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3817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5.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 课件.ppt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10,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组员:,CONTENTS,1.研究背景,2.研究目的及意义,3.相关概念,4.改造现状,5.案例研究,6.改造策略,7.总结,2023/1/17,2,PART ONE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老旧社区、旧城和城市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人价值观的转变,PART TWO研究目的及意义,4+2/SWOT,城市发展,社区发展,居住生活模式,人文延续,目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再利用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盲目的拆迁重建工程,对于当下推行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再利用”,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生命的延续。

2、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场地属性。土地依旧在那里,而它所养育的人也依旧生长生活于此,感情得以存储,精神得以传承。2.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传统社区模式比住宅小区模式更适合未来城市的发展。传统社区所具备的公共空间尺度适宜、亲和力强,有利于居民增加户外活动频率和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改善日益严重的人际冷漠的社会现象。3.社区感,是人对所属社区环境的一种向心归属的愿望感受。一个居民对其具有良好社区感的城市社区,必然适宜人居住。所以,把居民社区感评价作为社区空间改造的参照是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的。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能有效的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提升社区发展潜力。,2023/1/17,7,PART T

3、HREE相关概念,老旧社区,社区公共空间,社区,老旧社区改造,老旧住宅单体及其居住环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空间、社会经济形态和使用时间区段的整体功能状态产生“综合性陈旧”过程的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范围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基本包括以下特征:一定的地理区域界限,一定数量的人群,具有共同的意识与利益,居民之间有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社区或社区群中,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幵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幵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为了解决城市中老旧居住社区功能、设施等方面落后的问题,对其进行在开发式更新改造以完善使用功能、优化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物质、精神、文化

4、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更新需求。,PART FOUR改造现状,整体道路结构具有严重的内向性,与城市道路的关系薄弱。社区多呈封闭式结构,大多数封闭社区出入口仅限于2-3个,厂区道路和城市道路的衔接通常也就是社区的主要出入口,常常造成主要出入口交通压力过大,塞车现象严重。老社区内部道路设计的目的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步行及单位运输物资以及消防的需求。内部道路分级不明显,基本解决内部交通疏散,某些次干道较窄,因并未考虑通车的需求,双向行车有困难,道路多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社区中行车速度因此受到限制,人行道较窄。,道路系统,由于早期规划并没有切实考虑到现代车辆交通膨胀的情况,社区内部并未考虑大面积的停车功能,通常

5、只规划有供摩托车、三轮车等的停放空间。90年代末,新修建的住房幵始设置地下停车库,但是由于使用权限,数量有限以及停车方便程度等问题的影响,依旧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因此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路边停车,占道现象严重,不仅仅是占用车行通道,更有占用人行道的情况出现。(公共停车空间缺乏),停车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化;基本都配套修建了供居民娱乐休闲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一般集中分布在社区的中心位置,以方便社区内居民都能够参与使用,2023/1/17,13,绿化环境,绿化环境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老旧社区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中期,因此社区内部的绿化植被大多数都生长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部分区域不利于

6、开发建设,由此保留下来大量的原生植被和生态农田社区内的绿化以高大乔木为主,由于道路较窄,街道通常可以被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树冠遮盖,夏季形成浓密的树荫空间,生活氛围浓厚。但住区内部的绿化环境较为欠缺。,2023/1/17,14,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备;基本都配套修建了供居民娱乐休闲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一般集中分布在社区的中心位置,以方便社区内居民都能够参与使用。部分公共活动空间由于单位的搬迁或破产等多种原因,疏于管理与维护,如今的环境质量也大不如前,人烟稀少。,2023/1/17,15,居住房屋,房屋呈现年代多样性,早期住宅外观老旧化,部分具备一定的历史性;建筑布局多以道路为依托,成行

7、列式布局。住宅的朝向多成南北布置,以获得充足的采光、通风、朝向的要求。社区内存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住房,各自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住宅类型复杂化的现象。因为修建时间较早,建筑外立面大都显得老旧残破,居民居住条件比较恶劣。,PART FIVE案例研究,菊儿小区,原7号院,5号院,41号院,菊儿胡同7号院里的这座欧式别墅,是当年荣禄府的主要建筑之一,2023/1/17,18,发展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这条胡同被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项目-危旧房集中的街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北京作为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首都,城市发展更加迅猛。发展需求未能通过城市规划得到合理的疏解与安排,大

8、多“聚焦”在城市建成区的中心旧城区,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历史原因-旧城居住区存在着严重的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口拥挤、住房困难;住房严重老化;生活设施落后与不足,居民存在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因此,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担负起旧城改造和改善住房条件两方面的重担,也是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点之一。,改造计划,2023/1/17,19,北京首例新四合院-新四合院建筑面积不过两千多平方 设计者-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地位与评价高-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通过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创新的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并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探索了一

9、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赢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认可,是一次成功的旧城改造的试验。菊儿胡同与北京旧城中阡陌交织的那些胡同并无二致。真正让菊儿胡同闻名于世的是那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小区。继承传统的文脉,体现建筑的时代性 菊儿胡同在北京城内,大环境是中国古老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背景丰富;建筑方面是富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居。,2023/1/17,20,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体系有机更新 非生硬替换-维护古城整体风格与肌理-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肌理图

