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8729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专业 农田水利 班级 学号 姓名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水力学教研室20目 录(一)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实验1(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4(三)雷诺实验8(四)文丘里实验10(五)局部水头损失实验14(六)孔口与管嘴出流实验17(一)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两侧技术;2.验证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3.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1.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

2、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溢流板;5.稳水孔板;6.恒压水箱;7.测压计;8.滑动测量尺;9.测压管;10.实验管道;11.测压点;12.毕托管;13.实验流量调节阀。三实验原理: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个过水断面,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断面()的能量方程式()取,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及,从而即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各测压管与各测压点,毕托管测点的对应关系。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关闭时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进行排气调

3、平(开关几次)。3打开阀13,观察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及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管水头的变化情况。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侧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与毕托管相连通的是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5.再调节阀13开度12次,其中一次使阀门开度最大(以液面降到标尺最低点为限),按第4步重复测量。五实验成果及要求:实验台号 1.把有关常数记入表1.1表1.1 有关常数记录表 水箱液面高程 cm,上管道轴线高程 cm。测点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管径cm两点间距cm4466413.561029161

4、6注:(1)打“”者为毕托管测点(测点编号见图1.2)(2)2、3为直管均匀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二个测压点,10、11为弯管非均匀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二个测点。2.量测()并记入表1.2。表1.2 测记()数值表 (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测点编号Q(cm3/s)实验次数123表1.3 计算数值表 (1)流速水头管径d(cm)Q= (cm3/s)Q= (cm3/s)Q= (cm3/s)A(cm2)V(cm/s)(cm)A(cm2)V(cm/s) (cm)A(cm2)V(cm/s) (cm)(2)总水头()测点编号Q(cm3/s)实验次数123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4.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

5、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轴向尺寸参见图1.2,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1.2上)。六成果分析与讨论: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5.由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

6、间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特性;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2.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水位调节阀;5.恒压水箱;6.管嘴;7.集水箱;8带活塞的测压管;9.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10.上回水管。三实验原理:1仪器工作原理自循环供水装置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水本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由带开关的流量调节器3控制。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工作水流经管嘴6形成射流,射流冲击到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上,并以与入射角成

7、90的方向离开冲击平板。带活塞的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活塞形心水深可由测压管8测出,由此可求得射流的冲力,即动量为。冲击后的弃水经集水箱7汇集后,再经上水水管10流出,出口处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定流量。水流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管流回蓄水箱。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以及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的作用,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具有如下的结构: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图2.2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 ,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

8、垂直。在平板上设有翼片,在活塞套上设有窄槽。 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向测压管内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小。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的平衡状态、这时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流进测压管的水量和过外溢的水量相等。由于平板上设有翼片,在水流冲击下,平板带动活塞旋转,因而客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为验证本装置的灵敏度,只要在实验中的恒定流受力平衡状态下,认为地增减测

9、压管中液位高度,可发现即使该变量不足总液柱高度的5%,(约0.51mm),活塞在旋转下亦能有效的客服动摩擦力而作轴向位移,开打或减小窄槽,使过高的水位降低或过低的水位提高,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表明该装置的灵敏度高达0.5%,亦即活塞轴向动摩擦力不足动量力的5。2.实验基本原理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取脱落体如图2.3所示,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可忽略不计,在方向上的动量方程为: 即:式中:作用在活塞圆心处的水深;活塞的直径;射流流量;射流的速度;动量修正系数。实验中,在 平衡状态下,只要测量流量、测管液柱值,由给定的管嘴直径和活塞直径,便可验证动量方程并率定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值。其中,测压管的

10、标尺零点已固定在活塞的圆心处,标尺的液面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圆心处的水深。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准备: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2.开启水泵:打开调速器开关,水泵启动23分钟后,短暂关闭23秒钟,以利用回水排除离心式水泵内滞留的空气。3.调整测压管位置: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要求测压管垂直、螺丝对准十字丝中心,使活塞转动松快。然后旋转螺丝固定好。4.测读水位:标尺的零点已固定在活塞圆心的高程上。当测压管你液面稳定后,记下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值、5.测量流量:利用体积时间法,在上回水管的出口处测量射流的流量。流量时间要求在152

11、0秒以上。可用塑料桶等容器,通过活动漏斗接水,再用量筒测量其体积(亦可用重量法测量)。6.改变水头重复实验:逐次打开不同高度上的溢水孔盖,改变管嘴的作用水头。调节调速器,使溢流量适中,待水头稳定后,按35步骤重复进行实验。7.验证时的影响:取下平板活塞,使水流冲击到活塞套内,调整好位置,使反射水流的回射角一致,记录回射角度的目测值、测压管作用水深和管嘴作用水头。五实验成果及要求:实验台号 1.记录有关常数管嘴内径 ,活塞直径 、2.编制实验参数记录、计算表格并填入实验参数。3.取某一流量,汇出脱离体图,阐明分析计算的过程。六成果分析与讨论:1.带翼片的平板在射流作用下获得力矩,这对分析射流冲击

