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336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3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报告编制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报告提交单位:新安县郁山煤矿提交报告日期:二九年十二月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报告编写单位: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负 责 人: 黄现明总 工 程 师: 李芳芳报告编写人: 王 爽审 核: 宋利睿报告提交单位: 新安县郁山煤矿负 责 人: 郭亚武提交报告日期:二九年十二月摘 要新安县郁山煤矿为地方国有煤矿,行政隶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南李村乡。2009年10月,分割为新安县郁山煤矿和新安县郁山煤矿北翼井两个矿山,分别办理了采矿许可证。2009年10月,新安县郁山煤矿委托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

2、队对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权许可证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核实,编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本区位于新安煤田南部郁山井田东段,地层区划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根据本矿区地层出露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系下统、新近系及第四系。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本区二1煤层构造复杂程度属ab类及中等构造类型,煤层为不稳定型(d类),煤质属中灰、中高硫、高热值的焦煤类,属煤尘有爆炸性危险和自燃煤层。属低瓦斯矿井,地温无异常,不存在热害。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矿井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120m3/h。该矿区本次工作共提交二1煤层累计查明

3、资源储量(111b)+(122b) +(333)2918.5104t,动用资源储量(111b)1325.3104t,保有资源储量 (111b)+ (122b)+(333)1593.2104t,其中(111b)438.0104t,(122b)240.1104t,(333)915.1104t。目 录1绪论11.1目的任务11.2位置、交通和自然地理11.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31.4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61.5本次工作情况72地质特征82.1 区域地质背景82.2 矿区地质83 煤层与煤质173.1 煤层173.2可采煤层173.3 煤质193.4 煤质综合评价22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44.1

4、水文地质24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29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30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304.5开采技术条件小结315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35.1勘查类型及工程网度335.2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346资源储量估算376.1 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376.2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386.3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划分原则406.4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16.5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416.6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427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447.1资源形势分析447.2矿山经济效益评价447.3效益评价458结语478.1成果评述478.2问题及建议47附 图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

5、11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地形地质图1:500022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井上井下对照图1:500033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1:500044新安县郁山煤矿区二1煤层5-5剖面图1500055新安县郁山煤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1:1000附 表附表一 郁山煤矿二1煤层煤厚利用情况表附表二 郁山煤矿资源储量估算表附表三 与2005年核查报告资源储量情况对比表附表四 原郁山矿区内资源储量结果对比表附 件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2、资源储量核实协议书3、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4、矿业权人承诺书5、报告编写单位承诺书6、关于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

6、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豫国土资储备字【2006】29号)7、2009年度矿山储量动态检测报告会审验收结论表1绪论1.1目的任务新安县郁山煤矿为地方国有煤矿,行政隶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南李村乡。2009年10月,分割为新安县郁山煤矿和新安县郁山煤矿北翼井两个矿山,分别办理了采矿许可证。2009年10月,新安县郁山煤矿委托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对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权许可证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核实(以下称本次核查矿区为郁山煤矿,分割前矿山称为原郁山煤矿),编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任务是查明区内地层发育情况,构造特征、煤层、煤质特征,水文地质和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编写煤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以满足

7、矿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采矿权价款)、编写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权价值评估等的需要。1.2位置、交通和自然地理1.2.1位置及矿区范围郁山煤矿位于新安县南部,属地方国有煤矿。新办理的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4100002009101120039014,有效期自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面积6.3827km2,矿区范围为12个拐点的连线(见表1-1),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矿区限开采二1煤层,开采标高350米至-400米。1.2.2 交通东距洛阳市40km,北有陇海铁路、310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李村盐镇至宜阳公路也由此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图11)表1-1 矿区拐点坐标表

8、编号XY13840719.4037597751.6023840559.3937598031.6133840099.3837598581.6343839379.3537599181.6453838129.3137599371.6463838524.3137600531.6873838404.3137600531.6883838729.3237601431.7193840949.4037600631.70103841259.4137600386.69113841284.4137600026.68123840794.4037597821.601.2.3 自然地理1.2.3.1 地形地貌矿区地表海拔标

