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5922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网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方案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9月依据公司2013年技术监督工作部署,为掌握国内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以下简称“仪器”)质量情况,对公司设备选型工作提供参考,有效实施状态检修策略,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组织开展仪器性能检测工作。一、 工作组织本次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工作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与物资部组织,中国电科院、北京公司及冀北公司实施。各相关仪器供应商配合开展检测工作。二、 工作内容1. 检测对象检测对象包括如下三大类九种带电检测仪器:1) 局部放电类检测仪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 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 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 暂态地电压局部放电检测仪2) 介损及

2、电流类检测仪 电容型设备相对介损检测仪 避雷器泄漏电流检测仪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检测仪3) 红外成像类检测仪 红外热像仪 红外成像检漏仪2. 检测项目及依据1) 红外成像类检测仪检测项目及依据见附件1。2) 局部放电类、介损及电流类检测仪性能检测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项检测项目。通用检测项目及依据见附件2;专项检测项目及依据如下: 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见附件3。 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见附件4。 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见附件5。 暂态地电压局部放电检测仪见附件6。 电容型设备相对介损检测仪见附件7。 避雷器泄漏电流检测仪见附件8。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检测仪见附件9。三、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分为性能检测和

3、报告有效性审核。1. 性能检测红外成像类检测仪性能检测由中国电科院负责,冀北电科院承担附件1中红外成像检漏仪性能专项检测项目;局部放电类检测仪专项检测由国网北京电科院负责;介损及电流类检测仪专项检测由国网冀北电科院负责。检测工作结束后,各检测方出具相应检测报告。2. 报告有效性审核中国电科院负责性能检测报告有效性审核,并向国网运检部提交性能检测审核报告。 局部放电类检测仪、介损及电流类检测仪通用检测项目由第三方实验室负责试验检测,附件10为第三方实验室参考名单。中国电科院只对仪器供应商提交的检测报告进行有效性审核,审核要点如下: 仪器供应商不应与检测方是同一企业法人; 检测机构应通过CNAS认

4、可,检测项目与检测能力表一致; 检测项目齐全,满足附件2要求; 检测报告应有CNAS标识; 报告批准人应是授权签字人; 检测日期应在2010年1月1日之后。四、 进度安排本次性能检测工作按照公告发布、检测报名、检测送样、试验检测、报告有效性审核流程开展,具体进度安排如下:1. 检测报名报名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参加检测的供应商向中国电科院提出检测申请,并填写报名表(详见附件11),加盖单位公章后传真至中国电科院。报名截止时间为10月12日18:00。报名原则:凡已中标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协议库存招标的供应商相关种类仪器须报名参加,其它供应商自愿报名参加。2. 检测送样报名后供应商即可送样,

5、检测方收样后对样品进行封存,并履行相关手续。送样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18:00,以检测方收到样品日期为准。3. 试验检测10月21日起,检测方开展试验检测。在此期间,检测方依据到样时间顺序,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向供应商出具检测报告。4. 报告有效性审核试验检测结束后,仪器供应商将红外类检测仪检测报告、其他仪器专项检测报告和通用检测报告原件送中国电科院进行有效性审核。中国电科院完成报告有效性的审核确认,并将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审核报告报送至公司运检部。五、 检测要求1. 本次检测工作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检测方应认真做好过程记录,保证检测效果,仪器供应商不得查看非本单

6、位产品的检测数据。2. 检测样品的接收、封存和返还环节,均由检测方和送检方双方确认并签字留存过程记录文件。3. 送检方应自行选取送检仪器的种类及型号,送样至相关检测方进行检测;配合开展检测工作,遵守检测方实验室相关规定,按照检测方规定的时间完成调试工作,调试结束后离场。4. 送检方应提供送检仪器完整资料,包括送检仪器清单、使用说明书(中文)、企业标准或产品技术规范文件、出厂试验报告和企业质量认证体系证书等。检测报名时将电子版完整资料(加盖单位公章扫描件)提交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送样时将纸质版资料(加盖单位公章)与样品一同送至相应检测方。六、 其他说明1. 样品接收地址(1)红外成像类检测

