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106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政府组织管理,第二章 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案例导入第一节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第二节 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 和志愿失灵理论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和自治组织理论,案例导入:英国慈善组织晒家底 提高机构运作透明度,第一节 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 一、公民社会理论 二、治理理论,一、公民社会理论 1、公民社会理论的源起和发展2、公民社会内涵3、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公民社会,政治权利的层面,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社会经济生活的层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作为一种对国家权威统治抗争力量的层面,“Civil Society”在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译名:,1、公民社会理论的源起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

2、纪,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根据法律建立起来的独立自足的政治共同体,教会与国家的争论、经院哲学的思辨淹没了公民社会概念,霍布斯、洛克:公民社会是从自然状态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政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公民社会成为介入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之领域。,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在我国,对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引介、实体、模式,着眼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层面。,私人领域,志愿性团体,公共领域,社会运动,2、公民社会内涵,戈登怀特指出: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

3、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区分对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四个机构性要素:,第 9 页,是指私人自己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其中市场机制和私人产权是构成这种私人领域的两大要素,它们保证个人能够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和追求私人利益,自主地进行个人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个人享有不受干扰的独处和保持隐私的权利。,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团,培养团体成员的公共精神,形成自助和互助精神,也为团体成员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特别是国家事务的机会

4、和手段,提高参与能力和水平。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非官方的领域。公众在这一领域不受限制地、理性地、批判性地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公共舆论,这种公众舆论成为统治者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对统治者构成强大的舆论监督。,以捍卫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自主发展的合法权利不受经济系统和国家侵犯为宗旨,公共领域,志愿性社团,社会运动,3、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多元主义,公开性和开放性,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原则,恰恰是这些价值和原则使得公民社会最终独立于国家和市场。这些基本的社会价值或原则是:,个人主义

5、的假设一直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石,它假定个人而非集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公民社会和国家一样其存在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若无力提高个人的现实福利,则公民社会也就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公民社会是一个强调包容的社会,它倡导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团组织的多样性、思想的多元化,这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社团组织和思想之间是平等的。为维系社会的多元化,公民社会必须必须提倡宽容和妥协的文化,以保证多元共存共生。,公民社会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以制约国家权力,政务活动的公开化和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是确保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前提。,公民社会论者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在

6、“国家经济社会”三分法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它同经济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公民社会的法制原则旨在限定国家的行动疆界,反对国家随意干预公民社会内部事务,从而保证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独立的领域。,二、治理理论,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治理的内涵,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继之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各国的经济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单靠政府或单靠市场都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治理理论的提出正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适度的平衡。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也为寻找这种平衡提供了平台。,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着局限性,政府权力的有限性,鼓励参与合作,

7、治理主体 的多元化,2、治理的内涵 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在治理格局中,政府不再是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参与治理的主体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企业和社会个人等。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同主体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实现处理效率的最大化、方式的最优化。主体的多元共存的局面也意味着治理权力的多中心,而且在治理格局中,这些权力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隶属

8、和统辖的关系。,(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治理理论强调首先要通过公民自主自治能够解决的问题,若自主方式可以解决问题,则政府就不应该插手。在治理理论体系中,有限政府应该成为政府的理想形态。有限政府不但可以减少政府滥用权力的机会,还可以有效保障其他主体能够自由平等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同时,也可以极大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当然,在公共治理中,政府之外的其他治理主体可能互相推诿责任从而导致治理失灵。此时,政府因其特殊的属性和职能应及时担负起责任,确保治理的顺利进展。,(2)政府权力的有限性,治理理论主张主体多元化、权力多中心化,其目的就在于强调在治理中必须注重鼓励利益相关者、专家学者以

9、及关心公共事务的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在传统的统治格局中,权力的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3)鼓励参与合作,3、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格里斯托克在其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 一文中,对治理理论的主要论点作了概括。,第二节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和志愿失灵理论一、市场失灵理论二、政府失灵理论三、志愿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外部性,信息 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10、,一、市场失灵理论,分配不公平,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 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 水果园园主与养蜂场场主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 工厂绿化对周

