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3739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7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第六章)公共收入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公共收入 公债的经济分析,第一节 公债概述 一、我国国债的现状 二、公债概念及其结构第二节 公债负担 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 二、财富效应论 三、等价论 四、全过程剖析论 五、归纳与看法,1,第三节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分析及启示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的背景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 三、公债的财富效应 四、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解释 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 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2,第一节 公债概述,一、我国国债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0年首次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又连续五年发行了“国家建设公债”。此后的19591978年,受“既

2、无外债,又无内债”财政平衡思想的影响,没有发行任何形式的国债。,3,一、我国国债的现状,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最初几年国债发行额并不大,年度发行额通常不超过100亿元。从1994年开始,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当年的发行额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4,一、我国国债的现状,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7年突破2000亿元,1998年突破3000亿元,2000年突破4000亿元。2002年超过5000亿元,2003年超过6000亿元,2004、2005和2006年均接近7000亿元。,5,一

3、、我国国债的现状,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债实行余额管理。2006年为35015亿元2007年为53365亿元2008年为53271亿元2009年为60237亿元 国债余额与相应年度的财政收入相当(2006年38760亿元、2007年51321亿元、2008年61330亿元、2009年68518亿元)。19982004年,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七年中,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每年对GDP的直接拉动高达1.52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成就。,6,一、我国国债的现状,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债与市场型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越来突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必须解决的关

4、键问题。国债的其它问题,如国债对财政赤字、财政负担、财政风险等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都是由经济增长的状况根本决定的,都是依能否取得经济增长而转移的,因为一旦国债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则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而财政赤字和风险等问题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将国债问题放在经济增长环境中才能予以全面认识,国债也只有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尤其是能够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所贡献才有意义。,7,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公债的概念判断:关于公债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国债即公债;通常将中央债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1国债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公债是中央政府及其部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负债。1陈共.财政学

5、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8.,8,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1广义公债是公共部门的负债。狭义公债指政府债务,不包括国有企业负债。2国债与公债是有明显区别的,国债是公债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公债以及政府所属机构发行的政府机构债务的总称。1杨志勇等.公共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5.2龚仰树.国内国债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7-19,9,二

6、、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公债与税收的关系公债与税收的相同点 从资源配置角度,具有相同点,都是经济总体内的当期资源从非政府部门转移给政府部门使用,只不过税收是纳税人的资源转移给政府,而国债是国债承购者的资源转移给政府,如图。,10,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公债与税收等其他财政收入的区别 第一,自愿性。第二,有偿性。第三,灵活性。,11,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弥补财政赤字的最好形式是国债我国经济界曾归纳出弥补财政赤字有以下几种方式: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发行国内外债券或向国外借款;增加税收;变卖国有资产。,12,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增税的困难和阻碍以上各种弥补赤字

7、的方式,比较有意义的是增税和举债。其他方式不是数额太小,就是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等。增加税收要修改原有的税法或建立新的税法,而这一过程可能不受政府控制。就三权分立的政体而言,立法机构拥有立法权,政府只是执行机构,政府往往受立法机构左右,而不是相反。,13,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对于纳税人来说,税收被认为是一种负担,是其资源的牺牲;与此相反,对于国债承购者来说,国债或许不被看作为负担,还有可能认为是其财富的增加。税收主要是满足经常性支出需要的,如果收不抵支是某一时期的现象,就不宜运用税收方法;若出现长期连续赤字,即使是采用增税的办法,其潜力也会被挖掘殆尽,而无力通过增税来弥补赤字尤其是大规模赤字。,

8、14,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所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增加税收易遭非政府部门的抵触,而国债则可能会受普遍欢迎。由于这些原因,当政府想要追加收入时,较倾向于依赖国债。,15,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我国在1988年以前发行的国债基本上都是不可流通和转让的。1988年后,随着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营,使国债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同时也要求,可转让国债的比重有所提高。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发行的国债种类中,可转让国债品种有记账式国债、无记名国债、保值公债和国家建设债券等;不可转让国债品种有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等。不同的国债各具特点。,16,二、国债

9、概念及其结构,记账式国债它是通过以记账的形式记录债权,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的国债。投资者进行记账式国债的买卖,必须具有在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账户。在发行期内购买记账式国债,不收取手续费;发行期结束后,进行记账式国债的交易按成交额的0.2收取手续费。记账式国债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使国债发行和交易变为无纸化,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又使国债发行和交易更为安全。但由于需要依附于各个交易场所的电脑系统,这种国债具有交易对象受限制、技术要求高等不利之处。,17,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无记名国债它是一种实物国债,以实物券面的形式记录债权。历年来发行的无记名国债券面的