7、仪接收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实验室接收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南中路16号 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邮编:102200。接收人:高彬 13311217982(2)局部放电类检测仪接收单位:北京市电力公司电科院接收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30号,邮编:100075。接收人:郁冬 13683028180(3)介损及电流类检测仪接收单位:冀北电力公司电科院接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地藏庵南巷1号,邮编:100045。接收人:吕明 138011066652. 联系人(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杨 圆 010-82813383-117,13811690189yangyuan01

8、0-82813372-116(传真)(2)国网北京电科院 程 序 010-63677204,13811769612chengxu 010-63677128(传真)(3)国网冀北电科院 宋楠 010-88072878,13581947827 song.nan 010-88072809(传真)(4)总部联系人 焦 飞 010-66598294 fei-jiao3. 检测费用送检样品试验费用由送样单位承担。附件:1.红外成像类检测仪性能检测技术方案2.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通用性能检测技术方案3.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4.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5.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

9、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6.暂态地电压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7.电容型设备相对介损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8.避雷器泄漏电流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9.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10.通用检验项目第三方实验室参考名单11.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性能检测报名表附件1红外成像类检测仪性能检测技术方案本方案为红外成像类检测仪检测项目技术方案,其检测项目主要保证仪器的基本参数、性能、功能满足使用要求。本方案适用于红外热像仪和红外成像检漏仪的性能检测。一、检测依据GB/T 19870-2005 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

10、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8268-200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二

11、、性能要求1 外观主机及其各种配件的壳体不应出现明显的划伤、凹陷、变形、脱漆。壳体应清洁无污迹。主机壳体外贴装饰件不应缺少、错装、倒装,应与主体平贴粘紧。装饰件文字、数字、符号标志应正确、易辨、清晰,颜色应无异常色斑、色晕、色点。图案文字丝印精细。2 噪声等效温差(NETD) 环境温度在235,50mm焦距,相对孔径为1时,NETD宜小于0.15K;3 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MRTD宜小于0.5K (四杆靶图案观察法);4 图像质量评价在同一NETD或MRTD下对红外温度图像在清晰度,灰度级,靶的几何失真,图像干扰和彩色满意度五项分级评价。5 准确度测温准确度应不超过2或测量值乘以2%()

12、(取绝对值大者)。6 特征测温范围其量程应不小于100,在此范围内图像应清晰、层次分明,且测量数据满足准确度的要求。7 连续稳定工作时间在满足二(5)的前提下,热像仪连续稳定工作的时间不小于。8 环境温度影响当热像仪所处的环境温度在其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变化时,测量值数据满足准确度的要求。9 测温一致性测温一致性的值应不超过2或视场中心区域测量值乘以2%()(取绝对值大者)。10 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符合GB/T 18268-2000中表C1的要求;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热像仪在磁场强度:100A/m下能正常工作。11 外壳防护 热像仪应能够符合GB 4208中外壳防护等级IP

13、54的要求。12 环境适应性要求12.1 湿热环境温度:40,相对湿度:85%,通电工作正常。12.2 高温环境温度:50,通电工作正常。12.3 低温环境温度:-10,通电工作正常。13 功能要求对样品进行操作和使用,要求下列功能应能正常使用且便捷。)通过按键调用中文操作界面;)通过菜单或其他方式改变显示模式和调节色标;)通过菜单或其他方式冻结图像;)通过菜单或其他方式存储图像到相应的存储器上;)通过菜单或其他方式调用单个或多个温度测量点,并显示测量温度;)通过按键或其他方式调用中文菜单或中文提示;)通过菜单或其他方式设置目标距离、目标发射率、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应可在温度测量结果体现大气透

14、过率和发射率的修正效果;)内置可选功能及外置功能(见使用说明书);)将热像仪的输出视频信号连接到外部监视器上,正确设置后,图像应能正确、完整地显示。14 红外成像检漏仪专项检测项目14.1 最小检测限仪器的最小检测限应符合仪器说明书的指标,即在规定的检测距离d下能够检测出被试仪器设计最小检测限的泄漏。14.2 测量重复性在d距离下,对于最小检测限的泄漏量,被试仪器应多次均可检出。14.3 响应时间检测仪器响应时间小于10s。三、试验项目及方法1 外观用目测和手感按照二(1)的要求逐项进行外观检查。2 噪声等效温差(NETD)调节标准温差黑体的温差设置(T=2K),目标图像占全视场1/10以上,

