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城县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城县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报告(初稿)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2008年8月31日47目录前 言1一 蒙城县概况4(一)自然与区域4(二)经济发展状况5(三)县域的土地利用状况5二 农用地分等结果概述5(一)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5(二)蒙城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评述8三 农用地产能核算目的意义9(一)目的9(二)意义9四 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技术原理与方法10(一)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原理10(二)技术方法与步骤12五 外业补充调查与数据整理20(一)外业补充调查20(二)数据整理25六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31(一)理论产能核算模型31(二)农用地理论单产、总产核算32七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34(一)可实现产
2、能核算模型34(二)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单产、总产核算34八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36九 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分析37(一)县域产能综合分析37(二)产能布局分析38十 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评价42(一)蒙城县农用地利用强度42(二)蒙城县农用地利用潜力评价45十一 引起产能核算成果的土地利用问题分析47十二 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应用建议48(一)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48(二)应用于土地整理领域49(三)应用于土地规划领域49(四)应用于耕地占补平衡50(五)其他应用领域51前 言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三个保障”,即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其中粮食安全是基础,没有粮食
3、安全,就谈不上经济发展;没有粮食安全,人们就会设法拓展耕地规模,其主要途径是“毁林开荒”、“围湖造地”和“垦殖草原”等,就更谈不上生态安全。因此,当今世界,人口膨胀,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然而,粮食生产状况和粮食生产总量归根结底还是与耕地数量、质量尤其是人均耕地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在一定单产水平下,人均粮食占有量主要取决于人均耕地占有量,这点已为国际和我国的实践所证明。所以,一个国家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所提供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国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即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如同石油储备和军队一样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和未
4、来。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有人认为这是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为了消解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锐减的难题,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997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发1997 11号)文件中就指出:“必须采取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
5、排各业用地”,规定要“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1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为了进一步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国务院在2004年发出的(国发20042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
6、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规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即现在统称的“增、减、挂制度”)。透析国家关于保护耕地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可以清晰地发现:在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保障土地资源安全,不仅要求耕地数量稳定,更重要的是质量稳定,最终达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但是,我国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缺乏耕地质量的监管机制和可供操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等,使得管理上往往都侧重于数量平衡,造成新补充耕地质量降低。有资料显示:我国被占耕地质量是补充耕地质量的3倍,即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仅仅是被占耕地的1/
7、3,导致我国在实现耕地数量平衡的同时引起了耕地质量的严重退化。这种耕地数量和质量不稳定状况,加大了人们对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担忧,使开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成为必要且日益紧迫。同时,受经济形势、经营管理状况、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单纯对粮食产量进行分析评价难以反映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对我国农用地的质量等级进行了科学评定,分别计算评定出农用地的光温生产潜力、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综合等指数(综合等别)四个层次的分等成果。从成果的内涵分析,可以发现:农用
