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0657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美感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学原理第一编 审美活动,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客体”结构,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张世英:“审美意识根本不管什么外在于人的对象,根本不是认识,因此,它也根本不问对方是什么。实际上,审美意识是人与世

2、界的交融,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就像王阳明说的,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融为一体,不可间隔。”(哲学导论),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人世界”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王阳明:天地万物与人原本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主体客体”vs“人世界”,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

3、,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西方哲学家论体验: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又是生命、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

4、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现量”vs“比量”“非量”,王夫之有一篇,对“现量”作了具体说明。他说: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比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前五根于尘境与根相合时,即时如实觉,知是 现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无疑妄。从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现量”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现实性,即客观事物直接反映;二是直观性,即审美体念(即审美感应)是瞬间直觉,即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比较;三是真实性,是客观事物真实显现,即五官感觉

5、所直接获得感性知识,不借助于逻辑推理,不掺杂抽 象概念。正 是审美体念(审美感应)照亮了整个感性世界,现量能够显现事物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他说,“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1(相宗络索,第13册P536)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正是陈那所讲的“除分别”。,现量的显现真实义、现成义并非隔绝于现在义。现成,则一触即觉,则人与世界于瞬间真实呈现。简言之,当下-即-是。当下,现在也。何谓“现在”?船山说,“情感须臾,取之在己,不因追忆。若援昔而悲今,则为妇人泣矣,此其免夫!”1(古

6、诗评选,第14册P741)“不因追忆”、不“援昔”,这些同“不缘过去作影”说的是一个意思。以理推之,现量之现既为现在,则不仅不缘过去,而且应该不缘将来。实际上,船山的确同时否定了“缘已往,缘未来”的做法。1(古诗评选,第14册P681),“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1(姜斋诗话,第15册PP820-821)因此,所谓诗“不在意”,正是主张以现量为诗,主张“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

7、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景尽意止,意尽言息,必不强括狂搜,舍有而寻无。”1(唐诗评选,第14册PP999-1000)无需思量,无需推敲,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也论“时机”:“诗有天机,待时而成,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2(谢榛:四溟诗话卷二,P1161)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谢榛下面一段诗论。“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2(谢榛:四溟诗话卷一,P1142)谢榛以为司空曙比韦应物、白居易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前者取景即是“目前”,即是现在,而后两者取景却是“缘未来

8、”。,在诗的源始经验处,有天人之“际”的消息:相际、分际、交际,以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纽结在一起的絪缊状态。进一步,“际”的消息达于诗。景物呈显,情感涌现,诗句垂临。真情实景显明之际,诗句垂临而“言之不欺”。诗句的真实垂临和人与世界的真实呈现一体两面:我们可以说,人与世界在诗句的层面成像;也可以说,诗句因为真实地呈现人与世界而成其为本真的诗句。在本真的诗里,天人之际的源始经验真实不妄。因此船山说,在真正的诗里,“物无遁情,字无虚设。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1(古诗评选,第14册P752)“如所存而显之

9、”,即是说,真实地呈现人与世界。,“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1(姜斋诗话,第15册P830)灵通的诗句呈显天道的密运无间,而呈显天道之运化即是参与天道之运化的一种方式:人们以作诗的方式参与天地神妙莫测、生生不息的运作了。且看船山心目中的灵通之句: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辉。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这是阮籍的一首五古。船山评之曰: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以追光蹑景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1(古诗评选,第14册P681),“通天

10、尽人”处,天化与人心相绍相继。“天地之际,新故之迹,荣落之观,流止之机,欣厌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浡然兴矣。俯仰之间,几必通也,天化人心之所为绍也。”1(诗广传,第3册PP383-384)天化人心相绍相继,正是天人之际。船山说,“善言诗者,言其际也。”1(诗广传,第3册P458)在船山那里,诗是本真的诗。因此,不妨说,“善言诗者,言其际也。”,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禅宗: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

11、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五灯会元,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伽达默尔:“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朱光潜:“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宗白华:“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王夫之:“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赋),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12、,二、审美态度,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二、审美态度,朱光潜:“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

13、幻象呢?一条路还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丰子恺:“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二、审美态度,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后世的其他说法:“平常心”(禅宗)“童心”(李贽和袁宏道)“闲”(程颢),二、审美态度,心灵深处像是一面大镜子玄鉴,各种的影像、有害信息与四面八方的灰尘都会使之不那么清明,不那么灵敏,不那么公正。你的镜子可能变脏,变得不平,变成哈哈镜,

14、更可能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准确。涤除玄鉴,清洗贪欲、烦恼、杂念、恶念、焦虑、紧张等等。,“涤除玄览”是老子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子认为,要认识“道”,就必须从复杂多样的感觉经验中摆脱出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认识。“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章)。玄览,是指心灵深处,自鉴自察;涤除,是指去除污垢,保持清洁;玄览无疵,就是把内心深处比喻成一面镜子,把这面镜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即保持人的内心世界清净,这样万物就会呈现在面前,为人们所认识。,“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

