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5154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1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社会、自然),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抗感染免疫环,一、感染(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一、感染(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1,名词概念,感染(infection):微生物(M)在宿主(H)体内生活,与H相互作用而致H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H 体外的M经一定方式从一个H传播到另一个H引起的感染。又称传染病原性M(Pathogenicorganism)病原体(Pathogen):引起H感染的M。,抗感染免疫机制,1/4

2、/2023,3,名词概念感染(infection):微生物(M,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起H感染的性质。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M数量或毒素剂量。,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起H感,细菌性感染,(一)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三)B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四)B性感染的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细菌性感染(一)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机制10/2,

3、(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adhesion):感染的第一步。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 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粘附素: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的组织趋向性,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6,(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Invasivene,侵入(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侵袭素:B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侵袭性物质:胞外酶抗吞噬、助扩散繁殖与扩散: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 全身扩散:突破皮肤/黏膜进入血流,抗感染免疫

4、机制,1/4/2023,7,侵入(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并分泌到B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类毒素(toxoid)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内毒素(endotoxin):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当B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8,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9,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及少数G,(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外

5、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带菌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病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0,(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传播途径与方式:水平传播方式,粘膜:-呼吸道:表面感染(surface infection)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消化道:局部感染 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性传播:,皮肤:-机械损伤:-输血或血制品:-昆虫叮咬: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疾病 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

6、播方式,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1,2、传播途径与方式:水平传播方式粘膜:皮肤:抗感染免疫机制,(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因子,侵入门户,数量,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2,(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侵入门户数量侵袭力毒,(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意义 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外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病程:急性感

7、染、慢性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3,(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inapparent i,全身感染类型:,毒血症(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细菌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局部,化脓性细菌,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4,全身感染类型:毒血症(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并引起症状。G-菌

8、,血,症状,内T,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B 及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细菌,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细菌,血,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适宜部位,繁殖,血,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5,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感染机体,使,(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裸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 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 细胞调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6,(一)

9、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性感染抗,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超敏反应(2,3型)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7,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新生 儿的传播方式。3,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

10、,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8,(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2、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V,经常或反复排出V,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19,(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持续性感染,原因:V抗原性弱或变异;V入侵免疫细胞;V基因 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类型:-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

11、23,20,持续性感染原因:V抗原性弱或变异;V入侵免疫细胞;V基因,-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并引起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1,-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持续性感染中,病毒

12、、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病毒,出现症状,潜伏感染:,病毒,体内,死亡,症状,长时期潜伏,急性病毒感染的 迟发并发症:,致死性病毒病,恢复,病毒感染,1年或数年,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2,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浅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繁殖,随细胞扩散,引起病变。真菌条件性感染:正常菌群中真菌的感染。,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3,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3,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真菌中毒:真菌或真菌毒素引起。真菌在粮食/饲料上生长,

13、人/动物食后致急/慢性中毒症。真菌毒素与肿瘤,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4,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4,抗感染免疫机制,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5,抗感染免疫机制 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 2、特点:生来就有、有种属差异、无特异性 3、组成: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阻挡、排除、分泌杀菌物、正常菌群-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神经细胞-胎盘屏障:子宫内膜基蜕膜、胎儿绒毛膜,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6,(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

14、: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吞噬作用:-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自然杀伤细胞(NKC):体液因素:含多种杀菌物质-补体:与Ag-Ab复合物结合,释放活性物质-溶菌酶:破坏聚糖骨架的连接-防御素:破坏菌细胞膜,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7,吞噬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7,(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生后个体与M及其产物接触产生 2、特点:不遗传、有针对性、再接触该Ag明显升高 3、组成:体液免疫: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抑制病原粘附-中和细菌外毒素-调理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联

15、合溶菌-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8,(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生后个体与M及其产物接,细胞免疫: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CTL和细胞因子的产生-CTL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粘膜免疫系统:由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下淋巴样组织构成的免疫系统。功能:1、产生sIgA,阻止病原体自粘膜入侵;2、诱导全身粘膜系统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29,细胞免疫: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抗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0,抗菌免疫抗感染免

16、疫机制10/2/202230,(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2、抗体和补体:阻止B粘附,调理吞噬,激活补体,中和B外毒素.3、细胞免疫作用:-CD4+Th2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1,(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抗,(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2、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CTL的作用: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3、粘膜免疫:sIgA阻止胞内菌的入侵,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2,(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1,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

17、1/4/2023,33,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33,(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是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产生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IFN诱生剂:内毒素、dsRNA、中草药,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4,(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干扰素(Interfe,种类与性质,型: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IFN-:人白细胞产生 IFN-:人成纤维细胞产生型: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作用 IFN-:人T 细胞产生,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5,种类与性

