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332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方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142018年)XX县国土资源局二一六年十一月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 长:xxx 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xxx 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成 员:xxx 县政府办主任xxx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xxx 县发改局局长xxx 县财政局局长xxx 县工能局局长xxx 县审计局局长xxx 县农牧局局长xxx 县林业局局长xxx 县环保局局长xxx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xxx 县规划局局长xxx 县水利局局长xxx 县水保办主任xxx 县信访局局长二、编制单位单位名称:xxxxxxxxxx有限公司单位负责人: 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

2、利用专项规划(2014-2018年) 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 则61.1指导思想61.2规划原则61.3规划期限71.4规划范围71.5编制依据71.6规划编制的思路9第二章 XX县概况102.1自然条件102.2社会经济概况12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33.1土地利用概况133.2工矿废弃地现状分析163.3工矿废弃地损毁情况分析18第四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析204.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204.1.1评价原则204.1.2评价依据204.1.3评价系统214.1.4评价对象及评价单元的选择224.1.5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权重测定224.1.6评价标准234.1.7评价方法244.1.8评

3、价结果254.1.9表土资源平衡分析264.1.10水资源平衡分析344.2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析354.3规划目标36第五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与建新区规划方案385.1 工矿废弃地复垦区方案385.2建新区规划方案45第六章 投资估算476.1投资估算476.5资金筹措496.6资金平衡分析50第七章 规划实施效益评价517.1社会效益517.2经济效益517.3环境效益52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38.1行政保障措施538.2资金保障措施548.3技术保障措施55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14-2018年) 文 本第一章 总 则1.1指导思想为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耕地保

4、护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4 年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31 号)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XX县土地利用现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编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将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加以复垦,并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5、,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通过废弃地复垦利用,合理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合理和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1.2规划原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划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根据复垦区项目的自身特点、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应当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

6、一,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2.科学规划、规范运作。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在调查摸清工矿废弃地资源现状、利用潜力和做好确权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科学编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强化整体管控。按照“限定范围、控制规模、项目管理、定期考核”的要求,封闭运行,严格监管。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复垦复垦耕地质量,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总量,控制增量、综合利用、提高效率,防止片面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3规划期限规划基期:2013年;规划期限:2014-2

7、018年;规划目标年:2018年。1.4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XX县整个县域27个乡镇:双坪乡、松林坡乡、雉街乡、财神镇、德卓乡、妈姑镇、兴发乡、达依乡、河镇乡、罗州乡、铁匠乡、哲庄乡、安乐溪乡、白果镇、城关镇、辅处乡、古达乡、古基乡、结构乡、可乐乡、六曲河镇、平山乡、水塘堡乡、威奢乡、野马川镇、朱明乡、珠市乡。规划面积:共涉及工矿废弃地457宗,总面积为282.7564公顷。 1.5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2、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3、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

8、施条例;7、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5号);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9、节约集约土地利用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二)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4、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5、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

9、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2号);6、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69号);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4 年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31 号);9、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51号);10、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57号);11、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6号);1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三)相关规划1、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

10、0年);2、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2、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黔国土资发201435号);3、XX县土地利用现状图;4、XX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5、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贵州卷)(2013.5);6、XX县农用地分等级成果;7、XX县统计年鉴(2013年);8、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9、土地复垦技术标准。1.6规划编制的思路依据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调查,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规划编制初步目标和任务控制,编制初步规划方案。初步规划方案立足全县,统筹考虑,指导各乡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活动。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有关人员

11、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上图工作,运用制图软件,把各乡镇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补充调查确立的整治项目由草图转绘为电子图件,并采用计算机技术量算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类型区面积、结合各工矿废弃地实地条件,测算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新增耕地面积。根据测算结果,核查各工矿废弃地的实地区位条件,实施条件以及复垦利用方向,适当地调整指标与规划图件,最终形成一套项目、图件、与文本相一致的规划成果。54第二章 XX县概况2.1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XX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县城距省会贵阳300公里,距毕节市96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

12、040950.91050131.5,北纬264621.9272821.3,XX县东邻毕节市七星关、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土地总面积3242.74平方公里。(二)地质地貌XX县地质分区属于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全县被舍虎梁子、结构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XX县地层结构比较复杂,除缺失元古代的震旦系,古生代的寒武系,中生代的白垩系、新生代的第三系外,其余各系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以二迭系和三迭系的地层分布最广,石炭侏罗系次之,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和第四系最少。XX县境内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