11、围居民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 私人花园对路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 居住环境改善增加生产性投资,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 上游化工厂对下游渔业公司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 建筑施工对居民的休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 隔壁寝室放声高歌影响自己休息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 大声说话影响医生看病,垄断,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 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行业就是行业或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的情况。而垄断市场就是指 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之中,没有哪

12、个卖家或买家能够通过控制自己 的销售量或购买量来对均衡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而通过并购行为 所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此恰哈相反,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 企业是价格制定者。按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生产能力过剩,社会资源不能 得到最优配置,导致资源分配的扭曲,从而破坏正常的市场运作,使其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分配不公平,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如何将蛋糕做大以及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效率是市场的首要追求,但是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同追求效率一样执着。市场虽然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单靠市场机

13、制,财富分配的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个人的分配状况不仅仅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机遇等,还受税制、社会政策的变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市场在提供具有效益外溢的公共产品时,总是难以避免失灵。,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市场调节实现的 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 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 的失衡。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一方面它以生产比例不断遭到破 坏和生产资料、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另一方面,它又能自发 地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再生

14、产维持适当的比例。当生产的比例遭到 破坏时,经济就处于萧条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将上升,为社会发展埋下了不安定的伏笔。,信息不对称,现实中,人理性都是有限的,不仅生产者对市场有关信息不可能完全了解,消费者同样也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市场经济中的各主体间信息是不充分的,各主体只能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交易中的双方若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就存在掌握更丰富信息的一方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利用自己的信息而造成市场失灵。逆向选择指交易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时,买方总是优先购买质量差的商品,使质量好的商品在市场上无法存在,表现为质量差的商品总是把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道德风险指在一方无法观察到

15、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知情方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和决策。,政府失灵的主要成因和类型,行政职能定位不当,二、政府失灵理论,寻租,公共政策失效,政府机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政府机构低效率,政府机构的低效率就是政府执行政策的效率不高,官僚机构作风严重。造成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机构缺乏竞争机制。政府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通过考录任用致使他们缺乏选票的约束。在民主政体中,公务员的终身雇佣也使他们感受不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升迁或撤职作为一个主要的压力,但在金字塔式的政府机构中,其作用也是及其有限的。其次,政府机构缺少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

16、,往往只注重产出而不关注投入,而且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成本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计算,加之政府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本身缺乏竞争,使得减低成本的动力更为不足。再次,政府机构有效的缺乏监督。为了监督政府,人们设置了大量的监督机构监督政府的运作。但是,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具有自然垄断性,它和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使得监督机构容易被政府所蒙蔽。,公共政策失效,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然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使得干预调控的政策并没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益降低或浪费资源。第一,公共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不能代表公共利益。现有的决策体制中公众所起的

17、作用并不大,而且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使得政策也难以真正体现民众的需求。而制定政策的行政人员有着其自身的利益偏好,其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试图要先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而很少考虑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第二,决策信息不完全导致政策失败。掌握完全的信息既存在技术上的难度,更因为广泛私人利益的存在使得政府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这样,政府在未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必然难以满足真实的需求,也难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第三,政策执行存在障碍。由于执行人员素质的参差,导致他们对政策的理解也存在误差。而且,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在此必然造成利益既得集团的利益流失,他们会阻碍政策的开

18、展。,政府的内部性,所谓“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 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非市场领域内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政府组织的“私人”的成本和利润很 可能支配了他们的公共决策行为,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那些意志薄 弱的行政部门和贪图享乐的政府官员,诱使其行为准则可能会偏离服 务的宗旨,以至于他们很可能无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致使政府失灵。尼斯坎南认为,影响政府官员行动的变量有薪金、职务津贴、公共声 誉、权力和任免权等。内在效应使政府机构在非市场活动中不断扩大 机构规模即提高机构运行成本,使其高于技术上的成本,导致较高的 单位成本和比社会有效水平更低的非市场

19、产出水平,这样就产生了非 市场缺陷。,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广东省东莞市的一些镇在给外来务工者办理暂住证中违反国家规定在收取5元钱办证费之外另外多收156.5元钱。其中名目为治安联防费、流动人口调配费等。(2004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寻租,租金:是指某种资源由于产权垄断或经营垄断而产生的超额收入。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寻租:经济人通过各种政治的或经济的、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处获得某种垄断特权,或者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

