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情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5921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能源情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际能源情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际能源情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际能源情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际能源情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能源情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能源情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國際能源情勢第一章 國際能源蘊藏及供需一、世界能源情勢 過去十年間(1987年至1997年),世界總初級能源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為1.5%,依能源別分析,石油是世界上消費最多的能源,但受能源危機影響,各國已逐漸降低對石油的依賴,過去十年來石油消費比例由1987年的40.1%下降至1997年的39.9%,代之而起的天然氣則逐年提高其消費比例,由1987年的21.5%上升為1997年的23.2%,同期間核能消費則由6.1%上升至7.3%,另煤炭消費受油價低迷及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衝擊,其消費比例已由1987年的29.9%下降至1997年的27.0%。 展望未來,預估1997年至2015年間世界

2、總初級能源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將達2.8%,在化石燃料部分,消費量將穩定增加,預估年平均成長率分別為石油2.5%,煤炭2.2%,天然氣3.4%,核能則為負成長0.4%;就其消費比例而言,預估至2015年石油及煤炭之消費比重將降至38.0%及24.0%,天然氣則將增至 25.8%左右。隨著科技進步,將加速開發其他新能源,預估每年將以9.5%的高成長率逐年增加,但占總能源消費之比例仍不高。 依地區別分析,北美洲及歐洲為全球能源消費最多的地區,過去十年間(1987年至1997年),此二地區能源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分別為1.7%及0.2%,其能源消費占總能消費比例由1987年的52.2%略降至50.2%。

3、同期間亞太地區能源消費平均成長幅度最高,達4.8%,中東、中南美洲及非洲地區亦分別成長4.5%、3.5%及3.0%,僅東歐與前蘇聯地區能源消費持續下滑。總計這些地區的能源消費占總能源消費比例則由1987年的47.8%提高為1997年的49.8%。 北美洲及歐洲國家經濟發展已臻成熟,故其未來經濟成長有限,而其他地區中長期而言仍有大幅發展空間,將繼續帶動其能源消費成長。預估1997年至2015年間,北美洲及歐洲國家能源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將分別提高為1.9%及0.9%,中南美洲、東歐及前蘇聯、亞太地區能源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將提高至4.1%以上,高於工業化國家。就其消費比重而言,預估至2015年時,北

4、美洲及歐洲國家將降至39.9%,其他地區則上升至60.1%(表2-1)。 5152二、個別能源蘊藏及供需 (一)石油 1997年底世界原油蘊藏量估計為1兆376億桶,預估尚可開採41年,其中約 65.2%發現於中東國家。OPEC國家原油產量占世界原油總供給比重在80年代中期達於谷底,1987年為31.6%,至1997年已回升為41.4%,同期間非OPEC國家之原油生產比重則由68.4%下降為58.6%。 在原油消費方面,過去十年間(1987年至1997年)世界原油總消費年平均成長率為1.5%。其中以亞太地區平均成長5.6%最高,中南美洲、中東及非洲平均成長幅度亦達3.0%以上,高於北美洲的1.

5、2%及歐洲的0.8%。使前述地區原油消費量占世界原油總消費的比重由45.7%上升為48.4%(表2-2)。 表 2-2 世界原油供需 單位:百萬桶/日 1987年1997年平均每年成長率1987 1997 數量%數量%總消費61.5100.071.7100.01.5北美洲中南美洲 歐洲 東歐及前蘇聯 中東 非洲 亞太地區 18.93.414.58.43.11.811.3 30.75.623.613.75.12.918.4 21.24.615.84.04.22.419.5 29.66.422.05.65.93.327.2 1.23.00.8-7.23.13.05.6 總生產60.7100.072

6、.2100.01.6OPEC國家非OPEC國家 19.241.5 31.668.4 29.942.3 41.458.6 4.5-0.1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1998 展望1997年至2015年間,非OPEC國家受制於原油蘊藏量日益耗竭影響,原油產量緩慢減少,OPEC國家將再度占居世界石油市場主導地位,預估至2015年,OPEC國家原油日產量將達5,760萬桶,約占世界原油供給量的53.9%,非OPEC國家原油日產量則將達4,930萬桶,約占世界原油供給量的46.1%(表2-3)。 就世界原油總需求而言,未來仍將呈穩定

