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3067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议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谈起白传之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视觉要素归纳,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本文简称“春晚”)视觉美的追求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后,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传统电视视觉美的追求已在发生渐变,作为文化盛宴,春晚也应适应和引导这种新的潮流,发掘新的节目内容,创造新的节目样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关键词】视觉要素 符号 视觉美 春晚电视文艺是在舞台文艺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屏幕艺术,它是以声音和画面同现、多角度、动态的、直观的表现为特点的艺术,也是以强烈视觉吸引为主要手段,展示艺术内在美学韵味的特殊情境和意境的艺术。从本质上讲,

2、任何艺术都是创作主体按照审美的规律对客观世界予以艺术的把握,都是艺术地通过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美学形态,对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的审美观照。电视综艺节目作为最为典型的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集各种表现手法和各种文艺节目于一体,它不仅具有独立的美学特性,而且具有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自1983年起,春晚已经办了整整25年。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5年。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已经极大地丰富起来,某些大城市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按照传统,在春节这一天,人们会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某种形式的回顾,同时又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春晚像一面镜子,老百姓也期望它像一面镜子

3、,在新年到来之际,折射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方面,以期对自己和别人进行美学意义的观照,从而寻求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春晚带着这样的希冀,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期盼逐渐地成为与传统春节期间“包饺子”、“放鞭炮”一样的新“民俗”。小小的电视屏幕是如何实现的呢?一、视觉美: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要素我们知道,追求声音和画面的同现,追求动态的表现,曾经是古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古代诗词中无数意境优美的诗句都是千方百计地以语言叙述、描绘、形容、比拟等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其理想境界。无论文字的形容描述怎样活灵活现,都需要以联想作为中介,在读者的脑海中虚拟出形象,而且受文字语言水平的制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

4、虚拟”出来。电视集众家艺术于一体,以有声有色的直观性,把需要联想才能组成的画面直接推到观众面前。这一现代技术支持下的艺术种类,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切追求动态表现艺术的高峰。我们来看一下电视如何与各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1958年,电视在中国诞生,陆续播出新闻和其他独立的文艺节目,如:诗朗诵、舞蹈、电视剧等节目。1960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在演播室里排练、播出了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节目有诗歌舞、朗诵、相声和戏曲,这就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开端。这时的节目已经有了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所播出的文艺节目是用电视手段进行了再创造的艺术形式。例如:所播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加了画外音的解说词

5、,而且把越剧的表演镜头插了进来,既扩大了原曲的表现能力,又直观地展示了梁祝的故事内容,其他一些节目也都进行了电视化的处理。在以后的几年中,戏曲、喜剧和电视剧又陆续进行进入了电视屏幕,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表现力。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被电视所接受和改造。可以这样说,电视综艺节目是以全盘继承其他艺术成就为开端的,一些艺术门类由于电视的影响还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视综艺节目都有那些视觉要素。动感的画面 带有表演动作的歌曲、戏曲、舞蹈、相声、小品、哑剧、杂技、魔术等节目,由于演员的动作是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电视镜头强大的表现力支持下发挥更为出色。多变的色彩

6、 彩色电视使得人们可以尽情欣赏演员美丽的服饰和美轮美奂的舞美。甚至通过特技将日常不可能看到的色彩呈现出来,达到强化意义的目的。文化的象征 歌曲、戏曲、舞蹈、杂技等节目有着许多经过千锤百炼人体的动作构成的语汇,表达了人们复杂的情感,是各门艺术的精粹。电视使人们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观察和欣赏,感受其形体及象征之美。蒙太奇组接 电视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纪录性,而且还在于其独特的画面再创造性。通过蒙太奇组接和对画面的特技处理,人们可以得到自然状态下所不能观察到的画面和色彩,这也是电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技术特征之一。直播的共时 电视从诞生之时就是直播的,后来录像机发明以后,许多综艺节目采用了录播方式,由

7、于录播方式少了播出与收视的共时性,电视晚会重又回到了直播。直播方式在艺术审美场的形成方面及参与性方面比录播方式要好得多。二、春节晚会的视觉美追求自1983年以来,历届春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定位,节目取舍均以主题定位为最高原则。我们下面从主题入手来加以分析。1983年, 团结、欢乐、希望1984年, 爱国、统一、团结1985年, 团结、奋进、活泼、欢快1986年, 团结、奋进、欢快、多彩1987年, 团结、向上、喜庆、红火1988年, 团结、奋进、欢快1989年, 团结、欢乐、向上1990年, 团结、和谐、欢快1991年, 团结、欢快、多彩1992年, 团结、欢乐、祥和1993年, 团结、祥和、

8、自豪、向上1994年, 团结、自尊、奋进、企盼1995年, 家庭的团聚、各民族的汇聚、炎黄子孙的凝聚(亲情、友情、乡情)1996年, 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1997年, 团结、自豪、奋进的中国人1998年, 中华民族春节大团圆,万众一心迈向新世纪1999年, 欢乐、美好、动情、奋进2000年, 江山多娇跨世纪、龙腾报春迎复兴2001年, 新世纪、新希望、新生活2002年, 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2003年, 凝聚力和自信心,团结奋进、热烈欢快2004年, 祝福 2005年, 全国大联欢2006年, 和谐关爱2007年, 欢乐和谐中国年2008年, 和谐盛世