10、案是由许多支路、小路和填其间的建筑物产生的,有机更新,2023/1/17,21,形态构成的角度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规律两个方面(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 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2)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 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2023/1/17,22,人文的角度 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理解(1)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2)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2023/1/17,23,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院子、太和殿的广场,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的空间组织。在北京旧

11、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体系。所以对这样一个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完整的体系。,北京城肌理分析,2023/1/17,24,保存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限制。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是激发城市建筑创活力的源泉。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法”,这是当年吴良镛所提出的理论,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2023/1/17,25,“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

12、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爱护与珍视。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固有文化,要追求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与发展既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Urban Texture)。”主要遵循的原则-1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 2探索新的建筑类型 3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场所,菊儿胡同,城市肌理控制的重要性,2023/1/17,26,北京菊儿胡同(1)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块地段一片的完整性。(2)严格限制住宅建筑的高度(三层为主)(3)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2023/1/17,27,菊儿胡同规划的一

13、个要点是整个街区向城市开放,沿街没有任何形式的围墙,社区内部通过鱼骨式的小巷相通,可以自由的到达每个院落单元内部。这种开放街坊体系给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带来的便利,菊儿胡同的总平面,2023/1/17,28,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体系。使得住区中的街坊路和步行道与城市道路体系贯通在起,形成了密集的路网系统。密集的路网系统有效减少了街区外围的交通拥挤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途径。,密集拥挤,交通,2023/1/17,29,院落作为建筑群体,新四合院通过灰瓦白墙、大屋顶、十字地面、基座处理和细部处理等手法取得和周边四舍院和谐、统一的风格。同时,新四合院建筑则根据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巧妙的组织,

14、形成灵活丰富的建筑形态:,2023/1/17,30,巧妙的运用退台作为屋顶的休息平台和阁楼,不但可以弱化建筑体量感,而且形成了凹凸变化的建筑空间,成为居住者非常喜欢的空中花园;楼梯问和过廊等连接构建都是开放式的,建筑形态虚实相间,人的游走成了建筑灵动的要素;院落入口、楼梯间的门厅以及院落之间的节点这些灰空间,缓和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使建筑空间的节奏疏密有致。这些灵活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2023/1/17,31,传统四合院,新四合院,2023/1/17,32,菊儿胡同住宅楼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公寓式住宅楼的私密性的优点,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功能完善设施齐

15、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胡同中的树木尽量保留,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呵护,而且在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再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很有趣味。,2023/1/17,33,在建筑形式上,屋顶处理上以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院的坡屋顶味。在建筑用色上,则是基本沿袭了传统,灰瓦粉墙,不时以稳重的暗红提示人们这是一组谦

16、逊但很有活力的建筑群。同时它和顶层的阳光屋告诉人们这是现代的产物。同样的粉墙黛瓦在这里却有着皇城脚下的大气严整,并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使居民环境注入新生活的气息,包含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文化内涵。,2023/1/17,34,菊儿小区,7号院,5号院,41号院,2023/1/17,35,现代居住区所奉行的“邻里单位”,片面强调了城市中的交通给住区带来的问题,而忽略了城市资源和相互交往给住区带来积极影响,这种精华和糟粕一同摒弃的作法是十分消极的,是对城市的逃避。“菊儿胡同模式”:一种以人文本、布局紧凑、功能混合的开放性街区住宅模式。“菊儿胡同模式”从根本上反对这种“反城市”的住区理念,提

17、倡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构成,必须与城市共享社会资源与人流资源,这是对现代主义居住区规划理念的一场革新,菊儿胡同与现代居住比较,2023/1/17,36,PART SIX改造策略,开敞连通的社区空间结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样化的社区空间,生活化的街道空间,道路结构相互连通,方便于车辆与人群的疏散。相互交叉连通的道路,提供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邻里交往。注重街道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开放的公共空间形式促进居民共享。,邻里之间应包含多样化的住宅,吸引多样化的人群,提供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交往的平台,使社区成为加固人与团体之前联系的纽带。,社区内部道路的宽度以允许双向缓和速度通车为

18、标准,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的出入口应面向社区主要街道和内部街道,社区中心的公共建筑应面向中心街道,可以加强居民对街道生活的关注,增强社区中心的凝聚力;社区内部鼓励步行,应创造舒适、安全、有趣的步行环境,可以营造社区良好的邻里感以及归属感。,城市空间,当然也包括城市中的社区空间应当由反映历史、气候、生态、建筑技术的建筑和景观艺术构成。城市与社区应该是历史与生态的载体,在发展中必须对自然环境系统和地域人文加以保护利用。从社区提倡步行的角度,可以减少能源消耗。,PART SEVEN总结,1.对老旧社区进行“有机更新”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遵循社区生长规律、尊重社区历史肌理,改造过程中保持社区的有机秩序和原有文化,增强社区辨识度与归属感;2.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逐步更新,包括与社区就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相关的适当规模的改建、补建、整治、保护和修缮以及环境设施的整治和改善,提升社区活力。,2023/1/17,40,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