8、地分等定级工作只是把农用地质量的相对差异把握准确,即把全国农用地系统内部相对差异的梯级构建起来了,但并没有把每个梯级的绝对值水平精确地核算出来。因此,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是否能达到原来的水平,目前没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对出现“占优补劣”的情况,拿不出准确的判定原则。基于此,定量地掌握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等别对应的产能,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并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出比较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显得日益迫切。农用地产能核算是在大面积广泛调查的坚实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已有的研究成果,追求精准,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深化与延续。目前,我省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现
9、状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状况,即开展产能核算的时机成熟,基础坚实,条件具备。一 蒙城县概况(一)自然与区域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介于东径1151511649 ,北纬32563329 之间,东邻怀远县,西靠利辛县,东北与濉溪县接壤,西北与涡阳县相连,南隔茨淮新河与凤台县相望,东西宽52.5公里,南北长约59.3公里。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1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 823.4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5小时,日均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活动积
10、温4831.0,地面接受太阳辐射125.6千卡/平方厘米年。全县土壤成土母质类型,主要为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和近代黄河、淮河泛滥沉积物。土壤类型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岩土四个土类;潮棕壤、普通棕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普通砂姜黑土、黄潮土六个亚类,十七个土属,四十个土种。全县土壤面积中砂姜黑土占79.0%,集中分布在立仓、楚村、三义、乐土、板桥、双涧等乡镇,土壤质地粘重,耕地性差,适耕期短;潮土占6.9%,主要分布在涡河、北淝河两岸,土层厚,质地松软,结构好,保肥性能较好;棕壤占14.0%,主要分布要河流两岸缓坡地带,保肥性能强,心土层粘重紧实,透水性差;石灰岩土占0.1%,主要分布在
11、残丘周围。全县耕地整体情况来看,土壤瘠簿,易涝易旱,适耕期短,有机质含量较低,普遍缺氮少磷。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约为10.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39亿立方米(不包括外来水),地下水5.2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959立方米。全县河沟塘库容量为4.1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7亿立方米,境内过境水量为14.29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涡河、北淝河、芡河和茨淮新河等。全县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林带,由于农业耕作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无保存,现皆为人工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有:农业栽培作物、人工林、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等。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种类繁多,以小麦、水稻、红芋、大豆、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
12、、油菜籽、花生、芝麻、烟叶、瓜菜等。林木以农田防护林和四旁植树为主,用材林和防护林树中主要有泡桐、杨、楝、椿、槐、柳、桑、榆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梨、桃、杏、枣、柿、葡萄等。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已探明储量为 3.74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27亿吨,主要分布在许疃一带。蒙城县旅游资源以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景点为特色,并辅之具有浓厚平原特色的自然风景。蒙城县人文荟萃,古迹较多,有“庄子故里旧址”、“尉迟寺大汶口文化原始遗址”、“万佛塔”、“嵇康亭”及颐寿园。自然风景有著名的“漆园八景”、茨淮新河和饮马泉等。(二)经济发展状况蒙城县土地总面积为2145.87平方公里,现辖15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
13、业园区,1个林场。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116.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6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56%,年末总户数28.36万户,人口密度为54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184公顷,人均耕地0.129公顷。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56062万元(当年价,下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156万元。粮食总产量63.5万吨,棉花总产量27881吨,油料总产量93381吨。2001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5071千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7564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2123元。蒙城县农业生产以种植旱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较多。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为主,种植
14、业、养殖业、乡镇企业三足鼎立局面。200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156万元(当年价),其中农业产值206959万元,林业产值10022万元,牧业产值117012万元,渔业产值7163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66%、2.94%、34.30%和2.10%。(三)县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全县二00六年变更调查土地总面积为21458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77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5%;建设用地31997公顷,占14.91%;未利用地5241公顷,占2.44%。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50702公顷,园地859公顷,林地2566公顷,牧草地14公顷,其它农用地23207公顷。建设用地中
