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259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医疗经验)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8月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1,医疗运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8月1医疗运用,目录,01.,背景,02.,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03.,注射工具选择,04.,适应证和禁忌证,知情同意,05.,06.,操作流程和步骤,整合实践,07.,08.,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2,医疗运用,目录01.背景02.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03.注射工具选择04,01,背 景,3,医疗运用,01背 景3医疗运用,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但在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等

2、细节上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我国国情和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现有文献及相关 meta 分析,组织本领域护理专家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临床护理实践中,抗凝剂皮下注射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同时伴有局部疼痛,降低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背 景,4,医疗运用,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高达30%,局部皮下出血面积可达8cmX10cm。,5,医疗运用,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高达30%,5医疗

3、运用,02,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6,医疗运用,02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6医疗运用,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7,医疗运用,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7医疗运用,03,注射工具选择,8,医疗运用,03注射工具选择8医疗运用,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03,注射工具选择,9,医疗运用,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对于儿童和消瘦,03,注射工具选择,10,医疗运用,03注射工具选择10医疗运用,针帽(橡胶),玻璃针

4、管(中性玻璃),活塞(橡胶),推杆,预灌式注射器,注射针,完好密封的包装系统、 高精度微量灌 装,剂量准确,应用方便,均为带注射针产品,针头长度和外径较普通 1 mL 注射器短小,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同预灌式抗凝剂之间针头规格参数差别不大。,推荐,11,医疗运用,针帽(橡胶)玻璃针管(中性玻璃)活塞推杆预灌式注射器注射针完,04,适应证和禁忌证,12,医疗运用,04适应证和禁忌证12医疗运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 VTE 防治基础。,13,医疗运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 VTE

5、,适应证:,4.1,14,医疗运用,DVT 伴有 PTE;VTE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急性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活动性出血(如脑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术后活动性出血等),或有出血倾向的器官损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相对禁忌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与肝素治疗无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除外);,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肝素或其衍生物过敏;,同时应用乙酰水杨酸、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右旋糖酐、噻氯匹啶、皮质类固醇治疗时,有增加出血危险。,4.2,15,医疗运用,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急性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难以控制的,05,知情同意

6、,16,医疗运用,05知情同意16医疗运用,知情同意,05,向患方介绍抗凝治疗,告知抗凝剂皮下注射适应证、禁忌证。,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17,医疗运用,知情同意05向患方介绍抗凝治疗,告知抗凝剂皮下注射适应证、禁,注射部位皮肤血管炎、皮肤坏死、炎性结节、紫癜或红斑、水肿或荨麻疹、疼痛等,抗凝治疗潜在风险:,风险,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肌肉骨骼系统异常,骨质疏松(见于3 个月长期治疗)。 其它罕见不良反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逆性高钾血症等,血液系统异常,

7、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免疫系统异常,过敏/类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异常,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不同部位出血、注射部位荨麻疹、水肿及疼痛较为常见。,18,医疗运用,注射部位皮肤血管炎、皮肤坏死、炎性结节、紫癜或红斑、水肿或荨,06,操作流程和步骤,19,医疗运用,06操作流程和步骤19医疗运用,6.1注射部位,推荐意见 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腹壁注射部位:上起自左右肋缘下 l cm,下至耻骨联合上 1 cm,左右至脐周 10 cm,避开脐周 2 cm 以内。,20,医疗运用,6.1注射部位推荐意见 1:腹壁注射部位:20医

8、疗运用,推荐意见 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 28 周至临产前 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 B 超测定腹部 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长度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6.1注射部位,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21,医疗运用,推荐意见 2:6.1注射部位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厚,可降低药液外渗风险;所含神经纤维较少,痛感相对较轻;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影响;易被患者接受,便于操作。,腹壁,皮下组织较厚,与上臂其它部位相比,发生肌内注射风险较低,上臂外

