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04716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修辞手法:双关。忆昔唐代: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是晚唐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的诗作并没有他的词作流传久远。但这首诗却水平高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令人启迪深刻。晚唐时代,各地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诗人有一次来长安应试,可是不巧当时黄巢正在攻打京城,从而让很多地方变得一片荒芜。诗人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婉而多讽的七律。诗人四处游览,却发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让他不禁感慨不已。首联回忆过往,“昔年曾向

2、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韦庄少年时曾四处壮游,不仅见多识广,也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五陵”,即指都城长安。诗人回想当年曾到五陵旅游,最难忘是那些高门贵族们诗酒风流,直到子夜时分,清月满楼,依然享受着笙歌艳舞。诗人由美好的往事,自然地又想到长安昔日的盛景,“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J花树前点上明亮的蜡烛,火树银花,一时间恍如白昼;诗人酣醉于一群佳人之中,春光绚丽,不知不觉便时间飞逝。“长似昼”,暗指公子王孙们日夜都沉迷声色,他们醉生梦死,哪里还有什么进取精神,更不会顾及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不知秋”三个字,妙语双关,既表达时间飞逝,也委婉地传达出那些醉酒酣梦者不知末日将临。颈联又转

3、而抒写公子的豪奢、佳丽的妖娇,“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作者巧用古代的两个著名人物进行对仗,同时也表达出当时追欢逐乐、灯红酒绿的盛大场面,更从侧面反映出大唐逐渐衰落的原因。作者虽然巧用两个人名,但都是虚指。虽有花月管弦、裘马脂粉,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胧缥缈、含蓄之至,反而更让读者觉得很有诗趣。作者在前六句中追忆陈迹,尾联则抒发感慨,“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春梦无痕,惟见流水斜阳,消沉今古,令人不声叹息!“俱是梦”,表达了诗人感慨繁华短暂,好像过眼云烟,俯仰之间就消失殆尽。“水东流”,描绘出一幅残阳惨淡、暮色苍茫的萧瑟景象,也象征着晚唐时代早已日薄西山,也如碧水东去,颓势难挽。韦庄的这首七律水平极高,虽然通篇不提一字悲凉,但所写事件、人物和场景都极大地反衬出晚唐社会的颓势,令人倍感惆怅,不愧为晚唐的佳作。读者一定会联想到李商隐的名作乐游原,其中两句最让人印象深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觉得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以便发出深长的慨叹。韦庄也采用类似的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却又巧用对仗,还有双关、象征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