1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329公顷,交通用地258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081公顷。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501公顷,其它土地4740公顷。 二 农用地分等结果概述(一)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农用地分等是依据土地生产力形成原理,在全国统一标准耕作制度下,以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依据分等单元的自然条件计算作物的理论产量,评定土地的自然质量等级,在土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投入产出水平进行逐级订正,分别计算评定出农用地的光温生产潜力、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综合等指数(综合等别)四个层次的分等成果。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安徽省农用地分等定
16、级与估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实施方案”)、蒙城县耕作制度以及影响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自然因素,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确定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及其权重,调查并制作各分等因素指标分布图,采用因素法确定分等因素对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分等因素质量分,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和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图,计算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然后在当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确定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再根据等指数的大小,采用等间距法划分等别。光温生产潜力()作物理论产量()自然质量等R(理论标准产量)利
17、用等Y(实际标准产量)综合等G(标准粮产量)自然质量(CL)作物产量比()平均利用水平(KL)平均经济水平(KC)图21 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图2、农用地分等概况(1)耕作制度蒙城县属淮北平原,蒙城县气候条件较好,蒙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1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 823.4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5小时,日均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4831.0,地面接受太阳辐射125.6千卡/平方厘米年。因此,根据地貌类型、耕作制度和省实施方案,将蒙城县划分为淮北平原区,主要耕作制度为
18、一年两熟,麦玉米、麦豆、麦薯轮作区。(2) 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是进行全国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是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的理论基础。蒙城县属淮北平原区,耕作制度为小麦豆类、小麦薯类、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小麦、薯类、豆类、玉米四种指定作物应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参与计算。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以县为单位,由国土资源部采用统一的方法组织计算。表2-1 指定作物光温(气候)潜力指数表项 目小 麦薯类玉米豆类光 温 生 产 潜 力111025352414657气 候 生 产 潜 力82924732209614(3) 分等因素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初步拟定蒙城县分等因素因子,分等因素主要分为土壤、地
19、形地貌、农田基本建设等因素指标。土壤因素中选择土壤质地、有机质、有效土层、PH值、障碍层深度、土体构型和土壤污染七个因子指标,由于蒙城县属淮北平原,地表基本不存在岩石,没有盐碱土,故剔除了盐碱化程度和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因素;根据全省统一分等因素指标体系的要求,选择了坡度因子;农田基本建设因素中选择了灌溉条件和排水条件两个因子指标。表2-2蒙城县农用地分等因素体系及其权重调查表因素土 壤地形地貌农田基本建设因子土壤质地有机质有效土层PH障碍层深度土体构型土壤污染坡度灌溉条件排 水 条 件因子重要性顺序1234567112因子权重值小计100100100因素重要性顺序132因素权重取值范围30-55
20、0-530-50因素权重值0.510.020.47省农用地分等技术专家组根据规程和分等因素体系、指标区,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分等因素权重。分等因素权重值确定如下:表2-3 安徽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权重表项 目土壤质地有机质有效土层土体构型障碍层深 度PH值坡度级别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土壤污染权重值0.090.090.040.070.040.070.020.290.180.11(4) 最高产量、产量比和最大产成比的确定蒙城县基准作物为水稻,产量比系数为1,四种指定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产量比系数分别为1.0833、0.3295、2.8235、1.0929。农用地分等采用的产量比系数、最大产量、最大产
21、量成本指数等基本参数属国家级参数,由国土资源部采用统一的方法组织计算,公布成果。表2-4 指定作物基本参数表项 目小 麦薯 类玉 米豆 类产 量 比 系 数1.0830.3301.0932.824最 大 产 量11520.037875.011418.84420.0最大产量-成本指数8.62016.83011.4204.020在分等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依据外业调查收集的薯类作物“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计算的“产量成本”指数,普遍比国家提供的基本参数“薯类最大产量成本指数”高,说明国家级参数与蒙城实际情况不符,通过我们反应和省厅农用地分等技术专家组的调查研究,薯类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由6.01调整