7、增加趨勢,估計1997年至2015年間年平均成長率約為2.6%,其中未工業化國家原油消費成長快速,估計年平均成長率約為4.0%,預估至公元2015年時,世界原油總需求量約為每日10,460萬桶,其中工業化國家與未工業化國家原油需求量各占50%(表2-3)。 53表 2-3 世界原油供需預測值 單位:百萬桶/日預測值2005年2010年2015年數量%數量%數量%總需求工業化國家地區未工業化國家地區總供給 OPEC國家非OPEC國家 87.248.239.090.543.746.8 100.055.344.7100.048.351.7 95.650.445.298.15048.1 100.052

8、.747.3100.051.049.0 104.652.352.3106.957.649.3 100.050.050.0100.053.946.1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1997, EIA, 1997年4月 (二)天然氣 1997年底世界天然氣蘊藏量估計為 5,112兆立方呎,預估尚可開採64年,可較原油多開採23年。天然氣主要蘊藏分佈地區以前蘇聯地區與中東國家最為豐富,約占全世界蘊藏量的73.0%。1997年世界天然氣總生產量為2.2兆立方呎,約為1987年的1.2倍。 在天然氣需求方面,1997年世界天然氣總消費量為 2.2兆立方呎,約較198

9、7年成長 25.1%,需求成長快速地區以亞太地區與中東國家為主(表2-4)。 基於天然氣為一潔淨能源,未來憑藉其污染物排放量低與競爭力高之比較利益優勢,全球天然氣需求將持續遞增,估計1997年至2015年間,世界天然氣總消費量將以3.4%之年平均成長率穩定成長。其中,以亞洲地區成長最快,使其所占之天然氣消費比例將大幅提昇。 天然氣貿易包括管線運輸與LNG交易兩類,分別占3/4及1/4,其中LNG交易集中於亞洲地區,以印尼、馬來西亞、澳洲與汶淶為主要出口國,日本、南韓與我國則為主要進口國。 表2-4 世界天然氣供需 單位:10億立方呎1987年1997年1997年底蘊藏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

10、消費量%(兆立方呎)%合計北美洲 中南美洲 歐洲 東歐及前蘇聯中東 非洲 亞太地區 1,801.9584.8 50.0227.3678.582.054.7124.6 100.032.52.812.637.74.63.06.9 1,756.1568.949.9316.2588.479.127.9125.7 100.032.42.818.033.54.51.67.2 2,223.0735.287.7275.5623.4166.794.1240.4 100.033.13.912.428.07.54.210.8 2,196.7740.286.4417.2492.7158.751.0250.5 100.

11、033.73.919.022.47.22.311.4 5,112.1295.4222.3196.52002.61726.1348.6320.6 100.05.84.33.839.233.86.86.3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1998 54(三)煤炭 1997年底世界煤炭蘊藏量估計為1兆316億噸,預估尚可開採219年,主要蘊藏地區為東歐及前蘇聯占23.4%、歐洲占15.2%、非洲6.0%、亞洲 30.2%、美洲則占25.2%。在生產方面,1997年世界煤炭總生產量為23.2億公噸油當量,較1987年成長5.5%。198

12、7年主要產地為亞太地區、北美洲、歐洲、及東歐與前蘇聯,之後受東歐及前蘇聯地區煤炭產量遞減、與西歐國家因生產煤炭成本遽增而減產之影響,遂促使亞太地區各國增加煤炭生產,1997年主要產地為亞太地區與美洲地區。 在煤炭需求方面,1997年世界煤炭總消費量為22.9億公 噸油當量,約較1987年成長4.4%。在1987年至1997年十年間,年平均成長率為0.4%,其間東歐及前蘇聯地區因政經動盪不安減少煤炭消費、而歐洲地區煤炭消費亦呈衰退外,其他地區之煤炭消費均緩慢成長。其中,亞洲國家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成長最速,使亞太地區煤炭消費占總消費比例由19 87年之33.7%上升為46.7% (表2-5),展