10、面值分别为1、5、10、20、50、100、500、1000、5000、10000元等。在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承销机构的柜台上购买;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申购。发行期内,购买无记名国债不收取手续费,发行期结束后,实物券面持有者可以在柜台卖出,也可将实物券面在证券交易所托管后,通过交易所系统卖出,成交后按成交金额的O.2缴纳手续费。无记名国债由于不可记名,不能挂失,可上市流通交易和在全国通兑,因而具有流动性较高、购买方便等特点,同时由于是实物形式而导致成本高、安全系数低。,18,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凭证式国债它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以记名、挂失。凭

11、证式国债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凭证式国债不可上市流通,从投资人购买之日起开始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现时,可到原购买网点提前兑现。提前兑现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付,经办机构按兑取本金的0.2收取手续费。凭证式国债到期兑付时,不收取手续费。凭证式国债可以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储蓄网点和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购买。,19,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特种定向债券它是面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定向发行的国债,发行对象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特种定向债券是以“特种定向债券收款

12、凭证”记录债权,以便于更好地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并使其稳定增值。,20,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特殊型国债主要有定向债券、特种国债和专项国债等几种。定向债券:为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采取主要向养老保险基金、待业保险基金(简称:“两金”)及其它社会保险基金定向募集的债券,称为“特种定向债券”,简称“定向债券”。,21,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特别国债: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批准,财政部于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13、,2007年6月29日开始,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2008年4月17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说明,已顺利完成了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任务。,22,二、国债概念及其结构,专项国债: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财政部于1998年9月面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4家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1000亿、年利率5.5%的10年期附息国债,专项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投入。,23,第二节 国债的负担,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当代负担论1从经济总体着眼分析国债负担,

14、代表这种观点的是勒纳。假定:政府偿债是用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在国债发行时,承购国债的一代人因为购买债券而向政府付出资金,这是将其所掌握的真实资源转移给政府使用,形成了负担。1 认购人负担、政府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24,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勒纳认为内债不会给后代带来负担。他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非常流行。他还认为,在一个总人口不变、封闭的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任何一项政府支出的成本仅仅发生在政府支出发生的那一个时期,在政府支出发生的时期政府支出的真正成本或负担就是从私人部门转移出去的实际资源。因此,通过举债为赤字融资不可能将实际资源从未来转移到现在,而将

15、来为偿还国债而征税并没有消耗任何资源,仅仅是资源在纳税人和债券持有者之间的转移。,25,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下代负担论是从个体角度分析国债负担,代表这种观点的是J布坎南。这一观点认为:政府发行国债时,国债承购者虽然用其一部分收入购买国债,但这只是他对自己收入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在各种投资上选择的结果,并无经济负担。也就是说,投资者在投资代价上作了边际选择,比较的结果认为购买国债最有利,所以决定把资源转移给政府使用,故不应看成有负担。,26,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相反,政府偿还国债时,由于偿债资金来自税收,纳税就会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故纳税人实际承担了政府债务,形成

16、负担。于是得出结论:国债负担是落在国债偿还时的纳税人身上。,27,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下代负担论者认为:勒纳的分析框架中,一代人是由某一时点活着的所有人组成的。这一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假设一代人是年龄相近的那些人也许更加合理,这样一来,任一时点便有几代人同时并存。世代交叠模型正是在这样的假设下说明债务负担是如何在各代之间转移的。假定一个社会由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组成,每一代为20年。在这20年内每个人有1.2万美元的固定收入,没有储蓄,即每个人消费掉他的全部收入。这种情况被认为可以永远持续下去。20012021年间,老中青三位代表的收入水平被描绘在下表中。,28,一、当代负担论和下

17、代负担论,29,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假定在2001年政府决定为公共消费借款12 000美元,期限20年。由于老年人估计20年后他已不在人世,所以只有青年人和中年人愿意借钱给政府。假定青年人和中年人各承担12 000美元的一半,则他们个人的消费水平在20012021年期间会下降6 000美元。假设政府将借款筹集来的12 000美元均等地向每个人提供等量的消费,则每个人会收到4 000美元。因此,没有借钱给政府的老年人也得到政府借款带来的好处。,30,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当20年后的2021年政府债务到期时,2001年的老年人已离开人世,新的青年一代降生了,那时的中年人已成为老年人