15、分别测量信号及噪声电压,按公式(1)计算: (1)式中:T设定温差,单位为开(K);S信号电平;N均方根噪声电平。3 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观察被测系统的靶标像在确定的空间频率下刚好能分辨出四杆靶图案高宽比时目标与背景之间的温差。4 图像质量评价在进行NETD(或MRTD)测量中,观察四杆靶2min,评判项目有:清晰度,灰度级,靶的几何失真,图像干扰和彩色满意度五项。5 准确度把黑体置于规定的工作距离,使热像仪能清晰成像,准确测温。黑体温度设置在热像仪测温范围每一量程的最高、最低和中点附近,一般不少于3点。读出热像仪测得的数据。当100时,按公式(2)计算: (2)当100时,按公式(3)

16、计算: (3)式中:准确度;标准值(标准黑体温度),单位:;显示值(热像仪测温读数),单位:。根据二(5)的要求,检测热像仪的准确度。6 特征测温范围热像仪在使用同一光学镜头、不改变光栏、不增加滤光片的前提下,设定两台精密黑体辐射温度分别到0与100,将待检热像仪放置在距黑体2m或最近成像焦距处的平台上,其轴线基本垂直于黑体端面,使两个黑体同时处于同一视场,观察热像仪的成像效果同时进行温度测量,且测出的温度值满足准确度的要求。7 连续稳定工作时间把黑体设置为50附近,热像仪置于规定的工作距离,并能清晰成像,准确测温。在非人工干预热像仪的条件下,每隔10min测量一次,测试时间为2h。读出的数据

17、满足准确度的要求。8 环境温度影响将仪器放入40的恒温箱中1h,待其稳定后,拿到室温环境(一般可取235)中进行温度测量,开启热像仪,15min后测量黑体温度一次,间隔15min测量第二次。将仪器放入0的恒温箱(或冰箱0)中1h,待其稳定后,重复上面过程,计算各次测温偏差,满足测温准确度的要求。9 测温一致性根据热像仪实际使用情况或根据用户要求设定黑体辐射源温度,通常为小于100的某一温度值,该值应在红外热像仪的测温范围内。将被检红外热像仪的成像画面等分为9个区域,在9个区域的中心点分别标记。如图1。123456789图1 测温分布图分别选取19区域的中心位置为测温点,调整热像仪或黑体辐射源位

18、置,使黑体中心分别成像于标记点,使用热像仪测量黑体辐射源的中心温度,记录标记点示值ti和t5,测量顺序如下:5i5(i=1,2,9,i5)。按式(4)计算其测温一致性: (4) 式中: 第19区域; 测温一致性,; 各区域的测温读数,; 第5区域的测温读数,。应满足二(9)的要求。10 电磁兼容性10.1 静电放电抗扰度按照“GB/T 17626.2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热像仪在正常工作状态。接触放电或空气放电。在外壳和工作人员经常可能触及的部位。试验电压:接触放电4kV,空气放电8kV。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s。在施加干扰

19、的情况下,热像仪应能正常工作。10.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按照“GB/T 17626.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热像仪在正常工作状态。频率范围:80MHz2000MHz。试验场强:3V/m。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热像仪应能正常工作。10.3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热像仪在正常工作状态。磁场强度:100A/m。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热像仪应能正常工作。11 外壳防护按“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热像

20、仪应符合外壳防护等级IP54的要求。12 环境适应性试验12.1 基本功能检查需进行如下项目的功能检查。a)调整焦距;b)调节亮度和对比度;c)测温满足二(5)要求;d)存储图像。如工作正常判定为合格。12.2 湿热工作试验按GB/T 2423.2-2008 “试验Cab”进行,温度:40,湿度:85%,试验时间2h。在1.5h、2h时分别检验三(12.1)中所列项目。12.3 高温工作试验按GB/T 2423.2-2008 “试验B”进行,温度:50,试验时间2h。在1.5h、2h时分别检验三(12.1)中所列项目。12.4 低温工作试验按GB/T 2423.2-2008 “试验A”进行,温