9、侧中 1/3,皮下组织较厚,痛觉敏感度较低,远离大血管和神经, 相对大腿其它部位较为安全,大腿前外侧上 1/3,过臀裂顶点水平线与过髂嵴最高点垂直平分线相交而成的外上方 1/4 区域,捏皮较为困难,且不便于自我注射患者操作,臀部外上侧,6.1注射部位,不同注射部位药液吸收速度不同,依次为腹部 上臂 大腿 臀部。,22,医疗运用,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厚,可降低药液外渗风险;腹壁皮下,6.2 注射体位,推荐意见 3:腹壁注射时, 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腹部。,推荐意见 4: 上臂外侧注射患者宜取平卧位或坐位。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 90(置于椅背),患者肩部放松。,23,医疗运用,6.2 注射

10、体位推荐意见 4: 23医疗运用,不同注射部位间轮换,将腹部分为 4 个区域, 每侧上臂、大腿、臀部各为 1 个区域,每次注射一个区域,并按顺时针方向轮换注射区域,同一注射部位区域内轮换,表盘式轮换:以肚脐为中心按表盘式将腹部分为 12 个象限, 周一至周日每日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十字分时分区:以肚脐为中点作十字线,将腹部分成 4 个象限,逐日交替选择左腹部或右腹部,再根据注射时间上午或下午选择上腹部或下腹部,6.3 注射部位轮换,24,医疗运用,不同注射部位间轮换将腹部分为 4 个区域, 每侧上臂、大腿、,6.3 注射部位轮换,推荐意见 5: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

11、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2 次注射点间距 2 cm 以上, 可以明显降低注射局部药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出血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适症状,25,医疗运用,6.3 注射部位轮换推荐意见 5: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6.4 注射前是否排气,推荐意见 6: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排气易致针尖药液残留,有诱发并加重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可能。,26,医疗运用,6.4 注射前是否排气推荐意见 6:排气易致针尖药液残留,有,6.5 注射角度,推荐意见 7:左手拇指、示指相距 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

12、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27,医疗运用,6.5 注射角度推荐意见 7:27医疗运用,6.5 注射角度,垂直皱褶注射法:优点皮下细小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到破坏;局部皮下间隙增大,有利于与肌肉层分开,使药物完全进入深层皮下组织,有利于药物吸收,同时可防止针头刺入肌层引起疼痛和出血;易于把握进针深度,缩短进针行程,减少对腹壁皮下组织损伤;易于固定针头位置,防止针头移位;组织内外穿刺点在同一垂直线上,按压皮肤表面穿刺点的同时能够对深部组织穿刺路径起到压迫作用,28,医疗运用,6.5 注射角度垂直皱褶注射法:优点28医疗运用,6.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推荐意见 8:注射前不抽回血。,皮

13、下组织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结构疏松,少有毛细血管。临床操作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很难抽回血,如勉强换手操作,容易导致针尖移位,加重组织损伤,29,医疗运用,6.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皮下组织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结,6.7 注射速度与拔针,推荐意见 9: 持续匀速注射 10 s, 注射后停留10 s,再快速拔针。,延长皮下注射持续时间可促进药物吸收,减少皮下出血和皮下硬结的发生,但注射速度过慢则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焦虑。,30,医疗运用,6.7 注射速度与拔针30医疗运用,6.8 注射后是否按压,推荐意见 10:拔针后无需按压。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

14、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 35 min,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 1 cm 为宜。,按压不当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预灌式注射剂预留空气封堵注射器乳头,在防止针芯药液浪费的同时,可避免组织内药液溢出和拔针时残余药液渗入皮下。有研究报道,按压 35 min 能明显降低穿刺部位出血风险。 另有文献报道,长时间(10 min)按压后出血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护士对过长时间按压难以贯彻执行,临床上常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然而由于按压力度、时间很难掌握,易造成相反结果。,31,医疗运用,6.8 注射后是否按压推荐意见 10:按压不当易引起毛细血管,6.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推荐意见 11: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

15、敷、理疗。,32,医疗运用,6.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推荐意见 11:32医疗运用,07,整合实践,33,医疗运用,07整合实践33医疗运用,身份识别,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操作前评估,操作前准备,注射流程,健康宣教,注意事项,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局部情况,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护士、患者、环境、用物准备,使用预灌式抗凝剂、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合理选择注射部位;消毒:有效碘含量为 0.45%0.55%的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 螺旋式消毒两遍,范围直径5 cm,自然待干;保持左手拇、示指相距 56 cm,提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于皱褶最高点