13、切。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较低,最高海拔2900.6米(小韭菜坪),最低海拔1230米(野鸭河与刹界河交汇处),相对高差1670.6米,平均海拔1996米。县域内地貌分高原和中山两大地貌,残留高原剥夷面仍清淅可见,高原占全县总面积的29.3%,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地占70.7%,其中高山点51.4%,中山占18.94%.低中山占0.36%。按地貌形态又分为山地、丘陵、山间平地。山地占70.7%,丘陵26.4%,山间平地2.9%。(三)气象、水文XX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势较高,故具有北亚热带夏湿春干温凉的气候特征;由于地势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气候随着海拔高低的不同,差异较大,形

14、成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XX县年平均气温13.4,绝对最高温度35.7,绝对最低温-10.1。最冷月元月平均温度3.5;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2.0;全县年均温变化在10.013.6之间,无霜期206255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445.8小时;光照条件较好,太阳幅射较高,年积温36504964;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倒春寒和秋风等;冬季日照少,多阴雨,寒潮活动较为频繁。XX县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共有主干河19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8条,有小支河70条,全县河流分为乌江水系和横江水系,乌江水系又分六冲河和三岔河两个流域,乌江北源在本县境内

15、。由于地质地形复杂,XX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六、七、八、三个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4.9%,夏半年4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6.1%,冬半年103月降水量只有13.9%。(四)土壤、植被XX县土壤主要以石灰岩、砂页岩及玄武岩等风化发育而成的黄壤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54.68%,是县内最大的土类。其它土壤有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山地黄棕壤以及草甸土等。XX县属于北亚热带常绿、夏绿针叶、阔叶林植被带,森林以针叶林最多,主要树种为云南松、华山松、其次是云南杉和杉木,落叶阔叶林最少,主要树种有鸟青杠、高山栎、滇青杠和丝栎等。(五)自然资源XX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乌蒙山区的“聚宝盆”,是黔西北

16、经济开发的一块宝地。县内蕴藏着33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煤的远景储量约40亿吨,铁矿石的远景储量4.0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40),铅锌矿储量居贵州之首,占全省己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锗金属储量居亚洲第一。并伴生有许多贵重金属如银、铜、锦、铍、镓等。硅石储量上亿吨,含二氧化硅98以上。全县水能资源可利用落差1456米,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为8万多千瓦,可开发2.88万千瓦,现已开发8885千瓦。旅游资源有占地千亩以上的韭菜坪石林、溶洞、万亩草场, “双龙飞瀑”、“小天桥”等旅游景点。境内古迹甚多,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摩岩石刻遗址32处,古彝文碑刻100条(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17、护单位的有可乐古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窝剡写字岩、石板孤耳岩、哲庄红军战斗遗址。2.2社会经济概况XX县是个多民族县份,辖6镇21乡(含12个民族乡)共计27个乡镇,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衣等14个民族。据统计,2013年末总人数774367人,其中农业人口727371人,占总人口的93.93,人口出生率11.03%,人口死亡率4.17%,人口自然增长率6.68%,人口密度200人/平方公里。2013年,XX县完成生产总值37.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3.2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6.6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5.47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34.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

18、产投资29.45亿元。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土地利用概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13年XX县土地总面积为324274.35公顷,农用地面积为288527.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98%(其中耕地面积98442.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6%;园地面积1077.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林地面积156527.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27%;天然牧草地面积1063.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33%;农村道路面积240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457.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7%;其它土地面积27958.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19、8.62%。);建设用地占地面积7856.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2%(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88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2%;交通运输用地830.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44.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未利用地占地面积27891.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60%(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882.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7%;草地面积23833.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5%;其他土地面积27009.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3%)。详细情况见表3-1XX县土地利用现状表。表3-1 XX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类别

20、一级类二级类面积比例(%)编码名称编码名称农用地01耕地011水田1317.440.41 013旱地97124.6529.95 小计98442.0930.36 02园地021果园814.090.25 022茶园242.41 0.07 023其它园地21.48 0.01 小计1077.980.33 03林地031有林地85522.20 26.37 032灌木林地63013.41 19.43 033其它林地7991.43 2.46 小计156527.0448.27 04草地041天然牧草地1063.99 0.33 小计1063.990.33 10交通用地104农村道路2407.67 0.74 11

2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4坑塘水面76.98 0.02 117沟渠972.69 0.30 小计3457.341.07 12其它土地122设施农用地60.65 0.02 123田坎27898.04 8.60 小计27958.698.62 合计288527.1388.98 建设用地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城市2.30 0.00 202建制镇847.04 0.26 203村庄5149.06 1.59 204采矿用地819.89 0.25 2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2.17 0.02 小计6880.462.12 10交通运输用地102公路用地830.72 0.26 小计830.720.26 11水域及

