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5082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一般发生在地壳和地幔表层的坚硬岩层内,是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巨大能量作用下,岩层中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便发生断裂、错动,造成构造地震。,1 地震基本知识,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强度不足,地面裂缝,山崩、滑坡,海啸、火灾,1.1 地震类型与成因,地震类型,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某些部位的地应力,不断加强,当弹性地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猛烈错动,引起振动。振

2、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造成地震。,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 90%以上。,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产生的震动相当于一个6.7级地震。,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诱发地震,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3、为6.1级。,地球构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物质对流,板块构造运动(根本原因),地震,地震形成的宏观背景:,地震的形成:,板块分布图,a、岩层的原始状态,b、受力发生弯曲,c、岩层破裂发生震动,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地壳中岩层变形,变形积聚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地震,1.2 地震特征描述,1 地震空间位置,震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按震源深度,浅源EQ:震源深度小于60km,约占地震总数85%中源EQ:震源深度在60-300km深源EQ:震源深度大于300km,震源,2地震强度度量,地震波类型,地震波是地震发

4、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地震引起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地震波,体波:,面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在地球表面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方向振动。,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方向振动。,面波:,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包括瑞利波(R波)和洛夫波(L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杂波,P波开始,S波开始,面波开始,地震震级,

5、含义 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里氏震级: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单振幅,以m计)的常用对数值,震级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尔格)之间对应关系,微震(小于2级),有感地震(24级),破坏地震(5级以上),强震(大震)(7级以上),特大地震(8级以上),震级与能量的关系,能量E的单位:尔格(1尔格=),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相差约32倍。,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地震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

6、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1.定义及影响因素,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2.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3.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

7、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Ib。,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下图是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 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用Id表示。)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 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4.设防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

8、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5.多遇烈度,6.罕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3地震时间描述,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为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为余震,发震时刻强震持时地震序列,按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主震震级突出,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绝大部分,主震震级不突出,能量由多个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前震、余震稀少,能量释放基本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在上述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约占60,震群型(多发型)占30,而孤立型(单发型)占

9、10。,12.2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总目标:,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2.1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定义: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发地震烈度确定: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做过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区划(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设防范围 6-9度,设

10、防依据抗震设防烈度,2.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思想,抗震设防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减轻结构震害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使地震时不可缺少的紧急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趋势使用寿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1三水准的抗震设防原则,大震与小震,小震: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地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即众值烈度时的地震,大震:发生机会极小的地震,罕遇烈度时的地震,2 二阶段设计方法,说明: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多遇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作用

11、效应组合,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一水准的设防要求。,第二阶段:,罕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易倒塌的建筑、有明显薄弱层的建筑,不规则的建筑等,至于第二水准的设防目标,规范是以抗震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3建筑分类与设防标准,抗震设防分类及抗震设防标准,1.抗震设防分类,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1995年4月19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该标准主要以地震中和地震后房屋的损坏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大小,将建筑分成4个抗震设防类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日

12、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抗震次要建筑,如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丁类,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大量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丙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乙类,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等),甲类,设防分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的类别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核电站、核设施、水库、大坝、堤防、贮油

13、、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物质的设施等);乙类建筑: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即生命线工程建筑,(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通讯等);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一般的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如储存物品价值低的一般仓库,人员活动少的辅助建筑等)。,2.设防标准,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其值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提高一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乙类建筑:,地震作用: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

14、,一般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考虑,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丙类建筑:,地震作用: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抗震措施: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注:较小乙类建筑指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丁类建筑:,地震作用: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抗震措施: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考虑,但6度不降,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除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

15、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一般不须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2.5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一、定义与基本内容,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基本内容有三部分:,1.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2.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3.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二、意义“计算设计”很难有效控制结构的薄弱环节,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结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计算模型、材料、阻尼变化等)经验总结、定性判断含义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总

16、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机制和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时需要运用工程判断解决或处理具体问题。,建筑形状选择,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对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类型的建筑结构应按抗震规范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整体性好;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突变面宜