13、望未來,預估 1997年至2015年間世界煤炭總消費之年平均成長率將達1.9%,主要消費地區以亞洲地區為主(表2-6)。 表2-5 世界煤炭供需 消費量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1987年1997年1997年底蘊藏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兆立方呎)%合計北美洲 中南美洲 歐洲 東歐及前蘇聯中東及非洲 亞太地區 2,199.7541.214.6468.7360.498.9715.9 100.024.60.721.316.44.532.5 2197.4490.516.0535.9335.678.7740.7 100.022.30.724.415.33.633.7 2,320.7627.130

14、.6283.7187.6121.21,069.5 100.027.11.312.28.15.246.1 2293.4560.918.6365.7178.198.61,071.5 100.024.50.815.97.84.346.7 1,031.6250.410.2156.7241.061.9311.5 100.024.31.015.223.46.030.2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1998 在煤炭貿易方面,澳洲、美國及南非為主要煤炭出口國,其中澳洲及南非主要是供應亞洲煤炭需求,而亞洲國家中的中國大陸及印尼亦將大量開採煤炭

15、,除自給外並供應亞洲煤炭需求,預計至2015年亞洲需求之煤炭依序來自澳洲、南非、印尼、中國大陸、加拿大、美國及前蘇聯(表2-7)。 55表2-6 世界煤炭需求預測 消費量單位:百萬公噸油當量2005年2010年2015年消費量%消費量%消費量%工業化國家地區:北美 西歐 太平洋 未工業化國家地區: 東歐及前蘇聯: 前蘇聯地區 東歐 開發中亞洲中東 非洲 中南美洲 合計 977.5592.2254.3131.01680.4328.0187.5140.51241.75.082.723.02657.936.822.39.64.963.312.47.15.346.70.23.10.91001013.5

16、618.5257.7137.31908.4316.9185.6131.31471.95.586.927.22921.934.721.28.84.765.410.96.44.550.40.23.00.91001051.8650.4262.2139.22159.3303.7182.0121.71727.86.190.731.03,211.132.820.38.24.367.39.55.73.853.80.22.81.0100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1997, EIA, 1997年4月 (四)核燃料 核能發電的燃料源自鈾礦,鈾礦蘊藏豐富, 1996年底估計

17、世界蘊藏量為338萬噸,主要分佈於美國、澳洲及哈薩克等地。 1973年能源危機發生後,各國大力興建核能電廠,帶動世界鈾產量急速增加,1980年世界鈾產量達 4萬4,016公噸之最高峰,約為1974年產量的2.4倍。其後由於生產容量過剩及預期需求延宕,導致鈾市場持續低迷 ,使得全世界鈾生產量呈下降趨勢,1996年世界鈾產量降至3萬6,222公噸。截至1998年6月止,全世界運轉中之核能發電機組共有431部。 5657第二章 國際能源價格情勢分析一、石油價格 (一)國際油價走勢之變遷 自1970年以來,國際油價曾分別於1973年與1979年之能源危機期間巨幅上揚,迨1981年代初期始逐漸回軟。19

18、86年6月起因受OPEC 國家棄守減產保價策略,改採逆算制定價,國際原油價格再大幅滑落,國際油價從此一蹶不振,直至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點燃波斯灣戰火,再次引起國際間之恐慌,一度使油價於1990年飆漲,後因美國及聯軍之強行介入,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於1992年 2月達成停火協議,油價復回到原來的水準,往後國際油價尚稱平穩。1996年受亞洲地區新興工業國家經濟成長影響,原油需求大幅提升,再帶動國際油價往上攀升,惟自1997年下半年起,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波及全球經濟衰退,國際油市在石油存貨大量之累積下,油價也因此往下滑落。表2-8所示即係自 1987年以來國際油價變動趨勢。 (二)短