22、水利设施用地113水库水面129.61 0.04 118水工建筑物用地15.23 0.00 小计144.840.04 合计7856.022.42 未利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1河流水面822.18 0.25 116内陆滩涂59.94 0.02 小计882.120.27 04草地043其它草地23833.68 7.35 12其它土地127裸地3175.40 0.98 小计27009.088.33 合计27891.208.60 总计324274.35100.00 (二)耕地等级情况根据贵州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XX县耕地等级情况为10等地1207.9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23%;11等地面

23、积23204.0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23.57%;12等地面积60187.0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1.14%;13等地面积13795.6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4.01%;14等地面积47.3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0.05%。详见表3-2。表3-2 XX县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地类面积汇总表(国家级自然等)单位:公顷地类名称10等11等12等13等14等合计水田0001270.0747.371317.44旱地1207.9723204.0360187.0312525.62097124.65面积1207.9723204.0360187.0313795.6947.3798442.09比例(%)1.23 23.

24、57 61.14 14.01 0.05 100.00 (三)土地利用特点1、耕地数量少,垦殖率低全县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总量288527.13公顷占总面积的88.98%,但耕地面积仅为98442.09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36%。1)土地垦殖率 =98442.09/324274.35=30.36%2)土地未利用率=27891.20/324274.35=8.60%2、高等级耕地占比低XX县耕地等级主要以12等为主,12等地面积60187.0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61.14%;13等地面积13795.6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4.01%;14等地面积47.3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0.05

25、%,无15等地。(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2013年XX县土地总面积为324274.35公顷,耕地面积98442.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6%。全县耕地以中低等质量耕地为主,优质耕地少。2、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随着XX县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及工业园区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人均占有耕地量逐年下降,各类用地特别是建设用地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土地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供需矛盾直接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3、居民点分布及利用“小、散、乱”,集约利用水平低XX县为典型的丘陵山地区,居民点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地貌条

26、件制约,居民点分布具有规模小、分布散,布局凌乱等特点,这种“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4、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保持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水土流失面积仍然很大,在3242.74km2的国土面积上,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741.2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3.7,年流失土壤861.83万吨,土壤侵蚀模数4623吨/km2.年。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2工矿废弃地现状分析(一)工矿废弃地现状根据逐块实地调查统计,XX县共有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457宗,分布于27个乡镇,面积282.7564公顷,损毁前原用途主要为砂石厂、砖瓦窑、煤矿以及锌矿,土

27、地权属为当地村集体所有。该457宗废弃工矿地在原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压占等造成轻微至中度的损毁,而因历史原因,已无法追溯相关复垦义务人。XX县工矿废弃地详细调查情况见规划说明XX县工矿废弃地现状调查情况统计表。(二)工矿废弃地权属XX县共有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457宗,分布于27个乡镇,面积282.7564公顷,其中1宗为XX县木材公司所有,面积为0.8453公顷;6宗为国有,面积为8.9648公顷;250宗土地权属为土地所在村集体所有,涉及151个村集体,面积为272.9463公顷。(三)工矿废弃地类型根据逐块实地调查,XX县共有工矿废弃地457宗,分布于27个乡镇,面积282.7564公顷

28、。其中废弃煤矿用地34宗,面积46.4524公顷,占总面积的16.43;废弃砖瓦窑用地41宗,面积7.0357公顷,占总面积的2.49;废弃砂石厂用地305宗,面积162.0539公顷,占总面积的57.31;废弃锌矿用地77宗,面积67.2126公顷,占总面积的23.77。其详细情况见附表一:XX县工矿废弃地现状调查情况统计表。(四)工矿废弃地分布及规模从工矿废弃地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全县27个乡镇皆有涉及,其中安乐溪乡涉及面积为3.3445公顷、白果镇涉及面积为12.4392公顷、财神镇涉及面积18.6096公顷、城关镇涉及面积23.4866公顷、达依乡涉及面积7.5506公顷、德卓乡涉及面

29、积8.2162公顷、辅处乡涉及面积2.2762公顷、古达乡涉及面积1.5245公顷、古基乡涉及面积0.7714公顷、河镇乡涉及面积7.3749公顷、结构乡涉及面积2.6450公顷、可乐乡涉及面积4.9345公顷、六曲河镇涉及面积11.1114公顷、罗州乡涉及面积4.3627公顷、妈姑镇涉及面积11.8830公顷、平山乡涉及面积3.2085公顷、双坪乡涉及面积14.8841公顷、水塘堡乡涉及面积18.2776公顷、松林坡乡涉及面积29.1480公顷、铁匠乡涉及面积6.5040公顷、威奢乡涉及面积4.2024公顷、兴发乡涉及面积12.9746公顷、野马川镇涉及面积10.1287公顷、哲庄乡涉及面积