22、为16.83。(二)蒙城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评述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及其以此为依据划分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一项重要中间成果,是编制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的依据,是农用地产能核算计算理论产能重要参数。全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从二十一等至二十九等,分为九个等别。全县最低等别集中分布在立仓镇东南部和罗集乡西北部,为二十一等和二十二等。坛城镇、范集镇、许町镇、板桥镇、移村乡、双涧镇、乐土镇、柳林镇、马集镇、三义镇、庄周乡、白杨林场、庄周乡等乡镇等别居中,大部分为二十三等至二十五等。小涧镇中南部,漆园镇西南部,田桥镇、岳坊镇、吕望乡、楚村镇、篱笆乡大部分,三义镇西南部,常
23、兴镇南部以及罗集乡南部等别较高,为二十六等至二十九等地。2、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及其以此为依据划分的农用地利用等别,也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一项重要中间成果,是农用地产能核算计算可实现产能的重要参数。全县农用地利用等从八等至十四等,共分为七个等别。全县最低等别集中分布在立仓镇东南部以及罗集乡东部,为八等地至九等地,坛城镇、许町镇、漆园镇、板桥镇、王集乡、庄周乡、马集镇、辛集乡、白杨林场、柳林镇、乐土镇等乡镇等别居中为十至十一等。小涧镇、田桥镇、岳坊镇、吕望乡、楚村镇、篱笆乡、常兴镇等乡镇等别较高,为十二等至十四等三 农用地产能核算目的意义(一)目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
24、价我国不同区域农用地生产能力,分析评价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为加强农用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科学编制土地规划、开展土地整理、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二)意义从全国层面看,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对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深化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是否能达到原来的水平,目前没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对“占优补劣”的情况,拿不出准确的判定原则。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保障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的耕地保护初级目标,更有助于实现“保障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耕地保护终极目标,即以农用地产能核
25、算成果为基础,有利于协调我国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安徽省层面看,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为在稳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前提下,实现“三个保障”奠定的基础。一是有利于摸清全省及其不同区域农用地产能状况及其分布,科学合理制定本省粮食生产计划及增产措施等;二是有利于稳定耕地面积,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三是有利于耕地的分级管理、按等记价,为引入耕地占补考核中“质量数量”转换指标标准化,构建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四是有利于合理制定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五是有利于规范
26、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贯彻国务院2004年28号文件精神,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农村建设用地缩减挂钩”等政策,科学确定农地征用补偿标准。四 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技术原理与方法(一)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带理论农业生态带理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创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作物是生产的主体。在大气范围内,气候因素对作物的影响是主要的,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上升为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要包括辐射、温度和水分条件,即所谓光、温、水。在水分充分满足时,仅仅决定于光温条件的作物生产力,称之为光温生产潜力,为高管理水平的灌溉地上的产量上限;在当地光、温
27、、降水控制下作物可达到的产量潜力称之为光温水生产潜力,即所谓的气候产量,气候产量也称最高理论产量。光温生产潜力可视为作物可以实现的最高产量水平,是计算农用地理论产能的基础,也是理论产能的最高限度。2、土地生产力形成原理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之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是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即土地生产力。农用地生产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水平,土壤的肥力水平不同,其质量差异明显。土壤肥力即土地的肥沃程度,是土地能够提供和协调植物自然生产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而决定了土地产出效应,也就导致级差地租在量上的不同。其他因素相同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土地的等别和级别肯定不同。3、土地质量观
28、确立全面、准确的土地质量观,是认识土地质量,衡量土地质量的前提,分析土地利用强度和生产潜力的主要基础。土地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取决于土地的综合特征,它是土地全部组成要素以及相关环境条件因素的相互组合,彼此作用所构成的生产利用的综合效应。全面准确的土地质量观,包括以下4个观点:(1)针对性观点;(2)效益性观点;(3)综合性观点;(4)动态性观点。4、土地经济学原理(1)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该理论应用于农用地产能核算:首先判定农业布局是否
29、合理,其次判定经营方式是否合理。(2)土地报酬理论图41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示意图土地报酬有三种形式,其运动有三个阶段。总报酬的变化是先由少量渐升至最高点,后转为递减直至零;平均报酬没有负数,但变化和缓且简单,起初随着投入变量的增加而渐增,达到最达值时,就又逐渐减少至零止;边际报酬起初递增迅速,达到最大值时又递减直至零,再增加变量投资,转为负值(表明增加变量投资无益而有害,致使总产量减少;负值越大,危害程度也越大),负值达最大值时,又逐渐缩少直至零止。我们在实际调查时,不能被产投比所迷惑,产投比小,有可能是报酬第一阶段,属于粗放经营,会造成土地肥力衰竭,即必须要计算当地土地的粗放边际;产投比大,