17、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步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防震缝要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上部结构完全分开。当结构需要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三、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 构造措施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 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四、把握建筑体型,建

18、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结构对称 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形状规则 在地震时应力集中现象较少,有利于抗震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平面内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 心相一致,避免扭转效应 高度方向均匀变化,避免薄弱层,减小变形集中、鞭梢效应,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平面不规则的类型,竖向不规则的类型,建筑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示例,建筑结构平面的凹角或凸角不规则示例,建筑结构平面局部不连续示例,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五、抗震结构体系,体系选择考虑因素:设防类别、烈度、高度、场地、地基、材料、施工等要求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具备必要的抗

19、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多道抗震防线,第一道防线的选择应优先选择不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不宜选择轴压比大的框架柱结构体系的多道设防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为第一道,抗震墙为第二道填充墙框架结构:填充墙为第一道,框架为第二道单层厂房:柱间支撑为第一道结构构件的多道设防联肢墙:连梁为第一道,墙肢为第二道延性框架:梁为第一道,柱为第二道超静定结构:赘余构件为第一道,3 场地与地基,3.1 场地和地基的概念,场地 即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平面面积。场地的划分(按建筑特震害程度):有利场地:坚硬土

20、、平坦的中硬土不利场地:软弱土、液化土、山丘、山嘴等 危险场地:滑坡、地裂、泥石流,地基 是指建筑物持力层范围内的那部分土层。一般地,软弱地基对建筑物有增长周期、改变振型和增大阻尼的作用。在软弱地基上,柔性结构最容易破坏,刚性结构则较好;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表现较好,而则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总的来说,软弱地基更为不利。,3.2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地形条件的影响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3、地基土质的影响4、地下水的影响,3.3 场地选择及场地分类,1场地选择,场地选择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I类场地时,抗震构造措施(新规范)甲、

21、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采取(甲、乙、)丙类建筑可按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6度不降)地基、基础设计同一结构单元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地基较差时,应考虑不均匀沉降等不利影响,2场地分类,等效剪切波速是根据地震波通过计算深度范围内多层土层的时间等于该波通过计算深度范围内单一土层所需时间的条件求出的。,等效剪切波速,定义1:从地面(而非基础底面)到基岩的距离。定义2:下、上两相邻土层的剪切波速大小某一值,如2时。抗震规范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场地覆盖层厚度,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

22、等效剪切速波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场地类别,注意场地选择,地震区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当确实需要在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建筑工程时,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4 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规定,4.1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4.2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4.1多层砌体结构房屋,1 建筑体型与结构布置2 房屋总高度与层数3 房屋最大高宽比4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5 房屋局部尺寸,1 建筑体型与结构布置,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纵横墙的布置宜对称,沿水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

23、窗间墙宜均匀;,3、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否则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如在楼梯间四角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等。4、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墙面的烟囱。5、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房屋的建筑体型应尽可能简单、规则,避免平面凹凸曲折,立面高低错落,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6、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两侧均应布设墙体,缝宽可取50100mm。,2 房屋总高度与层数,房屋的总高度

24、与层数,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前表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砖房和砌块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3.6m。,3 房屋最大高宽比,房屋高宽比,抗震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不要求作整体弯曲的承载力验算。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房屋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房屋高宽比: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房屋高宽比的限值表,4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抗震横墙的间距,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度变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

25、形,造成纵墙倒塌。,5 房屋局部尺寸,房屋的局部尺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房屋首先在薄弱部位破坏,这些薄弱部位一般是,窗间墙、尽端墙段、突出屋顶的女儿墙等。,4.2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1 房屋最大高度与房屋刚高宽比2 结构抗震等级3 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4 结构体系选择及结构布置原则5 防震缝设置,1房屋最大高度与房屋高宽比,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m),对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类场地上的结 构,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尚应适当降低。当设防烈度为6、7、8度,且房屋高度分别超过120m、100m、80m时,不宜采用框支层现浇抗震墙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宽比,2结构抗震等级,结构