9、高一般在400m500m左右,地形高差较大,最高点位于中部的郁山,标高614.40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边界冲沟内,标高358.0m,相对高差256.40m,属低山丘陵区。地貌形态多样,在赵峪、仙桃、火石沟、南井沟及外围的新近系沉积区,以片流冲刷作用为主,形成以侵蚀为特征的冲沟斜坡地貌;在郁山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山坡地带,由于构造作用和岩石抗风化差异的共同影响,形成单面山地貌。1.2.3.2气象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较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670.1mm,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2093mm,最小绝对湿度0.1毫巴,最大绝对湿度40.9毫巴。冬季气候寒冷,

10、夏季炎热,春秋两季较适宜,四季分明。最高气温44(1966年6月20日),最低气温-17.1(1969年1月31日),年平均气温14.1。最大冻土深18cm,最多风向为西或西北风,最大风速为19m/s。1.2.3.3 经济概况新安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煤、铁、硫铁、铝土及耐火粘土等20余种。1.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1.3.1 以往工作评述1958年4月1958年10月,由河南煤田地质局104队提交新安煤田铁门东南区郁山普查报告,此报告未审批。1958年11月1959年11月,由河南煤田地质局104队在本区开

11、展勘探工作,在本矿井范围内共完成1:10000地质填图10km,施工钻孔6个,工程量1722.20m,地球物理测井1704.30m实测米和采样化验工作,完成抽水试验一次,1959年11月提交河南省新安煤田铁门东南区郁山、蕨山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1963年省储委以豫审字066号文复审降为普查。1985年,由河南省有色局六队施工补1孔,完成工作量681.40m。1985年7月1988年,由河南煤田地质公司二队在郁山井田开展详查工作,在本矿井范围内施工6孔,完成钻探工程量2931.85m和相应的地球物理测井、采样测试等工作,后由于国家计划变动没有提交报告。1990年郁山煤矿上报北翼总结地质报告,同

12、年被河南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2005年11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写了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经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备案文件号豫国土资储备字【2006】29号,报告共提交二1煤层资源储量3197.4万吨。其中:动用(111b)1289.7万吨;保有1907.7万吨,保有资源储量中,(121b)1786.2万吨,(122b)21.4万吨,(333)100.1万吨。此核实报告中分割后的新安县郁山煤矿采矿证划定的范围内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 (121b)(333)2918.5万吨,动用资源储量(111b)1325.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11b) (12

13、1b)(333)1593.2万吨。2006年7月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五分队编制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该报告没有报审。2007年5月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写有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2007年12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提交了新安县郁山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报告估算二1煤层资源储量2753.1万吨,其中动用(111b)708.4万吨,保有(111b)+(122b)+(333)2044.7万吨。2007年12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了2007年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年度报告,截止2007年底,经资源储量估算,郁山煤矿共查明资源储量为31

14、91.2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316.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874.8万吨。按资源储量类型:(111b)类1316.4万吨,(121b)类1754.2万吨,122b类21.4万吨,(333)类99.1万吨。该报告通过了洛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2008年12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了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截止2008年底,郁山煤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1b)(122b)+(333) 3191.5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11b) 1340.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 1851.4万吨,其中(121b)储量173

15、1.8万吨,(122b)储量21.4万吨,(333)资源量98.2万吨。该报告通过了洛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2009年12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制了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2009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截止2009年12月底,郁山煤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11b)+(121b)(122b)+(333) 2944万吨,其中动用资源储量(111b) 1325.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 1618.7万吨,其中(121b)储量1517万吨,(122b)储量21.4万吨,(333)资源量80.6万吨。1.3.2 本次工作的依据1、2005年11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编

16、写的河南省新安县郁山煤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2、2007年12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提交的新安县郁山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3、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编制的2007、2008、2009年度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4、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该矿的采矿许可证。由于2009年编写动态检测报告时资源储量分割报告尚未提交评审,在动态检测过程中对原资源储量进行了初步分割,重新划分了块段,估算结果与2005年核查报告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出入,因此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按2005年提交的核查报告资源储量结果进行了资源储量分割,动用资源储量采用2009年动态检测所提交的动用资源储量结果。1.4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