30、12.9096公顷、雉街乡涉及面积42.9852公顷、朱明乡涉及面积3.9377公顷、珠市乡涉及面积3.0639公顷。其详细情况见XX县工矿废弃地分布情况统计表。表3-3 XX县工矿废弃地分布情况统计表 单位:公顷序号乡镇废弃砂石厂废弃砖瓦窑废弃煤矿废弃锌矿小计1安乐溪乡3.20290.14163.34452白果镇1.786210.65312.43923财神镇16.96080.36621.282618.60964城关镇7.525215.961423.48665达依乡4.04353.50717.55066德卓乡5.73590.16312.31728.21627辅处乡0.68351.34960.2

31、4312.27628古达乡1.35510.16941.52459古基乡0.77140.771410河镇乡5.78840.18240.38431.01987.374911结构乡2.01510.62992.64512可乐乡3.19341.74114.934513六曲河镇6.11141.21963.780411.111414罗州乡4.36274.362715妈姑镇1.98670.37525.41994.101211.88316平山乡3.20853.208517双坪乡10.8053.08770.991414.884118水塘堡乡9.77128.506418.277619松林坡乡29.14829.148

32、20铁匠乡6.18340.32066.50421威奢乡4.20244.202422兴发乡12.42820.546412.974623野马川镇1.66698.461810.128724哲庄乡9.29413.615512.909625雉街乡4.565625.373513.046142.985226朱明乡2.96590.63660.33523.937727珠市乡3.06393.0639合计162.05397.035746.452467.2126282.75643.3工矿废弃地损毁情况分析(一)损毁类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纳入本次规划的457宗工矿废弃地块,均属历史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废弃地,至今处于废弃

33、未恢复利用的土地。按照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中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二级分类标准,XX县工矿废弃地的损毁类型为压占损毁和挖损土地,其中挖损损毁土地119宗,面积为88.9281公顷,占复垦土地面积的31.45%;压占损毁土地138宗,面积为193.8283公顷,占复垦土地面积的68.55%。(二)损毁程度。根据工矿废弃地历史用途和损毁原因,以及生产建设强度对土地的挖损、压占情况,结合废弃地块的表土、地形地貌、生物植被等的破坏程度,将损毁程度分为四类,即无、轻微、中度、重度。本次规划的457宗工矿废弃地中,轻微损毁的有227宗,面积为132.2867公顷,占复垦土地

34、面积的46.78%,损毁原因主要为废弃煤矿、废弃砂石厂和废弃砖瓦窑;中度损毁的有230宗,面积为150.4679公顷,占53.22%,损毁原因主要为废弃煤矿、废弃砂石厂、废弃砖瓦窑以及废弃锌矿;本次规划废弃地中,无损毁和重度损毁程度的土地为0宗。(三)污染程度。XX县工矿废弃地以废弃煤矿、废弃砂石厂、废弃砖瓦窑以及废弃锌矿为主,对开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石尾矿中伴生的汞、砷、铅、锌等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矿区实地调查确认,纳入本次规划的457宗工矿废弃地块不存在污染风险。(四)损毁土地的潜在环境风险。受生产建设活动压占损毁的土地,表土被压实,存在土壤板结和退化的风险;对于废弃锌矿、废弃煤矿

35、、废弃砂石厂以及废弃砖瓦窑等挖损较为严重的土地,土层结构被破坏,地表碎渣多,岩石裸露严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蔓延,甚至引起惨重的地质环境灾害,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到影响。第四章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析4.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XX县工矿废弃地的适宜性评价根据项目区损毁土地总体质量调查的情况,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土地质量的供给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的需求,给出土地质量能够满足生态学需求程度上的评价和地域分布,建立XX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后利用发展最佳模式。4.1.1评价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协调;(2)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

36、林;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4)主导性限制因素与综合平衡原则;(5)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6)经济可行与技术合理性原则;(7)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的原则。4.1.2评价依据在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乡镇为评价单元,按照图斑,对现状工矿废弃地进行逐一筛选,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状况。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综合考虑工矿废弃地现状、以及项目区周围地类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确定复垦利用方向。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1)符合土地利用现状要求以2013年二调变更数据中确认的采矿用地进行实地调查,包括以下几点要求:追溯不到复垦