30、有可能是报酬第三阶段,属于不合理的集约经营,其投入超出了土地受容力,不仅会破坏土地肥力,而且会污染环境,即还要计算当地土地的集约边际;我们寻求合理的产投比,是指对土地的投入要超过粗放边际而低于集约边际条件下,最高产量的产投比。它是农用地理论产能和可实现产能的准星。5、地域分异理论地域分异理论是指地表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而呈现出的差异,地域分异包含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此外,农用地生产能力还受到微环境影响,如湖泊、河流等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分异等非带状分异特性影响。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自然区划的基础,是确定农用地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的重要依据,对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
31、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改造具有指导作用,是农业产能核算考虑的重要参考因素。6、土地适宜性理论土地适宜性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的强度通常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土地适宜性是一定土地类型对一种指定用途的合适程度,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土地质量的某种因素的优劣、多少,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用途的适宜程度,甚至影响了周围土地的进一步改造和利用。产能核算应选择适宜于当地生产条件的物种为调查对象,选择各指标区的作物样本产值,是正确建立产能模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以当地重要种植作物为准。(二)
32、技术方法与步骤1、技术方法采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即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调查所需资料,核算农用地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产能。2、工作步骤主要分9步:农用地分等资料的整理资料收集整理与外业补充调查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建立理论产能核算可实现产能核算实际产能核算核算结果评价与检验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潜力评价成果整理与验收。图4-2 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流程图3、外业调查方法外业调查的途径有到农业科研单位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在实际调查的区试产量样本不能满足样本数量要求时,采用专家咨询调查的方法,此结果作为该类样本数量的补充(详见“四、外业补充调查与数据整理”)。4、内业研究分析工作(1)农用地理论产能核
33、算技术思路依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核算农用地理论产能,主要思路是建立农用地理论标准粮单产数据和相应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将所有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代入函数方程,可以获取它们的农用地理论产能单产。依据所有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理论产能单产乘以相应的分等单元的耕地面积核算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理论产能。理论单产核算、建立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相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数据库将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样本地块自然质量等指数录入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建立理论单产样本值与自然质量等指数数学模型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与样本地块相应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模型: Y i=a
34、Ri+b (1)式中:Y i一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理论产能样本地块年均标准粮单产;Ri: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地块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a、b回归系数值,需要用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图4-3 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技术路线图、核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理论产能单产Y i依据a和b,将该二级指标区内所有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代入(1)式,可获得各单元的年均理论标准粮单产Y i。核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理论总产分等单元理论产能单产乘以分等单元耕地面积即为农用地分等单元理论总产。公式: WFi=YFiSi (2) 式中:WFi-第i个分等单元理论总产;YFi-第i个分等单元理论单产;Si-第i个分等单元耕地面积。区域
35、理论产能核算 指行政区域,包括乡镇域、县域、省域(下同)。、乡(镇)域理论产能核算乡(镇)域内各分等单元的理论总产相加等于乡(镇)域理论产能总产。乡(镇)域理论产能总产除以乡(镇)域耕地面积得到乡(镇)域理论产能单产。、县域理论产能核算各乡(镇)理论产能总产相加等于县域理论产能总产。县域理论产能总产除以县域耕地面积得到县域理论产能单产。(2)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技术思路依据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核算农用地可实现产能,主要思路为建立抽样单元的实际单产和相应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将所有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代入函数方程,可以获取它们的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依据所有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乘以相