12、无翼片的平板沿方向的动量方程有无影响?为什么?2.通过细导水管的分流,其出流角度与相同。试问对以上受力分析有无影响?3.滑动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试用实验来分析验证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提示:平衡时,向测压管内加入或取出1左右深的水量,观察活塞及液位的变化)。4.若不为零,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试结合实验步骤7的结果予以说明。(三)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层流、紊流的流态观测和临界雷诺数的测量分析,掌握圆管流态转化的规律;2.进一步掌握层流、紊流两种流态的运动学特性与动力学特性;3.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3

13、.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器;2.试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有色指示水供给箱;6.稳水孔板;7溢流板;8.实验管道;9.实验流量调节阀。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本实验的有关常数。2观察两种流态。打开开关3使水箱充水至溢流水位,经稳定后,微微开启调节阀9,并注入颜色水于实验管内,使颜色水流成一直线。通过颜色水质点的运动观察管内水流的层流流态,然后逐步开大调节阀,通过颜色水直线的变化观察层流转变到紊流的水力特征,待管中出现完全紊流后,再逐步关小调节阀,观察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水力特征。3.测定下临界雷诺数。(1)将调节阀打开,使管中呈完全紊流,再逐步关小调

14、节阀使流量减小,当流量调节到使颜色水在全管刚刚拉直成一直线状态时,即为下临界状态。每调节阀门一次,均需等待稳定几分钟。(2)待管中出现临界状态时,用体积法测定流量。(3)根据所测流量计算下临界雷诺数。(4)重新打开调节阀,使其形成完全紊流,按照上述步骤重复测量不少于三次。(5)同时由水箱中的温度计测记水温,从而查得水的运动粘度。注意:流量不可开的过大,以免引起水箱中的水体紊动,若因水箱中水体紊动而干扰进口水流时,须关闭阀门,静止35分钟,再按步骤(1)重复进行。4测定上临界雷诺数逐渐开启调节阀,使管中水流由层流过渡到紊流,当有色水线刚开始散开时,即为上临界状态,测定上临界雷诺数12次。五实验成

15、果及要求:实验台号 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管径 ,水温 。运动粘度计算常数 2记录计算表格表3.1实验次序颜色水线形态水体积V(cm3)时间T(s)流量Q(cm3/s)雷诺数Re阀门开度增()或减()备注注:颜色水形态指:稳定直线,稳定略弯曲,旋转,断续,直线抖动,完全散开等。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流态判别为什么采用无量纲参数,而不采用临界流速?2.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据?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多少?3.雷诺实验得出的圆管流动下临界雷诺数为2320,而目前一般教科书中介绍采用的下临界雷诺数是2000,原因何在?4.试结合紊流机理实验的观察,分析由层流

16、过渡到紊流的机理何在?5.分析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各有何差异?(四)文丘里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测定流量系数,掌握应用文丘里流量计量测管道流量的技术和应用气水多管压差计量测中压差的技术;2.通过实验与量纲分析,了解应用量纲分析与实验结合研究水力学问题的途径,并理解文丘里流量计水流特性。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文丘里实验管段;8.测压计气阀;9.测压计;10.滑尺;11.4管压差计;12.实验流量调节阀。三实验原理:根据能量方程式和连续性方程式,可得不计阻

17、力作用时的文氏管过水能力关系式式中:,为两段面测压管水头差。实际上由于阻力的存在,通过的实际流量。今引入一无量纲系数(称为流量系数),对计算所得的流量值进行修正。即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各有关常数,并检查在水阀全关时,测管液面读数是否为0,不为0时,需查处原因并予以排除。2.调整测管液面高度,使在调节阀全开时各测管液面处在滑尺读数范围内。3.全开调节阀门,待水流稳定后,读取各测压管的读数、,并用秒表、量筒测定流量。4.逐次关小调节阀,改变流量,量测710次,注意调节阀门应缓慢。5.把测量值记录在实验表格内,并进行有关计算。6.如测管内液面波动时,应测取时均值。、7.实验结束,需按步骤1校

18、核比压计是否回零。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实验台号 , ,水温 , 水箱液面标尺值 ,管轴线标尺值 。2.记录计算表格表4.1记录表次数测压管读数(cm)水量(cm3)测量时间(s)h1 (cm)h2 (cm)H3 (cm)H4(cm)表4.2 计算表 K= cm2.5/s次数Q(cm3/s)h=(h1-h2+h3-h4)(cm)Re1234567893.绘制与曲线图。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本实验中,影响文丘里管流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最敏感?对本实验的管道而言,若因加工粗度影响,误将值取代上述值时,本实验在最大流量下的值将变为多少?2.为什么不相等?3.验证气水多管