9、,团结奋进可以看出,实际上每年的主题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2008年突出了奥运主题,并且由于南方冰冻雪灾临时关注灾民,对传统主题格调似乎形成一定冲淡,但是,正因为春晚所承载的厚重期望值,在唱颂歌舞升平的同时,应当体现这种人文关怀,以彰显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恰恰成为春晚数月筹备过程意料之外的新卖点。春晚也正是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它首先注重的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感受,感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各守本位的人伦温情;并依次向外推广,注重亲朋好友之间、邻里乡亲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更大的圈层上,它追求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的56个民族亲如一家人。为此,在节目形态视觉美

10、的追求和设计上,以下的特色可谓非常突出和鲜明。动感的画面 浏览历届春晚节目,歌舞、小品、相声均为晚会的主角戏。舞蹈孔雀舞、两棵树、梅中杨丽萍炉火纯青的演技让人不得不屏住呼吸细细品味,人们惊叹于肢体语言的丰富,陶醉于动感中的柔美。歌曲节目在春晚中更是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独唱、二重唱等形式过渡到歌伴舞、歌组合、器乐自演自唱等,画面中歌与舞经常是不再“分家”。舞台的逐步扩大,更使其动感美得以充分体现,譬如,1998年常回家看看是舞台上鲜活的MTV,人们在欣赏优美歌声的同时,也同时观赏到一幅和美的风情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和美的体验是难以言表的。费翔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春回大地的中国掀起的不仅仅是歌曲“

11、烧”遍全国,他高挑的身材、优雅的气度、边歌边舞的动态美给人以强烈的愉悦感受,以至于在晚会进行中人们便情不自禁地跟着摹仿起来。即使是归属于语言类的相声节目也在从单调的两人站着“干”说,配以情景的设计和动作的夸张变得与小品难分彼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节目,不但唱腔优美,而且其程式化的高难度动作,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神入化的境界。春晚的戏曲节目虽说只有一些名家名段和动作表演,但其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给戏迷们以极大的满足。多变的色彩 春节晚会的空间从1983年600平方米的茶座空间开始起步到1600平方米的大型舞台的启用,伴随着的不仅是面积的扩大,而且是从舞美的设计到多种效果灯

12、光的使用,到“海陆空”动静色彩的配合,用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形容是丝毫不夸张的。如果说八十年代初的春晚舞美设计还可以用平面图来描绘的话,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只能用电脑三维模拟才能体会到舞美设计的复杂与神奇。出场主持人和演员的服装则更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2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在服装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春晚中,各类出场人员的着装已经从最初的服装含义过渡到演出化、舞台化服饰。八十年代的演员还可以将“演出服”穿出演播室,那么后来的演出服远不可能走向街头。从发式到服饰的色彩与造型均专为舞台设计,以至于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貌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给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2008年春晚中舞蹈飞天

13、的演员的头饰、服装是根据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而设计的,更为大胆创新的是加入了人体彩绘,足见导演对视觉审美的追求。2007、2008两年的春晚,大屏幕成为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屏幕中由初始只插入静态符号到插入动静结合画面,配合节目所表达的内容不断变换,宇宙空间、熊熊火焰、潺潺流水、郊野风光、把有限的空间拓展到无限。大屏幕较好地营造了节目场境氛围,为观众图解艺术意蕴起到很大作用。2008年还使用了VR虚拟现实技术,把央视大楼和美地亚宾馆幻变为屏幕墙,视觉冲击力更是叹为观止,不少观众为此感到新奇而迷惑。文化的象征 舞美是春晚第一个呈现给观众的印象。舞美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层走向多层,由静态走向动态。绘

14、画、建筑、雕塑的造型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施展,龙年的盘龙柱,马年三维片头中金色的骏马,无不给人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动情点的设计:春晚现场,取自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九种水样,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下,在除夕神圣的时刻缓缓地汇集在一起。这一视觉符号的象征,给全球华人精神以极大的升华,华夏儿女无不在那一刻感到民族的骄傲与自豪,内中激起的情感无以言表。另一场春晚,华夏版图上几种不同颜色的土样,在万众瞩目下融为一体,使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团结,血脉相连的统一情结和祖国领土的不可分割性有了生动的注解。蒙太奇组接 电视综艺晚会集众家艺术形式于一身,但并不是简单的堆砌,机械的罗列,尤其是在春晚这样能够代表国家

15、最高艺术水平展演的场合,更是各门艺术的大融合。各门艺术在与电视艺术的嫁接作用下使电视的魅力更加迷人。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各门艺术精粹锦上添花。春晚的拍摄与传输,从最早的数架到数十架摄像机,从轨道、摇臂到升降机的使用,从演播室到场馆,再到异地互传,卫星全球传送,在摄像机的引导下,人们的视觉功能得到极大的延伸,对艺术的感受也得到了新的升华。镜头的合理组接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在除夕神圣的时刻,全世界的华人,通过小小的屏幕艺术获得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联欢使得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家”的感觉有了具象的诠释。直播的共时 前有所述,春晚这种形式并不是始于1983年。1960年录制的综艺晚

