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264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全球性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它是当时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全球性公约。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09年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印 象 湿 地,阅读教材P41课文、图片、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湿地的概念是什么?(2)湿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有什么特点?(3)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一、湿地的概念,1、湿地的定义 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湿地的类型及特点,天然湿地:沼泽、

2、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二、地球之肾,阅读教材P42-43,总结湿地的功能和作用,二、地球之肾,生产大量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二、地球之肾,生态价值,经

3、济价值,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许多鸟类会失去栖息环境,生存面临威胁。,2、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3、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4、?,赞成。 因为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周围地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形成降雨,从而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三、湿地资源问题,随着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三、湿地资源问题,洞庭湖为什么缩小了?会造成哪些后果?,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泥沙淤积,湖面减小,围湖造田 ,湖面减少,禁止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2)影响航运,(3)破坏生物多样性,1.“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

5、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丰富地形: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河湖密布,水产养殖发达。,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的增加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3、有人说,“保护湿地会阻碍地方

6、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湿地是很好的耕地后备资源。在我国耕地短缺的形式下,湿地应开垦为耕地,以弥补耕地的不足”。针对这种说法,谈一谈你的认识。,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把一部分湿地开垦为耕地,可以增产粮食,满足人类需要。 但如果把湿地当作后备耕地资源,大面积开垦,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并造成经济损失,是得不偿失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约有2/3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丧失了约78%的天然沼泽,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0余种、鱼类减少了约50种,七大水系(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有2/3的河段水质

7、污染问题突出。目前,在一些天然湿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围垦、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所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加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滨海滩涂、湖泊、天然沼泽湿地消亡;水生动植物减少;水污染。,对滩涂、湖泊围垦;对水生动植物过度捕捞;任意排放污染物。,退耕还湖;有计划地实行休渔;禁止捕杀珍稀动物;合理利用水生植物;控制环境污染。,四、保护湿地,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工程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经济措施);

8、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法律措施),阅读P45洞庭湖“变”大了,了解洞庭湖的具体治理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下图是一种湿地资源利用模式。还湖后的耕地改为鱼塘,在洪水期间可蓄水分洪,在湖水水位较低时,又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农民不种田而去养鱼,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好不好?除此方法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哪些移民生产安置方式?,洞庭湖水产养殖场,(1)发展水产养殖,以湖养人:退田还湖,退田还塘,既可以蓄水分洪,又可以发展养殖,农民变渔民,既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又使原来的居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9、2)发展加工工业:利用当地的水产资源及运进原料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就业机会;(3)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此处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土地130万多公顷。,探究三江平原,哪些自然因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资料1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资料2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三江平原

10、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经过几十年的开垦,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达到370万公顷,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荒”变成了我国的“北大仓”。现在,三江平原还有宜农荒地110万公顷。,思考:1.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2.三江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

11、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32.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其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元。材料1: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

12、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材料2: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材料3:“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材料4: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

13、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分),C,(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2分)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B,(3)洞庭湖面积的不断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 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的 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的 灾害。,时间,调蓄,洪涝,(4)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概念(荒漠化、湿地)原因(自然、人为)危害防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