26、的抗震等级,1、地震作用越大,房屋的抗震要求越高;地震作用与烈度、场地等有关,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不同烈度、场地的结构的抗震要求可以有明显的差别。,2、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抗侧力构件的抗震要求应有差别。,3、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抗震要求越高。抗震等级是确定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标准。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类别、结构类型及构件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共分四个等级,一级最高。,3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根据房屋平面和立面布置、质量和刚度分布情况将结构划分为两类:规则结构和不规则结构。规则结构采取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和构造措施进行抗震设计。

27、不规则结构应采用严格的分析方法和构造措施进行抗震设计。如考虑扭转,采用平动、扭转耦连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对薄弱楼层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平面不规则的类型,竖向不规则的类型,4结构体系选择及结构布置原则,结构选型,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等。,抗震墙,结构布置的原则,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结构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应对称均匀布置,尽量使结构的刚心与质心重合,避免地震时引起结构扭转及局部应力集中。结构的竖向布置,应使其质量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并应尽可能降低建

28、筑物的重心,以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合理地设置变形缝。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尽可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主要用于 10 层以下的住宅、办公及各类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常见的框架柱网形式有方格式与内廊式两类。,常见框架柱网(a)方格式柱网;(b)内廊式柱网,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在确定框架结构结构方案的同时,应初步确定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等级。,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

29、料,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的关键问题是抗震墙的布置,其基本原则是:抗震墙在结构平面的布置应对称均匀,避免结构刚心与质心有较大的偏移。,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平面布置示意,抗震墙应沿结构的纵横向设置,且纵横向抗震墙宜相互联合组成 T 形、形、十字形等刚度较大的截面,以提高抗震墙的利用效率。,抗震墙与柱中线宜重合,当不能重合时,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框架抗震墙结构是由框架和抗震墙结合而共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兼有框架和抗震墙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既具有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多用

30、于1020层的房屋。,抗震墙宜贯通全高,沿竖向截面不宜有较大突变,以保证结构竖向的刚度基本均匀。,抗震墙的数量以能满足结构的侧移变形为原则,不宜过多,以免结构刚度过大,增加结构的地震反应。抗震墙的间距应能保证楼、屋盖有效地传递地震剪力给抗震墙。,.抗震墙结构布置抗震墙结构是右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具有整体性能好、抗侧刚度大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该类结构无突出墙面的梁、柱,可降低建筑层高,充分利用空间,特别适合于2030层的高层居住建筑,但该类建筑大面积的墙体限制了建筑物内部平面布置的灵活性。,抗震墙应尽可能靠近房屋平面的端部,但不宜布置在外墙。抗震墙应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

31、大洞口的位置,开洞口时应上下对齐,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联肢墙的洞口不应采用弱连系梁。,抗震墙结构平面布置示意,抗震墙结构的布置除了应注意平面与竖向的均匀外,尚应注意:,较长的抗震墙宜开洞口设置弱连系梁,将一道抗震墙分成较匀匀的若干墙段(包括小开洞墙及联肢墙),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 2,并应保证墙肢由受弯承载力控制,靠近中和轴的竖向分布钢筋在破坏时能充分发挥其强度,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抗震墙的墙段与墙肢,抗震墙有大洞口时,洞口位置宜上下对齐,以形成明确的墙肢与连系梁,保证结构受力合理、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宜有错洞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其抗震墙的截面面积

32、不应小于相邻上层抗震墙截面面积的 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 24m;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布置宜对称,且宜设置抗震墙筒体;落地抗震墙之间楼盖长宽比不应超过 规定的数值。,5防震缝设置,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建筑平面过长、结构单元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刚度相差过大以及各结构单元的地基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考虑设防震缝。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面要求:(1)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7、8、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框架规定数值的70%,且不宜小于7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按不利体系考虑,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缝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