21、度:-10,试验时间2h。在1.5h、2h时分别检验三(12.1)中所列项目。13 功能检查检查热像仪功能,应满足二(13)的要求。14 红外成像检漏仪专项检测项目14.1 最小检测限图1 泄漏检测布置图根据二(14)的要求,试验布置图如图1所示。试验时,将标准泄漏源泄漏量设定为被试仪器的最小检测限,利用被试仪器进行检测,并记录被试仪器与泄漏源之间的距离d。除特殊规定外,d取值从0.5m开始至5.5m,每间隔1m进行一次测试,在不同位置下被试仪器均应检出泄漏。14.2 测量重复性根据二(14)的要求,将泄漏量调节为被试仪器最小检测限,在d距离下,利用被试仪器进行检测,重复6次,被试仪器应每次均

22、检出泄漏情况。14.3 响应时间 根据二(14)的要求,被试仪器稳定后用清洁空气调零,将泄漏量设定在0.01scc/sec,对泄漏部位进行测试,被试仪器泄漏图像稳定后,将仪器的镜头远离泄漏部位,待泄漏图像消失后,再将镜头对准泄漏部位进行检测,同时启动秒表,待图像稳定后止住秒表,此起止时间间隔为响应时间。附件2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通用性能检测技术方案电力设备带电检测仪器的检验项目分为通用检验项目和专项检验项目两类。本方案为通用检测项目技术方案,其检测项目主要保证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置。检测工作推荐由具有CNAS认证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报告应具有CNAS标识。通用检验项目依据本方

23、案开展检测。一、 适用范围本方案规定了以下7种仪器的通用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1. 高频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2. 特高频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3. 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4. 暂态地电压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5. 电容型设备相对介损带电检测仪6. 避雷器泄漏电流带电检测仪7.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带电检测仪二、 检测依据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793.1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6587-2012 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

24、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二、试验项目及要求1 外观要求带电检测仪机箱外壳应无明显缺陷,电镀、氧化层、漆层等涂层良好,不应有起层、剥落现象。外壳应无锐口、尖角等。面板上各种量与单位的文字符号应符合GB 3100及GB 3101的要求,印刷或刻字应清晰,且不易被擦掉。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死或接触不良现象。2 绝缘电阻正常试验环境下,带电检测仪交流电源回路对机壳在500V试验电压下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0MW。3 介质强度正常试验环境下,带电检测仪交流

25、电源回路对机壳之间的绝缘应能够承受50Hz、2kV交流电压,历时1min。试验期间应无闪络击穿及元器件损坏现象。4 静电放电抗扰度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17626.2规定的严酷等级为4级的静电放电干扰。5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17626.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干扰。6 工频磁场抗扰度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17626.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5级的工频磁场干扰。7 温度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6587-2012中5.9.1.2节规定的组别为组的温度试验。8 湿度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6587-2012中5.9.2.2节规定的组

26、别为组的湿度试验。9 振动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6587-2012中5.9.3.3节规定的组别为组的振动试验。10 冲击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6587-2012中5.9.4.3节规定的组别为组的冲击试验和倾斜跌落试验。11 包装运输带电检测仪应能够承受GB/T 6587-2012中5.10.1.3节规定的流通条件等级为3级的运输试验。12 防尘带电检测仪应能够符合GB 4208中5.2节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31的要求。13 防水带电检测仪应能够符合GB 4208中6节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31的要求。三、试验方法1 外观要求试验按照二(1)的要求逐项进行试验。2 绝缘电阻试验

27、根据二(2)的要求,带电检测仪处于非工作状态,在交流电源回路与机壳之间进行绝缘电阻试验。交流电源回路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使用500V的兆欧表进行试验,测量时间不少于1min。3 介质强度试验根据二(3)的要求,带电检测仪处于非工作状态,按“GB 4793.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的要求,在交流电源回路与机壳之间进行介质强度试验。试验电压2kV,历时1min。试验期间,被试仪器不应发生闪络、击穿及元器件损坏现象。4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2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带电检测仪在正常工作