19、期國際油價預測 近年來國際油市日趨複雜,其影響深遠者如石油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高度發展、聖嬰現象所導致的全球氣候反常,以及亞洲和中東政經情勢之驟變,均為短期油價預測平添許多新的變數。 就短期國際油價走勢而言,其波動在所難免,惟上揚的空間不大,但亦不致於再創新低。目前國際油價在原油超額供給的壓力下,呈現低迷現象,展望未來一、二年間,油價除受國際政治動態與經濟榮枯之影響外,由於OPEC確保信守減產承諾的誠意不強,又伊拉克原油出口能力大增,而亞洲地區的衰退經濟尚需時間緩慢復原,故一般預料供過於求之石油市場態勢將可持續至2000年,以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TI)為例,其平均價位將介於每桶 1

20、5至18美元之間。 (三)中、長期國際油價預測 預測未來油價趨勢,存有若干不確定性因素,就中、長期油價之預測而言,仍以長期基本面的供需情勢為優先考量。這些關鍵性因素包括: 1.OPEC主導國際油市的力量將提升:由近年來非OPEC國家 58斷斷續續的實際產出看來,其油產之擴增能力有限,預料未來OPEC原油供給量所占之市場份額將由目前的40%左右逐漸擴張到2010年時的50%。 2.非OPEC原油產量將緩慢增加:就目前已證實的全球石油蘊藏量而論,在2020年前石油供給大量匱乏的可能性並不高,另技術之提升亦將增強非 OPEC原油產量使東歐/前蘇聯地區之產油能力緩慢復甦,惟增加幅度並不大。 3.亞洲經

21、濟將於數年內復甦:亞洲地區原油需求在九年代成長相當可觀,約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之40,目前該地區雖遭遇金融風暴而暫時失色,但是鑒於其發展潛力雄厚,未來持續大幅成長之跡象仍屬可期。 綜上所述,表 2-9列舉國際上各權威油價預測機構近年來所完成的中、長期油價預測結果,顯示未來中、長期油價應仍呈現緩步上揚的走勢,預估2010年時將比目前高出約1至2美元之譜,至2020年時則又再高出1至5美元。一旦油價過度走高或走低,則能源間競爭及日新月異的探勘開發技術將會適時發揮作用,使油價回歸此一合理區間。 596061表2-9 國際油價預測 單位:美元/桶(1996年幣值)2000年200520102015202

22、0年IEO98: 高估案 中估案 低估案21.86 19.11 14.4724.51 20.20 14.59 26.97 20.81 14.44 28.5921.4814.42 28.71 22.32 14.43 DRI17.2919.2721.0723.4326.16IEA: 能量受限案 節約能源案18.18 18.18 26.73 18.18 26.73 18.18 NA NA NA NAPEL15.3113.9713.1412.71NAPIRA19.5218.5419.1319.13NAWEFA18.3519.0519.77NA21.31GRI17.0517.0617.0520.53NA

23、NRCan20.3820.3820.3820.3820.38NatWest19.0019.0019.0019.00NA註 :NA表無預測值。 IEO98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Annual Energy outlook 1998;美國煉油廠進口原油成本之平均值. DRIDRI/McGrow-Hill,World Energy Service,U.S.Outlook,Spring 1997;美國煉油廠採購自產及進口原油成本之平均值. 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1996. P

24、ELPetroleum Economics,Ltd.,Long Term Oil and Energy Outlook to 2015;布蘭特原油價格之平均值. PIRAPIRA Energy Group, Retainer Client Seminar,1997;西德州中級原油價格之平均值. WEFAWEFA Group,U.S.Long-Term Economic Outlook,1997;同DRI. GRIGas Research Institute,1998 Databook of the GRI Baseline Projections of U.S.Energy Supply an

