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6269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0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练习课,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金樽(zn)投箸(zh)歧路(zh)冰塞川(s)B侧畔(bn)空吟(yn)烂柯(k)长精神(zhng)C宫阙(qu)绮户(y)玉宇(y)济沧海(j)D琼楼(qing)丙辰(chn)婵娟(chn)闻笛赋(f)(解析:A.“歧”应读作“q”;B.“畔”应读作“pn”;C.“绮”应读作“q”。),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2、(2)长风破浪会有时 会:终将(3)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以诗相答(5)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玉盘珍羞直万钱,(6)不知天上宫阙 宫阙:宫殿(7)何似在人间 何似:哪里比得上(8)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为什么(9)千里共婵娟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6)不知天上宫阙 宫阙:宫殿(7)何似在人间,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B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我们曾学过他的 爱莲说。C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并称为“苏辛”。D“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这八个人分别是韩愈、柳 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解析:B.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刘禹锡写的是陋室铭。),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4默写。(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现诗人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心态。(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4、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4默写。(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3)水调歌头中描写月光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水调歌头中描写月光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5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C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5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6.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

5、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阅读经典作品的四种作用。(从读者角度,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早已融入我们的基因。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

6、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6.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下面,【示例】体悟经典之美;继承传统文化;经历文化濡染;发生气质变化。,【示例】体悟经典之美;继承传统文化;,(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7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02课内精读,(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7请分,8(新疆中考)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

7、“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这样悠闲生活的渴 望。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限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解析:C.连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得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字面上对垂钓生活的渴望。),8(新疆中考)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二)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9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二)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8、见赠,完成题目。,10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哲理内涵。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10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哲,(三)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11(海南中考)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缘由。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三)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11(海南中考,1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1)“何事长向别时圆”

9、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和痛苦之情;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或:乐观旷达的情怀)。,1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1)“何事长向别,13(淄博中考)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 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 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 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10、。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 祝愿,表现了词人的旷达和智慧。(解析:B.“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有误。这种矛盾更能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间、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13(淄博中考)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03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4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11、。“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14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15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 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B颔联表明了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 达、乐观的思想境界。(解析:D.尾联照

12、应诗题,交代后事,沉痛而又悲凉,并没有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15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首联直,(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注释】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书告老,隐居于湖州弁(bin)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

13、其间。拚(pn):舍弃不顾。16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作者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景象,描绘出秋季作者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注释】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叶梦得随宋高,17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对朝政的不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之情。,17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对朝政,宋词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等。,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