18、,青年人已成为中年人。为了归还2001年借的12 000美元,政府必须征税12 000美元。事实上,政府对每人征收4 000美元便能够实现这一目标。2001年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从政府借款中享受了4 000美元的好处,因此,4 000美元的税款对他们来说正好相等,他们不赔也不赚。,31,一、当代负担论和下代负担论,2001年的老年人享受了政府借款带来的好处,却因2021年已经去世而无需承担任何代价。对于2021年的青年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没有享受政府借款带来的好处,但要承担政府为还债增加的税收,4000美元从2021年青年人手中转移到了2001年的老年人手中。上表记录了政府借款、使用借款筹集来的资金

19、以及归还借款的全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债务负担是如何在各代之间转移的。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政府债务是内债还是外债是无关紧要的,即使政府债务全是内债,债务负担也会在代际之间发生转移。,32,二、财富效应论,这一理论是从财富效应和资本形成的角度来探讨国债负担问题,其代表人物是F莫迪利安尼。他认为:国债的结果使资本存量减少,引起产量减少,从而使后代形成负担。为说明这一观点,莫迪利安尼有一些假设:其一,每个人在年轻时将一部分收入储蓄,以备晚年使用;其二,排除技术进步因素;其三,若无国债,人们的资产积累将全部采取实物资产形式。,33,二、财富效应论,现在政府发行国债,以支持其支出的增加。人们承购国债后

20、,从财富观念上看,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其财富增加了。而在消费函数当中,财富是一个自变量,消费一般将随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于是,在国债幻觉的影响下,人们将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的结果是抑制了投资。从资本形成看,国债属于金融资产,承购者购买国债后,其资产积累就将采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双重形式,也即意味着实物资产的减少。从整个社会看,这将使资本积累降低,从而导致以后的产量损失。而且,这种变化是持久性的,故将给后代留下负担。,34,二、财富效应论,如果是用税收来支持政府支出的增加,情况会怎么样?莫迪利安尼认为:政府增加税收,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于是,人们将改变终身的消费计划,一般的做法是把可支配收入因增

21、税而减少的部分通过压缩今后消费来分摊。当然,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多少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个社会的储蓄,从而资本积累也相应减少。但是,这种增税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不像国债那样是持久性的,而是暂时的。因为随着未受增税影响的下一代人出世,以及受增税影响的上一代人去世,储蓄额就会恢复到过去增税前的水平。,35,二、财富效应论,这样,比较增税和国债对资本积累产生的不同影响,由于国债会持久降低资本积累,故会造成后代负担。,36,三、等价论,这一观点认为:财富效应论忽略了未来偿债时的税收。实际上,发行国债只不过是未来税收的预征,因为将来国债偿还是要课以相同金额的税款,故国债筹资与增税筹资是一样的。这种国债与增税一

22、样的思想,最早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所以也称为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曾说:“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 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 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37,三、等价论,实际的开支是那2 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 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 000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所以,李嘉图实际上认为,对政

23、府支出的2 000万镑,增税和举借债务的结果是一样的。,38,四、全过程剖析论,西方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国债的负担应作全过程分析。W盖德纳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他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区分创造货币型债务和真正借贷型债务,对国债的发行、付息、偿还过程进行分析。,39,四、全过程剖析论,他认为:假如政府的国债是一种创造货币型债务(比如银行承购),那么,在债务发行阶段,如果经济情况是国民收入的目标水平大于当前的实际均衡水平,因而要求政府实行膨胀政策,则国债创造的信用有利于利用闲置资源,无害于社会中的任何成员,没有负担。相反,如果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则国债发行更刺激经济膨胀,就会妨碍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形

24、成社会实际负担。,40,四、全过程剖析论,在利息支付阶段,虽说政府是向纳税人征税,付给国债持有人,但对整个社会没有影响,因为国民收入核算帐户把国债利息列作转移支付。但作为纳税人来说,由于征税是强制的,国债利息产生了负担。在债务偿还阶段,纳税人的负担有其条件。在膨胀时期,稳定政策要求经济收缩,则用课税方式回收国债,就使纳税人有负担;而在收缩时期,政策要求膨胀,即使用货币方式收回国债,纳税人也不会有负担。,41,四、全过程剖析论,假如政府的国债是一种真正借贷型债务(比如私人投资者承购),那么,在债务发生阶段,国债购买者作为一种投资,放弃资源使用,没有什么负担。在利息支付及债务偿还阶段,还本付息增加