20、得的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如,审批经济中的土地经营权。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的国家,寻租主要表现为行贿、受贿、索贿等腐败现象,以取得政府无意创租和主动创租所形成的租金。影响: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的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腰包。寻租不仅使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消失,而且还极易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地耗费于寻租活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大经济中的交易费用。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诱惑,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共和公共

21、利益的行为”。,行政职能定位不当,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行政职能的划定为政府活动划定了疆界,职能定位不当,必将影响到政府效能的发挥。政府职能定位不当的原因在于:其一,政府任意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滥用政府权力。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调控、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是有限度的,受到约束的,但在政府实现其职能过程中,却往往扩大其职能范围,恣意运用政府权力,致使市场运行混乱。其二,政府行为未能及时与政府职能同步,造成干预不足。即政府所实行的调控范围较小,力度不够,难以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果政府行为不能同步,就会

22、产生政府失灵。其三,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些政策手段之间存在相互牵制,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比如,用来解决衰退和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在更大程度上刺激物价上涨,加剧通货膨胀;而对付通货膨胀的紧缩性政策会抑制经济增长,导致失业增长、生产率降低;运用管理手段刺激总需求会忽略总供给。,三、志愿失灵理论,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被社会所认识后,非赢利组织常被视为挽救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最后希望,但是在现实运作中,非营利组织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志愿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以志愿为基础的,组织的服务是通过志愿者来提供的,组织的经济来源也是由社会捐赠而来的。当非营利组织无法单

23、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之时,就出现了“志愿失灵”。,第 34 页,原因,表现,1、利益的驱动2、非营利组织的相 对弱势地位3、不合理的绩效考 核体系4、组织的不稳定性,萨拉蒙:“志愿失灵”表现在:1、慈善不足2、慈善组织的特 殊主义3、慈善组织的家 长式作风4、慈善组织的 业余性,志愿失灵的表现和原因:,志愿失灵的表现1慈善不足,非营利组织活动所需经费不是通过强制的税收和追逐利润来取得,而主要依靠私人的慈善捐赠。但是,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大多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着搭便车问题,这就使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资金不是主要来源于公民的志愿捐赠,而是普遍存在着对政

24、府的依赖。潜在的捐款者和非营利组织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捐款人难以监督其善款的使用情况。而且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财务披露制度,使得一些非营利组织将善款挪作私用,致使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捐赠积极性下降,因而组织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与非营利活动所需的开支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缺口。,志愿失灵的表现2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非营利组织应以实现社会公益作为其最高的价值观,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涵盖社会公益各方面的公益组织,致使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群体。因此,所谓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就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狭隘性,使得其公益只是组织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的共同

25、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益,甚至出现为了本组织的共同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情况。对于缺乏发言权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最需要慈善帮助的群体,但往往由于无力建立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致使他们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志愿失灵的表现3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非慈善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父权心态,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掌握慈善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员对如何使用资源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 往往只是依凭自己的偏好和利益做决策,忽略了组织的宗旨和社会的 需求,由此往往导致提供了许多富人喜爱的服务,而真正需要帮助的 群体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内部决策过程会出现非民主化和非透明化 的倾向,最后往往是富人偏好取代了社会需求、强势群

26、体的需求掩盖 了弱势群体的需求。,志愿失灵的表现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常常将其职能定位为弥补政府无力或不能涉及的领域,但是在这些领域提供服务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技能。如:对于母婴、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照顾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然而,志愿组织受资金、现实表现不尽如人意等的限制难 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往往只能由富有爱心的 业余人员来承担,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使资源难以发挥最大化的效用。,志愿失灵的原因1利益的驱动,在市场领域中,由利益驱动而行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 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它不应该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它存 在的目的在

27、于维护和追求公益,而不是其自身的利益。若非营利组织漠视其公益取向,将自身利益作为其行动的唯一目 标,所有的行动都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荣誉、权力或者其他有 效用的稀缺物品,则非营利组织很可能违背其宗旨,置公共利益于不 顾,从而造成非营利组织的失灵。,志愿失灵的原因2相对弱势地位,从理论上考察,公民社会形成了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足 鼎立的局面,但是在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地位明显低于政府和企业。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经费的筹集是其面临最棘手的问题。非营利组织并非完全按市场机制来生存和发展,部分非营利组织 的资金来自于服务收入,但大多数非营利组织是来自于政府拨款或企 业捐助,其生存和发展往往也依赖