17、况原郁山煤矿始建于1958年,设计生产能力为8万吨/年,1959年10月简易投产。1976年列为地方改造矿井,1983年再次改扩建为21万吨/年;2005年根据国家资源整合的文件精神,将仙桃煤矿整合进本矿,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28万吨/年。2009年,新安县郁山煤矿分为两个矿区,分别办理了新的采矿证。郁山煤矿由原郁山煤矿分割而成,设计生产规模30万吨/年。郁山煤矿现有3条斜井,即郁山井主、副斜井,南翼井(风井);赵峪主、副井(已废),仙桃主、副井(已废)。其中郁山主、副斜井和南翼井(风井)为郁山井的生产矿井,井口坐标分别为:主井:X:3840996.828,Y:37600656.404,H

18、:373.10,副井:X:3840973.261,Y:37600676.548,H:371.70,南翼井(回风井):X:3840063.697,Y:37600982.796,H:373.30。郁山煤矿主、副斜井坡度分别为19和20斜距均为610m,南翼回风井亦为斜井,斜井长440m,倾角24。矿井第一水平标高为+172m,除北翼井浅部尚在开采外,此水平目前采矿活动已基本结束。矿井第二水平标高为20m,目前本水平主下山以南采矿活动已基本结束,开采活动仅限于主下山以北范围。矿井目前已开拓三水平下山,最低深度为65m,且在两侧开始回采,主要为32041工作面。另外,二水平南大巷以南9497年有310

19、10和31020采煤工作面,开采标高为50m水平以浅。矿井采用长壁后退式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法开采,顶板管理全部为陷落法。矿井主采二1煤层,巷道揭露煤厚0.028m平均厚度为2.79m,煤层倾角1424,层位稳定,但厚度无论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较大的变化,在临近构造附近,有较多的薄煤带出现目前,郁山井正常涌水量为80 m3/h,最大为120 m3/h。依据2006年、2007年瓦斯鉴定结果:日常井下甲烷浓度一般在0.08%左右,CO2浓度在0.14%左右,甲烷绝对涌出量为1.591.83m3/min,甲烷相对涌出量为4.506.36 m3/td,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2.203.21 m3/min,二氧

20、化碳相对涌出量为7.908.80 m3/td,属低瓦斯矿井。依据区内钻孔及生产矿井测试指标经采探对比,本矿区煤尘应属有爆炸危险性的煤层,煤的自燃倾向应属有自燃倾向的煤层。1.5本次工作情况本次核实从2009年10月开始,首先是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对井下采掘工程现状、井下煤层厚度及各个钻孔资料,对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现状进行调查、核实,并对该煤矿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编绘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根据储量核实工作的需要,绘制55煤层剖面。根据矿井实际采掘活动,对该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保有储量及可采量进行了估算。各项工作质量可靠,依据充分,所编制的各种图件及文字报告,能够

21、满足储量核实的要求。2地质特征2.1 区域地质背景2.1.1 区域构造背景 煤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土古洞背斜南翼,地层走向301345,倾向211255,倾角1926。郁山煤矿自1959年投产以来,在近50年开采二1煤层过程中,揭露长度3400m,宽度5001300m,面积约3.85km2,未见大中型断层,只遇见一些小断层,属采区基本可以跨越的断层。二1煤层在走向上有宽缓褶曲,煤层大体呈波状起伏,煤层在北部为郁山断层错开。据目前巷道穿越该断层的情况,对矿井采矿作业有一定影响。矿井调查煤层倾角14 24,走向28610,倾向196280。本区没有岩浆岩活动。综上所述,矿区二1煤层构造类型为

22、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2.2 矿区地质2.2.1 地层本区位于新安煤田南部郁山井田东段,地层区划归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地层分区渑池确山地层小区。根据本矿区地层出露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系下统及第四系,现分述如下:(一)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本组厚约423.00m。矿区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43.47m(102孔)。据区域资料,底部为鲕状白云岩;下部为灰、深灰色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灰、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灰色白云质灰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与下伏寒武系中统地层呈整合接触。(二)石炭系上统(C2)下自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之顶至二1煤

