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04758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三大变化: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艺术课程的价值导向更精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突出;二是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统整艺术课程内容,突出艺术实践在艺术课程中的作用;三是借助“教学提示”强化以实践为导向的艺术学习方式。一、以美育人,突出艺术课程价值导向艺术新课标在“前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课程导向,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基于此,艺术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艺术课程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

2、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些表述诠释了艺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和课程价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艺术新课标凸显了艺术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导向。艺术新课标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

3、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中,强调在夯实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艺术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知识、技能在真实和复杂情境中的迁移和运用。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集中、统一,艺术教学与评价的方向更明确。以美术课程为例,艺术新课标围绕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统整了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资源等,并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消除传统的美术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相互割裂的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弊端,以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美术表现,提高学生将思想、情感、想象进行视觉转化和创意表现

4、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美术创新意识和文化理解力,提高美术素养。二、科学统整,重构艺术课程内容在明确艺术课程价值观导向和独特育人作用的基础上,艺术新课标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可喜变化: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课程;第二学段(三至五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课程,课程还融入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第三学段(六、七年级)、第四学段(八、九年级)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每名学生至少选择2项学习。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

5、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具体而言,其课程重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统筹艺术课程内容较之于2001年版、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和美术课程标准,艺术新课标提出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对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既契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又加强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联系。以美术课程为例,艺术新课标将美术课程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整合为“审美感知”,将“美术表现”纳入“艺术表现”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继续保留。从课程内容的整合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

6、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嵌入学习任务中(见下表)。4人t工*aF*.MCA.5.y3.人KMJ9事一*事二一7,可住ta*W94u“02,号住9-2A9e,41.9e0百任*q2*n1*,可任4工七4传d工仁AJCU,,百4与,卬M以上各学段5个学习任务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2 .以艺术实践贯穿艺术学习始终“追求理解的教学”是现

7、阶段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的共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而言,最容易让学生理解艺术真谛的方式莫过于艺术实践了。基于此,艺术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板块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事实性知识、需要理解的学科知识,并精心设计了学习实践活动。艺术课程的本质是艺术实践活动,这是艺术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研读艺术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新课标更加注重艺术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艺术实践贯穿艺术学习的始终。例如,在第四学段的学习任务5“理解美术的贡献”中,艺术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绘画、制作图画书、写视觉笔记、制作动画、拍摄微电影等艺术实践方式,强化学生对“美术贡献”

8、的独特理解,彰显美术学科“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质。3 .注重跨学科学习,体现融合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倡导“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些观点在艺术新课标中都有直接体现。以美术学科为例,艺术新课标给第二学段学习任务5“融入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建议是:联系35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等12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

9、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美术与编程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等。这些内容强化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加强了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融通。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艺术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构思创意、选择材料等艺术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解决现实艺术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提示指明艺术课程教学方式艺术新课标与以往的艺术类课程标准相比,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艺术新课标在每个学段的5个学习任务后增加了“教学提示”,旨在为教师选择学

10、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为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教学提示”围绕学生的基本学习活动经历,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和学习活动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教学策略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设计的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情境素材建议主要是对如何创设体现素养发展要求的学习情境和如何选择相关素材等方面的建议;学习活动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明确完成该项学习任务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和过程,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如调查、实验、制作,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等),确保将学科思想与学生应形成的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这些“教学提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学习方式方面,艺术新课标还提出了“深度学

11、习”“问题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主题单元式学习”等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养成、能力形成和素养培育,强化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以美术学科的学习方式为例,艺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为什么教”,指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学”,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问题支架,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美术意蕴,更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美术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另外,从“教、学、研”的角度看,教师应在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将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差异、增强自信、发展素养、形成特长等作为教学基本要求,以教促学、以教促研,将以学科知识、技能为本的艺术教育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新课标特别提及“聚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这给艺术课程的“教、学、研”和艺术教师的培训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主题,使“教、学、研”的主题更为集中,有助于提高艺术课程“教、学、研”的质量。笔者在艺术课程“教、学、研”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聚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不同于常规的教研和培训,它是基于特定主题的教学研究、培训和研讨,它强调艺术课程教学研究中的交互性、案例性、学术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艺术课程及教学思想在横向层面的交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