28、于税收和法律上的优惠政策,这样 非营利组织会将主要精力投向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涉、博弈。在相关 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难以保持其独立性,甚至常被政府 和企业操纵与摆布。,志愿失灵的原因3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经费的合理使用关系着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在 捐赠尚未成为社会风气之时,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极其有限,如何让这 些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非营利组织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然而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类似于政府,它们大都 难以进行量化。现实中常以效益、利润等为指标评价非营利组织,最 终都使非营利组织只有经济利益的考量,使其公益性丧失殆尽。,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和 自治组

29、织理论一、新制度经济学二、自治组织理论,一、新制度经济学,科斯和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通过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经济领域的所有资源,只有在恰当的制度框架下运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制度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和产权分析为研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本原理。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学方法,是研究各个层次社会的通用工具。,产权理论,交易费用,1、交易费用,科斯:企业的性质中,“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交易费用是市场经济的噪音,它反映的是“人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之所以存在交易费用,从深层次考察,交易费用的存在却与人的本性 息息相关。交易中的双

30、方总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还要提防着对 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每一方都不敢轻信对方所提供的信息。由此,交 易中双方用于公证、防伪、索赔等费用就明显增加。从类型来看,因存在的领域不同,交易费用可分为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三种。市场型的交易费用是交易主体寻找交易对象以及交易双方为保证交易 的顺利进行而开展的谈判缔约与督促合约的履行等的费用,主要包括 准备合约的费用、决定签约的费用、监督费用以及履行合约义务的费 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建立、维持和改变一个组织设计的费用,以及组织运行的费用。政治型交易费用是提供公共产品所产生的那些费用,主要有两类:一是建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

31、制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费用;二是政体运行的费用。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交易费用总量并不呈现下降的趋势。若用P 表示总交易费用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用G表示经济总量,用C代表总 交易费用,则:C=GP(0P1),问题讨论:,1、在现代社会,总交易费用的趋势是上升的 还是下降的?2、交易费用总量上升在什么情况下是对社会 发展有利的?3、有何启示?,虽然交易费用总量上升,但是由于发达地区的制度环境好,单笔的交易费用并不高。而且为交易服务的部门的增加,在降低单笔交易费用之时,也深化了社会分工,扩大了市场范围。在一个国家,总量交易费用占GDP比例越高,那么这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总量交易费用的上升意味着交

32、换发展的部门越来越多,由于为交换服务的部门的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潜在交易成为可能。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交易费用总量巨大并不是因为经济总量大,而是因为单笔交易费用过高。在这些地区,贫穷往往是由于高昂的交易费用造成的,高昂的交易费用也阻碍了许多潜在的交易,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2、产权理论,Click to add Title,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Click to add Title,产权的 功能,产权即财产权利,是由于物

33、的存在以及关于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关系。产权包括四种权利,即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配杰威齐),(1)激励和约束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外部性的内在化,(1)激励和约束功能,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是通过利益机制实现的。如果产权因为受到威胁而造成财产所有者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那么在未来收益概率较低的情况下,生产性资产的价值将会降低,从而导致当前消费取代了储蓄,致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在产权界定清晰的社会,产权所有者会也更乐于将财产传承给后代。约束事实上是一个反向的激励。产权的激励功能体现了产权的利益关系,而产权的约束功能则反映了产权的责任关系。“良好界定的产权限制人们

34、使用资产的方式。要使人们对他们的行动或不行动的结果负责,产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此外,产权界定保证人们以某种方式承担他们的成本。”产权界定不清晰,责任自然无法明确。因此,在保证财产所有者权利之时,也要对享有这种权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保证产权所有者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进行良好的自我约束。比如公共草场。如果牧场公有,那么谁都多养羊,任意放牧,没人关心对草场的破坏,但是如果把公有草场承包给个人,个人就不会竭泽而渔。,(2)资源配置功能,是指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或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 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相对于无产权和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设置产权就

