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030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概述1、概念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发展历史 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治疗病

2、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从注射部位

3、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双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优势。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是一种极好的给药途径。,穴位注射疗法的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

4、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而安全性较强。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与禁

5、忌症,中医诸证、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虚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穴位注射疗法的取穴原则,临床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不固定点,是一些疾

6、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穴位注射疗法用药原则,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两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使用者;用药剂量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ml,多者可达每穴4ml。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ml,耳穴可注射0.1ml,四肢部可注射12ml,胸背部可注射0.5lml,腰臀部可注射25ml。,穴位注射疗法常用药物,凡可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均可做穴

7、位注射。常用药物有:中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支)、丹参注射液(2ml/支)、威灵仙注射液(2ml/支)、鱼腥草注射液(2ml/支)、黄芪注射液(10ml/支)、参附注射液(10ml/支)等。常用西药制剂:维生素B1注射液、(50mg/支、100mg/支)、维生素B12注射液(0.1mg/支、0.5mg/支)、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瓶)、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支)、胎盘组织液(2ml/支)等。,穴位注射疗法操作方法,在操作中不可刻意强调施用手法,以免造成局部组织附近神经,血管,肌腱等的损伤。严格消毒,针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

8、缓慢注入穴内。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如为自血注射,则应做到动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如为蜂毒等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则应先进行皮试,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穴注。,穴位注射疗法的注意事项,选穴少而精,一次不宜过多,一般一次2-5穴。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严格无菌操作。注射神经干部位的穴位时,应尽量避开神经干,或针尖深度稍浅于神经干通过的组织深度为宜。项部、躯干部穴位注射时,不宜深刺,以防刺伤重要脏器。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以及对子宫有收缩作用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以免流产。年幼、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位尽量采取卧位,以防出现晕针现象。,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药物过敏:轻者局部或者全身出现药疹,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迅速应用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对过敏性休克应进行中西医抢救。感染:表现为局部发炎,重者形成脓疡。认真对待积极处理,以防发展和恶化。神经损伤:多见于正中神经、腓神经、小儿坐骨神经等。应用维生素B1、B12,加兰它敏注射,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功能锻炼等,轻者经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重者较难恢复正常。,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