18、质型: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抗病毒活性,PKR,VmRNA,结合,IFN,病毒多肽合成,2-5(A)合成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基因活化,R-C,抗V蛋白(AVP),抑制,降解,阻断,转录、翻译,病毒蛋白合成,抑制,主要IFN-:激活巨-C、NKC 促MHCAg表达,-IFN: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生长。,增强,杀伤靶细胞作用,2、NKC:释放穿孔素,TNF,IFN,促细胞凋亡,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6,抗病毒活性PKRVmRNA结合IFN病毒多肽合成2-5,(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配体或位点Ag刺激产生)-IgG:

19、通过胎盘(被动免疫)-IgM:先锋免疫(早期诊断、宫内感染诊断)-SIgA:粘膜免疫 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Ag刺激产生):,3、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CTL和淋巴因子,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7,(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3、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免疫力持久:全身感染,型别单一,不易变异 免疫力短暂:局部感染,型别多,易于变异,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8,(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39,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39,(一)非特异性免疫:

20、,1、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正常菌群拮抗 2、吞噬细胞:分泌杀菌物质 3、促癣吞噬肽: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二)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淋巴因子激活巨细胞,抑制扩散 2、体液免疫:抗体阻止孢子转化为菌丝;sIgA阻止真菌粘附宿主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0,(一)非特异性免疫:1、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正,特异性预防与治疗,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1,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41,(一)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类毒素接种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 性免疫力的措施。,、疫苗 病原微生物:-死疫苗:物理或化学法杀死病原体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剂.-活

21、疫苗:特定条件选择出的病原体的减毒或无毒变异株,培养制成.,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2,(一)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活疫苗接种次数 1接种剂量 小接种反应 轻/隐性感染免疫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时间 持久稳定性 差毒力回复 有安全性 免疫缺陷者危险,死疫苗 2-3 大 明显 体液 短暂 强 无 好,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3,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病原体的核酸:DNA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2、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病原体的表面抗原:-亚单位疫苗:病原体表面Ag制成,诱导Ab产生-

22、基因工程疫苗:目的基因导入表达系统,获得保护性Ag,制成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4,病原体的核酸:2、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1、应用:紧急预防、治疗。2、维持时间短 3、包括:-抗毒素-抗菌血清:用于多耐菌感染-丙种球蛋白:正常人血清、健康产妇胎盘血液-其他:IFN、IL(白细胞介素),(二)人工被动免疫: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过程。,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5,1、应用:紧急预防、治疗。(二)人工被动免疫:抗感染免疫,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 存在问题:耐药性

23、的产生,(二)病毒感染:选择性抑制病毒,不损伤细胞和机体。,、抗病毒化学制剂:-核苷类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转录-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其他:金刚烷胺、甲酸磷霉素,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6,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二)病毒感染:、抗,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IFN-IFN诱生剂-中草药:抑制病毒增殖/诱生IFN-基因治疗:抑制病毒核酸复制/蛋白合成,(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用药,加用内服药(副作用大)2、深部真菌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用药物治疗,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7,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

24、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8,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48,(一)医学微生态学:,、概念:微生物 2、研究对象: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微生物,宿 主,外环境:依存、制约,微生物群,存在,无害、有益,宿主,表面,腔道,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正常菌群,特定条件,条件致病菌,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49,(一)医学微生态学:、概念:微生物宿 主外环境:依存、制约,3、存在及意义:微生态系概念:,微生物,宿 主,进化,选择,微生态系,存在意义:,-口腔微生态系:失调,口腔感染性疾病,-胃:幽门螺

25、杆菌,相关胃炎、胃溃疡,-肠道:微生态系,-阴道:微生态系:屏障、免疫激活,-呼吸道:微生态系:生物屏障,-皮肤:微生物群:抗病原、营养、免疫、自净,预防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0,3、存在及意义:微生物宿 主进化选择微生态系存在意义:,4、微生态平衡失调:概念:-微生态平衡(microcubiosis):,微生物,宿 主,进化,环境,形成生理性组合,生理性组合,外环境,病理性组合,-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1,4、微生态平衡失调:微生物宿 主进化环境形成生理性组合,失调的主要原因:-抗生素的使用-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26、-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保护宏观生态环境-保护微观生态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2,失调的主要原因: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52,5、机会性感染:概念:正常菌群 特点:-细菌: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常为耐药菌 新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感染,特定条件,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3,5、机会性感染:感染特定条件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二)医院内感染(mosocomial infection):,、概念:指在医院内的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2、预防控制原则:,消毒灭菌:隔离预防:保护措施:防止病原传播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免疫机制,1/4/2023,54,(二)医院内感染(mosocomial infe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