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7359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9.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传导通路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3,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锥体束,运动(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4,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

2、楔束核,对侧内侧丘系,脑干各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5,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楔束核,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薄束,楔束,6,7,(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脊髓,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C8L2节段胸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同侧脊髓侧索,腰骶膨大第V-层外侧部,2级纤维,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8,胸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中间

3、内侧核,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皮质,9,10,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上升12节段,11,后角固有核,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后根,脊神经节,脊神经,上升2节段,交叉,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12,13,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14,15,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4、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16,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有关;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17,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辐射,外侧膝状体,视束,视交叉,视杆细胞,18,19,瞳孔对光反射途

5、径:,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20,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杆细胞,视神经,视束,视交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视锥细胞,21,22,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23,四、听觉传导通路,螺旋器(Corti器)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换元)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

6、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24,交叉,螺旋器,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核,斜方体,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下丘核,上橄榄核,25,五、平衡觉传导通路,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前庭神经外侧核 前庭脊髓束(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26,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副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神经节,前庭蜗神经,27,前穿质,嗅束,嗅球,嗅细胞,梨状区,丘脑髓纹,终纹,隔区

7、,疆核,疆脚间束,被盖核,脚间核,嗅细胞,经嗅束、嗅三角,嗅球换元,成嗅丝,中枢突形,和外侧嗅纹,梨状前区、杏仁周区、,杏仁体皮质内侧核,嗅传导通路,28,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一、锥体系,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锥体束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29,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

8、(一)皮质脊髓束,延髓,30,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31,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核,眼外肌咀嚼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内囊膝,(二)皮质核束,32,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躯体运动核,33,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舌下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面神经核下部,34,35,面神经核下半 颊肌、口轮匝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面

9、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36,舌下神经核 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37,38,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39,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二、锥体外系,40,(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腹前核,腹外侧核,尾状核,壳,41,(二)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变性后,则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亦降低,与Parkins

10、on病(震颤麻痹)的发生有关。(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苍白球发出纤维止于底丘脑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同一途径返回苍白球,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影响。一侧底丘脑核受损,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抑制,对侧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42,(四)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脑桥核,皮质脑桥束,新小脑皮质,齿状核,红核,前角运动细胞,背侧丘脑腹前核,43,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一、胆碱能通路,1.运动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2.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3.脊髓后角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4.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44

11、,上行 新皮质和海马 延髓和脑 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脑桥蓝斑-下行 孤束核、脊髓 桥腹侧部 隔区、杏仁体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二、胺能通路,(一)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下行,(二)肾上腺能通路 由延髓(背侧、中缝背侧、腹外侧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至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蓝斑、缰核、丘脑中线核群、下丘脑;下行至脊髓中间外侧核。(三)多巴胺能通路 包括:黑质纹状体系;脚间核边缘系统(隔区、杏仁体、扣带回等);下丘脑弓状核正中隆起系。(四)5羟色胺能通路,45,三、氨基酸能通路,四、肽能通路,兴奋性:天冬氨酸、谷氨酸抑制性: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牛黄酸,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46,练习题,简答:1.试述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2.什么是锥体系?什么是锥体外系?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面神经核上、下瘫的鉴别点和原因是什么?名词解释: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上神经元、下神经元、面神经核上瘫、面神经核下瘫、舌下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47,重点和难点,重点: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痛、温觉传导通路3.皮质脊髓束4.皮质核束难点: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