25、d Demand to 2015,1997;同DRI. NRCanNatural Resources Canada,Canadas Energy Outlook,1997;同PIRA. NatWestNatWest Securities,Ltd.,Oil Prospectives,1997.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1998,DOE/EIA 62二、天然氣價格 天然氣在傳統上是由最上游的生產者以附有 Take-or-Pay條款之長期契約售予管線公司 (Pipelines),再由管線公司以較短期的契約轉售地區性配售公司(LCDs)、電力公司及大工業用戶

26、等下游客戶。由於管線公司必須事先投資大筆資金在無法移作他用的輸儲設備上,復因其在資訊、操作及設備利用等方面可展現之整體效率,管線公司乃得以在天然氣產銷流程中位居樞紐。自八年代以來,美國天然氣產業開始自由化(Open Access),管線公司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漸被分解(Unbundle),而不再兼具起承轉合的商業機能,於是大規模的現貨市場興起,產銷流程也逐步分化為生產、集氣、輸送、儲存、配售等各個獨立的階段,以使天然氣之生產者與使用者能更自由的從事直接交易。在實務上,絕大部分的直接交易係由經紀人(Brokers and Marketers)居間統合協調,亦即隨著如紐約商品交易所 (NYMEX)天然

27、氣期貨契約等衍生性金融工具之問世,經紀人已成功的在原先的實體架構之上另又建立一層服務架構,取代原先的管線公司發揮其管理與評價機能。至於歐洲各國,其天然氣產業的自由化程度均不如美國,但由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 (IPE)於1997年起推出天然氣期貨,且其後亦能蓬勃發展看來,整個歐洲地區天然氣市場之進一步自由化應屬可期。 在此一龐大的自由市場架構下,由於經紀人等新市場成員之加入,並充分利用從前各自獨立而封閉的管線系統,已使原來極富區域性色彩的氣價因市場人士套取差價利益 (Arbitrage)之動機而同步收歛。尤其即時資訊及電信系統(Real-time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

28、nication Systems)日益發達,各地氣價更將加速整合。根據實證研究,目前美國各地的天然氣現貨價格,依其交貨地點之不同,涵蓋井邊價格(Netbackto Wellhead )、管線價格(Delivered to Pipe)及一部分的城門口價格 (City Gate) 等,其無論橫向或縱向均已有相當敏銳的共變異性,故任舉一端即可略窺其全貌。 表2-10及 圖2-1所示為1997年以來各月作為美國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指定交貨地點之Louisiana 州Henry Hub的天然氣現貨管線價格之月平均值變動趨勢,大體上1997年初因庫存充裕而使跌幅較深,第二季起在熱夏發電需求帶動

29、下回升,至第四季復因聖嬰現象而滑落,且無力再攀高峰,也是累積庫存過多之故。展望整個1998年,氣價大幅翻升之可能性亦甚低。 63 回顧亞洲地區,由於受到先天地理條件之限制,國際間液化天然氣(LNG)之交易盛行,其主要輸入國包括日、韓及我國等。儘管純就單位熱值之平均進口價格而論,LNG價格常略高於原油價格(以1998年二月日、韓進口LNG的CIF價格為例,其每英熱單位約比原油價格高出0.5至0.8美元,即約高出達 20%至30%之譜),並明顯比燃料煤價格高,但基於能源多元化及環保因素之特殊考量,各國均樂於推廣使用之。據統計,目前全球LNG消費量僅占天然氣總消費量之 5%左右,但亞洲一地之消費量已

30、占其四分之三,足可見其一斑。除了少量的現貨交易外(全球LNG現貨交易不超過LNG交易總量之 5%),亞洲地區的LNG交易通常以二十年或以上的長期契約為之。由於契約期間較長,習慣上買賣雙方於訂約時除了商定基價外,亦將談妥往後年度之計價方式將與某一原油組合之價格(Basket price)連動,所以LNG的進口價格與進口油價間恆有明顯的互動關係。表2-11所列為日本自1985年至1997年進口 LNG之年平均價格,可知其近年來價格水準約介於每英熱單位三至四美元之間;至於1998年,受到原油價格普遍走低的影響,第二季初已出現每英熱單位三美元以下的價格,故預期往後幾年走高的機會亦不太大。 表2-10