25、了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形成了负担。,42,五、归纳与看法,争论焦点:国债的负担是个人资源的转让还是承担的税款。比如,有观点认为,人们购买国债是自己资源的牺牲,即政府增加支出的实际代价就是私人可用资源的减少,就是自己收入的扣除,故这种代价就是负担。另有观点则认为,国债负担是纳税人承担政府偿债而增加的税款,由于征税是强制的,于是国债偿还产生负担。,43,五、归纳与看法,国债负担是从人类整体看还是从人类个体看。比如,当代负担论把一代人当作一个整体,他们既是纳税人,也是国债持有者,故应该讨论整体负担。而下代负担论则主要考虑经济中的个人,纳税人和国债持有者是分开的,故纳税人有负担而国债持有者无负担。,44

26、,五、归纳与看法,国债的影响与税收是否一致。实际上,如果国债的影响与税收是一致的,那么国债的负担也就可以归结为税收负担,从而也就没有单独讨论国债负担的必要了。西方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债的影响与税收一致,国债只不过是未来税收的提前征收而已。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债效应不等于税收效应,两者对人们消费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不同。,45,五、归纳与看法,国债负担可以从多角度来认识:从经济中的个人来讲,在国债发行阶段,承购国债是否形成其负担,应视承购国债的自愿与强制与否。自愿承购国债是人们对其资产的选择,人们对此不会感到是自己收入的减少或不得不作出的某种牺牲,因而无个人负担。但强制国债迫使人们减少消费或放

27、弃其他选择机会,虽说收入仍未减少,但强制人们改变抉择会使其感受到经济满足程度的降低或效用水平的降低,因此这是一种类似于收入减少的负担,或者说是一种准负担。,46,五、归纳与看法,在国债偿还阶段,假如政府的偿债资金确实来自税收,则纳税人为此就要多缴税,因此将减少其可支配收入,形成自己的名义负担。当然,政府通过借债得到的资金,投入经济,结果改善了经济,也可以使纳税人受益。政府这样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本来就是这笔资金投向的较好选择,而如果不这样做,或许会使纳税人的负担更重。所以从纳税人角度而言,承担税款就是其名义收入的直接扣除。,47,五、归纳与看法,从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整体来看,如果政府举借国债使得

28、当代人本来要自己享受的资源用于财富创造,就意味着当代人的享受牺牲,但使后代人福利增加,即国债表现为当代人的节衣缩食,而其利益表现为后代人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样,当代人承受一种社会意义的负担,也就是福利水平的现实降低。反之,如果国债将当代人本来要用于财富创造的资源转用于自己直接享受,它可能改善当代人的生活条件,但后代人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因为未来可以继承使用的资源被其前代人消耗掉了。,48,五、归纳与看法,从政府角度讲,国债对政府的名义负担是其承担的还本付息额,但政府的实际负担应视国债使用的效果。假设国债的使用丝毫不能带来政府今后财政收入的增加,或者,它给政府带来的未来财政收入增加额不足以还

29、本付息,则政府就会有实际负担;反之,如果国债的使用能带来今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增长额足以还本付息,则该国债对政府而言就没有实际负担。,49,第三节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分析及启示,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的背景,1929年的大危机使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按照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行公

30、债筹措资金来弥补。,50,一、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困境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51,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巴罗论证了发债和征税的经济效应相同,从而说明赤字融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无效。1974年,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在其发表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1的著名论文中,采用

31、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通过深奥的数学推理发现,赤字融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1 Barro,R.J.,1974.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1095-1117.,52,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布坎南将巴罗的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巴罗的以上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其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53,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巴罗关于上述税收和公债等价的思想,最初应该归功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

32、。,54,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中说:“一个国家为筹划战争费用或政府一般支出而征课的税,都是从该国的生产性劳动中取得的。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是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之中。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55,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实际开支的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息都不会使国家

33、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56,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这段话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债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公债利息是以税收支付。这种支付实际上是收入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国家的财富不会由此而发生变化;政府征税也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但征税后不存在利息支付问题;所以,政府举债与征税对经济的影响性质相同,即二者都会使国家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57,三、公债的财富效应,从以上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集资金是否存

34、在差别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做其财富的一部分即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58,三、公债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公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资产效应,也称财富效应。,59,三、公债的财富效应,总消费函数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消费函数通常被具体表述为可支配的总收入和总财富的函数,即C=C(Yd,Z)。关键问题在于私人持有的政府债券是否被私人当作其总财富的一部分。,60,三、公债的财富效应,如果消费者将全部的债券仅仅作为未来延迟的纳税义务,那么这些债券就不能作为总财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

35、果消费者没有认识到,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并不关心这些债券代表的未来纳税义务的真正含义,或者更可能的是这些债券根本不需要偿还(政府仅仅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还政府债务),那么这些债券就可以被看作是总消费函数中总财富的一部分。,61,三、公债的财富效应,帕廷金(Patinkin,D)在其1965年的著作货币、利息和价格中指出,公开发行并已出售的政府债券,有比重为K的部分被视为财富。k在0和1之间:kt=1-At/At(At 0),公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是:ktt期(个人)公债总额中被作为财富的公债比例;At个人意识到的将来税收负担的现值;At公债发行所产生的将来税收负担的现值。,62,三、公债的财富效应