19、压差计(图4.1)有下列关系:4.试应用量纲分析法,阐明文丘里流量计的水流特性。5.文氏管喉颈处容易产生真空,允许最大真空度为。工程中应用文氏管时,应检验其最大真空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据你的实验成果,分析本实验流量计喉颈最大真空值为多少?(五)局部水头损失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训练掌握三点法、四点法测量局部阻力损失与局部阻力系数的技能;2.通过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包达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的实验验证与分析,熟悉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函数式的途径;3.加深对局部阻力损失机理的了解。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5.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20、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突然扩大实验管段;8.测压计;9. 滑动测量尺;10. 测压管;11.突然收缩实验管段;12.实验流量调节阀。三实验原理:写沿水流方向的局部阻力前后两断面的能量方程,根据推导条件,扣除沿程水体损失可得:1.突然扩大,采用三点法计算,下式中由按流长比例换算得出:实测值:理论值:2.突然缩小,采用四点法计算,下式中B点为突缩点,由换算得出, 由换算得出。实测值:理论值: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实验有关常数。2.打开电子调速器开关,使恒压水箱充水,排除实验管道中的滞留气体。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全关时,各测压管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排气调平。3.打

21、开泄水阀至最大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测压管读数,同时用体积法测记流量。4.改变泄水阀开度34次,分别测记测压管读数及流量。5.实验完成后关闭泄水阀,检查测压管液面齐平后再关闭进水阀。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实验台号 , , , , , ,2.记录计算表格表5.1 记录表次数流量cm3/s测压管读数cm体积时间流量表5.2 计算表次数阻力形式流量cm3/s前段面后段面(cm)(cm)(cm)E(cm)(cm)E(cm)突然扩大突然缩小六成果分析与讨论: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比较突扩与突缩在相应条件下的局部损失大小关系。2.结合流动仪演示的水力现象,分析局部阻力损失机理何在?产生

22、突扩与突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哪里?怎样减小局部阻力损失?3.现备有一段长度及联接方式与调节阀(图5.1)相同,内径与实验管道相同的至管段,如何用亮点法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4.实验测得突缩管在不同管径比时的局部阻力系数()如下:序号12345d2/d10.20.40.60.81.00.480.420.320.180试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5.试说明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相关物理量间函数关系式的途径。(六)孔口与管嘴出流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孔口与管嘴出流的流速关系、流量系数、局部阻力系数的测量技术;2.通过对不同管嘴与孔口的流量系数测量分析,了解进口形状对出流能

23、力的影响及相关水力要素对孔口出流能力的影响。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如图6.1所示,图中: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孔口管嘴,其图内小字标号1为喇叭进口管嘴,2为直角进口管嘴,3为锥形管嘴,4为孔口;8.防溅旋板;9. 测量孔口射流收缩直径的移动触头;10. 上回水槽;11.标尺;12.测压管。三实验原理:流量系数收缩系数流速系数阻力系数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记录实验常数,各孔口管嘴用橡皮塞塞紧。2.打开调速器开关,使恒压水箱充水,至溢流后,再打开1圆角管嘴,待水面稳定后,测记水箱水面高程标尺读数,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定流量

24、(要求重复测量三次,时间尽量长些,例如在15秒以上,以求准确),测量完毕,先旋转水箱内的旋板,将1管嘴进口盖好,再塞紧橡皮塞。3.依照上法,打开2管嘴,测记水箱水面高程标尺读数及流量,观察和量测直角管嘴出流时的真空情况。4.依次打开3圆锥形管嘴,测定及。5.打开4孔口,观察孔口出流现象,测定及,并按下述的方法测记孔口收缩断面直径随水头变化的情况。6.关闭开关3,清理实验桌面及场地。7.注意事项a.实验次序先管嘴后孔口,每次塞相片塞前,先用旋板将进口盖掉,以免水花溅开。b.量测收缩断面直径:可用孔口两边的移动触头。首先松动螺丝,先移动一边触头将其与水股切向接触,并旋紧螺丝,再移动另一边触头,使之

25、切向接触,并选经螺丝,再将旋板开关顺时针方向关上孔口,用卡尺测量触头间距,即为射流直径,实验时将旋板置于不工作的孔口(或管嘴)上,尽量减少旋板对工作孔口、管嘴的干扰。c.以上实验时,注意观察各出流的流股形态,并做好记录。五实验成果及要求:实验台号 1.有关常数:圆角管嘴 ,出口高程读数 。直角管嘴 圆锥管嘴 ,出口高程读数 。孔 口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结合观测不同类型管嘴与孔口出流的流股特征,分析流量系数不同的原因及增大过流能力的途径。表6.1项目 分类圆角管嘴直角管嘴圆锥管嘴孔口水面读数体积时间流量平均流量水头面积流量系数测管读数负压水柱收缩直径收缩断面收缩系数流速系数阻力系数流股形态注:流股形态代号为:光滑圆柱;紊流;圆柱形麻花状扭变;具有侧收缩的光滑圆柱;其他形状。2.观察时,孔口出流的侧收缩率较时有何不同?3.试分析完善收缩的锐缘薄壁孔口出流的流量系数有下列关系:其中为韦伯数。根据这一关系,并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本实验的流量系数偏离理论值()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