召开,为期三天。有16名同志在会上进行了教与学的经验交流。如常德检察分院电大教学分部作了加强领导,改进辅导的发言,浦沅机械厂职工大学电大班作了充分发挥班委会、科代表的作用,认真开展互教互学活动的发言,桃源师范汉语电大班作了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抓好教学各个环节,为四化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的发言,地工财部电大班学员,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区电大三好学生,并被中央电大评为优秀学员的燕中炎作了我读电大的几点体会的发言。这些经验介绍,是其教

37、与学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会上,副校长盛赛君同志就电大办学的数量与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代表分校谈了几点意见。3.常德分校经验表彰会。由常德地区教育委员会和电大常德分校共发通知,于1986年12月5日至7日在常德县招待所召开,会期一天半。各县、市教委分管电大工作的副主任、电大专干,各教学班主任,全体优秀电大教育工作者,优秀学员及特约学员代表齐聚一堂,共享了这次盛会的喜悦。早在这次大会的前几个月,9月8日,李鹏总理为电大题词“电视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这对全体电大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次会议主题是表彰1985年至1986年度电大

38、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时任地区行署副专员的肖宗荣同志莅临大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他引用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的讲话,对常德电视教育事业予以了客观的评价:电大毕业生的质量总的讲是好的,他们为电大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得到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承认。但由于电大还很年轻,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所以还没有完全被社会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肖专员希望常德电大努力办好电大教育,用质量来赢得社会声誉。校长李敦谊同志作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坚持改革,开拓前进的主题报告,讲话着重肯定了常德电大自1979年创办以来的主要成绩,先后开设了机电类、土木类、管理工程类、经济类、语文类和法律新闻等25个专业188门课程,共办了167个

39、教学班,连续7届共招收学生5050人,从1982年起,为全区各行各业输送了10多个专业的四届毕业生1568人,特别是1985年至1986年,共招收新生1573人,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102名,发展势头很好,电大办学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李校长的讲话给了电大工作者以信心和鼓舞。会上,电大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代表进行了典型经验的交流,桃源县教育委员会作了改善办学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电大教学质量的发言,其做法和措施对电大办学单位是很好的借鉴。安乡汉语班53岁的班主任兼辅导老师吴华让作了挑两副重担,献一颗红心,“爱”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发言,其事迹和精神感染了与会者。特约学员代表,汉寿电大中文班6

40、9岁学员朱在元作了我上电大乐晚年的发言,他上电大的事迹和精神反响强烈,与会者交口称誉。4.全区电大系统排球赛。1986年3月20日,地区教育委员会、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湖南电大常德分校联合发出通知,举行全区电大系统排球赛。分两阶段举行:第一阶段是4月13日至15日,分别在澧县、桃源、常德县、常德市举行;第二阶段是5月1日至4日,在常德市举行。这次排球赛堪称全区电大系统教师、学生相聚交流,沟通联谊的盛事,各县、市,各厂矿及地直各单位电大教学班都组队参加,每队领队1人,教练1人,运动员8人。比赛除网高定为2.30米外,其余均采用国家体委审定的最新排球规则。4天的初赛和4天的决赛,赛场上始终声浪如潮

41、,鼓劲声、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运动员风采,团队风貌,拼搏友爱精神,强烈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电大团结奋斗的精神也激荡着每一个为电大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工作者的心灵。比赛最后结果,安乡县1985级汉语言文学班获第一名,浦沅机械厂1983级工业企业管理班获第二名,常德市1985级朗州新闻班获第三名。5.全区电大系统乒乓球运动会。1987年5月5日至7日在华南光学仪器厂举行。由分校副校长谭名贵同志主持,张可然、文定忠两同志具体组织。比赛分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等项目,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澧县电大站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一名,桃源获第二名,津市获第三名;桃源获女子团体第一名,常德

42、师专培训部获第二名,津市获第三名;男子单打的前六名分别由杨文(常德市)、李继谦(常德市)、赵岳峰(澧县)、刘阳生(津市)、艾锋(桃源)、文定忠(分校)获得;女子单打的前六名分别由陈丽娟(桃源)、张新华(桃源)、何君(津市)、贺翠平(市档案局)、黄英(市工商银行)、黄英(师专培训部)获得。经验交流与表彰及教学教研、文体等活动,让大家共享了电大办学的喜悦和成果,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增强了系统办学的凝聚力,形成了和谐发展的局面。三、 整章建制工作电大最初几年,招生、教学、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生管理等工作,各教学班都是自行其事,这对分校按上级电大要求统一管理带来不便;分校最初也只有几个工作人

