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0462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双减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自中央、省部署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以下简称“双减”工作)以来,为了全面了解全市“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根据2022年度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6月中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赴*市、*县、*区、*新区采取现场察看、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持续深入。

2、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办法,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市教育局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进度调度会,安排专班负责巡查检查工作,各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确立了联络员,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在全市深入开展宣传。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积极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广泛宣传解读“双减”政策,合理引导预期,积极争取家长、社会支持配合;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解读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在全市掀起落实“双减”政策的良好氛围。共回收36万余份学生家长签字回执单和3万余名在职教师签字回执单,群众知晓率达到9

3、8%以上。(二)加强创新变革,校内教学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标准,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通过教学成绩、教研教改、日常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教师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二是优化作业设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交流研讨会,开展了作业设计与管理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出优秀作业设计案例99个,作业管理先进单位25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倡导“基础作业+弹性(特色)作业”模式,97.29%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三是优化高效课堂。市教育局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展*市2022年义务教育核心

4、素质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应用,切实帮助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布置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全市各学校结合校情和学情,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的“一校一案”,内容包含“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组织领导、实施安排、管理考核、安全应急、评价展示”等内容,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和家长需求。(三)加强统筹监管,校外培训行为逐渐规范。一是印发了*市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按照“政府统筹、行业主管、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分别由县(市、区)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审批,教育、科技、文旅和体育等部门负责日常监管执法、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依法依

5、规做好相关登记、监管等工作,形成以行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监管的管理体制。二是着力压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建立日通报制度,压实属地责任,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4.3%,超过全省(90.98%)、全国(92.14%)平均水平,完成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和预收费监管双100%的目标。三是做好校外培训广告清理,全市出动执法人员638人次,清理拆除学科类培训广告196处,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3家,注销微信公众号10个,销毁广告宣传单3600余份,基本上做到了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不刊发、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四是开展暗访督察。今年以来,全市共计出动暗访人次554

6、次,检查督查人次1109次,查处群众举报违规学科类培训84次。五是强化长效监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组建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组和培训项目分类甄别专家组对校外培训项目和材料进行审核鉴别,进一步规范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联合文旅、科技、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培训主体、人员、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有关规定等十项重点突出问题进行督导检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综合执法行动,全市基本实现“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基本禁绝、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明显减少、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基本规范的治理目标,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二、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由于学生家长

7、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人才观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下降,不能理性设置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比、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依然存在,双减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以及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路程任重道远。教育评价体系仍需持续深入改革,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二)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禁而难绝。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个别校外学科类培训没有彻底退出,从“地上”转为“地下”,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个别家长选择给孩子一对一补课,隐蔽性更强,导致监管更加困难。(三)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一是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根据有关政策要

8、求,课后服务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目前我市执行的标准为70元/生/月,在全省各市州处于中低水平,同时,除武汉市外,其他地市均未考虑午托工作量,课后服务报酬偏低,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课后服务的质量。二是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难以满足高质量课后服务的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在课后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差距。(四)部门联动缺乏动力。目前,文旅、科技部门没有专人负责,教育部门推动部门监管成效不明显,对托管机构超范围经营,违规开展作业辅导及“地下”辅导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缺乏处罚手段和依据。三、意见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充分

9、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二)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进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型教师,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

10、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三)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I。一是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二是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审批登记,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三是加大整治力度。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纳入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要成立市级层面综合协调机构。明确文旅、教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职责,便于形成合力,加强监管;要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消防安全、疫情防控等措施;要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四)提高收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质量。要适当提高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大对课后服务财政补助力度,足额发放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补助,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弹性工作制,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可适当灵活调配休息时间。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聘请符合条件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解决校内师资和条件不足问题,提升课后服务效果和质量。要统筹教育、科协、文旅、民政等部门资源,发挥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校外活动场所资源优势,拓展校外课后服务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