15、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

16、、审美对象。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三、美感与移情,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立普斯: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石柱支撑着希腊平顶建筑的重量,下粗上细,柱面有凸凹形的纵直的横纹。这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一块大理石。但

17、我们在观照这种石柱时,它却显得有生气,有力量,仿佛从地面上耸立上腾。,立普斯的“移情说”:“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审美快感的特征从此可以界定了。这种特征就在于此: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三、美感与移情,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所谓“内模仿”,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有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实现为筋肉动作,它可以隐藏在

18、内部,只有某种运动的冲动,所以称为“内模仿”。,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我们每个人大概都可以回想起一些享受美味的经验,与美感的享受无殊。有一年夏天,在比利牛斯山里旅行大倦之后,我碰见一个牧羊人,向他索乳,他就跑到屋里取了一瓶来。屋旁有一小溪流过,乳瓶就浸在那溪里,浸得透凉象冰一样。我饮这鲜乳时好像全山峰的香气都放在里面,每口味道都好,使我如起死回生,我当时所感到那一串感觉,不是“愉快”两字可以形容的。这好像是一部田园交响曲,不是耳里听来而从舌头尝来。(顾约:现代美学问题),四、美感与快感:“香”的美感,吉卜林:“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朱良志:“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

19、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亭、远香堂,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等,就是在香上做文章。”“暗香浮动月黄昏”“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四、美感与快感:嗅觉和触觉的美感,索尔尚伯格:“触觉比语言和情感交流要强烈十倍。”海伦凯勒:“我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成百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对我来说,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永无止境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的手指尖上涌流而过。”,海伦与花香,伊朗的电影天堂的颜色:一位名叫墨曼的盲童回到家乡,他的妹妹陪他来到一片开满野花的原野,他用他的双手抚摩这些野花,浸沉在极大的审美愉快之中。,四、美感与快感:“食”、“色”的美感,福柯:古

20、希腊人的“愉悦”(aphvodisia)的概念,主要就体现为性欲快感的满足。但是,人类的性爱,人类的性的欲望和快感,并不是单纯的生物性的本能,它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层面。性爱必然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必然超越单纯的性欲快感,而升华为身与心、灵与肉、情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四、美感与快感:“食”、“色”的美感,罗洛梅:“性欲”“爱欲”,罗丹:吻,五、美感与高峰体验,马斯洛:“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在高峰体验中:1、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2、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

21、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3、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普通认知的情况下,反复地看就会使对象显得越来越空虚,看的时间越长,看到的东西越少。4、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时间如风驰电掣般飞逝而过。5、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6、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7、高峰体验的欢悦:“有一种凯旋的特性,有时也许具有解脱的性质。它既是成熟的又是童真的。”8、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五、美感与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意义:“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尤如信徒对于上帝,以及普通人对于

22、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以成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应。”“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他更真实地成为他自己,更完全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的核心,更完全地具有人性”。,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伦纳德史莱因:“阿波罗代表了现代神经学家认定属于大脑左半球的所有功能,狄俄尼索斯恰恰与之相反,体现了右半

23、球的一切职能。狄俄尼索斯的一套有音乐、戏剧、诗词、绘画和雕塑;阿波罗的则是科学、军事、工业、教育、医药、法律与哲学。狄俄尼索斯就是艺术家的样板,阿波罗则是物理学家的化身。”“人类在大脑功能、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上具有二重性,都在古希腊神话中得到了相当直接的表述。狄俄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截然相反的性格,神奇地揭示出大脑两个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同,也反映出艺术与物理的不同以及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升华说”:美感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的领域之中,受压抑的性欲要求得到满足,这就是“力必多”的愉快原则。“力必多”通过“白日梦”的方式寻找出口、“转移”,在“艺术

24、想象”中得到“升华”。“俄狄浦斯情结”荣格:“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在人的无意识的深层中,“沉睡着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原型”(archetypes)。,“无意识”的概念:由20世纪初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提出,八、美感与宗教感,美感(审美体验)与宗教感的相通性1,超理性的精神活动2,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八、美感与宗教感,海克尔:“观察满布星斗的天空和一滴水中的显微生命,我们就会赞叹不止;研究运动物质中能的奇妙作用,我们就会满怀敬畏之情;崇拜宇宙中无所不包的实体定律的价值,我们就会肃然起敬。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感情生

25、活的组成部分,都与自然宗教的概念相符。”爱因斯坦:“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的世界观),九、美感的综合描述,1、无功利性康德:“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席勒:“欲望是直接攫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2、直觉性铃木大拙:“悟,只是把日常事物中的逻辑分析的看法,掉过头来重新采用直观的方法,去彻底透

26、视事物的真相。”张世英:“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九、美感的综合描述,3、创造性朱光潜:“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直觉所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陆机:“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超越性(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张彦远:“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5、愉悦性季羡林:“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