43、员,大多身兼数职,特别是管理与教学职责不分,导致工作的疏漏,带来工作之间的矛盾。分校成立后,针对这种现状,进行了整章建制的一系列工作。1984年11月,学校出台了湖南电大常德分校岗位责任制共五大部分,其中前三部分阐述职责与权限,第四部分是考评,第五部分是奖惩。这份岗位职责定到了具体科室,具体人员,对各科室的职责,对校长、副校长、调研员、科长等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予以了明确的界定,可以说是电大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初步规范。同时,还出台了湖南电大常德分校规章制度,对办公制度、公物管理制度、汽车管理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1985年,学校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制度进行了健全和完善,

44、突出的是针对各科室的具体工作人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职权。与1984年比较,修改的责任制体现了党政工作分开,教学与管理工作各行其轨的原则。1986年对此又进一步完善,从规章制度来讲,原来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独立成篇,较之先前更完善,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岗位责任制来讲,增加了班主任职责这一块,强化了专职教师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各办学单位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按上级电大教学与管理要求,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学与管理行为。如桃源纺织厂电大教学班规章制度汇编中,有电大教学班工作标准责任制、班主任工作标准责任制、专职教师工作标准责任制、电大教学班学员守则、学员请假制度、学员经济奖罚制度等,在85年的澧县教学管理现场

45、会上,桃源纺织厂就建立教学与教学管理规范的工作,专门介绍了经验,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第三节 建设分校校园地区电大工作站为地区文教局的二层机构,电大工作站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文教局机关院内。分校成立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分校工作人员也逐年增多,教职工住房,各科室办公场所的问题日显突出,当时分校近30名工作人员,分别寄居在地委、行署、教育局等9个单位,分两处办公,一是教育局有三个办公室,二是租用了常德军分区十一栋楼第二层楼房,教学、管理、生活极为不便,解决校舍,建设校园的问题成当务之急。一、积极汇报工作分校成立伊始,立项建校就列入学校议事日程,以后更是紧锣密鼓,从未懈怠。1984年3月9日,学校就

46、电大发展的若干问题向地委和行署作了长达14页,近万字的工作汇报,在这份关于目前电大工作的汇报提纲中,第五部分是专门报告有计划地解决分校办学条件的内容,包括教职工住宅、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浴室、车库等基建项目。10月13日,学校以常电大(1984)017号文专门向时任地区行署专员的汪啸风同志递交了关于要求解决湖南电大常德分校一九八五年基建计划的请示报告,请求解决教师宿舍44户,教学实验楼一栋,食堂、浴室、厕所、车库等设施的基建计划。1985年1月3日,学校又向行署递交了解决1985年基建计划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将解决44户教职工住房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地委、行署和上级领导的关

47、怀下,地区计划委员会于1985年5月2日以常计基字(1985)50号下文,给常德分校下达了1985年基建计划:由地区财政局全额投资25万元,修建1950平方米的住宅,计二类住宅25户,三类住宅10户,1985年投资20万元,1986年投资5万元。这之后,地区计委又陆续发文给学校下达了基建材料、钢材指标的计划,1986年住宅续建中,地区计委又下文再一次确认了学校的基建计划。二、选址征地建校1984年春节过后,校址定选工作开始启动。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东门现啤酒厂位置,一是西门现学校位置,西门按城市建设规划,是高教文化区,当时经过领导研究,教职工投票,选定西门,最后由时任地区行署副专员的曾繁友同志

48、拍板敲定。校址选定后,征地工作颇费周折,一直到1985年上半年,与征地所在乡、村、组的联系、磋商才告一段落。7月15日,学校正式递交征用土地申请书,经常德市护城乡政府、三岔路村委会同意,征用第7小组稻田3.71亩,8月10日,常德市人民政府向常德分校和三岔路村组下达了基本建设征用土地通知单。9月12日,学校与澧县第六建筑安装公司签定了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合同, 教工住宅楼从1985年11月正式开工,至1986年8月底止全部竣工。按地区计委先前下达的基建计划指标是1950平方米,在修建过程中,学校考虑到一批中年教师的实际,于12月16日向地区计委申请,将其中10套住房由原来的每套51.25平方米增加到59.05平方米,总共增加78平方米。在具体施工中,学校还与施工方协商,将施工人员工棚、材料堆放工棚提高建筑标准,在施工尾声改为了临时教室等,最后,学校实际建筑总面积达到2500多平方米。9月3日,学校发出搬迁新校址的通知,定于9月7日至15日搬迁。这是一个标志,常德电大自机构初始,8年的艰苦创业,8年的苦心经营,8年的图谋发展,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的校园,这对于分校由电大教育管理机构走向办学实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陆续来电大分校的工作人员,大家在国庆前夕搬入新居,乔迁之喜,国庆之乐自然在心中荡漾。在整个选址,征地,建房的过程中,原任老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