31、美國Henry Hub天然氣現貨管線價格 (每月平均價格,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年月別價格1997年0 1 月1997年0 2 月1997年0 3 月1997年0 4 月1997年0 5 月1997年0 6 月1997年0 7 月1997年0 8 月1997年0 9 月1997年 10 月1997年 11 月1997年 12 月1998年0 1 月1998年0 2 月1998年0 3 月1998年0 4 月3.852.131.892.032.242.192.192.432.823.063.132.232.092.222.292.10資料來源:取材自亞洲華爾街日報 64表2-11 日本 LNG

32、進口單位價格 (平均單位價格,CIF)年別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美元/公噸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5.24.13.43.33.33.64.03.63.53.23.53.93.9268.2211.5175.4170.2170.2185.7206.3187.0174.5167.6179.0199.7200.7註:熱量換算值13,000千卡/公斤 資料來源:1995年(含)以前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1997 1996,1997年EDMC Energy Trend,Apr.

33、1998 65三、煤炭價格 自從石油危機於七年代發生以來,由於燃料煤相對競爭力之提高,使得原本呈現區域性風貌的全球各地煤炭市場逐步走向國際化。至九年代,一個與原油市場相似的國際煤市儼然已發展成形。表2-12及圖2-2 顯示東西兩大洋具代表性的燃料煤進口單位價格不惟走勢相同,即連其價格之數值亦不相上下,可見一斑。這主要是由於有些非在該區域居主要地位的輸出國隨時可跨界競爭的緣故。例如美國可以伺機進入亞太市場,而澳洲亦可在歐洲市場與美國競爭。至於南非,則因其地理位置使然,對於兩大洋之需求皆可隨時因應替補。 回顧國際煤市的發展史,不難發現美國一直扮演著居中緩衝的角色(Residual Supplier

34、),有如沙烏地阿拉伯在 1973年至1986年間之於國際油市一般。所以二十多年來,其出口數量在國際煤市所占的份額甚不穩定且逐年縮小,其他輸出國如澳洲、南非、加拿大等則穩定成長,而八年代的後起者如中國大陸、印尼、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等亦漸可占一席之地。目前美國每年的出口數量僅約澳洲之半,但因其擁有龐大而開放的國內市場,所以地不分東西大洋,進出口雙方均習慣於取美國國內(尤其阿帕拉契產區)的交易價格作為指標。這點在表2-12及圖2-2中亦可略窺其端倪。1998年5月11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已批准紐約商品交易所 (NYMEX)申請的煤炭期貨及選擇權契約,預料將會進一步強化國際煤價之統

35、一。此外,亞太地區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迅速,帶動了區域內煤炭交易之活絡,已隱約可見出口潛力極大的中國大陸及獨立國協未來極有可能部分取代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國際煤市並將因而進一步擴大。 就國際煤價的長期走勢而言,在產煤技術及生產力不斷提升的情形下,因全球各地煤藏之分佈遠不如石油集中,且其蘊藏量大,耗竭性非關緊要,故其長期價格彈性亦高,再加上世界各國針對環保問題的考量,可預卜其未來仍將延續自五、六年代及八、九年代以來持續走軟的趨勢。換言之,七年代國際煤價受石油危機、美國礦場安全管制及工潮影響而一時走高的趨勢只是短期現象。復就目前之短期而言,由於1997年起北半球氣候溫和,且一般咸信國際市場上現存及潛在

36、之產能綽綽有餘,加上某些地區碼頭儲煤容量不足,使生產者急於脫手等問題,世界各產煤國出口價格乃告普遍低迷。 66表2-12 兩大洋燃料煤進口單位價格 (平均單位價格,CIF,美元/公噸)年別日本(總平均值)日本(美國輸入)歐盟(總平均值)歐盟(美國輸入)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54.6065.2264.9255.5349.6745.3244.8641.4942.6448.8450.9750.4348.4745.9243.8847.8549.2970.4572.6371.7266.605