36、应的分等单元面积核算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图4-4)。建立抽样单元可实现单产样本值与相应单元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以二级指标区为单位,建立分等抽样单元指定作物的标准粮单产样本值与相应的单元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Yi=cY i+d (3)式中:yi-第i个单元标准粮可实现单产样本值; Yi-第i个单元利用等指数; c、d-回归系数值。图4-4 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技术路线图农用地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单产核算依据c和d,将核算区域的所有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利用等指数代入(3)式,可获得各单元的可实现单产。核算农用地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总产分等单元可实现单产乘以分等单元耕地面积可以获得农用地分等单元可实现总产。
37、WPi=YPiSi 公式(4)式中:WPi-第i个分等单元可实现总产;YPi-第i个分等单元可实现单产;Si-第i个分等单元耕地面积。区域可实现产能核算 分乡(镇)域可实现产能核算和县(市)域可实现产能核算方法同理论产能。 (3)农用地实际产能产能核算技术思路与方法首先依据农业统计与实际调查核实数据,将核算区域内的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视作核算区域内的不同区域单元的指定作物的实际产能单产。然后,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将指定作物的实际产能单产换算为标准粮实际单产(图4-5)。图4-5 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技术路线图确定乡(镇)域实际产能、以水稻统计产量为基准,根据标准粮换算系数,把指定作
38、物统计单量换算为水稻实际单产:表4-1安徽省指定作物最高产量与产量比系数表项 目水 稻小 麦油 菜花 生棉 花薯 类豆 类玉 米最高产量12480115203547.58000188537875442011418.75产量比11.0833.5181.566.620.3292.8231.093例:某乡小麦单产为7500公斤/公顷,油菜单产为3000公斤/公顷,则依据表4-1可将其折算成标准量(水稻)单产:标准量小麦75001.0838122.5(公斤/公顷);标准量油菜30003.51810554(公斤/公顷)。如果其他指定作物都种了则均需依据上表的产量比系数计算。、根据标准耕作制度核算乡(镇)
39、域实际总产(WO):标准耕作制度的作用是计算指定作物轮作比系数,即在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轮作周期中,将某作物种植季数占总种植季数的比率关系,换算为一定熟制中的比率关系,所得的值即称为该作物的轮作比系数,用下式定义:AB*C (5)式中:A为某指定作物的轮作比系数;B在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轮作周期中,该作物的种植季数占总种植季数的比率;C为熟制,即在相应标准耕作制度的区域内,土地一年内适宜种植指定作物的季数。在确定轮作比系数时,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同一季的各指定作物轮作比系数之和必须等于;二是一年所有指定作物轮作比系数之和必须等于当地熟制中的季数,安徽省统一定为。依据制定作物单产和轮作比系数,
40、即可算出实际总产:WO = S Yj A j (3)式中:WO标准耕作制度下乡(镇)域实际总产;S乡(镇)耕地面积;Yj j种指定作物折算的标准量实际单产;A jj种指定作物轮作比系数。如:某乡耕地总面积为1万公顷,标准耕作制度为“稻麦(油)”,麦和油的轮作比系数分别为0.6和0.4,水稻单产为12000公斤/公顷,则该乡粮食实际总产为:WO1000012000(8122.50.6105540.4)210951000(公斤)、乡(镇)域实际单产(YO):实际总产除以基期年乡(镇)耕地面积得到YO210951000/1000021095.1(公斤/公顷)确定县域实际产能乡(镇)域实际产能相加得到
41、县域实际产能,县域实际产能除以县域耕地面积得到县域实际产能单产。5、区域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评价(1)最小评价单元 县级的最小单元为乡镇域,省级的最小单元为县(市)域。(2)区域农用地利用强度评价理论产能利用强度理论产能利用强度评价按下式计算: STi= YPi / YFi (7)式中:STi-i区域的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YPi -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YFi -i区域的理论单产。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评价按下式计算: SAi = YOi / YPi (8)式中:SAi -i区域的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YOi -i区域的实际单产;YPi -i区域的可实现单产。(3)区域农用
42、地利用潜力评价区域农用地理论潜力评价区域农用地理论潜力评价按下式计算: LTi= YFi YPi (9)式中:LTi -i区域的农用地理论潜力;YFi、YPi 含义同上。区域农用地可实现潜力评价区域农用地可实现潜力评价按下式计算: LAi= YPi - YOi (10)式中:LAi -i区域的农用地可实现潜力;YOi、YPi 含义同上五 外业补充调查与数据整理(一)外业补充调查1、主要内容(1)确定蒙城县当地标准耕作制度及指定作物(2)农用地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调查;(3)农用地分等抽样单元指定作物近3年正常年景下的产量调查;(4)收集2006年指定作物统计产量资料;(5)其他资料:主要包括
43、各乡镇20012006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各乡镇2001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各乡镇20012006年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各乡镇20012006年农业种植结构和粮经比变化情况;各乡镇20012006年自然灾害发生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其它需要的相关资料。2、调查方法(1)指定作物理论单产调查蒙城县主要以区试产量替代法来对农用地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进行调查的。在实践中无法直接获取农用地指定作物理论单产样本值,本次将指定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单产,即技术专家在试验田得到的产量视作农用地理论单产的样本值。(2)指定作物可实现单产样本值调查 在实践中无法直接获取抽样单元
44、农用地可实现单产的样本,所以目前只能调查农用地分等抽样单元指定作物近3-5年正常年景下的最高单产,将其看作农用地可实现单产的样本值。(3)指定作物实际单产调查指定作物实际单产数据来源于县级统计年鉴(或调查年鉴),按乡镇填写各指定作物的统计单产。3、资料调查收集调查具体要求和做法是: 明确当地标准耕作制度、作为一个县级单位,蒙城县同种类型的地设一个主要种植制度。、以农用地分等时确定的种植制度为参考,同时根据统计年鉴中的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并征求农业部门意见,蒙城县主要用地类型为旱地,主要种植制度为:麦/玉、豆。表5-1 蒙城县主要种植制度表分区编号县名种植制度蒙城县麦/玉、豆有关面积统计:面积统计以2006年的变更调查资料为基准,内容包括县耕地总面积、农作物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耕地面积。资料来源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2006年统计年鉴”,其结果填入表5-2,并征求农业部门意见。表5-2 蒙城县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耕地总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