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
2、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 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4.1世界的物质性4.1.1自然界的物质性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圣经旧约创世记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
3、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休息日。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古希臆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
4、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名 言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
5、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名 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相关链接“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笛卡儿说:“地和天是由同一物质做成的,而且纵然
6、有无数世界,它们也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4.1.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几千万年前,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
7、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恩格斯名 言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专
8、家点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4.2.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9、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名 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
10、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火山爆发 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形成的壮观美景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合静。”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
11、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12、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关链接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专家点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为了否定运动,提出了“飞矢不动”说。从一定意义上讲
13、,飞箭在某一瞬间的确是只在这一点上而不在那一点上。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它又包含着离开这一点移到新的一点的趋势,因此,在同一瞬间,飞矢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正是这一矛盾的连续产生和不断解决,使得飞矢能够不断地从这一点飞到下一点。芝诺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4.2.2运动是有规律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名 言元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个,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则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光谱技术出现
14、后,空位上的元素一个又一个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周期表上已经安放了112个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尽管放射性元素变幻无常,但也是有规律的,元素的序号越大,它的半衰期就越短。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
15、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正如空气一旦稀薄时,人们会更深切
16、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及其对于生命的意义一样。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于是,有人说规律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名 言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