35、 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第二,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都基本 上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无论是否有效率)。第三,产权的变动也同时改变着资源的配置情况,包括改变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改 变资源的流向和流量,改变资源的分布状况。第四,产权状况影响甚至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要针对不同资源的特质寻找合理的产权安排,才能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3)外部性的内在化,外部性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当事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造纸厂排放污水污染了河水,使农民的粮食产量减少或使沿河居民的身体受到损害。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主体的产权划分不明确,由此而使得侵犯他人的利益成为可能,而产权的功能之

36、一就是界定清楚每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使外部性得以内在化。,国家的功能最大的制度供给者,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目的就在于对产权的认定和保护方面。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强制外力的介入,产权就难以得到清晰的界定和保护,而国家是唯一具有合法使用暴力工具的组织。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界定和明晰产权;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和保护只是国家的职能之一。由于国家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是最大的制度供给者。在供给制度时,国家必须考虑供给何种制度,供给多少制度以及制度供给的效率。在制度供给之后,社会上必然形成两大利益得失集团,为避免利益集团之间因利益争端而引发斗

37、争,国家还必须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当然,国家一经形成,就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 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源于制度稳定性、环境不确定性和人对利 益最大化追求之间的矛盾。制度的变迁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制度的采用会形成路径依赖。一 旦一个制度被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其它即使更优的制 度也难以取代之。制度的这种依赖效应源于制度的自我增强机制,这些自我增强机制 包括四个方面: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效应。路径依赖严重阻碍了制度的变迁,增加了制度更替的成本。制度从现实

38、中选择,在路径依赖的背景下,制度更替主要采取诱导 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二者各有利弊。在实际运作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共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二、自治组织理论1、传统理论的三种分析模型2、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自治组织理论,1、传统理论的三种分析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博弈,集体行动的困境,在治理公共事务特别是在公共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传统的理论认为,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的个人或者是公共资源的使用、开发者个体是难以组织起来,就他们长远的公共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而只有利用国家强制力才能维护公共利益或者产权私有的方式实现单独经营。这种结论建立在以下三种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该模型

39、是加勒特哈丁于1968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因为在一个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理性的个人为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无限制地加大对资源的掠夺,从而导致整个资源的破坏。,“公地悲剧”,所谓囚徒困境是指分别关在不同囚室、不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囚徒在审讯过程中面临选择时,往往采取相互背叛的策略,结果导致“双输”局面的出现。“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实际上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其中的每一个对局人都有一个支配策略,即不管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对局人自己只要选择背叛策略,总会使他们的境况变得更好。但当两个对局人都选择他们的支配策略时,最终的结果对整体而言,却

40、不是最好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非一致性。,“囚徒困境”博弈,该模型主要是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既然个体之间难以就公共利益展开合作,那么就只有借助于国家,通过国家外部干预的方式,来维护公共利益,或者通过产权私有化,将资源分给各个个体以企业方式单独经营。,集体行动的困境,2、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自治组织理论,如何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问题是人

41、类社会的一个难题。国家和企业虽能一定程度缓解这些困境,但二者本身也存在失灵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埃利诺奥斯特罗姆于1990年在其专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中,提出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强调一定条件下人们能够为了集体利益而自主组织起来,从而在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所以他又将其称为“自主组织的集体行动理论”。,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上述模型的前提假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之间沟通困难或无法沟通;二是个人无力改变规则。这样的假设只适用于一些大规模组织的集体行动,而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而言,这两个假设都不充分。

42、因为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共事务治理和资源利用而言,由于人们之间长时间的共同居住和沟通,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和依赖感,也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行为准则。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就维护公共利益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为,进行自主管理。这种能进行自我管理的状态将比从体系外部通过政府的力量实施管制和干预或者实行产权私有取得更好的绩效。,“自治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2、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彼此监督,3、自主治理的基本原则,自治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

