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9217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知觉的理论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心理学与数字环境,城市设计学院尚 涛,教材: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马铁丁国防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环境心理学 林玉莲,胡正凡 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 录,第一章 基础知识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第四章 视觉心理学 第五章 交际空间心理学第六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七章 数字环境第八章 校园客观评价体系,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 一、定义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格式塔是德文Ges

2、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形象,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单是指图形和式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二、基本观点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

3、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2.心理场的概念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一)环境的提供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

4、、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

5、史而言是恒定的,这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6、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一)愉悦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二)恐惧动物界

7、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因为动物世界中充满了捕食和逃生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着被捕杀的威胁。,(三)艺术欣赏人类对视觉艺术的反应,与其说是基于美学,不如说是基于动物的本能恐惧和愉悦的情感反应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对栖息环境的选择。(玛瑙石、河田玉、奇石),华盛顿大学的戈顿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2/3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

8、理想栖息地的情感需要。(四)信息控制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效办法之一。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

9、潜在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1.草坪上小路;2.幼儿园前路上的阻止机动车的石球,成为儿童的玩具;3.人坐在小桥的栏杆上;4.小孩爬上环境小品或雕塑上玩耍。因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现象,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因为不仅能发现和利用自然界直接的和现成的“提供”,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开发

10、和利用材料和物质的潜在功能,改善生存条件。上古时期,地广人稀,鸟兽众多,人类要生存,必须强调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随着智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物种竞争中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努力以“人工选择”抗衡“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不仅在生物学界影响广泛,而且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讨论),勒温认为,行为(Behavior)是由个人(Person)和环境(Environment)所组成的函数(Function),并提出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包括单体的和群体的人的行为,都是行为的主体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双重作用的结果。因

11、而,各种居住方式,不仅与住宅形态、建筑布局、环境规划有关,还与住宅的分配方式、管理技巧以及社会的大环境,如价值取向、舆论导向、需求意向等有关。,第三节 行为公式,勒温的B=f(PE)公式实质上是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的行为与人和环境的关系:(l)人类行为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需要,行为是人对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应;(2)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为使环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分析人的动机,理解人的行为,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X 第四节 需要论需要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它是指人对生理、环境、社会的某种要求,可分为天然需要

12、和后天习得性需要;伦理性、法律性或经济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经常性需要和临时性需要等。素问草病论将喜、怒、哀、忧、思、悲、恐、惊作为七情,六欲,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和人想欲。,(1)生理需要这是保障人们生存的最低的,也是最基本、最强烈、最迫切的需要,也即所谓的自然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或吃喝拉撒睡等。(2)安全需要如生命、财产、职业等的安全保障,排除恐惧、困扰和忧虑,做到心安理得。(3)社会需要或相属相爱需要人们需要友情、受情和归属感。人以群分,人不能无群;莫孤于无友,莫贫于无守;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相互理解、相互关照,确是人生的一大需要。,(4

13、)尊重需要希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受到领导的器重和信任,希望得到名望和地位。(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知识需要、审美需要、创造需要等。以能够胜任工作,发挥才干,实现抱负和理想,即所谓的自我实现、自我丰富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第五节 环境环境就是环绕在某一主体的周围事物,它是针对某一考察对象为主心,将围绕着它的事物或背景称为环境,并研究对象与背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学科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定义。环境也可以分为:(1)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及建筑环境即人工环境(包括建筑内外的空间和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视觉、听觉、热觉、触觉、动觉、嗅觉、平衡觉的刺激因素);,(

14、2)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人事关系等;(3)象征环境或称心理环境,包括审美情绪、心理感受、行为动机、以及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和民族心态等。可以说,环境系统是由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等的综合性的统一。,一般对居住环境的构成可以作以下的分析:1.住宅内部环境如住宅面积与层高,建筑构造与式样,生活设施与装饰水平,物理环境(如声、光、热、色、昧、气等)与心理环境(如舒适感、回归感等)。2.住宅外部环境如当地的交通与水电、娱乐、体育、生活设施,阳光、绿地与卫生环境,噪声、空气与视觉环境,醒目的标记与导向功能等。,3.居住地区环境 如宅傍环境、景观环境、生产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如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环境、生活方式方法与民风民俗、社会福利状况等)。4.居住生态环境如水、土、风等地理与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植物与动物群落、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的自律自净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