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0723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ppt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景照,药用植物资源学 Science of medicinal resources,南阳师范学院 生科院,第四章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主要内容:药用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等植物化学知识;植物化学成分在植物界中的分布规律,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含量。同一物种中药效成分随种质、时间、空间的变化,生物因子和加工方法对化学成分质和量的影响规律等。本章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第一节 概述,一、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的概念和性质药用植物资源化学(resources chemistry o

2、f medicinal plants)是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与药用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既包含植物化学的内容,论述植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分析鉴定,同时又遵循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观点,从资源的可用性和多用性出发,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类型、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的质和量是动态的,它遵循自然节率(时间层次)和地域分异(空间层次)的变化。相关的学科:植物资源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第一节 概述,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的研

3、究范围和任务(一)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研究植物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包括药用活性成分和其他一些可用于食品、日化、植物农药、轻工等行业的化学成分,如色素、香料、鞣料、树脂、树胶、甜味剂、油脂等。它们可能存在于资源生物的药用部位,也可能是非药用部位。在我们对药用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对这类成分的研究也不可忽视。要注重综合开发利用。(二)研究资源植物中有用成分的积累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化学成分出现动态积累,因此分析影响化学成分动态积累的因素,对最大限度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大意义。生态因子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植物有用化学成分”主要是指植物体内的次

4、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和HPLC。主要影响因子有:产地、植物的部位、采收时间、其他生物因子。(三)开发药用植物新资源的研究 积极扩大和寻找中药新资源、新品种,增加新的药用部分。与植物化学分类学相结合,利用它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近缘植物中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用资源。,植物化感作用最开始的定义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从而对邻近其它植物(含微生物及其自身)生长发育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现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事实上已扩展到以植物为中心的一切有机体及环境间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化学相互作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主

5、要用于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并分离各类组分。,第一节 概述,三、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形成特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质的过程,主要受基因控制,包括基因表达,酶的合成及其催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量的影响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影响的因素如下:(一)地理环境(二)气候条件(三)异常次生代谢产物(四)代谢过程成分的变化,第一节 概述,三、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形成特点(一)地理环境(1)海拔:海拔不同影响次生代谢物质的成分和含量。(2)地理位置: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仅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而且影响其化学组成。(二)气候条件(1)季节:季节变化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2)光:光影

6、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产量。(3)水:水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产量。(4)温度:温度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如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除与植物种类及发育阶段有关外,外界环境对其也有很大影响。人们早已发觉,温暖的南方芳香植物较多,挥发油含量也较高。,第一节 概述,三、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形成特点(三)异常次生代谢产物:由于植物遭受某些刺激,如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如病、虫害)而产生的物质称为异常次生代谢产物。如盐肤木上的虫瘿大量积累的鞣质;切割松树、桃树流出的树脂、树胶等。它们在植物体内可能原本缺乏,或含量很少,经刺激后迅速、大量产生,是一种应激产物。这类物质主要有萜类、酚类、

7、黄酮类、香豆素类及炔类等。在生物体内一部分香豆素成分的原型是以邻羟基桂皮酸苷的形式存在的,遇到外源性刺激时,体内的水解酶被激活,酶解后的邻羟基桂皮酸立即环合(内酯化)而成香豆素。,第一节 概述,三、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形成特点(四)代谢过程成分的变化(1)生物碱:生物碱一般被认为是次生代谢产物,但也有人认为是氮素贮存和运输的一种形式。绝大多数生物碱分布在高等植物,主要分布在毛茛科、罂粟科、防己科、茄科、夹竹桃科、芸香科、豆科、小檗科等。同科同属植物可能含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一种植物体内多有数种或数十种生物碱共存,且它们的化学结构有相似之处。生物碱随着植物生长发育其结构特征和含量不断的变化。(2)

8、酚类:酚类在生物代谢上还是比较活跃的一类成分,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过去认为是新陈代谢的末端产物,但是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它们在植物体内可以相互转化为其他化合物,如酚类可以氧化为醌,松柏醇可以聚合成木质素。儿茶素是缩合鞣质的组成单位等可见。,第一节 概述,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分布特点(一)在植物科属中的分布特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具有专属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尤其是同属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次生代谢产物同种次生代谢产物分布在不同科属植物中(二)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 不同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同一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第一节 概述

