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以更大力度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积极助推经济产业加速转型和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行业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建成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68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不少于10家。力争培育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50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左右,新增行业杰出人物30名,行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二、发展定位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凸显制造业人力资源支撑。建强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深入推进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协作交
2、流机制,支持优质机构广泛拓展劳动力资源,助力保障制造业企业用工。聚焦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技能型人才引育力度,为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市场化引才聚才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高端猎头服务,发挥机构市场化、专业化优势,为广聚天下英才。推进专业性人才市场建设,打通专业人才开发、流动、配置、服务全链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和创新高地。扩大市场化就业服务供给。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开展求职招聘服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人力资源服
3、务零距离品牌建设,形成常态化就业帮扶合作机制。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实施重点机构培优工程。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3252培优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精特新发展,在网络招聘、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实力的人力资源科技型、创新型机构。彰显国有机构担当作为。支持人才发展有限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力争35年打造成为全市龙头型国有机构,推动各地扶持做强1家以上国有机构,形成国有与民营、外资等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良好格局。迭代升级产业园功能布局。健全以中国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引领,省、市级产业园为支撑的三级产业园发展体系
4、,推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引领行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的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数字人才市场、技能人才产业园等行业平台发展新路径。凸显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建设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现代服务业相关细分行业拓展经营范围,探索开展与互联网、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行业跨界合作。强化创新驱动赋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测评、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软件开发服务
5、、薪酬绩效管理等中高端业态,定期开展市人力资源服务品牌项目评选,定期举办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创业大赛,对落户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深度融合的人力资源服务智能技术,利用规模优势、数据优势、场景优势,培育人岗智能匹配、素质智能测评、劳动力智能排班、人力资源智能规划等新增长点,扩大人力资源机构服务平台经济的产品供给,提升平台经济稳就业能力。搭建供需对接正规渠道,赋能零工群体,统筹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立足夯实自身发展基础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杰出人物评选和高端人才培训I。鼓励从业人员参加人力资源管理职称评定
6、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深化诚信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诚信机构,每年组织开展市级诚信机构评选,3年新增省级以上诚信机构80家左右。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生态。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大违法违规机构和黑中介依法打击力度。打造行业展示交流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大会等全国性行业活动。深化行业协会建设,在建成5A级社会组织基础上,争创省先进社会组织。三、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鼓励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利用规模优势、场景优势、数据优势,培育人岗智能匹配、人力资源素质智能测评、人
7、力资源智能规划等新增长点。制定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发展评价标准,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实现业务数据化、运营智能化。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提升系统集成水平,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服务能力。支持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业务环节入手,加快推进数字化办公、业务在线管理等应用,逐步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升级拓展。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
8、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扩大网络招聘、远程面试、直播带岗、协同办公、在线培训等线上服务覆盖面。深化共享经济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服务业态,为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和劳动者兼职、灵活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等,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化研发成果,参与技术合同登记,参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落实人力资源服
9、务领域外商投资国民待遇,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人力资源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我国市场急需的海夕卜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项目和技术。推动保障外资企业平等参与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人力资源领域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贸易。开展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支持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合作论坛。高质量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依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为人力
10、资源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跨境磋商、法律政策咨询、商务考察、案件应对等服务。五、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万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覆盖行业龙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领军人才库和专家智库。依托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家级人才市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方向的专业硕士。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和改进行业统计调查,逐步健全以国民
11、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以市场主体、主要业态、经济指标、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组织和监督管理,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体责任,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科学性、及时性。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数据管理,完善定期监测与快速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分析。优化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健全信用和标准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推动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工作,建立覆盖全业态和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鼓励
12、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探索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产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下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各地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开展机构培育、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及促就业活动等工作。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培育基金。拓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投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信贷产品。规范市场秩序。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和备案,进一步落实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
13、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领域信息安全保护,推动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作用。加强宣传引导。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配置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成效。定期举办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鼓励各地举办经验交流、创新创业、供需对接等品牌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编制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开展创新案例遴选。办好人力资源服务杂志,提高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