16、快速垂直进针,毋需抽回血;缓慢匀速推注药液 10 s,药液推注完毕针头停留 10 s,快速拔针后不按压;操作前、中、后认真核对身份和药物信息,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皮下注射后健康宣教;终末处理、洗手、记录、签名。,34,医疗运用,身份识别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健康宣教,注意事项,注射前检查玻璃针管乳头有无裂纹,取出过程中避免方法不当导致针头弯曲。 若预灌式注射剂为 2 只装,分离时严禁用力掰扯。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体位,避开硬结和瘢痕。用拇指和示指提捏皮肤,注射全程保持皮肤皱褶高度不变。皮下注射深度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皮下脂肪厚度决定,如发现针头弯曲,应立即拔针。

17、患者腹部系皮带、裤带处不予注射。,嘱患者注射过程中勿突然更换体位。 注射部位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皮带、裤带避免束缚过紧。 指导患者发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腹痛,牙龈、眼睑球结膜、呼吸道、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腹壁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局部或全身有过敏反应。,35,医疗运用,健康宣教注意事项注射前检查玻璃针管乳头有无裂纹,取出过程中,08,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36,医疗运用,08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36医疗运用,8.1 皮下出血,原因:因抗凝剂本身具有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作用;注射时针头未垂直于皮肤而是成角度刺

18、入;腹壁皮下组织薄的成人或儿童,进针过深刺入肌层。 临床表现为:瘀点(2 mm)紫癜(35 mm)瘀斑(5mm)血肿(深部出血伴或不伴有皮肤隆起),处理对策: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运用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37,医疗运用,8.1 皮下出血原因:处理对策: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8.2 疼痛,原因:如本身基础疾病、 注射周围环境、注射部位、针头型号、针头/药液与皮肤间温度差、消毒液刺激、进针角度、进针时呼吸时相、注射剂量以及注射时间等,均可引起疼痛或影响疼痛程度。 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有过注射经历的患儿,注射疼痛感和针头尖锐部分带来的视觉感均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陪同家长人

19、数多也会增加患儿的恐惧感。,处理对策: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 以腕部力量穿刺, 进针轻、 稳、准;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 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儿童患者应限制 12 名家长陪同, 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38,医疗运用,8.2 疼痛原因:处理对策:38医疗运用,8.3 渗(漏)液,原因:针尖漏液:预灌式注射剂不排气较少会发生针尖滴液,排气易导致注射前针尖药液残留和滴漏;皮肤渗液:药液自穿刺处针眼溢出于皮肤表面,与针尖刺入注射部位过浅、注

20、射后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疏松、局部按摩有关,其中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是主要原因。,处理对策: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 mL 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 10 s 后快速拔出; 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 1 cm 为宜。,39,医疗运用,8.3 渗(漏)液原因:处理对策:39医疗运用,8.4 过敏反应,原因:过敏源可为肝素类制剂或预灌式注射器中的橡胶组件。 局部过敏症状主要有皮疹,并伴有瘙痒、麻木感。 全身性过敏症状较为罕见,低分子肝素的全身反应主要为 HIT。,处理对策: 注射前充分评估

21、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 HIT 病史者禁用。 注射后发生 HIT 患者,可选择阿加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需停用低分子肝素并选择替代抗凝用药。 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0,医疗运用,8.4 过敏反应原因:处理对策:40医疗运用,8.5 弯针、断针,原因:注射前泡罩包装分离及预灌式注射剂拿取方法不当,导致针头弯曲;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注射过深,导致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注射过程中患者扭动身躯。,处理对策: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或深部组织陷入。 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 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 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使之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 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 X 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41,医疗运用,8.5 弯针、断针原因:处理对策:41医疗运用,感谢您的观看,Thank you for your download to watch,42,医疗运用,感谢您的观看Thank you for your down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