9、,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分布特点(三)不同采收期的分布特点 植物的同一药用部分在不同采收时期,所含化学成分不完全一样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采收期不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不同(四)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 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别较大。如相思树树干基部皮的鞣质含量最高,向上含量渐少;而红树则相反,上部含量高,下部低;英国栎的嫩叶主要含逆没食子酸鞣质,而皮及幼枝则兼含逆没食子酸鞣质与原花色苷元缩合鞣质等;樟科桂属植物的树皮挥发油多含桂皮醛,叶中则主要含丁香酚,而根和木质部含樟脑多。,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分类:按照产生途径可分为初生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前者是植物获得

10、能量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类;后者是植物释放能量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如苷类、醌类、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生物碱等。初生代谢产物常为同化作用产生,而次生代谢产物常为异化作用的产物。,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一、苷类定义:苷类(glycoside,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称苷元或配基,aglycone)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类:按苷元结构不同可分为香豆素苷、黄酮苷、蒽醌苷等;按在植物体内存在方式不同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按苷键原子不同可分为O-苷、S-苷、N-苷、C-苷,其中以O-苷分布最多;根据糖的数目不同分

11、为单糖苷、二糖苷等;根据糖链的数目不同分为单糖链苷、二糖链苷等;根据糖的种类不同分为葡萄糖苷、鼠李糖苷等;也可按生理作用分类,如强心苷;或按特殊性质分类,如皂苷。,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一、苷类在植物体内分布特点:苷与其分解酶共存于植物的同一器官(组织)不同的细胞中,因此当组织粉碎、细胞死亡或细胞膜失去半渗透性时,酶与苷可接触,在适宜的温度与水分条件下发生水解(酶解)。因此采收的药用植物要及时加工,避免苷的水解发生。据初步统计,现已知的氰苷有数十种,分布在60个科的植物中,其中以蔷薇科、毛茛科、亚麻科、忍冬科、菊科、禾本科及大戟科最为丰富;硫苷在以下科的植物中有分布:十字花科、番木

12、瓜科、大戟科、环蕊科、木犀草科及烈味三叶草科等。,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二、醌类定义:醌类是一类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的化合物。包括苯醌、萘醌、菲醌、蒽醌。分布: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高等植物中约有50余科百余属植物含有醌类化合物,近年来在低等植物:菌类、藻类、苔藓、地衣类中亦有发现,但含量丰富的科仅限于紫草科、茜草科、紫葳科、蓼科、胡桃科、鼠李科、百合科等。自然界的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或羟基。一些酚性化合物如多元酚、鞣质等很容易氧化成醌类,因此植物界的一些醌类,如蒽醌、萘醌常与鞣质等伴存。新鲜的植物往往含有蒽酚或蒽酮,因此需经过氧化生成蒽醌,醌类化合物性质才稳定。游离的醌类具有升华

13、性,在资源利用时应加以注意。,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三、苯丙素类定义: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包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木脂体。分布:香豆素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也有少数来自微生物(如黄曲霉菌、假蜜环菌等)。富含香豆素的植物类群有伞形科、芸香科、菊科、豆科、茄科、瑞香科、兰科、木犀科、五加科、藤黄科等。植物体内香豆素通常在根、果(种子)、皮、幼嫩的枝叶中含量较高。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起源于对羟基桂皮酸,仅在7位有含氧官能团取代,从化学结构上看,7-羟基香豆素都可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游离香豆素因具有挥发性、香味和升华性,因此,

14、在资源的利用时应注意成分的破坏。,香豆素具有的特异香气。羟基香豆素:七叶苷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内酯吡喃香豆素:白花前胡甲素双香豆素:双七叶内酯双氢异香豆素:岩白菜内酯,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三、苯丙素类木脂体是由2分子或3分子苯丙基(C6C3)以不同形式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木质部和树脂道中,多数呈游离状态,少数与糖形成苷。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分布较广,目前已知的就超过200种,它们绝大多数是通过侧链的中间碳原子(-碳原子)相连接的。组成木脂体的ArC3单位有对羟基桂皮醇、松柏醇、芥子醇等。各种植物含有的木脂体组成也不同。蕨类、裸子植物中的木脂体主要由松柏醇组成;被

15、子植物的木脂体除松柏醇外,尚有芥子醇;禾本科植物中的木脂体主要是对羟基桂皮醇。,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四、黄酮类黄酮类是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根据中央三个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三个碳是否成环、C-4位是否有羰基等,将黄酮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黄烷醇等。,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五、萜类和挥发油萜类:是一类由甲瓦龙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萜类的分类方法:仍然沿用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分为半萜、单萜、倍半萜、二倍半萜、二萜、三萜等;每类萜进一步按基本碳链是否