28、状态。接触放电或空气放电。在外壳和工作人员经常可能触及的部位。试验电压:接触放电8kV,空气放电15kV。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s。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带电检测仪应能正常工作。5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带电检测仪在正常工作状态。频率范围:80MHz3000MHz。试验场强:10V/m。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带电检测仪应能正常工作。6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带电检测仪在正常

29、工作状态。磁场强度:100A/m。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带电检测仪应能正常工作。7 温度试验按照“GB/T 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5.9.1.3节“温度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组别为组的温度试验。试验后应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目测检查,应无锈蚀、裂纹、涂覆层剥落等损伤;文字和标示应清晰;控制机构应灵活;紧固部位应无松动;塑料件应无气泡、裂开、变形以及灌注物应无溢出现象。受试仪器性能特征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8 湿度试验按照“GB/T 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5.9.2.3节“湿度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组别为组的湿度试验。试验后应对带电检

30、测仪器进行目测检查,应无锈蚀、裂纹、涂覆层剥落等损伤;文字和标示应清晰;控制机构应灵活;紧固部位应无松动;塑料件应无气泡、裂开、变形以及灌注物应无溢出现象。受试仪器性能特征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9 振动试验按照“GB/T 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5.9.3.3节“振动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组别为组的振动试验。试验后应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目测检查,机械构件不应有破裂、明显变形或紧固件松动等现象。受试仪器性能特征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10 冲击试验按照“GB/T 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5.9.4.3节“冲击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组别为

31、组的冲击试验。试验后应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目测检查,机械构件不应有破裂、明显变形;电器部件应无明显位移或脱落等现象。受试仪器性能特征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11 包装运输试验按照“GB/T 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5.10.2.1节“振动试验(固定点频、正弦波)”、5.10.2.2节“自由跌落试验”及5.10.2.3“翻滚试验”中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器进行流通条件等级为3级的包装运输试验。试验后应对包装箱、仪器及附件进行外观检查,包装箱不应有较大的变形和损伤。仪器及其附件不应有变形松脱、涂覆层剥落等机械损伤。受试品试验后应对受试仪器的性能特性进行测试,并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1

32、2 防尘试验按照“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13.1节规定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进行外壳防护等级为IP3X的防尘试验。13 防水试验按照“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中14.1节规定的试验方法,对带电检测仪进行外壳防护等级为IPX1的防水试验。附件3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一、 检测依据SJ 2534.10-1986 天线测试方法: 功率增益和方向性的测量二、 检测项目及要求1、仪器特性参数测试(1)传感器幅频特性检测:传感器幅频特性用等效高度表示,该参数表征特高频局放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要求在300MHz1500MHz通带范围内平均高度不小于

33、5mm,其中大于等效高度为3mm的部分不小于80%。(2)传感器驻波比检测:驻波比表征传感器的匹配特性,要求在300MHz1500MHz通带内驻波比平均值不大于2.5。(3)信号放大器幅频特性检测:放大器幅频特性用对数表示,要求在300MHz1500MHz通带范围内线性放大倍数平均值A不小于30dB(不计窄带滤波频带),通带内的幅频特性曲线应较为平坦,在均值3dB范围内,其幅频特性过渡带带宽(即0.10.9A)不大于300MHz。(备注:内置放大器则不检测该参数)。2、仪器功能性与有效性验证试验(1) 功能性验证试验1)一般型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器a)具有幅值实时显示功能,具有电压信号同步功能,具

34、有PRPD谱图显示功能;b)检测结果、图谱的显示刷新具有一定的速度,刷新时间不小于每秒10帧;c)具有图谱、数据存储与导出功能;d)仪器具备电池供电方式。2)诊断型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器a)具有幅值实时显示功能,具有电压信号同步功能,具有PRPD谱图显示功能;b)检测结果、图谱的显示刷新具有一定的速度,刷新时间不小于每秒10帧;c)具有图谱、数据存储与导出功能;d)同时可检测通道数不小于2个;e)具有放电类型辅助智能诊断功能;f)具有在线监测模式功能。(2) 局部放电检测有效性验证试验1)GIS设备内部电晕缺陷检测试验,要求能够检测到该缺陷并能正确诊断;2)GIS设备内部悬浮电位缺陷检测试验,要求

