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42633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古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丽江古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丽江古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丽江古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丽江古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丽江古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古城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丽江古城,某某某,目录,基本简介 古城历史 民俗文化 建筑风格 世遗评价,2,基本简介,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其中纳西族大约占人口70%。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古城历史,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2、。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1277年,改丽江路通安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

3、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

4、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7年,丽江撤“地区”建地级市。1986年12月,丽江古镇因为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3年,将大研古镇设立为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也包括在其辖区内。,4,民俗文化,1、纳西东巴

5、文化 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5,民俗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五神冠,手鼓,铜制板铃,6,民俗文化,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是“斯究鲁究”,意为木和石的记录。纳西象形文字虽然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

6、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现今,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7,民俗文化,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分两个部份,一是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

7、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乡间中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术形式,白沙细乐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乐合奏。白沙细乐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当时更有专门的乐工,其演奏技艺相当高超。后来演奏者多为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受人邀请时参加演奏活动。二是江洞经古乐,它是中原道教与纳西族民间音乐相溶合的奇异乐种。历史悠久,在丽江纳西族民间中广为流传。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

8、8,民俗文化,2、茶马古道文化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实际上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丽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9,民俗文化,2、茶马古道文化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他们载着的、交换的不仅是马与茶,还有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民族的文化。藏传佛教也因而在茶马古道上的得以广泛传播。,10,11,民俗

9、文化,3、酒吧文化 丽江的酒吧全国有名,它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丽江酒吧白天宁静,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夜间热闹,酒吧的音乐与人潮令这里的夜生活不比都市的逊色。丽江酒吧大体可以分两类,一类俗称闹吧,热烈外露,喧闹活泼,以酒吧一条街为代表;一类低调隐蔽,特立独行,以大大小小分布在丽江古城各处的火塘吧和清吧为代表。有人很形象的形容:“丽江古城酒吧街,艳遇梦开始的地方!”,12,建筑风格,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

10、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13,建筑风格,1、木府丽江古城中的“紫禁城”,14,建筑风格,丽江木府是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也是丽江木氏土司在丽江的宫殿。木府的建筑风格特点介于皇宫与苏

11、州园林之间,即有王宫的富丽华贵,又有园林的清净典雅。在中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纳西、白族等地风格,充分展现了纳西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整个建筑群座西朝东,即朝向太阳,这不同于中原风水理论。五行中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兴盛纳西,“迎旭日而得大气”。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15,建筑风格,2、民居四合五天井 正房及对面下房、左右厢房围成,中间为露天大天井,而房屋连接处的四个角落则是四个小天井。三房一照壁 三房是指长者居住的

12、一列主房,子女住的左右两侧的厢房;一照壁则是指主房对面的白色为底的巨大照壁,上面一般题写主人喜欢的诗词歌赋。两拐房 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先盖两坊,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成庭院。,六扇门,16,建筑风格,四合头 它与“四合五天井”一样,由正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但是“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处产生了斜沟,也就是合头之处。“四合头”楼面厦子四坊相联,即成为“跑马转角楼”。前后院 用花厅联系两个院,前院作花园,后院为正院,两个院的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珑的厅阁等与宅园相协调的建筑。,17,世遗评价,世界遗产评定委员会在推荐丽江古城为世界遗产时这样说: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18,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