16、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分为无环萜(或链状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等。萜类分布很广,至1997年已有26000种以上萜类化合物。挥发油(essential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形成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根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分为萜类(包括单萜和倍半萜)、芳香族、脂肪族和其他类等。在植物界中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种子植物中,尤其是芳香植物中。在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有56科,136属,约300种。特别是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姜科及樟科植物中最多。挥发油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大多数成油滴状存在。挥发油在用水蒸气

17、蒸馏提取时,往往受热发生变化,因此资源利用时应注意尽量避免。,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六、皂苷皂苷:是一类苷元具有螺甾烷及其具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不因加热而消失的持久性泡沫,故名为皂苷。根据苷元不同分为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三萜皂苷多呈酸性,故又称酸性皂苷。皂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约一半植物中含有皂苷。甾体皂苷在植物中已发现近百种,但它们大部分集中在单子叶植物的薯蓣科、百合科、龙舌兰科及姜科;双子叶植物仅在豆科、玄参科、蒺藜科、苦木科及茄科少数属种中有分布。富含三萜皂苷的科有:伞形科、五加科、桔梗科、忍冬科、石竹科、山茱萸科、葫芦科、玄

18、参科、豆科、唇形科、商陆科和远志科等。三萜皂苷虽然分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两大类,但它们生源关系十分密切,都是甲瓦龙酸(MVA)合成鲨烯,经鲨烯再合成其他各种类型的三萜类化合物。根据资源利用的目的成分,应注意皂苷易被酶水解的性质。,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七、强心苷强心苷:是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苷元根据C-17位连接的不饱和内酯环结构不同分为甲型强心苷元和乙型强心苷元;按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分为型、型、型,一般型和型结构的苷元属于甲型强心苷元,型结构的苷元属于乙型强心苷元。目前,已从自然界得到千余种强心苷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夹竹桃科、玄参科、百合科、萝藦

19、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卫矛科、大戟科、豆科、桑科及梧桐科等十几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值得注意的是强心苷结构复杂,性质不稳定,易被水解生成次生苷,给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八、生物碱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数氮原子在杂环上;多呈碱性;且多具有生理活性。一般来说,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需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酶、核酸、核苷酸及含氮维生素外,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目前生物碱种类按生源和母核结构分类有25类,有数千种之多,如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有机胺类等。绝大多数高等植物含有

20、生物碱,尤其是双子叶植物,如毛茛科、防己科、罂粟科、茄科、马钱子科、小檗科、豆科等;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属含有生物碱,如石蒜科、百合科等;裸子植物中分布更少,仅存在于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松柏科等少数科属中;低等植物中仅发现极个别的存在生物碱,如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藻类、水生类植物中尚未发现生物碱。生物碱主要是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还有无机酸盐、游离型、苷和酯等。生物碱在资源利用时,应避免与大分子有机酸产生沉淀。,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九、有机酸有机酸:是一类含有羧基的化合物(不包括氨基酸)。根据组成不同分为芳香族、脂肪族、萜类等。脂肪族

21、有机酸除呈酯的形式存在外,在植物体中也有呈游离状态的。如戊酸(valeric acid)、当归酸(ange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乌头酸(aconit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晃模酸(chaulmoogric acid)、奎尼酸(quinic acid)等。芳香族有机酸:芳香酸包括多酚酸类。常见的有苯甲酸、水杨酸(saliey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马兜铃酸A(aristolochic aci

22、d A)、肉桂酸(cinnamic acid)和莨菪酸(tropic acid)等。萜类有机酸:是萜类化合物,如松香酸、甘草次酸、齐墩果酸等。,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十、鞣质鞣质: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环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根据是否可被酸、碱或酶水解,可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等。除一些低等植物、苔藓植物、单子叶植物(不包括棕榈科Areca)鞣质较稀缺外,鞣质广泛分布于植物界。迄今发现含鞣质植物约90科600余种,其中分布在我国的有300余种,尤其是植物体被昆虫伤害所形成的虫瘿中常含有大量鞣质,如五倍子中所含鞣质的量高

23、达70%以上。种子中富含鞣质的有漆树科、红树科、豆科、壳斗科、使君子科、桃金娘科等植物,而在十字花科、罂粟科则缺少。在资源利用时,应避免鞣质被氧化。,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简介,十一、其他甾体类甾体类:具有一个环戊烷并多氢菲的母核,在C-10、C-13、C-17位分别有一含碳的取代基团。含有甾体母核结构的化合物很多,除了甾体皂苷和强心苷外,还有昆虫变态激素、甾醇类、甾苷类、甾体生物碱、胆汁酸、蟾毒类等。昆虫变态激素最初发现于昆虫体内。属于内源激素,包括脱皮激素,如蜕皮酮、羟基蜕皮甾酮。20世纪60年代以来,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多种植物中陆续发现,其中苋科、桑科、唇形科、鸭跖草科及泽泻科等