23、层底板砂岩之底,厚29.1552.35m,平均36.50m。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太原组(C2t)自一1煤层底板根土岩之底或一1煤层底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厚度24.4635.74m,平均28.04m。其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依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且上分为下、中、上三个段:(1)下部石灰岩段自一1煤层底板根土岩之底或一1煤层底至L1灰岩之顶,平均厚7.16m。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岩及煤层(一1煤)组成。一1煤层偶尔可采。本段底部无一1煤时,L1灰岩相变成灰、浅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或含砾粗砂岩,具槽状、波状层理。

24、(2)中部砂泥岩段自L1灰岩之顶至一7煤层之底。平均厚11.39m。岩性为浅灰、灰色中粒砂岩及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散晶,局部偶夹极不稳定石灰岩13层(L6、L5、L4)。中部发育一层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俗称胡石砂岩。(3)上部石灰岩段自一7煤层之底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平均厚9.49m。下部为灰、深灰色石灰岩(L7),含燧石结核,该灰岩层位稳定,含薄煤一层(一7),全区普遍发育。上部为灰黑、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硅质泥岩一层。(三)二叠系下统(P1)下自二1煤层底板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之底,厚317.59423.33m,平均363.58m。分为下统山西组、下石

25、盒子组。1、山西组(P1sh)本组下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厚73.14102.84m,平均85.66m。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香炭砂岩段和小紫泥岩段。(1)二1煤层段下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上至大占砂岩(Sd)之底,平均厚11.49m。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含黄铁矿结核,具波状及交错层理,产植物化石;含煤3层(二0、二1、二1上),其中二1煤层较稳定,属全区可采;偶见二0、二1上煤,均不可采。(2

26、)大占砂岩段下自大占砂岩(Sd)之底,上至香炭砂岩(Sx)之底,平均厚27.36m。下部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Sd),含黄铁矿结核、泥质包体及煤屑,层面富集大量白云母碎片,具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波状层理,夹透镜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该层砂岩厚3.9525.21m,平均10.97m。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偶见薄煤2层(二2、二2上),均不可采。(3)香炭砂岩段下自香炭砂岩(Sx)之底,上至二4煤层位顶板砂岩之底,平均厚18.54m。下部为浅灰、灰色细、中粒砂岩(香炭砂岩Sx),含黄铁矿结核及泥质包体,具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含砾粗砂岩。该砂岩厚4.6411.77m,平均8.

27、67m。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菱铁质假鲕,偶含植物化石层位(二4煤层位)。(4)小紫泥岩段下自二4煤层位顶板砂岩之底,上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平均厚28.27m。下部浅灰、灰色细、中粒砂岩,具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铝质及菱铁质假鲕,具紫斑或暗斑,俗称“小紫泥岩”。2、下石盒子组(P1x)下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上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厚271.45292.27m,平均277.92m。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不稳定的薄煤组成。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煤层发育规律,分为三、四、五、六4个煤段。(1)三

28、煤段自砂锅窑砂岩(Ss)之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平均厚59.29m。下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暗色岩屑,硅质胶结,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中部为灰、灰紫色砂质泥岩、泥岩(俗称大紫泥岩),含铝质及菱铁质假鲕,具大量紫斑,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细粒砂岩。上部为灰、紫灰、紫褐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薄层。(2)四煤段自四煤底板砂岩(S4)之底至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平均厚87.32m。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S4),含泥质包体及菱铁质假鲕,具交错层理及波状层理。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

29、具紫斑,夹细粒砂岩、粉砂岩及薄煤两层,即四2、四3煤。(3)五煤段自五煤底板砂岩(S5)之底至六煤底板砂岩(S6)之底,平均厚69.75m。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偶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局部相变为粗粒砂岩或砂质泥岩。上部为灰、深灰、紫灰色砂质泥岩,夹中粒砂岩及薄煤二层。(4)六煤段自六煤底砂岩(S6)底至田家沟砂岩(St)之底,平均厚61.56m。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S6),含少量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交错层理,夹薄层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粒砂岩或粉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具紫斑,夹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四)二叠系上统(P2)下自田家沟砂岩(St)底,上至三叠系下统刘