35、能够检测到该缺陷并能正确诊断;3)GIS设备内部绝缘气隙缺陷检测试验,要求能够检测到该缺陷并能正确诊断。三、 试验方法针对上节提出的检测项目,试验方法如下:1、 仪器特性参数测试方法(1)特高频局放传感器的幅频特性检测方法如图1所示,应用GTEM小室(吉赫兹横电磁波室),测试信号频率范围为03GHz,幅频特性测试结果用等效高度曲线表示,该幅频特性曲线表征特高频局放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2)特高频局传感器驻波比检测方法为应用网络分析仪直接测试得到特高频局放传感器的单端口网络SWR曲线(S11),测试信号频率范围为10MHz2GHz。(3)特高频局放信号放大器幅频特性检测方法为应用网络分析仪直接测

36、试得到特高频局放信号放大器的二端口网络幅频特性曲线(S12),通常测试信号频率范围为10MHz2GHz。2、 仪器功能性与有效性验证试验方法 功能性验证试验依据待检特高频局放检测仪器的类别,选择进行“一般型”和“诊断型”功能性验证试验,功能性验证试验在实际局部放电测量过程中进行验证。 局部放电检测有效性验证试验方法1)缺陷设置方法:在GIS设备内部设置3种典型局放缺陷模型,包括电晕缺陷、悬浮电位缺陷、气隙缺陷,缺陷设置结构与尺寸见图2图4所示。2)仪器布置方法:分别将该3种典型缺陷模型放入GIS设备内部,按照图5所示接线进行局放检测试验。3)加压与检测试验方法:逐步升压至局放起始电压,应用被测

37、仪器进行局放检测,外置特高频传感器与放电源的距离不大于两个气室,逐项验证仪器的各项功能、检测灵敏度、有效性的内容。图2电晕典型缺陷放电模型示意图图3悬浮电位典型缺陷放电模型示意图图4气隙典型缺陷放电模型示意图1. 10kV电源;2. 调压器;3. 变压器;4. 连接电缆;5. GIS实验平台;6. UHF传感器;7. UHF放大器;8. 数据采集系统;9. 脉冲电流法局放仪;10.被检测仪器;11. 数字存储示波器;12. 脉冲电流放大器;13. 耦合电容器(电容分压器);14. 测量阻抗图5 特高频局放带电检测仪器有效性验证试验系统原理图附件4高频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一、 检测

38、依据GB/T 7354-2003 局部放电测量DL/T 846.4-2004高电压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第4部分:局部放电测量仪二、 检测项目及要求1、仪器特性参数测试(1)传感器幅频特性:通过检测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HFCT)的幅频特性,检验HFCT的有效工作频带宽度(参照GB/T 7354标准,为通带峰值下降6dB的频率),要求带宽的下限截止频率f11MHz,上限截止频率f220 MHz。(2)传感器传输阻抗:该指标反映在工作频带内某固定频率输入信号下传感器的信号耦合能力。传输阻抗的定义参见GB/T 7354,为输入某固定频率正弦电流信号下,输出电压幅值和输入电流幅值之比。要求输入信号为1

39、0MHz正弦电流信号时,传输阻抗值大于5mV/mA。(3)整套仪器灵敏度检测:该指标用于反映整套仪器装置所能检测的最小放电量,要求整套仪器的检测灵敏度不大于100 pC 。(4)整套仪器对固定频率干扰信号的抑制效果检测:该指标反映检测仪器对固定频率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校准器注入电荷量为100pC的信号,同时采用信号发生器输出固定频率(频率在40kHz500 kHz)的正弦信号,对硬件或软件滤波功能进行调节,要求能够检测出校准器输出的信号。2、仪器功能性与有效性验证试验(1)功能性验证试验1)具有幅值实时显示功能,具有电压信号同步功能,具有PRPD谱图显示功能;2)检测结果、图谱的显示刷新具有一