36、,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即如果人们意识到,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要通过将来的税收来偿还,政府债券就不会被看做总财富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举债同课税一样,不会引起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如果人们并不将手中的政府债券同未来的税收负担联系起来,政府债券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地看做总财富的一部分,则公众会增加当前和未来的消费。面对征税和发行公债,公众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63,四、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却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来的税收,那

37、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变化吗?,64,四、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解释,针对上述情况,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不仅从自身的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也从他的后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即Ui=Ui(cyi,coi,U*i+1)。公式中Ui表示第i代人的效用,cyi表示其年轻时的消费,coi表示其年老时的消费,U*i+1表示第i+1代人的最佳效用。由于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自己一生的消费,也取决于他的后代的效用,因而他会像关心自己的消费一样关心其后代的消费。,65,四、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再

38、解释,巴罗认为,既然消费者具有关心其后代效用的利他动机,则消费者就不会将政府为替代征税而发行的债券作为财富的增加,因而即期的消费不会改变。,66,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詹姆斯托宾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失效,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67,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1关于遗产动机的分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成立,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68,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实际上,消费者也许并没有遗赠动机,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子女,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人的福利。因

39、而消费者当期的消费支出完全可能会随之而增加。,69,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除此之外的家庭则会很明显地意识到,公债偿还时他们的后代将不得不承担起这些家庭转移的额外税收负担,尽管他们仍然会给自己的后代留有遗产,但对这种负担的不均衡、不公正分布预期,将使遗产不至于增加到能够支付起后代人所负担的税收,因此,由公债发行引起的纳税相对减少会减轻人们的即期预算约束,相对增加的收入不会完全用于增加遗产形式的储蓄,消费的增加是必然的。,70,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2支撑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这一假设很容易遭到攻击,

40、因为现实生活中一次性总付的人头税并不存在,政府的财政政策常常会造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71,五、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3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依赖于“一次性总付税”的假定。实际上,现代社会的税收,其形式大多是根据经济行为来确定的,而不是李嘉图等价定理所要求的总额税。税收的上升或下降必然导致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而这种调整与等价定理所揭示的内容相矛盾,因而使得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受到限制。,72,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很容易提出使严格的李嘉图等价失效的理由。李嘉图等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定理是否成立的争论。巴罗认为:“我预期李嘉图等价理论将成为一个估计财政政策的基

41、准模型,这不等于说大多数的分析家将信奉李嘉图等价,而认为财政政策是不相关的。但是任何令人满意的分析,应该能够将导致偏离李嘉图等价的因素模型化,财政政策的预期后果能够直接由这些因素推导出来。”,73,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1李嘉图等价定理揭示了政府举债的实质,公债无非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了眼前的税收,消费者的纳税义务并没有消除,只是推迟了而已,即公债是延迟的税收(李嘉图等价由此命题引出公债与税收等价;而我们从中得出因税收现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消费,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有意义)。公债替代税收,政府支出计划所派生的纳税义务被推迟了,消费者就可能因税收现值的下降,当期财富的增加而增加消费。因此,分析

42、公债替代税收所产生的财政效果,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4,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2由巴罗提出的当前和未来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始终关心他自己及后代消费的这一论点,引发出政府是否必须用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偿还政府债务的问题。假如政府可以用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的方式滚动债务,而不需为偿还公债本息而增加税收,则政府以举债替代课税而产生的当期税负的下降,并不会引起未来税负的变化。消费者当前税负的必然降低,将导致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75,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3公债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

43、是通过增加税收而不是发行公债来实现时,人们会减少当期的消费。但如果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不是通过税收来获得,而是依赖发行公债来维持时,则公众至少不会减少即期的消费水平。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不同,将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从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76,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4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则取决于公众对举债与未来税负关系程度的认识。因此,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被私人部门看做净财富,在政府债券市场转换的真实影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当经济出现萧条时,政府采取发行公债而不是增加税收的做法,对总需求施加扩张性影响。,77,六、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启示,托宾认为:“举债筹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排挤了资本存量,凯恩斯主义者和像布坎南那样的保守主义理论家们都持有这种看法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可以行得通的。这就是说,用发行债券代替目前的征税,将会刺激目前的消费;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由此而引起的总实际需求的扩大,将会增加产量和就业。”,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