30、家沟组金斗山砂岩之底界,平均厚485.43m,分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与下伏地层呈合接触。1、上石盒子组(P2s)本组下以田家沟砂岩(St)底至平顶山砂岩(Sp)之底,厚146.40218.55m,平均1693.95m。根据其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两个煤段。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1)七煤段自田家沟砂岩(St)底至八煤底板砂岩(S8)之底,平均厚109.61m。下部田家沟砂岩(St)为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中、粗粒砂岩或含砾砂岩;上部为灰、紫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细 、中粒砂岩及薄煤一层 ,即七2煤。顶部夹硅质海绵岩及含海绵骨针

31、泥岩。(2)八煤段自八煤底板砂岩(S8)底至平顶山砂岩(Sp)之底,平均厚84.34m。下部八煤底板砂岩(S8)以浅灰、灰色厚层状细中粒砂岩,具槽状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上部为灰、紫灰色砂质泥岩,具紫斑,夹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粒砂岩透镜体。中下部砂质泥岩中夹13层硅质泥岩,含海绵骨针碎屑。2、石千峰组(P2sh)下自平顶山砂岩(Sp)底,上至三叠系下统金斗山砂岩(Sj)之底,厚319.20m。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平顶山段(P2sh1)和土门段(P2sh2)。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1)平顶山段(P2sh1)根据本区钻孔揭露,厚99.20m。其岩性为灰白、浅灰色厚

32、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石英细砾,呈正粒序,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硅质胶结。局部夹灰、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粉砂岩。该砂岩全区发育,层位稳定,是确定煤系地层的良好标志。(2)土门段(P2sh2)据区域资料,本组厚约220m。按其岩性分为三个亚段。下部砂岩段主要由灰绿、灰黄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暗红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中部泥灰岩段由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夹灰白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及薄层砂岩组成。上部碎屑岩段其岩性特征为紫红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夹有35层含同生砾石的砾屑灰岩,是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五)三叠系下统(T1)厚约430m。岩性由紫红

33、、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组成,底部为俗称“金斗山砂岩(Sj)”的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六)第四系(Q)厚085.28m,平均21.10m。主要由黄土、砂质粘土、砾石及耕植土组成。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2.2.2矿区构造(一)矿区构造基本特征蕨山、郁山矿区位于华北板块板内构造区的南缘,河南构造分区的嵩箕、崤熊构造区的结合部位。其具体处在土古洞倾伏背斜区。该区构造演化清晰,型式多样,即由印支期的隆褶及近东西向张裂、燕山早期北西走滑断裂、燕山晚期的推覆逆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的北东向裂陷多期叠加而成。1、构造形态及产状蕨山、郁山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背斜,即土古洞背斜。土

34、古洞背斜位于矿区中部,背斜轴向280340,轴面南倾,向西倾没。背斜的北翼陡,地层倾角一般为3049,走向7085;南翼缓,地层倾角一般为1424,走向28610,倾向196280。郁山煤矿位于土古洞背斜的南翼,为单斜构造。2、主要构造形迹区内构造受板缘构造变动形迹的制约,发育有印支期的隆褶及近东西向张裂、燕山早期的北西向走滑断裂、燕山晚期的推覆逆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的北东向裂陷等构造。印支期区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隆起抬升,发生隆皱及近东西向断裂,煤层被切,含煤建造初期形变。燕山早期发生北西向走滑断裂,使含煤岩系发生左行平移;燕山晚期的推覆逆冲使F58断层南西侧地层地段剧烈褶断,强烈变形,是区

