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3373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马星,学习内容,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特点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的程序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指导的要点,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浅表层次,直觉因素,理解成分不如成人明显。,第一,儿童审美知觉具有完形性。儿童观看物体,不会讲繁复对象细节巨细无遗尽收眼底,高度概括“发现”对象基本结构,对轮廓块面强调夸张性的专注,对引起注意的特征部分异常敏感。,第二,儿童审美知觉具有主动性。学前儿童总是主动选择那些对于他们富有审

2、美意义的形象及其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审美对象。选择不受客体局限,取决于儿童自身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和生活经历,按照儿童自己内在规定性和内在结构选择。自由、自主。,第三,儿童审美知觉具有多通道性。儿童通感。审美感知是审美理解第一步,审美想象帮助欣赏主体实现审美理解。审美理解不靠概念、判断、推理进行,靠想象进行。可以达到“自我中心”“物我不分”。对自己和经验不加区分,自己是对象,对象是自己。审美直觉性、情感性、外显性和弥漫性特点。,第一,儿童审美理解具有直觉性。直接从审美对象把我理性意蕴。在儿童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第二,儿童审美理解具有情感性。儿童进行审美欣赏时全身心沉浸在审美对象中的倾

3、向,全神贯注神态成人自愧不如。儿童常以自己情感爱好标准进行审美判断。,第三,儿童审美理解具有外显性。借助动作、语言、表情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第四,儿童审美理解具有弥漫性。审美情感过程中情感带入其他活动,自己就是形象本身,沉浸角色中。,处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转变期,对色彩、形状、线条更感兴趣,缺乏审美感知。,一、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开始萌发审美心理,具有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敏感性及相应美感体验。,二、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特点,明显审美偏爱。偏爱色彩鲜艳、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美术作品,喜欢能带给他们愉快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没有一

4、般审美标准,喜爱某物取决于个人喜好或生活经验。,三、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特点,区分美丑,有一定审美标准,明显个性倾向,倾向于自己评价标准,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影响。审美评价标准模糊,初步、低级萌发阶段。,四、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特点,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涉及注意、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浅表层次,直觉因素。,一、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快乐,培养集中 注意力欣赏习惯。引导儿童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 对这类形象感兴趣。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美术作品。,二、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鼓励幼儿用简

5、短话语大胆表达自己感受。优美语言感染幼儿。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形式分析。,三、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引导儿童欣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题意义,使其知道 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儿童初步欣赏感受作品形象中造型美、色彩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能理解成人美术作品、同伴 美术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 布置,产生于作品相一致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 事物。,四、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美的能力。引导儿童

6、了解作品简单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形象 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 表达自己对作品感受可联想。,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程序,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准备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最初目标是审美态度形成。审美态度具体形式和关键环节是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指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上,丰子恺称为“绝缘”。绝缘是面对一种事物,解除事物在世间一切关系、因果,而孤立地观看。审美注意的特点就在于各种心理因素倾注、集中在欣赏对象形式本身,充分感受形式。审美态度经过审美注意就完成欣赏的准备阶段,进入欣赏的

7、实现阶段。,儿童不能完全自发把注意集中在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面,有“求实”心理,注意欣赏对象内容忽略形式。具备美术欣赏可能性。注意整合美学的学习,通过观察、体验大自然、大社会美感品质,丰富和扩大儿童视界。整合艺术史的学习,通过对作品背景、历史和文化了解,加深对作品理解。整合艺术创作学习,对不同艺术家创作不同表现形式、媒介、技巧的介绍,分析创造思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需作如下准备:(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2)具备一定艺术素养,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提供丰富美感经验。(3)选择经典型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介绍,训练儿童艺

8、术敏感性。(4)创设良好教学、学习环境,经常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创作练习。,四个层次教学(1)感觉的层次。开放态度,艺术作品感染力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自己直接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预定期望影响儿童。,(2)智慧层次。艺术认知层面活动需要学习。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观察,扼要陈述。,(3)表现的层次。表达对作品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如何安排和组织,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呈现艺术品内涵和意见,将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说明、解释和评价。,(4)创造性的层次。共同发掘欣赏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新奇

9、性、原创性,鼓励儿童在作品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作品。,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基本过程主动探究作品含义一幅画好坏唯一标准这幅画能否使儿童喜欢,能否吸引他们注意和兴趣。对美术讨论随意性、自由联想、随感而发。美术欣赏过程复杂、微妙、变化多端,培育敏锐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对复杂视觉以及他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一)描述阶段第一印象瞬间感受,单纯视觉快乐,知觉面对作品闪光式认识。观看作品前,丰富儿童生活经验。足够观看欣赏时间,简洁语言表达真实感受。耐心倾听儿童讲述,儿童需要帮助,才用启发、提问方式给予线索启迪。对作品特征和要素识别方面进一步观察,主题、形象、材料详尽描述。一般性认知,不是审美感知