43、持久的共同利益”。即自治组织理论首要的目标就是要研究分散的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何以才能达成为共同利益而集体行动的。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下,影响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有四个: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人们的选择策略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并影响着对未来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人的内在规范总是受特定环境中社会共有规范的影响,表现为个人为避免社会的压力而选择性地在其内在规范中增添社会规范的要求。贴现率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经济保障程度;二是受人们对未来和现在重要性的权衡的影响。如果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收入持强烈怀疑态度,那么在权衡未来可能性的增

44、长时,就会对未来的收益赋予很高的贴现率;而如果人们认为未来的重要性远高于现在,那么对未来的贴现率就将大幅度降低。概言之,贴现率总是受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拥有的机会的影响,如果机会多,贴现率就低;反之亦然。,1、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内部变量,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彼此监督是自治组织面临的三大难题,也是任何集体行动都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2、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彼此监督,第一是制度供给问题,即由谁来设计自治组织的制度,或者说什 么人具备足够的动力和动机建立组织。不确定条件下的重复博弈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有限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对局人确切收益的不确定性能够产生合 作均衡和其他许多均衡。在这

45、样的条件下,一个对局人会向另外 一个对局人显示合作的意图,为的是使他们形成一系列互利有效 的对局”。从现实生活中自治组织的产生过程来看,组织发起人通常就 是第一个向其他对局人显示合作意图的人,其他具有合作意图的 人在权衡发起人承诺的利益之后显示其合作意愿。,第二个难题是可信承诺问题。奥斯特罗姆认为,在一个自治组织的初始阶段,一个人对在大多 数人同意遵循所提出的规则的情况下,他或她的未来预期收益流量作了 计算后,可能会为了与其他人和睦相处而同意遵守这套规则。但此后,他违反这条或那条规则所唾手可得的利益,常常可能是较高的。当这种利益高于遵守规则所得到的利益时,常常可能是较高的,除非这种行为被人觉察

46、并受到制裁。组织成员违反组织所造成的后果 必然是成员之间承诺的可信度的降低,从而威胁到组织合作的延续。外部承诺常常被用来作为解决组织内部承诺不足问题的替代方案。在外部力量为保证组织规则得到遵守,会在未来的所有阶段对违规行 为给予强硬制裁,以此保证人们会做出遵守规则的承诺。每个人都可能 做出可信的承诺,从而获得他们不这么做便不可能得到的收益,以保证 组织合作的持续性。因此,对于自治组织而言,可信承诺的坚持往往成为组织合作能否延续的关键。,第三个难题是相互监督问题。当然,自治组织的相互监督问题与可信承诺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情况下,当自治组织的成员无法坚持彼此的可信承诺之 时,往往求助外部的强制力量。

47、然而,倘若自治组织的可信承诺无法借助外部力量而必 须由自身解决时,他们必须激励他们自己(或他们的代理人)去监督人们的活动、实施制裁,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这也就 是自治组织的相互监督问题。事实上,许多自治组织的治理规则本身既提高了成员相互 监督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监督的成本。相互监督增强了成员间 可信承诺的信心,保证了自治组织可信承诺的维持。,奥斯特罗姆提出实现自主治理的八项具体原则:(1)、清晰界定边界:公共产品的边界必须界定清晰,而有权享用公共产品的家庭和个人也要予以明确的界定,以保证资源的利用率;(2)、使用、供给与当地具体情况相适应:规定占用的技术、地点、时间和资源的占用规则要与当地条件以

48、及所需要的劳动、物资和资金的供应规则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安排:保证绝大多数受规则影响的人都有机会参与组织规则的制定和修改;(4)、有效监督:及时积极地检查公共资源的使用状况和占有者行为的监督者或占有者;(5)、越“规”的分级制裁:对违规者要根据其违规程度给予对应的制裁;(6)、低成本的冲突协调机制:通过低廉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和官员之间的各种矛盾;(7)、对组织权的认可:保证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力不受政府威胁;(8)、分权制组织:合理分配组织的占用、供应、执行、解决冲突等职能,确保各项职能密切配合。包含对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与相互监督问题的解决。,3、自主治理的基本原则,思考题:1.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有哪些?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3.谈谈政府失灵的类型有哪些?4.志愿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5.造成志愿失灵的原因有哪些?6.产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7.运用所了解的新制度经济学和自治组织理论的观 点分析其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组讨论论坛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