35、内含煤建造的重要形变期。区内裂陷发生在燕山晚期至喜山期。后期构造叠加前期构造,使煤层褶皱变形,断块分割,连续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二)煤矿区主要构造郁山煤矿位于土古洞背斜南翼,地层走向28610,倾向196280,倾角1424,总体构造形态属单斜构造。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煤矿区发育有Fa、Fb、Fc、Fd 、F6五条断层。依据煤矿区以往地质成果及矿井资料,对区内的主要构造叙述如下:1、断裂(1)Fa断层该断层位于矿井东部边界,走向278,倾向188,倾角75,落差015m,属正断层。据郁山井田勘探资料,地表二1煤层露头错开15m,奥陶系灰岩与太原组地层接触。该断层从区外由东部延展进入本区10

36、0m。(2)Fb断层位于矿井西南角,走向298304,倾向208214,倾角75,落差90m,属正断层。据郁山井田资料,副102孔见该断层,孔内下石盒子组下部地层缺失90m。此断层区内延展约500m,从西部边界向西北延伸出区外。该断层可能是普士山断层的次级断层。(3)郁山断层(Fc)位于6-1孔与7-2孔一线,走向81116,倾向171206,倾角75,落差3060m,属正断层。据钻孔和矿井资料,6-1孔在孔深165m见断层,二3煤底板与太原组一1煤底板接触,落差4060m;矿井开采过程中在郁山井一水平运输大巷与北翼井贯通时遇该断层,落差30m;深部二3水平副下山向北掘进时,所控制的煤层等高线

37、明显的向北偏移,与7-2孔所控制的煤层等高线差60m。区内延伸2.7km,经区内向区西部延展,在北西部边界附近被F6断层切割。(4)断层(Fd)位于北翼井东南侧,在F32与郁山断层之间,走向62,倾向152,倾角70,矿井巷道揭露落差015m,属正断层,可能为郁山断层的次级断层。(5)F6断层位于矿井西北部边界附近,从区外经矿井1号与2号拐点之间延伸入区内。该断层走向3245,倾向122135,倾角70,区内无工程控制,地表土门段与平顶山段地层错开约100m,推断区内落差0100m。2.2.3构造复杂程度矿井范围内大中型断层较少。煤矿区内共发育五条断层。郁山断层(Fc)在西北部边界附近与Fb断

38、层切割交叉,F6断层位于煤矿区南西部边隅一角,北风井断层(Fd)属郁山断层的次级断层,Fa断层位于区东部边界露头附近。五条断层落差不大于100m,矿井开采基本均能跨越。故断层复杂程度属a类。区内地层及煤层产状变化不大,较明显有3处宽缓的褶曲构造,呈波状起伏,褶皱复杂程度属b类。煤矿区勘查和矿井开采均未发现岩浆侵入,复杂程度属Ic类。根据矿井地质规程(原煤炭工业部1984年5月)及矿井地质规程实施细则的要求,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ab类,而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要求,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3 煤层与煤质3.1 煤层3.1.1含煤性本区含煤地层由老至新为石炭

39、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的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594.03m,自下而上共划分为八个煤段及本溪组(各煤段划分情况参见“地层综合柱状图”),含煤17层,煤层平均总厚度5.84m,含煤系数0.98%。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为全区大部分可采煤层,除七2、二1上、二0煤层偶见可采点外,其余煤层均属不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2.79m,可采含煤系数为0.47%。各煤段煤层发育情况见表3-1。表3-1 含煤地层含煤性一览表含煤地层煤 段煤 层可采煤层含煤系数名称厚度(m)总层数总厚度(m)层数厚度(m)总含煤层可采煤层上石盒子组七、八193.95

40、10.600.31下石盒子组三六277.9240.740.27山西组二煤段85.6653.3812.792.793.26太原组一煤段28.0431.103.92本溪组古占煤8.4610.020.24合 计594.03175.8412.790.980.473.2可采煤层可采二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Ss)底74.17m,下距L7灰岩顶13.20m,二1煤层埋深18952m。据钻孔及井巷揭露,煤厚为0.0210.00m,平均2.79m(71点),煤层厚度有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属较稳定煤层。不可采范围分布零散,范围大小不一,最小长轴为30m,最大长轴为360m,最小短轴为24m,最大