16、会那时叫除夕晚会,后来又陆续地搞了多台晚会,不过采用的方式一直是录播。从1983年开始,富于创新精神的黄一鹤导演首次提出改春晚的录播为现场直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开辟了综艺晚会的新时代。我们知道,现场直播使节目演出时间和播出时间处于一个时间段上,荧屏内的演员、观众和荧屏外的观众有了共时性的情感体验,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参与感,从而获得了类似于剧场看剧的审美效果。直播把人们看录播节目时的虚假过年感受一扫而光。从设立热线电话到网络直播,观众这种真切的体验,真实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变得极为强烈。人们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人们在想象着、体会着演播现场的气氛,并把这种气氛加以内化。审美深层体验的“占

17、有”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三、转型期电视视觉美的异化中国社会在发生着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我国电视事业的数次重大变革,给电视业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四级办电视政策的出台,第二次是卫星电视的崛起,第三次则是有线电视热,第四次则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广播电视集团化。这四次变革带来了全国电视台的大量涌现和电视频道的激增,在大中城市人们可以收看到超过50个的电视频道。卫星电视大量出现更使人们在频道面前没有了空间的距离感。广播电视集团化进一步突出了频道的细分,而初露端倪的数字电视又将不知给电视和观众带来收视上怎样的变化。每

18、一次的传播技术革命都意味着,电视这个小小的荧屏在逐渐抛弃传统的同时,也在养成新的“传统”。人们生活着的环境由三种环境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符号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承载物,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换便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以电脑为技术平台的各种视觉符号处理技术的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符号系统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各种信息存储、处理和交换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视觉符号。英国的伊格尔顿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和美学四大主题。美国的杰姆逊在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指出,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的机械

19、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构筑了“仿像社会”。在这个“仿像社会”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形象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到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电视,这个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在转型期的变革中,在“读图时代”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处在转型期的电视艺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和感性经验为突出特征,它注重感官享受、视听感官的刺激甚至震撼。在这里,它是否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惊奇”呢?依本人之见,“审美惊奇”强调的是“心灵的震颤”,是内在

20、的审美体验与回味,而非表层的感官刺激与触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电视综艺节目在文化转型期的发展轨迹表明了当下娱乐休闲文化的兴盛及对电视艺术的渗透。各种各样冠以“娱乐”、“快乐”等等字眼的综艺栏目在荧屏几近泛滥成灾。尤其到了周末,“眼球大战”更是在进行激烈的观众争夺。人们在抱怨春晚的节目越来越没味,年年希望,年年失望。八十年代的好节目风光难以再现。人们不禁要问:春晚怎么啦?其一,创作者受技术进步和“读图时代”的影响,艺术创作注重视觉层面的表现,而淡化了对艺术内涵的追求。艺术的“快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原创作品的语汇贫乏,并且与百姓的文化生活出现游离。其二,华美的舞台设计成为一种惯性,每年的大笔资金

21、用于其开支,舞台设计甚至到了奢华的程度。当然,这对营造晚会气氛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是不是恰到好处呢?其三,节目审美场中亮度、色彩、构图、镜头运动等各要素的组合使得人们的视觉信息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反而对节目内容起到某种副作用,分散了审美的注意力,审美知觉碎片化,干扰了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如经常出现的随音乐节奏一起快速切换的镜头就未必是合适的作法。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出其他的理由春晚和其他众多的综艺节目一样,在文化消费市场上面临着新的审美形态的变革,不进则退。我们相信,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源出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与电视艺术恰当融合的艺术精华。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审美

22、期待的期望值愈加高涨,充分考虑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环境当是创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参考文献1、耿文婷/著,中国的狂欢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2、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3、蒲震元、杜寒风/主编,美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4、刘晔原/著,大众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5、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6、赵化勇、胡恩/主编,电视文艺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7、曾庆瑞、卢蓉/著,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8、张群力/文,“从营销视角看正大综艺”,电视研

23、究杂志,2003(8)9、卢蓉/文,“文化研究思潮与当代美学问题”,现代传播杂志,2003(5)10、游洁/文,“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思考”,现代传播,2003(4)11、王伟国/文,“主旋律电视剧审美化刍议”,现代传播,2003(1)12、张颂/文,“关于视觉美感的思考”,现代传播,1999(6)作者简介:白传之 男 1965年生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传播学专业);山东教育电视台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起从事电视媒体实践与研究;在各类专业杂志发表媒介经营管理及电视节目策划相关研究论文20多万字 联系方式:medlitxsinax (本文发表于今传媒2008年第4期)1.2.202317:3317:33:1323.1.25时33分5时33分13秒1月. 2, 232 一月 20235:33:13 下午17:33:132023年1月2日星期一17:3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