37、义务人,已经废弃的矿业生产用地;关闭工矿企业遗留的建设用地;政府收回并同意不用企业复垦的工矿废弃地。(2)符合总体规划,与矿产资源规划乡衔接首先,已经XX县城镇总体规划,落在城镇规划红线内的工矿用地不作调查评价。同时注意与矿产资源规划的衔接,纳入潜力统计的地块应尽量安排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采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保护区内。(3)权属清晰且群众自愿在土地权属调查中,做到权属清晰,有权属争议的地块,不得纳入复垦计划。同时充分征求工矿废弃地相关权利人的意见,按照维护土地权利人权益的原则,履行告知、听证等程序,开展群众意愿调查,征求当事人意见。权属不清晰或相关权利人有异议的,均不计入复垦规划。

38、(4)考察规划期内可实施性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各种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前利用现状等因素对确定复垦潜力的影响,结合资金投入能力。复垦投资工大、难度过大的工矿废弃地,不计入复垦规划范围。4.1.3评价系统科学评价体系的拟定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数量统计的基础工作,根据复垦区各类工矿废弃土地利用的适宜性、限制因素等情况,采用土地适宜利用类型、土地适宜等级2个等级的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利用类型根据复垦区各类工矿废弃地现状情况及农民复垦意愿等,将土地适宜利用类型分为:宜耕地类、宜林地类2个土地适宜利用类型。(2)土地适宜等级土地适宜等级是在土地适宜利用类型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类

39、型的等级进行划分,划分为I等地、II等地、III等地、IV等地四个等级。I等地:高度适宜,复垦后利用程度高,无限制因素,经济效益好,且能持续利用;II等地:中度适宜,复垦后利用程度较高,限制因素较少,经济效益较好,对限制因素加以改进能实现持续利用;III等地:临界适宜,复垦后利用程度较低,限制因素较多,经济效益一般,对限制因素强力改进能勉强实现持续利用,利用不当会造成土地退化;IV等地:不适宜,在复垦利用上有很大的限制因素,经济效益差,限制因素很难进行改进,易引起土地退化。4.1.4评价对象及评价单元的选择本次评价对象主要为废弃砂石矿、废弃煤矿、废弃砖瓦窑、废弃锌矿等工矿用地,以及其在生产建设

40、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交通设施废弃地、水利设施废弃地所占面积较小,不满足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因此不纳入本次评价。评价单元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构成,是评价的具体对象。复垦土地对农林牧渔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适宜程度及地域分布都是通过评价单元及其组合状况来反映的。本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主要根据工矿废弃地类型进行划分,因此将XX县待复垦废弃工矿地划分为废弃砂石矿、废弃煤矿、废弃砖瓦窑、废弃锌矿等4个评价单元。4.1.5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权重测定(1)评价因子的选择本次评价主要选取影响复垦方向的地面坡度、土层厚度、覆土质量、水源保证情况、交通状况、表土资源情况、土壤损毁程度状况及周边主

41、要现状等8个因素为主要评价因子。根据各评价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横渡以及通过实地调查与统计整理XX县土壤普查、农业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等有关资料,并经过实际运算和分析,将XX县工矿废弃适宜性评价等指标划分为四个等级,详见表4-1。表4-1 XX县工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表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地面坡度土层厚度覆土质量水源保证情况交通状况表土资源情况土壤损毁程度周边主要现状耕地I等2-680cm壤土充足便捷充裕无耕地II等6-1550-80cm粘土、沙壤土一般一般一般轻微林地III等15-2530-50cm重粘土、沙土差不便不足中度草地、其他土地IV等2530cm砂砾土无无无重度建设用地林地I等2-6

42、80cm壤土充足便捷充裕无耕地II等6-1550-80cm粘土、沙壤土一般一般一般轻微林地III等15-2530-50cm重粘土、沙土差不便不足中度草地、其他土地IV等2530cm砂砾土无无无重度建设用地(2)评价因子权重测定根据各因子的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此次评价采用德尔菲法对多轮次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算术平均,据此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表4-2 XX县工矿废弃地评价因子权重评价因子地面坡度土层厚度覆土质量水源保证情况交通状况表土资源情况土壤损毁程度周边主要现状权重值耕地0.150.150.200.100.100.100.100.10林地0.150.150.200.100.100.100.100.104.1.6评价标准依据“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综合治理,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利用预防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土地复垦是否适宜。XX县工矿废弃地评价标准见表4-3。表4-3 XX县工矿废弃地评价评价标准复垦方向综合得分评价等级是否适宜耕地90-100耕地I等是80-90耕地II等是70-80耕地III等是0-70耕地IV等否林地80-100林地I等是60-80林地II等是40-60林地III等是0-40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