41、短轴为260m,总体全区属大部分可采的中厚煤层。二1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矸一层,矸厚0.040.37m,平均0.18m,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二1煤层顶板为灰及深灰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俗称大占砂岩),局部地段大占砂岩与二1煤层之间夹有薄层砂质泥岩、泥岩及炭质泥岩伪顶,二1煤层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和黑灰色泥岩。3.2.1 煤层稳定程度评价依据煤炭部1984年矿井地质规程有关煤层稳定性评定之要求,本区二1煤层总体属中厚煤层,煤层稳定性评定以主要指标变异系数(r)及辅助指标可采指数(km)进行评定。经估算,本区二1煤层变异系数(r)为39.28%,可采指数0.91km,应属较稳定性煤层(d)

42、。综观全区钻探与井巷揭露,本区受构造等地质因素影响,揭露不可采带达24处,煤层短距离增厚变薄明显。这一变化规律与新安煤田二1煤层变化规律吻合。根据新安煤田及本区探采实际情况,经综合评定,确定本区煤层稳定性属不稳定型(d类),基本符合本区变化规律。(见表3-2)表3-2 二1煤层稳定性评定结果表采探类别煤层厚度(m)厚、中厚煤层评价指标范围煤层稳定性评价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变异系数r(%)可采指数km变异系数r(%)可采指数km变异系数r(%)可采指数km250.9525400.950.840650.80.65钻孔4.031.0042.16d矿井2.3936.820.89d全区2.523

43、9.280.91d 3.2.2 煤岩层对比本区属多煤段区,由于多条构造的影响,使含煤地层连续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给地层对比造成一定困难。但区内标志层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各煤段煤岩特征各具特色,为地层对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次地层对比采用的方法为:标志层法、层间距法、煤岩组合特征对比法、煤层特征对比法和测井曲线对比法,同时结合矿井开拓资料,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确定了地层划分和煤岩层对比的依据,重点解决了二1煤层对比。(一)标志层及层间距对比法本区标志层特征明显,层位、层间距较稳定,是划分地层和煤层的主要方法。详见表3-3、表3-4。(二)煤层对比二1煤层基本特征为:全区发育,全区大部分可采的

44、中厚煤层,煤质为粉状焦煤,赋存于二煤段下部。其顶板为大占砂岩(Sd),底板为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下有太原组上段L7灰岩控制。由此确定二1煤层对比可靠。3.3 煤质3.3.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二1煤层:深黑色,玻璃光泽,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煤的原生结构及构造特征已不复存在,煤的主要粒级在1mm以下,呈粉状及鳞片状产出,属以糜棱煤为主的构造煤。煤层中后期构造作用所产生的挤压揉皱镜面发育,煤中含515mm的黄铁矿结核及散晶,煤的强度极低,指压即碎。据郁山煤矿抗碎强度测试,大于25mm级占总重量的28.82%,应属特低强度煤。表3-3 标志层及特征一览表地层单位标志层代号标志层特征平

45、均厚度(m)与二1煤层间距(m)稳定性对比意义石千峰组Sp平顶山砂岩:灰白+、浅灰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99.20546.04稳定寻找煤系,对比煤层的良好标志。上石盒子组St田家沟砂岩:浅灰、灰白中粒含砾石英砂岩。9.38352.09稳定上、下石盒子组分界下石盒子组Nd大紫泥岩:浅灰色具大量暗紫斑泥岩,豆状、鲕状结构9.1284.81较稳定三煤段的良好标志层Ss砂锅窑砂岩:浅灰、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含泥砾。9.2574.17稳定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良好分界。山西组Nx小紫泥岩:灰色泥岩,具暗斑,含菱铁质假鲕。6.5069.05较稳定二煤段对比辅助标志层Sd大占砂岩:灰、浅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层面含炭质及大量白云母碎片。10.971.43较稳定对比二1煤层良好标志层。Ser底板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呈条带状。含同生黄铁矿结核。4.084.62稳定P1sh与C3t的良好分界。太原组L7灰、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含黄铁矿结核及燧石结核。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