40、定的速度,刷新时间不小于每秒10帧;3)具有图谱、数据存储与导出功能;4)同时可检测通道数不小于2个;5)具有放电类型辅助智能诊断功能;6)具有在线监测模式功能。(2)局部放电检测有效性验证试验1)绝缘缺陷检测试验,要求能够检测到该缺陷并能正确诊断;2)电晕缺陷检测试验,要求能够检测到该缺陷并能正确诊断。三、 试验方法1、仪器特性参数测试(1)传感器幅频特性与传输阻抗方法传感器幅频特性检测试验接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采用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通过同轴信号电缆串接电阻值为50欧姆的电阻,将同轴信号电缆的屏蔽线穿心接入待检测高频传感器(HFCT),高频传感器的输出端接至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幅

41、值保持恒定,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kHz50MHz,其中在10kHz1MHz频率范围内检测步长为10kHz,1MHz50MHz频率范围内检测步长为1MHz,记录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以及示波器接收信号的电压幅值,绘制出传感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图1 传感器幅频特性检测接线示意图计算频率为10MHz时示波器接收信号的电压幅值与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电流幅值之比,从而得到其传输阻抗。(2)整套仪器灵敏度检测方法参照GB7354所示局部放电脉冲电流法的试验回路原理进行,在高压耦合电容器的接地线上穿心接入待测高频传感器(HFCT)及检测系统,整套仪器灵敏度检测接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校

42、准器分别注入不同电荷量的信号,通过检测系统分别进行采集,记录检测系统的测量结果,折算出信噪比为2:1时测得的最小放电量数值,即为该整套仪器的灵敏度。*注:要求校准器的分度电容应小于高压耦合电容器等值电容的1/10,图中Cx为高压耦合电容器的电容值。图2 整套仪器灵敏度检测接线示意图(3)整套仪器对固定频率干扰的抑制效果试验方法对固定频率干扰的抑制效果试验接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校准器输出电荷量为100pC的信号,同时用信号发生器产生固定频率的正弦信号,两种信号同时注入至高压耦合电容器。干扰频率范围结合通常电网载波频率或现场频率较为丰富的无线电干扰信号的频率进行选择,本方案选择干扰频率范围为40k

43、Hz500 kHz。通过对仪器的硬件或软件滤波功能进行调节,验证仪器对固定频率干扰的抑制效果。要求能有效检测出校准器输出的100pC信号,且信号的信噪比大于2:1。图3 固定频率干扰的抑制效果试验接线示意图2、仪器功能性与有效性验证试验方法(1)功能性验证试验高频局放带电检测仪器功能性验证试验在实际局部放电测量过程中进行逐项验证。(2)有效性验证试验方法1)试验平台:试验平台依照实际运行中的电缆系统而建,采用常见的交叉互联接地方式。电缆平台选用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每相电缆长300米(其中a0、a1、a2、b0、b1、b2、c0、c1、c2均为100m),经过交叉互联箱接地,试验平台示意

44、图如图4所示。其中B相电缆的2#中间接头设置应力锥错位缺陷放电模型,A相电缆终端设置电晕缺陷放电模型。图4 试验平台示意图2)缺陷设置: 110kV电缆中间接头设置应力锥错位缺陷,模拟中间接头内部绝缘缺陷放电模型,缺陷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实物缺陷如图6所示;在110kV电缆终端设置电晕缺陷放电模型。图5 应力锥错位缺陷示意图图6 应力锥错位缺陷现场照片图3)传感器布置方法:检测绝缘缺陷放电模型时,高频传感器穿心接入至B相电缆2#中间接头的交叉互联线处;检测电晕缺陷放电模型时,高频传感器穿心接入至A相电缆终端的接地线处。4)加压试验方法:逐步升压至局放起始电压,应用被测仪器分别对绝缘缺陷和电晕缺陷放电模型进行局放检测,逐项验证仪器的各项功能、有效性的内容。附件5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专项性能检测技术方案一、 检测依据GB/T 7354-2003局部放电测量国家电网公司 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技术规范(试行)二、 测试项目及功能要求1、仪器特性参数测试(1)传感器灵敏度试验(本试验仅用于接触式传感器):该参数表征仪器传感器的灵敏度特性,要求在主谐振频率处的峰值灵敏度应不小于70dB*,传感器的均值灵敏度应不小于50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