37、9.7156.7455.1146.8948.0152.7853.1752.3651.2251.0549.9152.6554.3251.3662.2661.4551.7545.5748.1045.9241.4944.8348.6951.2749.6747.6240.7639.9546.1845.0257.7669.0867.9659.6857.9555.5152.1951.7954.1853.4954.5251.6750.7047.0146.0249.7548.26資料來源:Coal Information, 1997. 67四、核燃料價格 在整個核燃料循環的過程中,除了後段的用過核燃料之再處理

38、(Reprocessing)及回收利用外,其前段則從鈾礦開採與提煉 (Mining and Concentration),復經轉化 (Conversion)、濃縮(Enrichment)、製造(Fabrication) 後,才可供核電廠的反應器作為燃料使用。沿著此一垂直生產過程,鈾礦經最初提煉後成為氧化鈾(U3O8,俗稱黃餅),其後則六氟化鈾(UF6)及二氧化鈾(UO2)等中間產物亦相繼出現,因各有各的從業廠商,故衍生出以氧化鈾市場為主的相關商品及勞務市場,而狹義的鈾市即特指氧化鈾(以下簡稱鈾)市場而言。國際上鈾的交易大部分以訂定長約的方式為之,但現貨交易量仍占約 15%,而長約的計價條款又往

39、往明定以交貨時的現貨價格作為基準(部分亦訂有價格上下限之規定),故鈾的現貨價格對於鈾市的供需情況具有一定程度的指標作用。 圖2-3與圖2-4所示分別為1970年以來的年平均受限現貨價格與1995年以來的月平均現貨價格。在現貨價格中,又可區分為受限價格與不受限價格,這是由於 1992年間鈾的現貨價格跌到每磅8美元左右的谷底,美國國內鈾礦商遂集體向商務部控告獨立國協 (CIS)傾銷,於是商務部對CIS展開傾銷事實之調查,其結果為商務部與CIS各國於當年10月達成協議,並簽定中止反傾銷調查協定 (Suspension Agreement)及其後續之修正協定,而依該協定之內容, CIS各國的鈾必須在價

40、格達到每磅12美元以上或搭配美國鈾銷售時才能獲得美國的進口配額,故此後 CIS以外其他各國所產的鈾得以進入美國市場,其價格稱為受限價格(Restricted Prices),而無法進入美國市場之 CIS各國所產的鈾則在美國以外地區銷售,其價格稱為不受限價格(Unrestricted Prices)。 觀察圖 2-3可知自八年代以來,由於早期各電力公司對長期用電成長預估過度樂觀,復因全球經濟不景氣及核能管制法規趨嚴,各國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紛紛縮減,另一方面則低成本大型鈾礦陸續被發現,電力公司原先所累積的庫存亦尚未消耗,導致鈾市供過於求,鈾價乃呈現持續疲軟的局面。惟鈾價自1992年之谷底回升後,儘

41、管現貨價格仍然大致走軟,一般實際長約交易價格卻往往高過於此,而使鈾礦商漸有利可圖。另依 圖2-4所示,1996年間由於西方世界鈾產量已嫌不足,原有的庫存量又將耗盡,而 CIS各國可供出口的鈾亦轉為有限,受限鈾價乃一度漲到介於每磅16至17 68美元之間,不受限鈾價也在每磅15美元以上。然而在現貨價格大幅上揚後,電力公司紛紛利用長約下的交貨彈性增提物料,導致對現貨需求減少,而美俄又達成進一步擴增HEU(Highly Enriched Uranium,高濃縮鈾)交易量的協議,同時美國能源部亦正計劃銷售其庫存鈾及HEU,乃復導致鈾價之下跌。 前述美俄雙方自 九年代初期起所達成的HEU交易對鈾市的供需影響很大,因為供軍事目的使用之HEU的濃度比核電廠反應器所適用之LEU(Low-Enriched Uranium,低濃縮鈾)的濃度要高出許多(以U235含量為例,HEU均在20%以上,其屬武器級者更超過90%,而LEU僅約4%),由HEU稀釋為LEU可以取代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