10、。,(二)形势分析阶段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关系,作品表现形式美。造型、色彩、构图,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应用。对美形式感觉与理解,儿童有天性流露。色彩单色多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冷色,艺术作品中线条包含丰富表现力和文化底蕴。直线单调、平静。曲线缓慢、连绵、柔和、流动。放射线舒展、充满活力。正方形稳定、刚直、呆板。圆形活泼、柔和、流动。,色彩、线条作品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形体轮廓大小、线条粗细曲折变化、色彩深浅明暗,它们之间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构成的形式 美形成一种整体关系。优秀作品运动性、变化性和统一性。善于发现作品最突出、最重要部分,它们与次要、较为隐蔽视觉点相

11、互 衬托关系,情感和情调。,(三)解释阶段指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内在意义,把我具体艺术形式所再现东西,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微妙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具象形作品,画家对现实中美好、典型事物形象的再创造。需联系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不必苛求儿童完全按照创作者愿意来理解。,抽象性作品。没有真实物体,没有具体人物,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不同组合,儿童对抽象作品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就作品所表达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展开丰富想象,成人不及。,必须对作品符号含义和作品形式与形象具有意义或意味有所了解。符号意义一般是具有象意味的,世俗的东西。,教师指点重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

12、所蕴涵意义,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同时必须根据美术作品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各个部分。,引导欣赏之前,对作品意义预先设计,教师个人解释,引导中,不停修正,一个或多个合理解释。可适当介绍有关作者小故事、作品创作背景。,第二,不能要求儿童无条件接受教师预期。必须鼓励儿童不拘泥于教师解释。,甚至不拘泥于作者原有创作意图。“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画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幅画的画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你想为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四)评价阶段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需要综合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艺术欣赏和美学各方面知识,高级阶段。

13、统一性、复杂性、强烈性标准进行。统一性从作品完美程度、内在结构和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评价。复杂性指作品丰富、变化、精细、微妙。强烈性指作品新奇性、新鲜性,震撼力。,第四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一、讲究合适的方法基本指导方法是对话法,教师、儿童与美术组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反对灌输法,高支配低统整,教师为中心,儿童缺乏自身感知与体验,未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能力,审美素质下降。,协同合作式对话法,教师、儿童、艺术作品平等双向交流、对话式关系。主要特征: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交流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进行非语言信息沟通。,在审

14、美心理体验基础上进行多通道相互交流,调动自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艺术家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融入自己内心深处吗,达到潜在心灵沟通和内在自我交流。,二、创设有效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儿童欣赏兴趣,在各种随机或专门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兴趣。,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环境。幼儿园环境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室内有足够空间,利用空间多种装饰,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专设美术室。,色彩和形式上幼儿特点:整洁、温馨、活泼和儿童化,花园和乐园。,三、进行有效提问对话基本结构:问与答。儿童不可能迅速有效与作为文本美术作品历史视界相融合。教师为中

15、介。双方都有话语权。,对话双方关系平等。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时间。教师不但自己学会提问,还要教会儿童提问。教师不应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自己看法。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什么感受。,第五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案例与评析。一、徐悲鸿的奔马欣赏1、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中奔马的动态、形体,以及它的激昂情绪,感觉奔马的气势和力度。,(2)激发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美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2、教学准备音乐赛马、牧民新歌;录像片群马奔腾;徐悲鸿作品图片奔马,3、教学过程(1)听音乐赛马。提问:从音乐里你能感觉到一种什么动物?你觉得它在干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16、?(2)看录像群马奔腾,配上赛马的音乐。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3)一故事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4)出示作品:奔马。提问: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什么地方看出马儿在跑呢?(启发跑时马的动态描述)幼儿1:马蹄子在抬起来。幼儿2:尾巴向上(甩)起来了。幼儿3:马脖子上的“头发”也飘起来了。,幼儿4:我感到后面也有很多灰尘。你觉得这些马的体魄怎样?什么地方可以让你感觉马很强壮(肌肉的分布、结构)幼儿1:马肥肥的!很壮!幼儿2:指着画面说:臀部有肌肉。幼儿3:指着画面说:大腿有肌肉。幼儿4:指着画面说:脖子底下有肌肉。,这些马和我们看到的给人骑的马有什么不同?(引出野马奔放、

17、自由的心情)它们狂奔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幼儿1:没有人管它!幼儿2:它们很自由。幼儿3:它们都发狂了。,(5)配上赛马的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力量。(6)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群非常健壮的野马,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自由、欢快、悠闲,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在草原上奔驰时,让人感动、兴奋,真是太美了,你们想不想学一学小马在草原上奔驰、欢笑呢?,7、跟着音乐表现马的欢腾,同时放录像,渲染气氛。孩子们模仿马的姿态,伴随音乐自由跳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课堂效果达到高潮。,评析:开始时视听效果引入非常好,为学生营造激昂、奔放、兴奋氛围,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产生浓厚兴趣。特别在看录像时,能体会到奔马造成“风、沙、尘”等“奔”壮阔场面。活动很成功,孩子情绪调动好,教师启发轻松,课堂气氛非常自然、融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