24、比较丰富。鸭跖草科的露水草地上部分含量1.2,地下部分高达29。在真蕨类的水龙骨属、荚果蕨属、蕨属、球子蕨属、耳蕨属及紫萁属等植物中也含有。植物甾醇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常和油脂共存于许多植物的种子和花粉中,常见的有谷甾醇、豆甾醇、波甾醇类等。它们在植物界中广泛分布,从低等的藻类、菌类(如酵母菌、麦角菌、猪苓)到种子植物都含有多种甾醇。甾体生物碱的母核是甾体,但含有氮原子。它主要分布在茄科、百合科等植物中。据报道,至少有60种茄科植物(仅在茄属)含有30余种这一类的化合物,如澳洲茄胺、茄啶、番茄啶、垂茄次碱等。它们也是提取甾体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其结构特点是C 3位的羟基均与糖结合形成苷。,第三

25、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一、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属于次生代谢产物,类型较多,其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有4条:莽草酸途径(shikimic acid pathway);氨基酸途径(amino acid pathway);乙酸-丙二酸途径(acetate-malonate pathway);甲瓦龙酸途径(或称为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图4-1)。此外,还有复合途径,即次生代谢产物中各个部分由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如查耳酮类化合物的A环和B环分别是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合成的。,莽草酸

26、途径 氨基酸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 甲瓦龙酸途径,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一)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具有C6C3C6结构的酚类化合物,是色原酮(chrone)或色原烷(chromane)的衍生物,它可成为二苯基衍生物(如黄酮或黄酮醇等),3-苯基衍生物(如异黄酮),4-苯基衍生物(如新黄酮);再根据中间吡喃环不同的氧化水平(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4位碳为羰基)和A、B环上连接取代基的不同形成各种黄酮类型。,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二)黄酮类化合物在

27、植物界中的分布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是许多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自1814年发现了第一个黄酮类化合物白杨素至1998年,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超过5000种。它们常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抵御异物的侵入都起着重要作用。除水藻、金鱼藻外,黄酮类化合物是绿色植物特有的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苔藓植物及蕨类植物中。裸子植物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类型较多。黄酮类化合物最集中的还是在被子植物中,其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高。植物的各部分中都能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但含量不一致。总的来讲,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花和叶中的大于茎,随

28、着地区和季节及开花时期不同而有差异。,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1.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植物对光的吸收与黄酮类化合物密切相关;植物生化反应过程中对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生长调节剂;受到微生物侵蚀的部分黄酮类及酚类化合物往往骤增,这可能是一种生物反应,起抵御病害的作用;具有引诱昆虫、鸟类,起辅助传粉与传播种子的作用。,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2.药用价值 芸香苷和橙皮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和

29、类似维生素P的作用;儿茶素和水飞蓟素作为治疗慢性肝炎和保肝药物;黄芩苷、石吊蓝素在我国已制成注射剂作为抗菌药物应用;葛根中的大豆素和葛根苷有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并用于治疗冠心病;黄芪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降血脂、降血糖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山楂叶总黄酮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清除氧自由基、降脂、利尿和增加耐缺氧能力等。大豆异黄酮有类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作用,还对多种肿瘤具有抗癌作用;红花黄酮可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增加血流量、强心、利尿、扩张冠状血管、护肝、祛痰、防止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及通过抑制多种代谢有关的酶系统抑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等。荞麦黄酮能有效清除人体内超氧自由基,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

30、、三酰甘油、血糖的功效和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冠脉炎及皮肤疮疡等有疗效。,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3.应用医药方面应用:许多药用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都是黄酮类化合物,被普遍应用于医药卫生。甲基橙皮苷是治疗冠心病药物脉通的重要原料之一,黄芩苷是从唇形科黄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炎作用,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药用植物雪莲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由雪莲泡制而成的雪莲药酒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症,效果

31、较好。银杏叶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总黄酮的提取物是降压、降血脂的辅助治疗药物。工业食品应用:黄酮类化合物曾在工业上用作染料和抗氧化剂。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作甜味剂。很多药食同源的资源植物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为进一步综合利用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可能,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在食品和保健品方面广泛应用,而且在化妆品领域也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前景,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四)黄酮类化合物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1.动态积累规律(1)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2)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适期采收是确保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的前提。,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实例,二、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实例黄酮类(四)黄酮类化合物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2.影响因子(1)生态环境对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2)不同部位对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形成、动态变化与影响因子。(1)遗传因子(2)发育进程(3)生态条件(4)栽培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